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西周青銅器

[拼音]:Xiajiadian Shangceng wenhua

中國北方青銅時代的晚期文化。年代相當於公元前1000~前300年。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昭烏達盟、哲裡木盟及遼寧省朝陽地區、河北省承德地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西拉木倫河以北的林西縣大井遺址的資料,年代相當於商周之際;而分佈在西拉木倫河以南的遺存,年代都比較晚。在燕秦長城以南地帶發現的遺存,都較燕秦所代表的戰國時期的文明為早。該文化最早在內蒙古赤峰的紅山後遺址發現,當時稱為赤峰第二期文化。1960年在赤峰夏家店遺址發掘時,從所謂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時代與文化的遺物。為區別於以前的認識,另稱之為夏家店上層文化。

文化特徵

該文化的陶器都是夾砂陶,質地疏鬆。以泥條盤築成肩、腹、空足等各部分,再捏合成器。不見輪制痕跡。器壁厚薄不勻,製作粗劣,常在接合處斷裂。陶器表面大都經過粗略刮磨,罕見紋飾。燒製火候較低,多呈不均勻的紅褐色。隨葬陶器的製作及形態與生活中實用器相同。陶器種類有鼎、鬲、甗、豆、罐、缽等。鼎腹多似缽形。鬲、甗皆分襠,袋足下都附加圓錐狀實足根。鬲分直腹和鼓腹兩種,上腹或口緣常有雙環耳或把手。甗的腰間有一匝附加堆紋。豆足有高矮兩種。盆、鼎、罐的口沿和壁側亦多見器耳和疣狀把手。

青銅器的種類繁多,其中炊器、容器發現較少,而工具、武器及飾物發現數量最多。常見的工具和武器有刀、錐、斧、鑿、鏃、矛、短劍等。錐、斧、鑿的形狀與北方其他文化中所見的銅工具略同,唯多見短柄一側有齒的小刀,與松遼平原的銅刀形制接近。銅斧形似石質錘斧,有銎管納柄,銎管的一側或兩側鑄出斧刃。短劍以身柄連鑄的最多見。劍柄和柄首常鑄出動物形或飾幾何形圖案。劍身有直刃,也有曲刃的。青銅炊器與容器只見有鼎、鬲、豆、罐等器類,而且發現甚少,其形狀與同類陶器幾乎完全相同。遺址中多次發現石質鑄範。銅器的發現數量與器類也較夏家店下層文化增多,表明這一文化的鑄銅技術已廣泛應用。在該文化的墓葬中發現過中原地區西周晚期至戰國初期的銅戈和鼎、簠、等禮器,表明這一文化與中原地區有密切的關係。

居住與埋葬

村落大多分佈在臨河兩岸的高地。居址有構築在地面上的,也有半地穴的。屋內地面上有燒火痕或灶坑。屋外有深達2米的袋形窖穴,有的窖穴口部曾用石塊壘砌,可能是用以貯藏物品的。陡峭山坡的屋址近旁,常用自然石塊壘砌一段矮壩,以整治成一條狹長的戶外活動平地。

墓葬都在聚落近旁。有墓壙排列較整齊的墓地,也有雜散在屋址之間的埋葬。墓壙都是長方形土坑豎穴。葬具有用石塊圍砌成的棺,也有木質的。木質葬具周圍也常用石塊填塞固定。大型墓曾在寧城南山根發現過兩座,其中南山根第101號墓長3.8米,寬約2米,深2.4米。墓內出有很多青銅工具、武器和容器。還出有一組中原常見的青銅禮器,是迄今所知該文化中隨葬品最豐富的。一般成人墓多為單人葬,也有極少的異性合葬或同性合葬墓。隨葬品常為一件陶罐或陶缽,極少用鼎、鬲隨葬,此外,女性往往以紡輪、針筒、銅錐、小刀隨葬,也有以黑白兩色珠子組成的項鍊及鈴形、鳥形、雙尾形和各式連珠形等銅飾物。男性常佩帶武器,多為骨鏃與銅鏃,短劍較少見。

生產及社會形態

該文化收割工具只見有半月形石刀,而不見適於掘土或鬆土的鋤、鏟等石質農具,表明其農業還是極簡陋的。牧畜有牛、羊、豬、狗和馬。從青銅馬具和骨板上刻畫的影象看,該文化中馬既用於乘騎,也用於拉車。南山根第101號墓中,除有該文化獨特的青銅容器外,還有中原地區貴族常用的青銅禮器,表明夏家店上層文化在進入西拉木倫河以南時,社會中已出現了貴族首領。在同一墓地中還埋葬有低於貴族首領又在一般氏族成員之上的武士。他們埋葬時頭戴銅盔,隨葬戈、矛、短劍等,但無青銅容器和中原式的青銅禮器。還有一部分人埋在住址邊緣廢棄的窖穴或屋址之中,沒有一般氏族成員的待遇,一個單位之中3或4個個體枕藉在一起,性別與年齡各不相同,沒有隨葬品。人骨鑑定結果表明,這種埋葬的死者與上述3種人在體質特徵上並無種族型別的區別,可見夏家店上層文化社會的多種等級差別,是由同一族屬中的人分化形成的。這一文化亦行占卜術,其卜骨多選取骨密質較薄的動物肩胛骨,只要在一面施灼,即能在另一面顯示裂痕,故無鑽和鑿的痕跡。

夏家店上層文化與西團山文化等同時代的青銅文化比較接近,與同時代的中原地區各諸侯國也有較密切的聯絡。依分佈地域和存在年代看,其族屬與《史記》中記載的山戎、東胡大致相當。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赤峰藥王廟、夏家店遺址試掘報告,《考古學報》1974年1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寧城南山根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5年1期。

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東北工作隊:寧城縣南山根的石槨墓,《考古學報》197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