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第三紀

[拼音]:nirenlun

[英文]:anthropomorphism

將非人的事物比擬作人並賦予它們包括心理特點在內的人類的特徵的理論。擬人論涉及的範圍很廣。人類最原始的世界觀即表現出廣泛的樸素擬人論思想,用想象的人去解釋種種未曾認識或認識不清的自然現象,例如臆想的女媧補天和雷公電母。宗教思想中也充滿著擬人論,例如以人化的神去說明自然事物,給神以喜怒哀樂、愛惡和智愚、善惡的品格,設想天堂地獄中存在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結構。東方塑造的神形似或部分形似於東方人,西方的則似西方人。這些都是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有聯絡的。在文學藝術和人民的語言中,也不乏擬人論思想的痕跡。例如喜雨、狂風、怒濤、驕陽、嚴冬、天怒、海嘯,星星眨著眼睛,花兒綻開笑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都是以擬人的手法來生動地描寫自然現象和客觀事物,或藉以抒發或寄託作者的思想情感。

擬人論思想有時也滲入到科學知識中。例如說機器在“工作”、計算機的“思維”或“解決問題”、某種金屬的或機械裝置的“記憶”、以至某種基本粒子的“壽命”。這種以人與其他非人事物的活動或其結果的相似性作為根據的術語,也是一種假借的形式;只要不混淆人與非人事物的本質區別,是無損於科學性的。但是也有一些科學知識包含著本來意義的擬人論。例如比較心理學中,有時將動物混同於人,用人類的心理特徵去解釋動物的行為,從而陷入錯誤。

擬人論產生的心理學根源是人總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和體驗去認識世界,或者說,客觀世界總是通過人的心理的折射而被認識。所以,特別在兒童的認知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包含擬人論。例如,幼齡兒童將小動物看成與自己同樣會說話、會思維、有好和壞的道德標準、有與人類似的社會生活;他們甚至對非生物(如玩具娃娃)也是如此,為適合這一特點,兒童讀物、戲劇、電影等往往有意採取將其他動物人化的方式。隨著科學知識的增加,擬人論就逐漸減少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