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恭雲橫秀嶺圖軸

[拼音]:Puning Si

[英文]:Puning Temple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東北 2.5公里處。據《普寧寺碑》記載,寺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乾隆在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割據勢力後,在避暑山莊大宴厄魯特蒙古四部上層人物,仿西藏桑耶寺修建。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寧寺佔地約4.88萬平方米,南向,主要建築呈縱深式對稱格局。全寺以大雄寶殿為界分前後兩部。前半部分採用漢族佛寺的傳統建築形式,屋頂均為黃琉璃瓦綠剪邊。主要建築有 3座木牌坊圍成的廟前廣場 (已不存 )、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和大雄寶殿。總體佈局為伽藍式。面闊進深各三間、方形重簷歇山琉璃瓦頂的碑亭,內建乾隆《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均以滿、漢、蒙、藏 4種文字寫成,記述了建立普寧寺的緣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大雄寶殿平面長方形,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黃琉璃綠剪邊瓦頂。正脊中央置銅鎏金喇嘛塔。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跴斗栱,下層簷為單翹單昂五跴斗栱,大木斗栱皆屬清官式做法。殿前月臺踏垛五出,前方中央設御階。殿內供奉三世佛。兩側靠山牆石須彌座上供木雕十八羅漢。山牆壁畫為十八羅漢故事圖,北牆壁畫為度母配以伎樂天。

後半部分皆為藏式建築。9米的高臺上中間矗立主殿大乘之閣,周圍對稱散置各式白臺,臺上建造四大部洲、八小部洲。

大乘之閣仍沿襲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法式制度而建。前設月臺,南北長13.7米,東西寬 35.39米,圍以石欄杆。閣通高 37.52米,依山勢而建,故南 6層、北 4層。除1、2層抱廈重簷三面封牆外,3層以上逐層收進,4層各角自成一間,覆以攢尖瓦頂,形成五頂式四角攢尖的樓閣建築,為中國殿閣建築中僅有的形式。

閣內實為3層,首層後部在1.2米高的石須彌座上置木雕千手千眼觀音立像,高 22.28米,腰圍15米,42隻手,每隻手心雕有一眼,持一法器,系中國最大的木雕佛像,用木材120餘立方米,重110噸。造型肅穆端莊,系雕塑之精品(見圖)。佛像兩側立有二脅侍木雕像,高15.6米,形象生動。閣四周有塔臺等小型藏式建築,象徵佛經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各建築在漢族建築的基礎上,融匯了藏式建築的格調。

閣的西院為講經堂,原為清代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之所。東院妙嚴室原為乾隆帝休憩之所。

普寧寺是承德市外八廟儲存最完整、國家最早撥款維修的古建築。1953年成立喇嘛管理機構。1963年成立外八廟管理處。1960~1963年由國家重點投資對大乘之閣進行落架大修,新換16件艾葉青大理石柱頂和 8根鋼筋混凝土山柱,並更換了所有糟朽之木構件,補配了琉璃瓦件,擦洗了鎏金寶頂,同時對大佛進行了加固處理,1988年又重新彩畫。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的避暑山莊外八廟第一個十年整修規劃中,又集中資力整修了此廟。現由普寧寺管理處專責保護。

參考文章

普寧寺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普寧寺名稱的由來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