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二糖

[拼音]:Mangu

[外文]:Bangkok

東南亞第二大城市,泰國首都、最大港口。位於湄南河三角洲,距河口約40公里。面積290平方公里。人口547.9萬(1983)。

湄南河三角洲地勢低窪,平均海拔不足2米。城市地跨湄南河兩岸。氣候溼熱,年平均氣溫27.5℃,年降水量1500毫米。原為漁村。1782年為暹羅王國都城。18世紀起就是暹羅對外貿易的中心,與亞、歐國家有商船往來,交換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城內水道縱橫,有“東方威尼斯”之稱。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居民不斷增加,1851~1854年人口約40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商業、手工業和現代工業迅速發展,市區面積擴充套件和人口增長更快。1971年曼谷和吞武裡兩市合併,成為曼谷-吞武裡都市區,面積達290平方公里。1972年,京畿曼谷府和吞武裡府合併,包括首都曼谷,組成曼谷吞武裡京都,又稱大曼谷,面積2000平方公里,人口556萬(1983)。

泰國的主要工業中心,集中全國50%以上的工業企業,分佈於湄南河沿岸及港口附近。有紡織、食品、建材、煉錫、煉油和汽車裝配等工業,還有雕刻、金銀製作、藤柳編織等手工業。

泰國進出口重要門戶,國內外交通樞紐。全國4條主要公路幹線均由此出發,通清邁、清萊、廊開以及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等鄰國;鐵路通廊開、清邁、烏汶和柬埔寨的金邊、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城北廊曼機場,有35條國際航線。運輸量居東南亞首位。曼谷港是全國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吞吐量居全國首位,其中進口量佔全國95%,出口量佔全國75%。湄南河兩岸船塢倉庫林立,碼頭相連,共有100多個泊位,分佈在湄南河兩岸約20公里地帶內。由於湄南河河床淤積,水深日淺,河口僅4.5~5米,5000噸以上的船隻能停泊在距河口約100公里的閣西昌島。

城市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為行政機構和商業區,政府機關集中在大王宮周圍和拉德差濃大街兩側。外城以工業和住宅區為主。市內多名勝古蹟,尤以金碧輝煌的王宮寺廟著稱於世,有大小寺廟300多座,黎明寺和玉佛寺等最著名。黎明寺又名鄭王廟,為泰國最高的寺廟之一;玉佛寺是全國最大的寺廟,玉佛用國寶綠玉雕成,刻工精細,形象生動。大王宮和泰國大旅館等著名的泰式建築“三頂尖”,以及吞武裡的精緻園林等,都是泰國人民建築和藝術的精華。沿湄南河和其他小河的“水上市場”,有各種地方風味食品和工藝品等。每年來此觀光遊客達100多萬人次,為東南亞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見彩圖)

參考文章

泰國曼谷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