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細的先基

[拼音]:Zhongguo Xinan Diqu Renlei Huashi he jiushiqi wenhua

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從20世紀初期起,就有人在四川境內尋找舊石器,但收穫甚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南各省、區相繼開展了調查、發掘工作,迄今已發現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遺存50餘處。較重要的有早期的元謀人化石和觀音洞文化,晚期的富林文化和貓貓洞舊石器地點。從遺址型別看,本區曠野遺址稍多於洞穴遺址,但較豐富的遺存多見於洞穴遺址之中。

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這一時期西南地區的遺存共有兩處,一為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元謀人地點,另一為貴州省黔西縣觀音洞文化遺址。

元謀人化石包括左、右內側門齒各1枚,屬成年男性個體。牙齒碩大,呈鏟形,底結節和指狀突都相當發育。無論從測量值或形態看,都與北京人的牙齒相似,屬直立人階段的化石。(見彩圖)。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還發現了7件石製品,其中的1件加工較細緻,系石核做的端刃刮削器。元謀人的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左右。但也有人認為沒有那樣早,最多不超過73萬年。

觀音洞遺址共出士3000多件石器。有人依據地層將觀音洞的石器分為早、晚兩期,兩期內涵大同小異,均屬舊石器時代早期。觀音洞的石器具有鮮明的特點,多數比較細小,常採用垂直和復向的加工方式,其結果是復刃石器多於單刃石器,石器刃口較鈍,刃角多超過75°,構成了獨特的文化面貌,故稱為“觀音洞文化”。

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

屬於這一時期的遺存,僅有貴州省桐梓縣巖灰洞的人類化石和石器。

桐梓人化石為兩枚牙齒,其一為老年個體的右上內側門齒,呈鏟形,相當粗壯,有發育的底結節,形態和大小與北京人的門齒相仿;另一枚為年輕個體的右上第一前臼齒,齒冠和齒根碩壯,嚼面紋理較複雜,接近於北京人的前臼齒,但“齒根頸”不如北京人那樣明顯,具有早期智人的特點。巖灰洞中出土的石製品不多。刮削器加工祖糙,有的為垂直加工,刃口鈍。尖狀器器型較大,分別用石塊和石片做成,修理得相當細緻,尖刃短而薄銳,刃緣勻稱。

此外,在貴州省水城縣西北的硝灰洞中還發現1枚人牙化石、53件石製品和劍齒象等哺乳動物的化石。原研究者認為屬“晚更新世”,但因材料有限,屬舊石器時代中期還是晚期未定。該處的人牙化石被稱為水城人,為一左上犬齒,可能屬老年男性個體。牙齒相當粗壯,測量數值小於北京人,但比晚期智人大,接近於早期智人。石製品中絕大多數是石片,其中多數是用銳稜砸擊法打成的。這種石片一般寬大於長,沒有檯面,有粗大的打擊點,半錐體不明顯,放射線清晰,基本上保留了礫石面。這種石片最先發現於該地點,是富有特色的石製品。

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這一時期的遺存發現較多,較重要者如後:

雲南省境內有呈貢縣龍潭山、路南地點群和麗江人地點。龍潭山的3個洞穴中發現有人類化石和石器,並伴出哺乳動物化石。石製品有百餘件,主要是用錘擊法生產的石核和石片,形狀多不規整。用小石塊做成的刮削器在石器中佔有相當比例,大多數加工粗糙,以向背面加工的為主,也有向破裂面加工和復向修理的。在路南縣共找到7處舊石器地點,由地表採集了幾十件石製品,另有1件採自黃紅色亞砂土層中。這些地點原屬宜良縣,故曾稱宜良舊石器地點。該處的石核和石片大小不一,形態多樣,都是用錘擊法生產的。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狀器,以前者為主。加工較粗糙,向背面加工和復向修理的佔多數。該處的石器在型別、加工方式上與龍潭山的石器頗多相似之處,兩者在文化上關係密切。麗江人化石系開挖水渠時發現,附近的砂礫層中還發現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器。

貴州省境內以興義縣貓貓洞舊石器地點較重要,為一巖蔭遺址。在文化層中發現大量的石製品和骨角器等,石片主要是用銳稜砸擊法生產的,石器型別穩定,修理精緻,以向破裂面加工的為主。

四川省境內以富林遺址、銅梁舊石器地點和資陽人地點較重要。在富林遺址的砂礫層中發現幾千件石製品,形體甚小,一般不超過4釐米。有些小石器是用小石塊製成的,多為向背面加工。這種以小石製品為主的文化遺存在中國南方地區系首次發現,具有鮮明的特徵,被命名為富林文化(見彩圖)。銅梁舊石器地點發現有306件石製品,形體多較粗大。石製品中有三分之一為砍斫器,加工方式以復向的為主。資陽人化石為一老年女性個體。由於出土層位不詳,放射性碳素斷代的資料都比較晚,因而有人對化石的年代提出異議。不過,該地點堆積較複雜,最下層的年代可早至3萬年以前,頭骨也表現出若干原始特徵,仍應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在資陽人發現地以西不遠處,從7.5~8米深的礫石層中出土了許多打製石器。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較多,比較重要的有桂林寶積巖、柳州白蓮洞、百色上宋村等地點,還有柳江人、都安人等晚期智人化石。在寶積巖遺址發現人牙化石兩枚,其一是右下第二臼齒,屬老年個體;另一是左下第三臼齒,屬中年個體。同層出土了16種哺乳動物化石和石核、砍斫器、刮削器等12件石製品。石器器型較大,加工很粗糙。這是廣西境內材料最全的一處遺址。在白蓮洞內的螺螄殼堆積中,曾採集到一些石製品和2件骨器。 近年來發現洞內堆積分上下兩個文化層,中間有厚層“鈣板”隔開,上述遺物採自上層,屬新石器時代。而從下文化層中新採集到的一些加工粗糙的石製品,則可能屬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百色舊石器地點群位於右江第二和第三階地上。1973年在這裡採集到10多件石器。後又發現數以千計的石製品。石製品非常粗大,長度都在6釐米以上,大多數是加工粗糙的砍斫器,尤以尖刃砍斫器最典型。在這些地點未發現動物化石,僅根據石製品的特點,推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柳江人化石包括一個較完整的中年男性頭骨及一些屬於不同個體的體骨。頭骨的形態特徵表明,柳江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一種早期型別(見彩圖)。都安人化石包括 6枚晚期智人牙齒,分別發現於都安縣的兩個地點,一是縣城東北83公里的幹淹巖,另一處位於縣城西北12公里的九山。懸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1261.html' target='_blank' >萊菔敉砥諡僑死嘈停尬幕盼錒泊妗Ⅻ/p>

文化特點與展望

中國西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與北方的舊石器文化有一些相似之處,如多以石片石器為主。但也有許多不同於北方的顯著特點,如從早期到晚期,用礫石、石核、特別是小石塊做成的石器佔較高的比例。石器型別簡單,主要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斫器三類。砍斫器在石器組合中所佔的比例遠比北方高,從早期到晚期,數量上變化不大,而不象在華北地區那樣砍斫器漸趨消失。西南地區石製品的生產方法具有多樣性,打片方法有4種: 錘擊法、碰砧法、砸擊法和銳稜砸擊法,都屬於直接打擊法;未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所使用的間接打擊法。其中的銳稜砸擊法為本區所特有。加工修理的方式也較多,有向背面或向破裂面加工的,有錯向、復向和對向加工的,但極少使用互動打擊的方式。在這裡也未發現用壓制法修理的石器。

中國西南地區發現有豐富的臘瑪猿化石,並發現了較早的元謀人化石。可以認為這一地區是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地帶,很可能是人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因此,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有著廣闊的前景。

參考書目

張森水等:貴州舊石器文化概論,《貴陽師院學報》1980年2期。

李宣民等:銅梁舊石器文化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9卷第4期,1981。

李炎賢等:雲南宜良舊石器調查簡報,《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6卷第2期,1962。

王令紅等:桂林寶積巖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石器,《人類學報》第1卷第1期,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