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彝

[拼音]:shengchanli

[英文]:productive force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亦稱社會生產力。

生產力要素

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以及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其他一切物質技術要素所構成的一個複雜系統。

(1)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勞動者,包括體力勞動者和參與物質生產過程的腦力勞動者。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以及知識、智力、文化、技術修養也不同。在社會化生產中,腦力勞動者在全體勞動者中的比重日益加大。

(2)勞動資料亦稱“勞動手段”,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物件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的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以至生物的效能,把它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作用於勞動物件,以生產出某種適合人類需要的社會產品。生產工具是勞動資料的主要內容。勞動資料還包括生產的動力系統、能源系統、運輸系統、自動控制和與電有關的資訊傳遞系統、勞動場所以及其他輔助物件。馬克思把生產工具比喻為生產的“骨骼系統”和“肌肉系統”,把生產的輔助物件比喻為生產的“脈管系統”。

(3)勞動物件,指生產過程中被加工的東西。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沒有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另一類是經過勞動加工的物質。

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合稱生產資料。

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即人的要素,是生產力中的能動因素,他們製造、使用生產工具,推動生產工具不斷更新。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即物的要素,標誌著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制約著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馬克思指出:“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頁)。

自然科學在生產力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來源於生產實踐,又不斷地應用於生產實踐,滲透到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生產管理等生產的各個因素中去,轉變為物質生產力,促進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所以馬克思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 211頁)。

生產力發展的特點和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在人類歷史上,依照使用生產工具的不同,可以把生產力劃分為若干發展階段。從古至今,生產力從低階到高階依次經歷了手工工具時代(包括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氣時代、電氣時代,現在又進入了電子時代(使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生產裝置)。 (見彩圖)

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連續性、須序性、速度性等特點。人類生產力世代相傳,每一時代的生產力是前人實踐活動的結果,是當代人進行生產實踐活動的出發點。生產力總是按照自身的須序由低階向高階發展,人們不能自由選擇這種或那種生產力。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出現以後,生產力發展速度大大加快。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曾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6頁)。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的生產部門層出不窮,勞動生產率成倍、幾十倍、幾百倍地提高,社會生產總量迅速擴大,生產力發展速度明顯地表現出越來越快的趨勢。

生產力概念是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基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並進而決定全部社會關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中國理論界對生產力概念進行過深入討論。20世紀50~70年代中期,關於生產力的要素有兩種不同看法:一些學者主張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勞動資料兩個要素;另一些學者認為除上述兩個要素外,還包括勞動物件。從70年代後期開始,由“生產力要素”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擴充套件到關於“生產力系統”問題的討論。這一討論涉及到生產力的要素、結構以及由此二者決定的生產力系統的整體功能等問題。

參考書目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5章“勞動過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第3章,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列寧:《卡爾·馬克思》,見《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參考文章

增加硒元素含量可提高奶牛生產力牛規模化豬場提高母豬生產力的關鍵控制點豬邊際生產力利率理論的特點經濟百科普及豬人工授精技術提高養豬生產力豬如何提高妊娠母豬的生產力豬影響母豬生產力的五因素豬邊際生產力利率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觀點經濟百科資本生產力利息論的主要表現經濟百科浮游植物的初級生產力簡介水產/漁業解放養豬業生產力的新技術――數字化養豬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