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得芝
[拼音]:Tangdai lingmu
唐代帝陵除昭宗李曄陵和哀帝李祝陵分別在河南澠池和山東菏澤外,其餘18座陵墓集中分佈在陝西省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6縣,東西綿延100餘公里。除乾陵外,其餘各陵均被盜掘。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乾2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參見附表)
陵墓規模和調查
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昭陵和貞陵周圍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圍八十里;泰陵周圍七十六裡;定、橋、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簡、靖等13陵周圍四十里;獻陵周圍二十里。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曾對18陵進行整修,樹立題碑。1953年開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多次進行調查,重點勘查了獻陵、昭陵、乾陵、橋陵和建陵。
陵園佈局
唐代陵園的平面佈局,自乾陵開始形成定製。墓室在山南的半腰處,高踞陵園北部,為全陵主體建築,四周築圍牆,為內城牆,四面有門。其外設外城牆,南面有3道門,石刻群(石獅、王賓像、碑石、石人、石馬、鴕鳥和華表)置於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門之間。第一道門外分佈著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內城南門內修築獻殿,昭陵獻殿遺址曾出土屋脊上的鴟吻。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險阻,在陵北玄武門內修築1座祭壇,是舉行大典的場所,為唐18陵中所僅有。
獻陵封土堆高21米,東西寬150米,南北長120米,系用土夯築。橋陵陵園包括整個鳳凰山,南牆長2871米,西牆長2836米,北牆東至2433米處為溝壑所斷,東牆長2303米。整個平面呈規矩的帶把的刀形,方向 2度,面積約852.7萬平方米。建陵的內城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陵園面積15萬多平方米。
建築遺蹟
各陵的西南面發現有建築遺蹟,文獻稱之為“陵下宮”(俗稱皇城)。可能是當時守陵官員和宮人居住的地方。昭陵的下宮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37米,南北長234米,周圍牆基厚約3.5米,地面上儲存大型柱礎多塊。建陵的下宮遺址有南北長30米的磚瓦片堆積層,磚瓦的形制與陵園各角樓及獻殿遺址的相同。
陵墓石刻
唐18陵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其題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過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圓雕,也有浮雕和線雕。獻、昭二陵為唐初所建,制度未定,石刻題材與乾陵以後的16陵迥然不同,獻陵的四門各有一對石虎,內城南門之南有石犀和石華表各一對。昭陵由於山南地形險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後的司馬門內,有唐高宗永徽年間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東西兩廡還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戰馬的浮雕──昭陵六駿(見彩圖)。自乾陵以後,石刻群的組合基本固定,按性質不同,可分6類:
(1)獅子;
(2)石人石馬和馬伕;
(3)翼獸和北門六馬;
(4)“蕃酋”像;
(5)華表;
(6)碑石、無字碑和述聖記碑。唐18陵石刻大致可分為4期:
(1)初唐時期,獻、昭陵石刻群組合尚無定製,獻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風格雄健有力,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格。
(2)盛唐時期,包括乾、定、橋3陵,石刻群組合制度化,石刻群氣魄雄偉。
(3)中唐以後,包括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等8陵,石人中出現相對而立的文臣和拄劍武將,石馬矮小,石刻製作粗疏、體態無力、線條鬆散,說明安史亂後,唐王朝政治、經濟由盛轉衰。
(4)晚唐時期的章、端、貞、簡、靖5陵,石刻體態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經濟窘困,已瀕臨滅亡。在勘查中曾發現石匠的題名,如獻陵的石犀上有“武德拾年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湯二記”,乾陵隧道上的填石中有石匠的人名“焦才”、“常黃”、“常惠”等。唐陵現存的碑石,計獻陵2座、昭陵41座、乾陵2座、橋陵5座、泰陵1座,是研究唐代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陪葬墓
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封建帝王給予皇室人物和文武大臣的一種特殊的優遇和榮譽,也是用以籠絡人心,鞏固政權的一種手段。貞觀二十年(646)又進一步規定了父祖陪陵,子孫從葬的制度。在18陵的範圍內,陵園區和陪葬墓有嚴密的區劃。各陵陪葬墓的數目,文獻記載與實地調查結果多不符合。要弄清其準確數字,還有待於考古發掘工作。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3種:
(1)封土堆呈覆鬥形,四周有圍牆,南門有1對土闕,闕南立石刻,一般為皇室人物的墓葬,如昭陵的常樂公主墓、城陽公主墓,乾陵的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
(2)圓錐形墓。多為文武大臣,少數為皇族,這種型別數量最多。
(3)象山形墓。仿照漢茂陵衛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修築,昭陵的李靖墓起冢象徵鐵山、積石山,李墓起冢象徵陰山、鐵山、烏德犍山。此外,還有一些墓較特殊,如昭陵的新城公主墓和魏徵墓,分別葬於九嵕山樑的東西兩側,依山為墓,墓前有土闕和石碑;獻、定、橋、莊4陵各有1座,崇陵有5座2冢相連的並蒂形陪葬墓;昭陵的高士廉墓等則無封土堆。
參考書目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賀梓城:“關中唐十八陵”調查記,《文物資料叢刊》1980年3期。
昭陵文物管理所:昭陵陪葬墓調查記,《文物》1977年10期。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乾陵勘查記,《文物》1960年4期。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橋陵探測簡報,《文物》196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