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

[拼音]:xiangdui yu juedui

[英文]:relative and absolute

反映事物性質的兩個不同方面的哲學範疇。相對,是指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絕對,是指無條件的、永恆的、無限的。相對和絕對,都是同一事物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的兩重屬性。

在古漢語中,把兩個相對立的、有比較關係的東西或事項,叫做相對;無比較關係的,叫做絕對。所以,相對就是相比較而言,絕對實即“無對”。古希臘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把作為精神本體的“存在”稱為絕對,認為只有“存在”,沒有“非存在”,“存在”是唯一的、完整的、無限的、不動的。普羅泰戈拉,則把一切都看作僅僅是相對的,無絕對可言,認為“一切都只有相對真理”。17世紀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B.斯賓諾莎,把作為物質的“實體”稱為絕對,認為這個實體是不動不變的。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絕對”這個術語使用得較多。I.康德講“絕對命令”,用以指謂一種先驗的、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在認識論上他還把不可捉摸的“物自體”說成絕對“彼岸的東西”。F.W.J.謝林把一種超理性的力量稱為絕對,視為萬物的最初本原。G.W.F.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體系都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他把“絕對精神”說成是宇宙萬物最初的原因和內在的本質,早在自然界和人類出現之前,它就獨立地存在著,整個客觀世界都是由它派生或轉化而來的。黑格爾認為,哲學中的每個方面和邏輯學中的每個範疇,都是“絕對精神”發展的一個階段、一個方面、一種表現。至於這個“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是說不出什麼來的。但黑格爾認為,絕對的普遍的東西,不僅是自身同一的,同時又是有差異的,絕對和相對又是對立的統一,這一思想具有辯證法的合理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對的方面,又包含有絕對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宇宙中的各個具體事物和每個具體過程都是有條件的、有限的、相對的,而整個宇宙的存在和發展又是無條件的、無限的、絕對的。絕對和相對,有限和無限等於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絕對和相對的關係,是辯證的統一。絕對和相對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沒有絕對,就沒有相對,沒有相對,也就無所謂絕對。絕對存在於相對之中,並通過無數相對體現出來;在相對中有絕對,離開絕對的相對也是沒有的。例如,整個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而每一具體運動形式又是有條件的、暫存的、相對的。無條件的、絕對的運動存在於有條件的、相對的、各個特殊的運動形式之中。每一運動形式和每一發展過程,都是絕對運動著的宇宙的不同方面、部分和階段。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絕對的運動通過它的反面──相對靜止表現出來,相對靜止是絕對運動的一種表現形態。絕對的運動在一定條件下表現為相對的靜止,相對靜止又是事物運動的一種狀態,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又轉化為顯著的變動(見運動與靜止)。絕對和相對是事物矛盾不可割裂的兩重屬性。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絕對的鬥爭性寓於相對的同一性之中,相對的同一性中包含著絕對的鬥爭性。世界上沒有離開相對的絕對,也沒有不包含絕對的相對。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但不是一下子就能窮盡事物的本質。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絕對的,同時又是有限的、相對的。就人的認識的本性、使命和可能來說,是無條件的、無限的、絕對的,按它的個別實現和每次的現實來說,又是有條件的、有限的、相對的。人們對真理的把握,也是相對和絕對的統一。真理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絕對真理存在於相對真理之中,相對真理中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相對真理不斷向絕對真理轉化的過程,就是人類認識的發展史(見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形而上學否認絕對和相對的辯證統一,把絕對和相對割裂開來,或者認為絕對就是絕對,是脫離相對的,從而走向絕對主義;或者認為相對就是相對,是排斥絕對的,從而走向相對主義。絕對主義在認識上誇大事物的絕對性方面,並用以否認相對;相對主義則誇大事物的相對性方面,並用以否認絕對。兩者都是片面地各執一端,不及其餘,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閹割了事物和認識中絕對和相對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