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

[拼音]:Qin Yong Cheng yizhi

[英文]:Site of Yongcheng City,the Capital of the Qin State

中國春秋至戰國中期的秦國都城遺址。在陝西省鳳翔縣南,雍水以北。秦國從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到獻公二年(公元前383) 以此為都達294年。獻公遷都櫟陽後,秦人的宗廟仍設此,秦王政加冕典禮即在此舉行。西漢以後逐漸廢棄。20 世紀 30年代,徐旭生、蘇秉琦、石璋如等曾在鳳翔進行過考古調查。50年代以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進行了多次勘察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

雍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方向北偏西 14°。東西長3300米(南垣),南北長3200米(西垣),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暴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城牆,現高1~7.9米,寬約3~8.8米。北垣有近方形夯土臺基 1座,邊長約60米,厚1~2.5米,可能是北垣上具有防禦性質的一個高臺建築或門址。西垣中段發現城門一處,寬約10米。東、南城牆瀕臨紙坊河、雍水,以河為城壕。西垣外有人工開掘的寬12.6~25米、深5.20米的城壕。

宮寢

城內的姚家崗、馬家莊、鐵溝 3地發現大型密集的宮殿遺址,與 《史記》 所載的雍高寢、雍太寢、雍受寢相近。

馬家莊宮殿區在城中部偏南,共發現建築群遺址 4處。1號建築群佔地約7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四周有圍牆。北部居中為祖廟,左側為昭廟,右側為穆廟。祖廟之北有一座亭臺式建築,南邊是大門。中心空地即為“中庭”。發掘各類祭祀坑 181座,有人坑、牛坑、羊坑和車坑,有的車輛上還嵌鑲有黃金飾件。1號建築群的總體部署,與史籍所載諸侯宗廟佈局大體相同,當是秦公祭享祖先的宗廟。3 號建築群在 1號建築西約500米處,面積為21849平方米。該建築佈局規整,四周有圍牆。南北全長 326.5米,北端寬86米,南端寬59.5米。由南至北可分為5座院落、5個門庭。據記載推測,這一遺址當是寢宮所在。這幾座建築,時代均屬春秋中晚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組成規模較大的宗廟宮殿區,可能是“雍高寢”之所在。

姚家崗宮殿區在城內中部偏西。發現一座宮殿遺址。東部已被破壞。宮殿的西北發現凌陰遺址。凌陰挖築於一夯土臺基中部,呈仰鬥形。頂部東西長10米,南北寬11.4米。四壁呈斜坡狀,底部東西長6.4米,南北寬7.35米,鋪設砂質片岩一層。四周設迴廊。西迴廊正中有一通道,與白起河相連。姚家崗宮殿區可能是“雍太寢”所在地。

鐵溝宮殿區在雍城北部,面積約 40000平方米。斷崖上暴露高約 1.4米的夯土臺基,出土戰國早中期鹿紋、“奔獸逐雁”紋瓦當。據遺址年代推測,可能是秦的雍受寢。朝寢的北部,有“市”的遺址。“市”呈長方形,築牆於四周,每面開一門,南北寬 160米,東西長 180米,中為空地。城西南16公里出土“蘄年宮當”;城南郊出土棫陽宮、年宮瓦當;附近均發現有夯土建築基址。推斷當為秦漢時期蘄年宮和棫陽宮之所在。

陵墓

秦公陵在城西南8公里處。陵區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 3公里。西、南、北側均有寬2~7米、深2~6米的隍壕。陵區內已探出44座大墓。平面作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和圓坑 6種,組成13座陵園。隍壕可劃分為 3種類型:

(1)雙隍型。以雙馬蹄形內隍圍繞中字形主墓,再以中隍環圍主墓、附葬墓及車馬坑。

(2)單隍型。主墓兩側無內隍,僅以中隍環圍主墓和車馬坑。

(3)組合型。幾座陵園共用中隍或陵中套陵。經發掘的秦公 1號大墓平面呈中字形,重棺重槨,墓內填泥積炭,填土中有男女殉奴。平民墓葬區在城南郊。

遺物

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建築遺址周圍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和磚。姚家崗宮殿區發現 3窖64件銅質建築構件,構件分為曲尺形、楔形、方筒形、片狀、小拐頭等10個型別。高王寺發現窖藏 1處,出戰國銅鼎、鑲嵌射宴壺、銅敦、蓋豆等共12件。戰國墓葬隨葬的銅器多為明器。陶器種類也有新變化,出現了囷、繭形壺、鍪等。

1978年鳳翔縣成立雍城文物管理所,樹立保護標誌,建立資料檔案,負責遺址的日常保護工作。

參考書目

陝西省雍城考古隊:《秦都雍城勘查試掘簡報》、《鳳翔馬家莊一號建築群遺址發掘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85年2期。

韓偉:《馬家莊秦宗廟建築制度研究》、《秦公朝寢鑽探圖考釋》,載《文物》1985年2期。

參考文章

秦雍城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