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交通
[拼音]:Quanzhou zongjiao shike
宋元時期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教石刻和佛教造像。存於今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在宋元時期是重要海港,當時有大量外國人僑居此地,尤以阿拉伯人為多。南宋末年,阿拉伯人蒲壽庚曾擔任提舉市舶的官職。當地遺留有大量阿拉伯文墓碑、教堂壁龕以及古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刻。這些石刻除用漢文外,還有阿拉伯文、波斯文、敘利亞文等,同時,還有浮雕和圓雕的各種影象。
抗日戰爭期間,在拆除泉州城時,許多埋入城基的石刻重新出土,一些學者如吳文良等曾大力蒐集宗教石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文良把所收集的147件石刻捐獻給國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成立後,進一步開展了泉州宗教石刻的收集和研究工作。
伊斯蘭教石刻
主要有墓碑、墓頂石和石墓,以及禮拜寺內壁龕石刻等。墓碑發現較多,有兩種形制,一是豎直的長方形碑,頂部多作雙重弧曲的尖拱狀,除碑文外多無其他雕飾,一般高0.2~0.6米。碑文多為陰刻的阿拉伯字,少數在碑陰刻有漢文。另一種碑體作橫長方形,上下緣刻紋飾帶,碑體下有蓮座。這些墓碑碑文較簡單,一般是先述死者姓名,後記伊斯蘭曆的卒年。如侯賽因碑,伊斯蘭曆為567年,即南宋乾道七年(1171)。墓頂石多呈長條形,側面有阿拉伯字銘刻,一般長 1.5米左右。石墓一般用整石雕成,平面呈長方形,下設須彌座式基座,其上依層內收,呈階梯形,常多達5層,最上一層為尖拱狀頂,前端雕雲月圖案。頂下一層側面為陰刻阿拉伯文。石墓中最著名的是泉州東郊的“聖墓”,其旁有伊斯蘭曆 722年即元至治二年(1322)重修聖墓碑。壁龕石刻嵌於禮拜寺石牆上尖拱形的壁龕中,橫列浮雕出阿拉伯文。儲存完整的是清淨寺禮拜堂周圍石壁上的壁龕。
古基督教石刻
有墓碑和墓頂石。墓碑的形制與前述阿拉伯文墓碑大體近似,所刻銘文為敘利亞文,並多在碑額處刻雲朵或蓮花承託的十字架,有的在十字架兩側還雕有帶翼天使。墓頂石多尖拱狀,浮雕有蓮花承託的十字架。
印度教石刻
現存的主要是附屬於建築物的石雕。最著名的是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簷石柱上的浮雕影象。石柱為十六邊形,柱頂、柱中、柱下三部分為四邊形,在四面正方形的柱面上都有外輪廓作圓形的浮雕,其中不少題材取自印度教的神像和傳說。在泉州地區還保留有一些印度式的石柱頭雕刻。1934年泉州南門曾出土高達1.15米的毗溼奴神石像。
佛教造像
泉州有兩處較重要的佛教造像。一處為金井西資寺紹興十八年(1148)的三尊大石立像,如來佛像高4.5米,觀音像手執寶瓶,勢至像略同觀音。寺前有石雕龍柱一對。另一處為東石南天寺的佛像三尊,雕於宋嘉定十一至十七年(1218~1224),旁有宋王梅溪所書的“泉南佛國”四字。
參考書目
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科學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