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勒,W.
[拼音]:jianduan fangdian
[英文]:point discharge
強電場作用下,物體尖銳部分發生的一種放電現象。屬於一種電暈放電。物體曲率大處,電力線密集,電勢梯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氣體被擊穿而發生放電。如果物體尖端在暗處或放電特別強烈,這時往往可以看到它周圍有淺藍色的光暈。古代的水手們曾將這種光暈虔誠地稱為愛爾摩火(Saint,Elmo's Fire),意即水手們的守護聖徒聖愛爾摩的靈光。以後沿用為自然尖端放電的代稱。
尖端電勢相對於周圍大氣電勢為正(負)的,稱為正(負)尖端,這時與尖端符號相反的離子流入尖端,相同符號的離子遠離尖端而形成離子云遮蔽層,它們造成了尖端放電的脈動性質。尖端放電的電流強度I 與很多因素有關,對於地面附近的尖端放電,電流強度為
I=a(U-V2)(υ2+ω2)1/2
式中U是尖端與其周圍環境的電勢差;ω是風速;υ是離子運動速度,等於離子遷移率和環境電場強度的乘積;a、Vo是與尖端形狀、高度、環境電學特徵等因子有關的常數。在國際單位制中,a約等於1.4×10-11法/米;Vo約數千伏,常稱為起暈電壓,在尖端放電電流很大時,Vo可以略去。在雷雨雲臨近時,樹木、青草等自然尖端均要發生尖端放電,從20世紀初以來,曾多次進行過這種測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為1970年開始在奈及利亞進行為時兩年的測量(對樹木、青草和不同高度的金屬尖端做同時的對比觀測),其統計結果說明,在一塊麵積為50平方公里的雷雨雲下,能維持0.6安左右的尖端放電電流(見全球大氣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