瓦哈比派
[拼音]:Jingangjing
[英文]:Vajracchedi噚ā-prajā-pāramitā-sūtra
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譯出。1卷。以後相繼出現 5種譯本:
(1)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2)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3)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4)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經》的第九會);
(5)唐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外,還有藏文、滿文譯本等。
此經以一實相之理為體,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為用,以大乘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被稱為一經之精髓。意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為應“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由於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不過於浩瀚,也不失之簡略,故歷來弘傳甚盛,特別為惠能以後的禪宗所重。
《金剛經》梵文字在中國、日本、巴基斯坦、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中國吐魯番等地並有和闐、粟特等文字的譯本出土。此經傳入西方後曾被譯成多種文字。1837年修彌篤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1881年F.馬克斯·繆勒將漢文、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譯成英文,收入《東方聖書》第49卷。1957年愛德華·康芝又再次譯成英文,收入《羅馬東方叢書》第 8卷。達爾杜根根據梵文並對照中國滿文譯本,譯為法文。日本宇井伯壽、中村元等曾多次譯成日文。
釋論甚多。在印度,除彌勒所造八十偈釋本之外,尚有無著《金剛般若論》 2卷,世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3卷, 功德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2卷。另有師子月、月官等亦撰有論釋,但無漢譯本。 中國從東晉、隋唐直至清末民初,各家撰述不絕。主要有:後秦僧肇《金剛經注》1卷;隋吉藏《金剛經義疏》4卷(一作6卷),智《金剛經疏》1卷;唐慧淨《金剛經註疏》3卷,智儼《金剛經略疏》2卷,窺基《金剛經贊述》2卷,惠能《金剛經解義》2卷、《金剛經口訣》1卷,宗密 《金剛經疏論纂要》2卷;宋子璿 《金剛經同刊定記》4卷;清徐槐廷《金剛經解義》2卷;近人丁福保《金剛經箋註》等。日本則有空海《金剛經解題》1卷,法樹《金剛經諸譯互證》3卷,光謙《金剛經破空論俗談》1卷, 楞伽道人《金剛經講義》1卷等(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