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nxianshizhuyi

[英文]:neo-realismo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出現的重要電影流派,批判現實主義的一種新形式。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1939~1942年期間,後來成為新現實主義著名導演的V.德·西卡、L.維斯康蒂、C.利薩尼、M.安東尼奧尼、A.彼特朗吉里及電影理論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電影雜誌《白與黑》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他們的論述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當時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領導人U.巴巴羅、L.契阿里尼也通過教學、評論和編輯出版等活動給予了支援。同時,40年代出現的《沉淪》(1942,導演維斯康蒂)、《雲中四步曲》(1942,導演A.勃拉塞蒂、《孩子們在注視我們》(1943,導演德·西卡)等反社會習俗影片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誕生做了準備。而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則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闡述。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正。

1945年,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的問世,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這部作品反映了義大利人民在與法西斯進行鬥爭中的團結精神。翌年,他又拍攝了《游擊隊》,A.維加諾執導了《太陽還將升起》,勃拉塞蒂拍攝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達導演了《匪徒》(1946)。

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運動的反法西斯戰士,或是游擊隊員。影片描述了他們的生活和鬥爭,同情他們的艱難和困苦,揭示他們的優秀品質。

當抵抗運動成為過去,人民所渴望和爭取的自由、民主、進步社會化為泡影時,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工作者把視線集中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會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貧窮、飢餓。他們以報刊上發表的確有事實根據的報道材料或最為接近事實的事件來拍攝影片。他們的優秀作品中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導演德·西卡)、《羅馬11時》(1952,導演G.德·桑蒂斯)和《希望之路》(1950,導演P.捷爾米)、《大地在波動》(1948,導演維斯康蒂)、《艱辛的米》(1949,導演德·桑蒂斯)、《擦鞋童》(1946,導演德·西卡)、《墮落的青年》(1947,導演捷爾米)、《在法律的名義下》(1949,導演捷爾米)、《溫別爾託·D.》(1952,導演德·西卡)和《屋頂》(1956,導演德·西卡)等。

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鼎盛時期,它們的共同特點在於滿懷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義,鞭撻社會的不公正現象,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主張勞動群眾的社會團結。他們作品的基本特徵表現為人道主義思想,他們的創作原則是忠實地反映歷史真實和現實的生活真實。為了加強真實感,新現實主義電影時常邀請非職業演員來飾演角色,影片中人物的對白也常使用地區方言。但是他們也有弱點,那就是雖然尖銳地提出了問題,卻不能提出問題的根源,找不到解決辦法,因而不免流露出小資產階級的哀傷情調。

新現實主義電影也改革了喜劇樣式,使之更接近現實,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影片《那不勒斯的百萬富翁》(1950,導演E.德·菲利波)、《警察與小偷》(1951,導演斯傑諾)、《兩文錢的希望》(1952,導演R.卡斯戴拉尼等。

隨著義大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前團結在反法西斯旗幟下的電影工作者逐漸分化,加上資金短缺、政府審查制度的苛刻等原因,新現實主義電影到50年代初便衰退了。雖然它持續時間不長,但對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發生了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