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
[拼音]:yuzhouchen
[英文]:cosmic dust
行星際空間各種細小顆粒物質的總稱。一般認為,行星際空間的宇宙塵主要來源於短周期彗星的瓦解產物。習慣上,宇宙塵也包括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燒蝕生成的細小顆粒物質。因此宇宙塵也稱為地球外塵埃。宇宙塵在空間停留的時間很短,約為1~10萬年。
宇宙塵的顆粒小,由於它的表面積與質量的比值大,在進入稀薄的地球高層大氣後減速,與大氣摩擦所產生的熱又容易由熱輻射散失,因此可以穿透地球大氣不被燒蝕,保持它原有的宇宙資訊,是研究太陽系化學組成的理想樣品。
宇宙塵的收集早已為人們所重視,1874年,瑞典科學家努登舍爾德(Nordenskj╂ld)曾指出北極冰雪樣品中可能存在宇宙成因物質。1876年,加拿大的默裡(J.Mur-ray)分析了深海沉積物中的黑色磁性小球,認為它是由隕石通過地球大氣層時的燒蝕液滴生成的。地球外成因的宇宙塵粒子可在平流層用火箭、氣球和高空飛機進行收集,也可由古生代至現代的不同型別沉積物中收集,這類沉積物包括深海沉積物、錳結核、陸地的未固結沉積物、固結岩石、極地和冰川的冰雪樣品等。估計每年沉降於地表的宇宙塵約為1~10萬噸。
沉積物中收集的宇宙塵粒子有如下幾種型別:
(1)黑色磁性球,粒度一般為10~60微米,有的達數百微米,主要由磁鐵礦(Fe3O4)組成,有的粒子帶有鎳鐵核心和含有地球岩石中罕見的方鐵礦(FeO),鎳鐵金屬中Fe、Ni和Co的含量與鐵隕石相似,平均密度為5~6克/釐米3。
(2)矽酸鹽球,一般含有磁性,但比黑色磁性球弱,顆粒通常比磁性球大,大者可達800微米,密度約為3克/釐米3,主要由微米大小的磁鐵礦和橄欖石晶體組成,晶體之間有少量的玻璃質物質,具有球粒隕石或類似球粒隕石的化學組成。
(3)少量成因不明的矽酸鹽玻璃球。平流層宇宙塵主要是類似碳質球粒隕石的黑色細小多孔性集合體,粒度一般為10~100微米,大者可達幾千微米。揮發性元素C和S的含量高,含有貧鐵橄欖石、輝石、鐵鎳硫化物、碳鐵礦和含水矽酸鹽,化學組成與碳質球粒隕石類似,但礦物組成和結構與隕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