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與病人相關作文20篇

去醫院看病 篇1

敘事作文 ,613字

“啊涕—”寒風嗚嗚地吹著,我站在醫院門口,雖然難受極了但卻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開心和自豪。

那是一個冬日的下午,在與風和雨嬉鬧了一個星期後,我終於感冒了。床頭,白色的餐巾紙快要堆成小山,媽媽立馬決定要讓我去醫院,她艱難地看著我,彷彿在決定著什麼,良久,她用那雙充滿憂慮的大眼睛望著我,說:“你也長大了,醫院就差一個路口,自己去吧,一定要先掛號……”

我只好渾渾噩噩地走出家門,烏雲陰沉沉的,一片連著一片,彷彿快要下雨。一陣寒風吹過,這才讓我打了個激靈:什麼?我竟然要一個人去醫院,沒有家人的陪伴,我該怎麼辦?我緩緩前行,目光不由自主地黏在了家的方向,多麼希望媽媽的身影能夠出現在我的視線中,但希望總是落空。我的心彷彿被狠狠抓住,我好似變成了大洋中的一根浮木,只能隨水漂流……是那麼無助,感覺整個世界都安靜了,只剩寒風吹白了我的面孔,烏雲籠罩了我的心頭。我深知只要我回去媽媽定會心軟,可是我……

忽然,我好似看見媽媽的身影,她伸出手對我說:“我相信你可以的,你一定可以做到的,你會成長,相信你自己!”對,我可以!我收回了邁向家的步伐,轉過身飛奔著向前跑去。我不理會外面的喧鬧,不理會那份恐懼,我只相信我可以!

陽光刺破層層烏雲將溫暖灑在人們心頭。望著眼前的醫院大門,我笑了,笑得是那麼開心,因為我成功了,因為我成長了!

在磨難中成長,是呀,我們只要做到不放棄,堅持下去,相信自己,就能突破自己,就能贏得最燦爛的笑容。

君子與小人 篇2

高二作文 ,1019字

何為君子,何為小人?這真的難以分辨。因為這一切東西在國人眼裡,都只是相對的。一個企業家,這頭在做違法買賣,那頭卻又扶貧濟困,你說,他是君子,還是小人?

近三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這一政策的貫徹落實,人們手中擁有的財富也逐步增多,不少企業家、投資家紛紛移民海外。至於為什麼,這又會牽扯到教育制度的問題,所以不多講。但是,在這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移民者中,卻又有上千上萬人被遣送回國或受到美國當地法律嚴懲。為什麼?因為許多人紛紛利用外國人“友好”“記不住中國人的臉和名字”等來騙取醫療保險、汽車保險等費用,試圖鑽美國法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法律空子。

就拿移民來說,許多國人打著投資移民的口號移民,其實無非是想通過中介,在當地購買一所住宅,然後美其名曰投資移民至當地。加拿大前一陣子有篇文章說到,加人越來越不歡迎中國移民。原因就是中國的移民是為移民而作所謂的購房投資,而不是因為真正的投資而移民,這做法直接導致當地房價不斷上升,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相比之下,加人更喜歡同是亞洲國家的日本人移民加拿大,因為日本人是本著投資的心態去加拿大開廠,只因不方便來回奔波而在當地購房,然後移民。這說我們鑽移民政策的空子當小人好呢?還是嫌別人太過於君子好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我也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名。我現在在東莞虎門外語學校國際部讀大學預科,一年後也將申請國外大學,成為一名留學生。我的一名初中畢業就去了澳洲讀書的同學說,澳洲的中國留學生多,但每年因為作業抄襲問題被遣送回國的也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的中國留學生因為抄襲作業而被遣送回國,2012年僅英國就遣回了4000名中國留學生。許多人可能會想,國外的校規上只說明不能抄襲文章,但沒有說不能抄襲別人的創意啊!但其實在國外大學看來,不管你抄的是文章、文段還是創意,哪怕你只抄了其中一個單詞也是抄。換來的後果就是你因為想著鑽國外大學校規上沒有明說不能抄襲的空子,而被勒令退學,遣送回國。在我們國際部,抄襲和作弊都是嚴禁的,為的就是培養我們誠信的意識,不鑽空子的思維,以免出國後出現以上鑽空子的情況,導致我們被送回國,浪費幾年辛苦的準備。

面對這些“小人關”,最好就是跟著制度走,就像部隊一樣“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學著對國外製度的“空子”視而不見,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代言人,代表著國家。對個人來說,如果你硬要鑽空子,再多的法律也限制不了你。所以要當小人,還是要當君子,這還是看你自身的價值取向吧。

做真實的自己,不與別人相比 篇3

高一作文 ,749字

我們生活在社會的這個大家庭中,各有各人的長處,各有各人的差異。我們要做最真實的自己,不與別人攀比,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

材料中拿金盃玉喝水得人覺得自己富貴,那瓷碗泥杯喝水的人覺得自己貧賤,而有些哀傷。喝水就是為了解渴,喝得痛快。而這兩個人都沒有達到這種效果。唯有那個用手捧水喝的人才體會到了解渴的感覺。所以說不要與別人去比較,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

陶淵明使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他們“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蹟更是被人們傳頌。陶淵明被貶後,沒有自暴自棄,傷心欲絕。而是過著隱居悠遊自在的生活。他不與人攀比,淡泊名利,不追名逐利才過得這樣悠閒自在,快樂自足。所以說不要與別人比較,追名逐利,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

著名的《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寫的。這是他被貶後所著作的。雖然著名,但其中仍有表現悲傷,憂愁的詩句。劉宗元對自己被貶的事一直不能忘懷最後還是抑鬱而亡。他希望過宮場生活。所以說不要去追名逐利,不去與別人比較,做最真實的自己,體會內心最真實的感覺就好。

郭敬明所著作的《小時代》為廣大讀者所喜愛,最後被拍成電影。郭敬明本是個作家,突然變成導演,有些業內人士就會瞧不起他。當拍完《小時代Ⅰ》時,許多人就評價這部電影是個爛片,不符合現在的生活。但郭敬明沒有被這些流言所擊垮,也沒有去和那些受到好評的電影作比較,或是更改自己的作品。而是應廣大觀眾的需求又拍了《小時代Ⅱ》《小時代Ⅲ》。最終票房依舊持續上升,還打破了記錄。郭敬明成功了。因為他沒有去追逐別人,沒有和別人進行比較,只是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所以他成功了。所以說不要與別人比較,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

現代社會中有太多愛攀比得人,去追逐名利,在乎別人的看法,而忽略了做真實的自己。所以我們要跟隨內心的感受,不要去和別人比較,做一個輕鬆、快樂、最真實的自己!

作家與做人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1021字

小時候我有一個夢,夢想自己成為一名作家。我一直以為,當作家只要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就夠了,但是當我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事後,我就改變了這種認識。

在我看來當作家的最高榮譽,就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是以諾貝爾的遺囑創立的一種獎項,主要頒發給在文學的殿堂上有著重要成就的作家們。一直以來這種至高無上的獎項都沒有被中國籍作家獲得。直到2012年的一天,我無意間在廣播上聽到一則新聞:中國籍作家莫言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人。我興奮極了,回到家立刻蒐集有關他的資料,因為我想急切地知道,莫言是個什麼樣的人?又是什麼原因使他成為中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後來我仔細閱讀了他在頒獎典禮上的演說詞,從中我找到了答案。

莫言說他是個愛講故事的人,在他的的演講中,他講述了幾個有關他母親和他的小故事。其中有兩則讓我感觸頗深,第一則是關於寬容的。一天他母親撿麥穗時被人欺負,莫言就下決定心為母親報仇,後來他遇見了曾經欺負他母親的人,想去報仇,但卻被母親阻止,母親告訴他:“他不是以前那個人了。”另一則關於有愛心的。中秋節時以為一位乞丐去他家要飯,莫言給了他一個紅薯片,乞丐很不滿意,並要求吃餃子。於是母親把碗裡的餃子全部倒入乞丐的碗裡。從這兩件讓莫言終身難忘的故事中,我感覺到了作為作家的莫言受到母親的耳濡目染下不斷成長,形成了許多優良品質:對他人寬容、博愛並要有愛心。

莫言在獲獎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他很幸運得了這個獎,他說他要“頭腦要清楚,絕對不要輕飄飄,要站穩腳跟。作家最重要的還是作品,而不是獎項,作家能夠站穩腳跟,讓他站穩腳跟的還是他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關注,對於這個土地的熱愛,最重要的還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勤勤懇懇的、忠誠的一種寫作狀態。”他還說,他會按照他原來既定的方向,腳踏實地,描寫人的生活,描寫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寫作。由此,我看到一位熱愛生活、謙虛、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作家。

在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的泰戈爾身上,當作家還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如他所說的“果實的事業是尊貴,花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裡做葉的事業吧。”

通過對莫言以及泰戈爾的認識,我懂得了當一名作家,不僅僅要有高超的寫作能力,還要學會做人,要有一顆寬容、博愛的心,更要有勤勤懇懇、腳踏實地、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是我的夢想,我將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努力,不斷成長!

學會與他人共處 篇5

高一作文 ,729字

人生活在社會上,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遇事就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非要決一雌雄,那就永不會有安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了。只有寬容,學會與他人共處,才能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不會發生無謂的悲劇。

寬容他人和善待他人是胸懷寬廣的表現。不能寬容他人,一點小小的誤會、小的矛盾,就兵絨相見,是心胸狹窄的表現。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就鬧的不可開交,甚至你死我活。曾經就有過這樣一次慘痛的教訓:李同學睡覺愛打呼嚕,王同學有些不能忍受這種“噪音”,便捏住他的鼻子,從而發生爭執。於是王同學就叫來兩個朋友教訓李同學,李拿出預先藏起的一把刀進行“自衛”。於是悲劇發生了,兩個教訓人的“哥們”被捅死,李同學連夜逃走,結果在第二天被捕,受到法律的制裁。

睡覺是打呼嚕本來就是小事一樁,提醒一下,寬容一下就行了,可是著兩個舍友由於缺乏與他人共處的寬容精神,不能互相諒解,各走極端,最終釀成不應有的悲劇。如果他們每個人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把自己放在對方的立場上,那麼本可有作為的三個青年,他們的前途、志向、理想,頃刻間煙消雲散,教訓慘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學會寬容,學會與他人共處,是多麼的重要。其實寬容不是懦弱,而是有涵養,是豁達大度,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小不忍則亂大謀”、“退一步海闊天空”。實在是金玉良言,值得我們記取。有時爭一時之氣,也許要鑄終身大錯。

我們正當血氣方剛的壯年,更應該學會寬容,學會與他人相處,以和諧人際關係,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化干戈為玉帛。如此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學習,去實現自己遠大理想。讓我們人人每天都有好的心情,每天都能快樂地工作和學習,使友誼之花永遠盛開。

端午節與詩人屈原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649字

農曆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民間節日“端午節”,因為在五月,又可稱之為“五月節”。在這個節日裡,很多地方都以包粽子以及賽龍舟的方式來紀念古代傑出詩人屈原。

少年時,每逢端午節這一天,我既有芳香撲鼻的粽子吃,又可以與同伴們到家鄉的小河裡暢遊“龍泉水”(民間傳說把這一天江河裡的水稱之為“龍泉水”)。與同伴們在水裡嬉戲、追逐,把這一天藏在內心的喜悅盡情地揮灑出來。這是端午節留給我最初的、最深的印象與留給我最美的回憶。

隨著時光的飛逝,今天已為人師的我,在端午時節,想起的是《楚辭》,想起《離騷》,想起文學作品中的浪漫主義,想起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據史說,公元前278年秦兵功陷楚國首都郢都,詩人屈原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於當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名為“端午節”。屈原在楚國早期是極受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的,他極力主張聯齊抗秦,並爭取由楚國實行統一天下,。然而,後來楚懷王卻聽信保守勢力與奸佞小人的饞言,而漸漸疏遠屈原。屈原受到排擠與流放,在流放途中聞國已破。此時此刻屈原的內心是多麼失望、多麼悲憤、多麼的矛盾。痛恨楚國最高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使愛國之士報國無門,導致奸佞誤國,以致亡國。屈原在抱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下,甘與國家共存亡,毅然投江自盡。以他的死去喚醒世人。

假若當年屈原沒有投江自盡,而更多地去深入民間,洞察民生,聆聽世人的聲音,以詩人自身的創作才華去譜寫更多可歌可泣的、膾炙人口的詩篇。不是更好嗎?此亦後世文壇之大幸也。

與親人離別的瞬間 篇7

國三作文 ,782字

隨著時間的消逝,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看著最疼愛我的親人與世長辭,心是那樣地痛。

我很感謝上天賜予我一個愛我的奶奶。那時,我最粘我的奶奶,因為她總是寵著我,有什麼好玩,好吃的總是留給我,自己卻一點都捨不得吃。每次放學,她總是站在村子裡的大樹底下等著我回來,從我的手裡拿走過書包,牽著我的手。我感覺到她的手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有愛。每次,我都在纏著她給我講她年輕時經歷的地主階級、地頭蛇是怎樣欺負壓迫人民的事情。每到冬天的晚上,她總是先鑽進被窩裡,等被窩裡有了溫度,再讓我鑽進去,每次都覺得是那麼地溫暖。

誰知,幾日後竟下了一場夏季常有傾盆大雨。雨鏗鏘,匝匝如密鼓,剎那間天昏地暗,花朵凋殘,田苗歪斜,鳥蝶也飛得無影無蹤了。看著這淒涼的景象,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果不其然,奶奶在第二天就逝世了,當我趕到已經來不及了,奶奶走的時候我不在她身邊,直到第二天才見到她—躺在靈堂的裡頭。看著她那蒼白的臉,就像抹了白粉一樣,頓時眼淚就流了下來。我上前拿起她的手,是那樣的冰涼,腦子裡回想起她為我講故事,給我暖被窩的一幕幕。奶奶雖然已經沒有氣息,但我卻還能感覺到她講話時的亢奮,身上散發的質樸,善良的氣息,奶奶這一輩子吃的苦夠多了,沒有想到離別時卻還是那樣地淒涼、孤寂。

多年以後走在田間小路上,看到前方有一棵樹,我快步走過去,看到充滿溝壑的樹幹,充滿生機的新芽,驟然想到奶奶。我那慈祥的奶奶,也有這樣的面板,這樣的活力,歲月無情地在她身上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痕跡。每當我有困難時,奶奶會引導著我去戰勝困難,我最喜歡趴在她的膝蓋上聽她講過去的故事。那些離別的人,離別後才知道她對自己是多麼的重要,自己是多麼珍惜那段揮之不去的記憶。

是啊!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不禁感嘆生命的短暫,只有經歷過離別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從而要更加珍惜自己身邊的人。

我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作文 篇8

我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10179字

【篇一: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當今社會,空巢得老人居多,獨居的孤寡老人也不佔少數。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壓力遠遠高於上個世紀,父母的年紀越大,身體狀況就越差,時不時會生病,需要兒女照顧。要養家餬口的兒女不可能不要飯碗專門照顧老人,有的開明老人請鐘點工或保姆還可以,但有的死活不用外人,非要子女就令人為難了,兒女心理壓力會更大,還要身背對父母不孝對單位不忠的兩重罪名,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與老人同住的問題,而我的觀點是給互相一個寬鬆的空間。

說實話,和老人住在一起生活我沒什麼親身體會,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爺爺奶奶都在老家。以前總認為他們喜歡天倫之樂的享受,可有一次我和爺爺奶奶們聊天,其實他們也希望有自己的空間。

我認為,父母已經含辛茹苦地將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他們也該休息一下了。的確,老人和子女們在一起居住能夠充分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其實無形中也給老人增加了辛苦的負擔。老人們都閒不住,只要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想幫著做這管那的,還要看管下一代,和年輕人的隔閡,不同的生活習慣,等等,都會產生一些摩擦,其實他們真的很累,即使子女再孝順,再懂事,也會讓父母操勞的。

我的主張是在和老人一起居住前,最好徵求一下老人們的建議。因為老人們有的喜歡天倫之樂的熱鬧歡慶,有的則喜歡安靜。就如我的爺爺奶奶,他們就喜歡寧靜的生活,我的家庭卻喜歡熱鬧一些,和我們在一起居住,也會影響了他們的生活。

都要給大家一個寬鬆的空間,老人也和我們年輕人一樣,他們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和獨立的家庭。只要兒女能給老人們盡到孝心和關懷,發自內心的疼愛父母,在關鍵時能照顧好老人,他們已經操勞奉獻了一生,完全可以讓雙方的父母充分享受夕陽的寧靜,同時我們年輕人也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間,擁有寬鬆祥和的空間,才能舒暢的呼吸。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有距離才有親切感。在一起生活時間久難免有些小矛盾,所以給互相一個自由的空間對大家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孝順,首先徵求父母的意見,按照老人的意願來孝順。

【篇二: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

“綵衣娛親”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很多人覺得這不真實。在這個提倡個性、崇尚自由的年代裡,更像霧一般得縹緲了。然而,生活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古典的東西能夠傳承下來,依靠的不是法律典籍,而是人心,樸素、真誠且身體力行著的人心。

現在空巢的老人居多,獨居的孤寡老人也不佔少數。當今社會,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壓力遠遠高於上個世紀,特別是近幾年越來越大。父母的年紀越大,身體狀況越差,試不試會生病,需要而你的照顧。要養家餬口的兒女不可能不要飯碗轉發照顧老人,有的開明老人請鐘點工或保姆,但有的死活不用外人,非要子女不可就令人為難。兒女的心裡壓力會更大,身揹著對父母不孝對單位不忠的兩重罪名。但如今請保姆請出事的不佔少數,請他人照顧不放心,自己又沒時間照顧父母,到頭來害的還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已經含辛茹苦地將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他們也該休息一下了。的確,老人和子女們在一起居住能夠充分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其實無形中也給老人增加了辛苦的負擔。老人們都閒不住,只要和孩子們在一起就想著幫著做這管那的,還要看管下一代,和年輕人的隔閡,不同的生活習慣,等等,都會產生一些摩擦,其實他們真的很累,即使子女再孝順,再懂事,也會讓父母操勞的。

我的主張是在和父母一起居住前,最好徵求一下老人們的建議。因為老人們有的喜歡天倫之樂的熱鬧歡慶,有的則喜歡安靜。都給大家一個寬鬆的空間。老人也喝我們年輕人一樣,他們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和獨立的家庭。只要兒女能給老人們盡到孝心和關懷,發自內心的疼愛父母,在關鍵時刻能照顧好老人。他們已經操勞奉獻了一生,完全可以讓雙方的父母充分享受夕陽的寧靜,同時我們年輕人也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間,擁有寬鬆祥和的空間,才能舒暢的呼吸。

孝順,首先要徵求父母的意見,按照老人的意願來孝順,才是真正的孝順。

【篇三: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作文】

現在空巢得老人居多,獨居的孤寡老人也不佔少數,有多少老人是一個人在老家獨居,你們可曾試想過,他們的心裡是有多孤單。把老人接過來與你們同住,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

我並不贊成把老人獨自留在老家或者去敬老院,我覺得老人就應該與我們同住。你想,老人在年輕的時候,生活條件並不是很好,吃了很多苦,他們辛辛苦苦的把我們的父母拉扯大,好不容易現在的生活好了,不用讓他們繼續為我們操勞,難道不應該讓他們與我們同住,安享晚年嗎?

老人就應該與我們同住,就像我們家,我們不捨得將奶奶一人留在老家,到我們來深圳住的時候,就把奶奶接下來與我們同住,有時候,奶奶會因為有事情要回去老家,當她一個人去坐車的時候,我們的心裡就會有擔心,會擔心奶奶在老家太忙,沒時間休息,或者是一個人會不會孤單,吃飯等問題,然後我們就會,一直打電話讓奶奶趕緊下來,別一個人在老家呆那麼久,早點下來與我們生活。

曾經我看到過一個公益廣告,呼籲人們多關愛老人,說的是獨居老家在家整天守在電話邊,等待著自己的兒女給自己打電話,或者是坐在家門口,期待著看到自己兒女的身影,好不容易盼到自己的兒女打電話,兒女匆匆幾句就掛了,老人在電話那頭聽著嘟嘟嘟的聲音留下了眼淚。

每次播著這個廣告,我的心裡都會感覺到憤怒和心疼,對老人兒女匆匆結束通話電話所憤怒,為老人孤獨的內心和留下的淚水而心疼,心裡會想為什麼就不能把老人接過去一起住,想想自己過去老人拉扯你們的不容易,想想你們在外面吃著山珍海味,而老人卻因為沒有你們的陪伴而吃的很隨便,你們不會心疼嗎?

我想呼籲人們,請不要把老人獨自留在老家或敬老院,讓老人與你們同住,讓他們感受到家人圍在一起吃飯的溫暖,讓他們感覺到兒女在身邊的安全感,讓他們的晚年能多享福,老人其實什麼多不需要,他需要的是一個溫暖的港灣,而這個港灣,只有你能為他們建造。

【篇四: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尊老敬老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是長輩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在老人日益增漲的今天,這個美德顯得尤為重要。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篇報道“八旬老人寒冬被趕出家門,露宿兒子屋簷下近10天”看到這條新聞我氣憤的同時為老人感到痛心。幾十年含辛茹苦將孩子撫養成人,卻換來如此悲慘的結局,一時間這條新聞刷屏了整個網路,網友們都紛紛在指責怎麼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身為子女,當我們有能力照顧我們的父母時,就要像我們的父母十年如一日的照顧我們一樣。其實老人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希望子女的陪伴而最好的陪伴就是在父母年邁的時候在身邊照顧他們。有太多人用以後的日子來後悔當初沒有多陪陪老人的那份遺憾,又有太多人將老人接到身邊只是為了幫他們做家務。將

將他們帶在身邊就像他們當初將你帶在身邊一樣,與他們而言,有子女的地方才有家。我們要讓年邁的父母感受到家的溫暖,而這些溫暖除了我們還有誰能給?最簡單最容易的尊老敬老的方法就是和父母一起居住。讓我們尊重、敬愛將我們撫養成人的老人吧!

【篇五: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俗話說得好“家有一老是塊寶”,老人在柴米油鹽的枯燥生活中給我們帶來許多歡樂,他們伴隨我們成長,豐富我們的生活。是我們人生中的導師!

每天早上起來收拾房間,替我們做一日三餐,料理家裡大小事情,老人的生活似乎每天都三點一線,枯燥無味,對於我們這些21世紀的新青年來說,似乎有點不可理喻,無聊至極。面對家中老人,有時候總是提不起興趣,甚至態度冷淡,嫌棄老人在家礙事,面對現在社會上這種常見的思想言論,我只感到一陣深深地悲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崇尚孝道的國家,“百善孝為先”這句古語在中國流傳至今,卻依然沒有被時間風化,依然保持著色彩到今天的時代,難道不是在變相告訴我們老人的重要性嗎?學會做人的基本,就是要學會對老人盡到一個“孝”字。

當今社會盛行“老人是累贅,應當送到養老院去安養天年,而不是在家中賴著兒女。”的這種歪論,我首當其衝反對。老人並不是生來就是老人的,他們也曾經像我們一樣,年輕,風華正茂,對生活充滿激情。只是無奈於時光的蹉跎,歲月的無情,他們逐漸褪去了當年的樣貌和活力,成為我們口中所說的老人是累贅。可我們是不是應當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沒有老一輩,哪裡來的我們這些祖國的小花朵?若是我們有一天也變得不再青春,難道就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女子孫對自己漠不關心甚至是厭棄嗎?

我想每個人都會對問題的答案心知肚明,不願意,當然是不願意的。有誰會去願意被嫌棄呢?將心比心之下,我們也會理解老人,不是嗎?

在我看來,和老人同住,實際上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他們會傾聽我的難過,幫助我度過人生一個又一個的低谷。他們會為我準備一日三餐,會關心我的生活。他們會在我生病的時候照顧我,給我一份溫暖。他們有著許多人生經歷,每一個都是動人心懸的故事。有老人在身邊,他們會防止我們走許多歪路。這些不都是和老人同住的好處嗎?而老人們需要的,也不過就是我們的一份陪伴和關心。又有什麼難呢?

生活中斷然不能沒有老人的陪伴,而我們也不應當把老人排除在我們生活之外。我們應當愛護老人,尊重老人,理解老人。

願每一位老人都能被世界善待,這是我由衷的祝願!

【篇六: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在這個網路等媒體高度發展的時代,有一群人在為此嘆息,因為這些媒體的發展促使了一些年輕人痴迷於手機這一本用於方便與家人朋友聯絡的工具,而忽視了對家中老人的照顧。與老人好好生活,這只是小事。

這些小事也並非什麼難事,因為這些也只是一些生活細節,但這些細節也許說明了為什麼和老人同住,甚至生活對年輕人來說難以適應。

與老人同住,尊重老人是基礎,首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都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不能隨意將老人單獨留在家中,雖然老人並不像幼兒那樣對一切都有好奇心,但老人的記憶力一直在消退,如果沒有人願意尊重老人,和老人同住,關注老人生活的細節,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如果發生了擦碰,不要在意,只是他們的世界觀與我們的有所不同。

與老人同住,溝通最關鍵,人與人之間最基礎的信任來自溝通。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沒有什麼事是進行一次溝通就能解決的,如果有就再進行一次,再不行就再來多幾次,多來幾次問題總會被解決。有些老人十分強勢,有些老人不善言辭,但如果不與其溝通,永遠都不會有一個合理的方法解決矛盾。所以溝通一直都是老人與年輕人之間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與老人同住,不要讓老人留有遺憾才是最重要的,許多老人總是在人生的最後幾年裡想做許多自己年輕時沒能做成的事,能讓老人走的沒有遺憾。正是因此老人的生活才需要我們的幫助,雖然有時他們的要求對於我們像是無理取鬧,但他們也許只是因為要完成自己的心願。這一切都只是老人的要求,盡我們努力讓老人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不留遺憾,也是我們應當做到的最重要的幾件事,這幾件事也許也是我們人生中陪伴老人的幾件最有意義的事。

與老人同住,亦或說是和老人生活,儘管摩擦多些但卻充滿樂趣,這也許也是我們年輕人最簡單的盡孝的方式。和老人好好生活,讓他們快樂地度過每一天,讓中華民族的傳統之“孝”,世代傳承下去!

【篇七: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天經地義也,地之也,人之行也,德之本也。”孝敬老人,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當今社會情況,有許許多多的老人不被重視,不被尊重,甚至還有的老人是自己孤獨一人居住。

我從小就被爸爸教育要尊敬、孝敬老人。因為人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老的,你現在如何對待老人會影響到以後的人如何對待你。

現如今有很多社會新聞都會提到一些孤寡老人獨自居住,沒有親人的陪伴。

在鄭州一位已過六旬的獨居老人在死亡一個月後才被鄰居發現,被發現時已經開始腐爛。這則新聞引起了社會熱議,讓老人獨居只會讓他們感到孤單,與其這樣還不如讓老人和我們一起住。但對於當今社會來說,許多的年輕群體對於與老人同居這個問題是感到恐懼的。

為什麼中國這麼一個美德兼有的國家會有對與老人同居而感到恐懼的社會現象呢?而與外國的老人相比,他們則是過著一種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什麼他們會過著如此安逸的生活呢?是因為外國對老人的社會福利制度制定的比較完善,他們的子女不用養父母,而中國卻恰恰相反的把贍養父母當做兒女應盡的義務寫進了法律,如果兒女不好好照顧父母的話是要蹲監獄的,再加上中國人口數量多的因素,所以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我認為與老人同居會有爭吵在所難免,因為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各有不同,我們應該理解他們,試著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說不定,你就會覺得與老人同居並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懼或者厭煩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珍惜與老人相處的時間,因為時間短暫,在眨眼之間消失,就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不要等到老人離開了,才知道珍惜。那時候已經晚了。

其實,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就和老人一起居住,被老人細心照顧,但是當我們長大之後,他們就回老家自己居住,而我們相處的時間也逐漸減少。儘管能見面的時間少,但我依舊和他們保持聯絡,我也希望他們能經常來我家,和我們一起居住。我希望自己能盡孝,能陪伴在老人身邊。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老人也是需要人們去關心、照顧的,學會嘗試理解他們,接納他們,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也足以讓他們感到溫暖。不要再讓老人感到孤單了!

【篇八: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尊重老人,是一起生活的前提。雖然每個人的性格、表達方式、思想狀態都不一樣。但作為晚輩,心理永遠要有一個原則,就是關愛老人。

與老人同住?是每個人基本上都會經歷的一件事情,我覺得,首先要了解老人的思想,不要與老人對著幹,有的老人是刀子嘴豆腐心,喜歡嘮叨,這也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和老人一起住的重要原因。畢竟這個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住在一起,鍋碗碰湯勺,難免有摩擦。所以學會解決摩擦,是一個技術活兒。對待強勢父母,適度示弱很必要,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但是不是說沒有自己的原則,畢竟是長輩,有時要懂得忍讓,當老人心平氣和時,可以和老人再聊之前的問題,理智分析,循循善誘,我相信老人會了解,不要在氣頭上挑起事端。對於愛嘮叨的老人,學會傾聽,適度轉移話題或者引導話題,很重要。

我自己是還沒有與老人同居過的,但是我相信,總會有一天,我會與自己的父母生活,父母也會慢慢變老。所以,趁現在還年輕,要多於父母溝通、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才是最關鍵尤為重要,及時是很深的矛盾,也能化解,這就是關懷。

有空多帶父母出去走走,鼓勵老人蔘加社交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大幅度降低,但每個人都渴望被瞭解,人是群居動物。所以我們要鼓勵老人多出去結交新的朋友,比如參加老人體育活動、社群老人活動,還有廣為流傳的廣場舞。賦閒在家也可以多發現自己新的興趣,練練毛筆字等。晚輩可以花錢讓老人出去旅遊,也可以增強老夫老妻的感情,享享清福,幫助老人找到自己新的生活目標,越活越年輕。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活著,一定不能讓自己有遺憾,與老人住在一起,就是要讓老人家開心、快樂。他們高興了,嘮叨也就少了。老人有時候很像孩子,越老對你越依賴,不要讓他覺得沒有安全感。細心呵護他們。也不要當有一天老人百年以後,我們還後悔沒有很好的孝順他們。

與老人同住,值得稱讚!

【篇九: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莊子曾說過:“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有一位佈滿一絲絲皺紋的老人,帶著一副慈祥的面孔,聲音是那麼的和藹可親。她就是我最尊敬的人—我的奶奶!

寂靜的深夜,懸掛著一輪像小船似的明月,風的蕭蕭聲徐徐的刮來,她作為一位80多歲的老人,她靜悄悄的起來了,靜悄悄的走到另一個房間,看看孫女有沒有睡著並且有沒有蓋好被子,有沒有被風的蕭蕭聲嚇著,那個沉睡的女孩是多麼的溫馨啊!那個女孩一天天的在她的撫育下健康地成長,那個女孩就是我。他們顯然不受人們的歡迎。因為他們老了,不中用了。不僅不能幹活,反而會成為兒女的累贅。但,記得有人曾說過:“童年是一幅畫,少年是一場夢,青年是一首詩,中年是一篇散文。驀然回首人生,老人是一部歷史;把握今朝,老人是一面旗幟;憧憬未來,老人是一道風景。”

他們,滿頭銀髮,滿臉皺紋,卻總是露出一副慈祥的笑容,手拄著柺杖,卻還有著硬朗的身軀。他們是—老人。現在都提倡要尊敬老人,愛護老人,可為什麼街上還到處可見老人乞丐?有一次,我偶然看見了一位老人乞丐寫在地上的粉筆字的內容……他寫著:由於體弱多病,兒女看他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就將他趕出家門。我看了,不禁為那些兒女的行為感到羞愧!贍養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有病應該到醫院醫治,這不僅是老人對子女有養育之恩。他們年輕時勞累辛苦為了下一代,但作為兒女不但不回報,還做出如此天理難容之事,這對老人是多大的傷害!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尊老愛幼”這個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也永恆不變的人生真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歷代人們談論和遵從的永恆話題。有人曾說:“百善孝為先”可見孝之重要,孝敬老人不一定需要太多的物質上的給予,老人的心如夜空,物質的給予是閃爍的星星,而星星在月亮的光輝下便失色了,這月亮則是態度,則是精神滿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許你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時刻牽動著老人的心,當你不留意,一個不滿的眼神可能給老人的心靈烙上了一個傷疤,但老人會忍痛寬容,所以,老人的心即狹隘又寬廣,如果能懂得老人之心靈,就能夠真正做到尊老、敬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老人不僅僅對自己的親人,全社會的老人都需要我們的愛,把“愛”發揮的淋漓盡致,把愛播撒到每一個角落,這是我們神聖的使命。每當有人問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誰?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那位掃大街的老人。他那白髮蒼蒼的頭髮,滿臉皺紋的面板,還有那一雙細眯的眼睛,一張滿口黃牙的嘴;他總穿著一件薄薄的襯衣,一條膝蓋上打了補丁的褲子,腳蹬著一雙破拖鞋。他的打扮和這一條街都好像格格不入似的。他們用像枯樹皮一樣的手,緊緊的握著已經脫了毛的掃帚,日復一日認真地掃著大街,飽經風霜的臉上總是掛著慈祥的微笑。如果沒有掃大街的老人,垃圾就會隨風飄揚;如果沒有掃大街的老人,你我將隨著垃圾的增多而掩鼻而過;如果沒有掃大街的老人,世界將變成骯髒的垃圾場;如果沒有掃大街的老人,美麗的世界就要變成醜陋的地方,福就要變成苦……他們神情專注,總是一邊走一邊看,哪裡有垃圾就趕緊清掃乾淨,雖然每天重複著同樣辛苦的工作,可他們還是很認真,有時還會高興地唱段小曲。

無論是與老人同居還是說給老人讓位,我認為我們都應該尊敬老人,我們面對老人做到的不僅僅是關心,既有溝通,也有照顧,更多的是陪伴。

【篇十: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眾所周知,世界各國的老人居住是一社會問題,尤其是空巢老人,大多數老人日夜盼望和子女共享天倫之樂,而有的老人卻不願意與子女同住在一個屋簷下。老人和子女住一起過日子,確實可以享受兒孫繞膝其樂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在一個鍋裡耍勺子,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天長日久,日積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產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難以調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老人和孩子都苦惱導致家庭不和睦。也就出現了冷戰,罵架,不歡而散。

根據調查表明,全國有百分之八十的子女都不喜歡與老人同居。然而,更本質的原因在於思想意識的轉變。在中國,子女結婚前後都與父母同住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並被看作是敬老最重要和不可少的形式,老人不與子女同住常被認為是受子女虐待,只有老苦無依的人才會去養老院。這種觀念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這種傳統的家庭觀念日益受到衝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不願意與子女同住。

當然,不與老人同居的原因也有很多,例如:老人不太講究衛生,拋卻身體因素,更多的是一種本性。這點在農村,表現尤其突出。隨地吐痰,衣服領子不髒成一道黑印不會主動脫下,洗腳更不是每天的必修課,房間一團糟亂,東西隨處亂放,時日一長,不要說兒媳整天嘟囔,就連兒子也看不慣。老人的呆板、反應的遲緩以及交際圈子的狹隘決定他們很難與時俱進,要想與子女成為朋友無話不談更是難上加難。如果子女孝順,還願與老人嘮嘮家長裡短,回憶回憶當年,但這肯定不是生活的常態,因為整天為生活奔波的子女不可能有那麼多閒暇,即便有閒暇,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耐心與熱情聽老人嘮叨。通常,子女與老人在一起可談論的話題少之又少,出現冷場也就不足為奇了。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習慣,每個習慣都是長時間的累積而成,要想改掉很困難。更難的是,兩三代人之間的生活習慣會有衝突。比如飲食方面,青菜你想煮著吃,年輕人卻喜歡炒著吃;起居方面,你睡得早起得早,年輕人卻睡得晚起得晚……這樣一來,雙方都不自在,也就覺得生活在一起很累。現代的發展如此迅速,在很多方面,老人的思想完全沒辦法跟上節奏,這樣跟子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自然就會有爭吵,對雙方的感情十分不利。舉一個例子,老人生活比較節儉,認為在家吃飯更健康實惠;但年輕人則不在乎價錢,講究口味和方便。這樣,為了在家吃還是去下館子吃都能有分歧。因此便有了與老人分局的局面。

但是不可否認,也有大多數的家庭喜歡與老人同居。父母白天幫忙帶孩子,等我們下班回到家,父母把孩子交給我們,又會忙著燒飯燒菜,甚至有時候,孩子比較聽話懂事,父母帶孩子的同時還兼顧燒飯,我們一回到家就能吃到熱菜。父母年紀大了,總是希望兒孫滿堂,共享天倫之樂,三代同堂,自然為老人增添了許多生活的樂趣,也增添了分開居住絕對享受不到的幸福,也是孩子們給予老人的最為切切實實的溫暖。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幫我們帶孩子,孩子大的時候我們可以照顧年邁的父母,一家人互相照顧,共享天倫之樂,再沒有比這更好的選擇了。

與老人同居有利有弊,然而我個人的觀點是利大於弊,對於每一位孝子而言,讓老人頤養天年是他們必做的事情,當我們老的時候,也會希望孩子們能與自己同居,畢竟老人隨著年代的轉變有著許多隻有我們這些年輕人能做到的事,老人在身邊,這份責任也將會得到保障,老人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最後,我想呼籲:我們應該全民動起來,關愛老人。

【篇十一:如何看待與老人同住】

有這麼一句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不管是生活水平還是科技的發展速度都有了飛速的進步。我們是新時代的代言人,卻與上一代的老年人有了比較大的距離。許多人選擇了與老人分開住,開始了自己的小生活。但又有不少的人選擇了與老人住在一起,在照顧老人的同時也讓老人幫忙這料理自己的家中的事情。在我認為,與老人同住,既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

與老人同住也有許多好的地方。比如說,老人可以為我們在平時上學和上班的時候為我們買菜做飯,也可以為我們打掃家裡的衛生,以及清洗衣物。老人在家沒事情做,多做一些輕便的家務活,為了回家了之後的我們減輕一點負擔,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處。而且老人老了,多在家裡多走走,多活動活動對老人也是一個好事。而且如果家裡有比較小的小孩子,老人也可以幫忙照顧一下,每天在大人上班的時候可以帶一下。還有就是說老人相對於我們年輕人生活了比較長的時間,懂的東西和道理也比較多。並且,和老人同住,雖然老人們會比較累,比較辛苦,但是他們可以每天都見到我們,他們會很開心,因為我們是他們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他們也會身心愉悅。並且老人畢竟是老了,很多的時候,都還是要讓我們年輕人來照顧他們,如果老人有了一些什麼小病小痛,我們也可以及時帶他們去醫院治療。總的來說,在日常生活之中老人與我們可以互相照顧,一起生活。

與老人同住也有不好的地方,大部分的老人的生活理念,生活習慣以及出生的年代與我們都不相同,難免會產生比較大的代溝,可能在生活中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摩擦。還有一點就是,雖然說家裡有小孩子就交給老人來照顧,但是有很多老人帶孩子,會對孩子過於溺愛,以至於孩子的過於依賴和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而且,有很多老人都比較嘮叨,平時喜歡說很多話,以至於我們年輕人會對他們出現一種厭煩,甚至有一些脾氣不太好的人還會與老人發生爭執,這不僅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也是對老人的不孝敬。

不管怎樣,我認為選擇和老人同住,還是選擇和他們分開住,都沒有什麼問題。只要老人開心幸福就好!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試想,很多的年輕人,遠離父母,外出打拼掙錢。也許他們掙錢是為了讓父母有更好的生活,可也許等你掙到了很多的錢以後,你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麼。也許你會後悔,沒有陪同自己的父母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本該幸福的時光—晚年。

我坐在窗前,腦海中有一幅畫面不斷浮現。畫面中有一個老人佝僂著身子,雙手扶著樹幹,目光向遠處伸展,眼神中充滿著孤獨,卻隱隱約約透露著希望……回憶如決堤的洪水泛溢開來,充滿了我的心房。爸爸媽媽讓奶奶搬來和我們一起住,可她卻捨不得離開家鄉,非要守護陪伴了她多年房子。有時,我真的覺得奶奶是一把鎖,替大家鎖住了家門,也鎖住了自己。

從此,奶奶的生命裡也多了一份失落和倔強。想起小時候,奶奶剝的花生總是落入我的嘴裡,然後我便調皮一笑,撲進奶奶的懷裡。奶奶懷裡的溫暖總是令

偶遇醫院外的乞丐後有感 篇9

寫乞丐的作文 ,1297字

上週六,我和媽媽陪爺爺去長沙一個名氣很大的醫院看病,最吸引我的不是醫院裡的茫茫人海,而是院外為數不多的乞討者。

在停車時,我們看見一位高高瘦瘦的年齡大概在40歲左右的殘疾男子兩膝跪地,身體呈弓狀,頭朝下,唏噓不已。我不禁走上前去,看了看擺在他面前的一張紙,裡面的文字顯示,原來是他年過古稀的老母親患有腦瘤,急需手術費。我捐了20元,是平時媽媽給的零花錢。

“唉,男兒膝下有黃金啊!”媽媽忍不住感嘆,爺爺皺皺眉頭:“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自己殘疾又不能掙錢,娘要動手術需要很多錢。”經過的路人,有一些好心人,我就看見一個手抱孩子的大媽從衣袋裡掏出10元錢,把錢遞給跪著的男人時口裡還一直說:“太可憐了,太可憐了。”

不過,也有懷疑論者。一個打扮花俏的大嬸經過時,偏著頭看了一下便大步流星地走過去,口裡嘟囔著:“這肯定是假的,哪有這麼多可憐人啊?要是在這裡討了一些錢,等下肯定又會挪到別處去討的。”

我們去了醫院裡,等了整整三個小時,爺爺才看完醫生拿到藥,出來的時候我從車窗裡看見那個殘疾男人還跪在那裡,低頭哭泣。路上很堵,彷彿整個世界都靜止了。我等得有些不耐煩,向窗外望去,一位身穿白色背心的老頭正跪在地上瘋狂地磕頭,一下接一下,像是著了魔。原本白色的背心已經失去了原色,可以說色彩已經快接近他黝黑的面板了。他那件背心上已有大大小小的洞,我想:是被老鼠咬破的麼?還是幹活時不小心剮破的呢?或是實在窮得不成樣子了吧?他的頭髮全花白,一撮撮的,長短不一,顯然很久也不曾理過了。他的腦袋裡上有的地方只剩下裸露的頭皮,那張飽經滄桑的臉上已經爬上了一條條溝壑般的皺紋。

車子仍沒有動的跡象,在媽媽的允許下,我飛快地下車,又從口袋裡拿出20元錢給那老人,當我靠近時,發現他的旁邊有一些生活用品,還有一張很舊很舊的被子。我朝被子看了一眼,竟怔了!原來被子裡面還有一個人,那是個看上去非常瘦弱的女人,看上去那女人的年紀比男人還要大。她臉色發白,是那種煞白,沒有一絲血色,她兩眼微閉,頭上無一根頭髮。我低頭看了看老人手寫的求助信,才知道老人已經有60多歲了,被子裡的人是她的妻子,才50多歲,得了重病。難怪她有著與年齡很不相符的蒼老。我把錢給那老人時,老人向我瘋狂地磕頭,並用顫抖的聲音一直說著:“謝謝,謝謝……”他那參差不齊的頭髮隨著腦袋一下又一下地迅速擺動,他一下又一下地磕著。我的心裡越來越難過,不禁加快了腳步,迅速離開。

今天的事帶給我的感悟很深。有時候,我們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天天唉聲嘆氣,可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怎會事事如意呢?你是否又想過這世界上又有多少人正過著苦難的日子呢?你難道是最倒黴的那個嗎?顯然不是。那就學會知足吧。

還有,那些認為自己家世好就遵循所謂“不是品牌我不穿”的理念而隨意揮霍的人,多麼不應該。其實這些物質上的東西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父母的錢也是辛苦掙來的,我們沒有理由奢侈、揮霍。如果你的錢多的話,請不要用在攀比上,請拿出你的愛心,伸出你的援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吧。

願我們都保持一顆積極面對生活和關愛他人的心。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更多溫暖的陽光。

與家人在一起 篇10

國一作文 ,589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現在的我已經十四歲了,可是,我們全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走過的日子卻很少。我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走過的日子才九年,而我和弟弟在一起走過的日子則是少之又少,和全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啊!

我和弟弟是從小就分開的。弟弟在小的時候就被爸爸媽媽送到爺爺奶奶家了,讓爺爺奶奶來撫養弟弟。而我是比較幸運的。我在爸爸媽媽身邊還生活了幾年,再送到媽媽的幾個姐姐家,也就是我姨姨家,讓我和姨姨在一起生活。有的時候,連過年都在姨姨家過。我看著姨姨全家人團團圓圓地在一起,而我卻和家人相隔千萬裡,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等到我開始上初中的時候了,爸爸媽媽把我接到了他們身邊過去上學了,我終於又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了,我高興得蹦蹦跳跳。突然間,我想起弟弟還在爺爺奶奶那裡生活。我問爸爸媽媽,弟弟是不是也等到上初中的時候過來和我們在一起生活?可是爸爸媽媽卻說弟弟不在這裡上學,弟弟只有在放長假的時候才能來。爸爸媽媽還說光帶我一個就已經很累了,再帶上弟弟不會累死,也會累個半死,就讓弟弟在爺爺奶奶那裡生活。於是,我的美夢破碎了,我們全家人永永遠遠在一起的美夢破碎了。好在,我們全家人在一年之中,還是有幾個月是在一起生活的因為那時,弟弟放假了,爸爸媽媽可以從爺爺奶奶那裡把弟弟接過來和我們在一起了。

雖然我們全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日子非常短暫,但是我們全家人都會珍惜那段美好的時光的。

議君子與小人 篇11

議論文 ,1199字

常言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當道義與利益交戰時,有一些人寧願玉碎,而另一些人寧願瓦全。我想前者便是君子,後者便是小人。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知曉道義,而小人知曉利益。孟子在《魚我所欲也》開篇即用一個比喻,表述了他“捨生取義”的思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說,如果魚和熊掌必選其一,他會選擇熊掌,如果生命和“義”必選其一,他會選擇“義”,顯然,在生命與“義”的天平上,孟子是向“義”傾斜的。

回想起70多年前的那段悲涼歲月—八年抗戰,多少英雄豪傑為人民、為集體、為國家獻出生命!他們為國家利益將自身利益、甚至性命置之於度外:就像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八路軍主力轉移而英勇跳崖;就像“八女投江”,為掩護抗聯大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就像楊靖宇,忍飢受凍孤身戰鬥至死,當敵人剖開他的胃,裡面全是樹皮草根與棉絮;就像趙一曼,鞭打竹籤晝夜提審逾月,當嚴刑拷打得連敵人都戰慄了,始終堅口不吐一字……我稱他們為君子;而有些人貪生怕死,為了一時苟活,叛國投敵當漢奸。像那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等出賣國家利益、至今被人民唾棄的人,他們只配得上“小人”這個稱號。

他們在利與義之間的選擇,決定了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

君子往往選擇義。他們看重的不是身外之物—錢,而是義。對朋友的誠信,對國家的忠誠都是“義”的表現。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義。如果沒有義,那麼人與那豬狗還有什麼區別?君子們往往是把義作為一種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他們不會為了其他的利益去觸碰這一道德底線。“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助人無數,可以說是對義的最好闡述。

而小人呢,恰恰與此相反。他們會為了利益而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是失去道義,成為牲畜一般。當今社會,許多“小人”只顧及眼前一些蠅頭小利,而最終觸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似乎是金錢迷惑住他們,要不他們怎麼會為利益而常常憂慮?

在最近的明膠事件中,9家藥廠的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最高達90多倍。藥品安全,人命關天,鉻含量超標高達90多倍的膠囊藥品,這是救命藥還是害人的毒藥?這都是那些為了利益而不擇一切手段的小人所為。他們不僅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時還危害了整個國家。

做一個君子雖然很難,但做一個小人卻很簡單。在利益的驅使下,我們必須保持一顆堅定不搖、純潔的心。把“義”字銘記在心,“喻於義”而不要“喻於利”;一心“懷德”、“懷刑”,而不要“懷土”、“懷惠”;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為人通達,而不驕傲凌人;一視同仁,而不勾結營私;時而責求自己,而不責求他人;與人和諧相處,而不屈己從人。

當義利交戰時,選擇義去做一個“坦蕩蕩”的君子,而不要選擇利去做一個“長慼慼”的小人。

與名人對話作文 篇12

高一作文 ,1518字

【篇一:與名人對話作文】

平安世,和平時,諸葛武侯祠下,一切是那麼安詳。你是那麼安詳地坐在那裡,亙古不變,任由千古評說,但是,你卻悄然地進入了我的夢鄉。

在夢中,我依稀見到了你,回到了那個山河碎,血染沙的戰亂年代。在那五丈原的軍帳中,你是如此的憔悴,卻依舊伏案處理軍務至天明。

“丞相,想當年您躬耕南陽於草廬是何等悠閒,何苦如此勞累而不得任何好處呢。”

您默然不語,卻拂鬚而笑。

“如果您轉投曹魏,亦或者從侍江東,都早已不必辛勞至此,何必如此自殘餘生呢?”

您目光漸泛淚花,嘆到:“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此情久遠,安可忘懷!”

“但是何苦南征北戰,六出祁山呢?您要知道這不但不能完成您的心願,反而還讓後人認為您枉費國力啊!”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怎可為後人之評論,廢王室之大業!”

“但您效忠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您站起,徘徊於案前,蒼老的聲音斷續傳來:“白帝先帝託孤,不可忘懷。大丈夫立於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蒼涼的聲音,延傳千古。

“大星墜於營,三反而落,旦日,孔明死。”—陳壽《三國志》。

翻身而起,恍然有悟。原來,您選擇出山的原因,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拯救蒼生於水火之中;您不選擇曹魏或孫吳,是為了報答先帝識人之明;您之所以六出祁山,是為了王室大業;誓保後主,只因白帝託孤。

您的志向,早已托出《出師表》間,令後代之中無數仁人志人為之所傾倒,更獲得那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評價。而像岳飛,劉基等人,不就是像您學習的嗎?

與您對話,大感獲益,原來,您的品格是那麼高尚,難怪當年全蜀國人民為您涕下。您依舊坐在武侯祠中,無論供奉多少,依舊泰然自若,而我卻更需“仰望”著您。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願自多努力,更效君之義。

【篇二:與名人對話作文】

“叫我做什麼?”他炯炯有神的盯著我。削瘦的臉龐上籠著一股讓人敬畏的英氣。

“想跟您談談……談談國人。”我不敢直視他那像鷹般銳利的目光,只能竊竊的低頭輕語。

“國人……還像那時一樣嗎?”他的語氣軟了一點下來。“該不是吧?國人不是過上幸福的生活了嗎?日本人早已打跑了,還有什麼可愁的?”

“是的,生活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幸福了,但我們自己,似乎還有什麼沒從您那個時代回來。”我抬起了頭,注視著他的表情。

他常吁了一口氣,目光投向了窗外的高樓大廈,“依舊……沒變嗎?”

“嗯,什麼說呢……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明明大家都看過您的文章,也被您的語言所深深觸動了,但骨子裡的東西卻似乎沒有變。拿著一面鏡子看自己,看著看著就模糊了。我是誰?為什麼自己的身上穿這孔乙己的長衫,為什麼手中拿著血淋淋的饅頭,而阿Q正像惡靈一樣躲在我影子中冷冷的笑……”我說的這,不由得覺得渾身冷汗直冒,一股冰涼的氣從骨頭中散發出來。

“我曾認為寫些文章就能拯救國民的靈魂,看來似乎是我錯了。”這次是他低下了頭,雙手交叉在一起放在腿上,“我曾經看到過中國人歡心雀躍的觀看同胞被殺的景象,使我覺得這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我便向從骨子中喚醒國民……但……”

“現在的國民,經常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打罵,見到受欺壓的人也都不敢吱聲。似阿Q者有之,似孔乙己者有之,似祥林嫂者有之,似華老栓者亦有之。而似狂人者卻少之又少,有的甚至落到和狂人同樣的境地。各人自掃門前雪,無事還可以提起其它人的醜事做為消遣,欺負幾個人做為娛樂…。”我越發不敢說下去了。

“我已不在這世上了,只希望國人能好自為之。不必作為狂人去吶喊,只要保持清醒,國家便有希望多出現幾個狂人了罷。”他靜靜地說完,像煙一樣的從藤椅中消失了。

陽光從窗中斜射進來,正好把藤椅圈在中間。我望著對面的藤椅,陷入了沉思。

與別人家的孩子同行 篇13

國二作文 ,754字

成長路漫漫,鮮花與荊棘同在,對於我而言,最大的荊棘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多好。所以,小小年紀的我便將“別人家的孩子”視為我最大的“敵人”。

長大一些,學業加重,成績也就在父母眼中顯得尤為重要,每一次成績下來,我聽到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考了滿分,你呢。”或“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多考多少分”等等。為了不聽到“別人家孩子”這幾個字,我在學習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雖然成績比以往好了,但也有考砸的時候,所以我最不想聽到的話還是會不時響在我耳邊。漸漸地,我“對別人家的孩子”產生了懼意,他(她)就像耀眼的太陽,所散發出的光芒刺得我睜不開眼。

我軟磨硬泡,說服媽媽搬家,認為換個環境,就再也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似乎也察覺到我對“別人家的孩子”的懼意,便很有默契地不再提。我以為這個不可逾越的存在遠離了我的生活,我可以輕鬆生活了。可是,事實證明,他(她)並沒有離開,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後,爸媽不再提起,可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她):又考了滿分?又比我高了多少分?……我才發現,“別人家的孩子”已如同影子般永遠在我身邊,抑或已經住在我的心裡了。

直到此時,我才明白:逃避是沒有用的。既然逃避沒有用,就要勇敢面對他,努力戰勝他。因此,我學習更加用功,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笨鳥先飛,我相信,憑藉努力,肯定會成功的。每次成績下來,我都會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一下。漸漸地,他(她)已經不是我的競爭對手了,而是我努力前進的動力。爸媽看到我的變化,甚是欣慰,口中誇讚的物件自然也由“別人家的孩子”變成了我。

“別人家的孩子”,從我成長路上的荊棘變成了我成長路上的鮮花。“別人家的孩子”謝謝你,是你讓我突破了自我。

漫漫成長路,幸得與你同行。

與家人的愉快時光 篇14

國小六年級作文 ,619字

親情像一條紐帶,連線著爸爸、媽媽和我。紐帶太長會被緊繃,讓我很難受,紐帶短一點,鬆弛下來我便很高興。

每到週末,這條親情的紐帶就會縮短許多。這個週六,我們全家人一起去了雪花山莊遊玩。

我們驅車一個半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山莊的大門裝點得簡單,只零星點綴著一些野花。進入山莊,裡面可就大不一樣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山的花朵,有嫩黃的迎春花、粉紅的桃花、淡綠的蘭花……應有盡有。一條小河潺潺地從山上流下來,耳邊響著小鳥兒的歡叫聲,真愜意啊!

中午時分,在山莊飯店吃完午飯後,我們便去了山腰的小吊橋玩。小河之間用繩索吊著一座鋪滿木板的小橋,在山谷之間顯得格外幽靜,這幽靜被小河裡戲水的人們打破,有趣極了。吊橋的不遠處還有一座獨木橋,它是用元木頭搭建的,用小巧玲瓏來形容也不為過。因為我的平衡感還不錯,便向爸爸“申請”走獨木橋過河,爸爸爽快地答應了。

我張開雙臂,用一字步小心翼翼地向對岸走去。一開始進行地不錯,媽媽在一旁盯著不敢眨眼睛。走著走著,剩餘不到一米處,我瞥見前面的橋面被戲水的人打溼了,我沒在意,仍然向前邁進。不料,打溼的橋面太滑,我的腳向後一滑,身子向前傾去,為了保持平衡,我本能地用雙手在空中劃圓,可還是無濟於事。我的臉與河水來了個“親密接觸”,站起來時已是個落水花貓。爸爸在一旁笑得前俯後仰,媽媽直呼笑得肚子疼。

雖然我出了洋相,還被爸爸媽媽笑話,可我一點兒也不生氣,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快樂的,我享受這份親情帶來的愉悅。

醫院見聞 篇15

國小六年級作文 ,584字

姥姥生病住院了,休息的時候,我在醫院陪伴姥姥一天,這一天的感受真是頗多。

早上,太陽公公還沒有伸完懶腰,就聽見樓下救護車急促的叫聲貫穿耳膜。往樓下一望:一個病人從救護車裡抬下來。周圍應該是患者的家屬。腳步匆匆,病人的生命就在垂危之間。

一會的工夫,到了醫生查房的時候了,只見管床的醫生,身穿白大褂的帥哥來到了姥姥的病床前。先看看姥姥的臉色,又用聽診器聽聽姥姥心肺功能。放下聽診器,對姥姥笑呵呵地說:“大姨,看來,昨天的藥對症了,今天氣色好多了”。姥姥也是這樣說:“今天感覺氣喘得舒服多了,昨天好像誰在掐著我的脖子不讓出氣一樣。”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臨了,醫生叮囑姥姥不要再抽菸了。

忽然聽到走廊裡一陣大亂,哭聲一片,順著人流,我來到了走廊,原來是一位病人,因為病情過重,醫生已無回天之力。家屬傷心欲絕。我也流淚了,願逝者安息,親人節哀。

到了姥姥打點滴的時間了,我看見護士姐姐推著滿滿一小車的藥水,來到了病房,姐姐長得很漂亮,但是,我還是不喜歡,可能是因為恐懼扎針吧。

我討厭看扎針,就溜出了病房,來到了醫院外面。仔細觀察起醫院的大樓,中間是急救中心18層高樓,其他三面是各個不同的科室和病房,儘管這樣高大的樓房,和患者相比還是顯得人滿為患。

救死扶傷的醫生們,有的時候還是迴天無術。讓我們與親人瞬間訣別。

只有到了醫院,才知道健康是福,願活著的人們能健康平安每一天。

讀書與做人 篇16

高二作文 ,866字

世人只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卻不知讀書之真諦,古語云“夫道成於學而藏於書”。讀書的最高境界便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從而學會做人。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古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第一步“修身”的根本便在於讀書,可見古人之先見之明。放之現代,讀書依然是重中之重。現代教育強調未成才,先成人。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從讀書中獲取淵博的知識,但學會做人的道理總是最根本的。

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書行數。元代的陶宗義如是說。為何各代文學大家,學識淵博者大都擁有高尚的品格?其根本原因只在他們讀書多,知道做人的道理多,所以不會任性妄為,恣肆凌意。反觀現代,雖然教育在普及,文盲在減少,但仍不乏懶於讀書者,這些腹中文字少的人又有幾人具備令人敬佩的人格,幾人明曉做人的原則呢?忠,孝,禮,義,信,不讀書,從何得知我華夏文化的做人精髓?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周易》作為我國古代典籍,是為儒生必讀之書,這句教人做人的古語更為經典。讀名家之言,知做人之理。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經典皆著重於“君子”,孔子講究倫理道德以及各種君子之道。從幼兒必讀的《三字經》到《百家姓》,《禮記》等等,各種立身之法比比皆是。閱讀這些書籍,你會從一個懵懂小兒變成知書達理,身正至誠的君子。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這些令人嚮往敬佩的品格不都是在讀書中所養成的嗎?

讀書是人生一大樂事,真正會讀書的人能夠在書中學會種種。且不說中國的古代典籍中有多少是教人做人,訓之以君子之道的,便就是外國大家們所強調的也不外乎讀書。高爾基說:“我讀的書愈多,就愈親近世界,愈明瞭生活的意義,愈覺得生活的重要。”世界聞名的猶太民族,他們對讀書的熱愛程度令所有人敬佩。猶太民族的人民又有幾個是心胸狹隘,自私自立的小人的?他們讀書如此之多,他們深知做人原則,在那樣血腥的殺戮面前,他們猶自從容淡定,書助他們成就了偉大的人格!

書,乃民族之根本,文化之靈魂。讀書則是學會做人的必由之道。

讀書與做人 篇17

高二作文 ,1372字

夜深,月色透過紗窗灑下一抹銀輝,庭院寂寂,草葉沁香。

若要讀書,定當此情此景。

讀書須靜,如同做人。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合,人的心境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如果你想要用心體會一本書的內涵及它所蘊含的哲理、反映的社會現象,那就必須靜下心來閱讀與分析,全神貫注地與書中思想做交流,這樣才會有所得。做人亦如此,《論語学而》中雲:“敏於事而慎於言。”意思是做事要敏捷,做人要慎言。很多歷史證明,一個人的失敗,都是因為他無法靜下心來,容易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點,因此從雲端墜落,屍骨無存。吳越之戰,勾踐慘敗被俘,他臥薪嚐膽,蟄伏多年,靜下心籌劃復國大業,終於打敗了吳國。相反,西楚霸王項羽本是最有可能奪得天下的人,卻心高氣傲地開口:“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耳!”項羽這種務虛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見的政治眼光,最後終於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高者之所以高,是因為耐得住寂寞。“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清朝學者袁牧如是說。其實如果連讀書你都無法靜心投入,那更何況做人呢?

凝眉深思,讀到精彩紛呈處不禁拍案叫絕,撫掌稱歎。

若要讀書,定當此情此景。

讀書須思,如同做人。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鄭板橋也曾說過:“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這些都表明了讀書需要思考,光消化不吸收只會導致你成為一臺毫無思想的機器。做人亦如此,不論你的身份地位是高是低,才疏學淺或是學富五車,都要學會思、省,“三省吾身”即是做人的極高標準。思考每天我們做了什麼,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什麼事值得做,什麼人值得相信……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在不斷的思考中,我們待人處事會更加成熟,也就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讀書思考,是為了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容,理解書的思想主旨,讓靈魂更上一級臺階;做人思考,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邁向成功。

漫步書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其善者而從之。

若要讀書,定當此情此景。

讀書須擇,如同做人。亞里斯提卜有一句名言: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可以看出,讀書重要,讀一本好書更為重要,這完全取決於你的選擇。讀書就如同交友,不好的書籍可能會把你戕害。所以讀書必須要學會取捨。做人亦如此,在通往成功彼岸的路上,你會經歷很多誘惑,這時,你是沉迷其中,還是坦然拒絕,也完全取決於你的選擇。讀書取捨,為的是讓靈魂盪滌於清澈的溪流中,從中獲益;做人取捨,是為了不再輕易迷失。

讀書與做人當真是密不可分的。讀書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可以陶冶情操,這些都為“做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讀書是做人的基礎,做人是讀書的反饋。

古往今來,講“讀書”,就是為了“做人”。讀書是學知識、明事理的最好途徑,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樣的人。明代的徐謂說“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這句意味深長的話讓人深思。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他高尚的氣節。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不願趨炎附勢的高潔品質。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忠君報國的錚錚鐵骨。

那麼放眼歷史古今,“讀書”不思“做人”,意義何在?

可怕的醫院 篇18

敘事作文 ,480字

我嘆了口氣,捏著手中揉得皺皺的化驗單,四處張望。空氣中瀰漫著酒精和尿騷摻雜在一起的怪味,令人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各型各色的人都有:挺著啤酒肚的“大老爺”;面黃肌瘦嘴卻一刻也停不下來的大媽;懷著寶寶一臉祥和的孕婦;瞪著大眼睛咧嘴笑的小孩子……當然,也有些身體不幸的神情愁苦人,不時在眼前經過。

我和爸爸媽媽登記過後,便在拍片室門前等候。可是很多大叔大媽在門前擁擠著,周圍愈加烘熱。我和爸爸隨著人流不由自主地離門口越來越遠。我氣憤地哼哼幾聲,咬緊牙,蜷著身子從人群中鑽了出來。那些大人看我是小孩,也就哼哼幾聲沒跟我計較。我喘了口氣,擔憂地望望近乎淹沒在人群中的爸爸的腦袋。

醫院對我來說還是很新奇的。我饒有趣味地左望望,右望望。一個鮮紅色的防火裝置穩穩當當地安在一個病房門口。這鈴鐺似的小玩意兒令我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指,想試試這看似圓潤光滑的觸感。

“記住,醫院裡的東西可不能碰!細菌、病毒、唾液……誰知道這裡有什麼!”媽媽語重心長的話語縈繞耳邊。我愣愣地盯了一會兒,立刻縮回手,三步並作兩步跑回了媽媽身邊。

是啊,醫院是病人云集,也是病菌雲集的地方。醫院真是可怕!

與病痛同行 篇19

高二作文 ,816字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的事物圍繞或美好、或痛苦。如果要選一樣伴你走過一生,你會選擇什麼呢?

如果是我的話。我更願意選擇病痛。雖然它面目猙獰,但我更願意相信它是戴著魔鬼面具的天使。

看見了嗎?那個睜著空動的雙眼向你摸索而來的小女孩,病痛奪去她本應絢麗多彩的世界,她的世界一片黑暗,甚至寂寥無聲。然而當你轉過身,卻赫然看到她的輝煌成就。她就是海倫凯勒。

儘管面臨著如此不公的命運,如此的病痛,她卻從堅強地從深淵中爬出,屹立於世人面前,也許病痛沒有無情地把她打倒,而是賜給了她一顆更加堅強的心。

看見了嗎?那篇記載著無盡心酸與對生命感悟的《我與地壇》,那是史鐵生,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所寫。

從一開始的不能接受雙腿殘疾的事實,到最後慢慢平靜,直至參透生命魅力。在這一痛苦折磨甚至絕望的過程中,他沒有被打倒,反而激發出他更多的靈感與感悟。

也許痛也帶著一點悲憫的心,不忍將他打下煉獄,而了他一顆參透萬物的心。

還記得一本書,叫做《誰的青春有我狂》,它的創作者是一個與我們同齡的人。不幸的是,他卻得了不治之症,足後在花一樣的青春中死去。然而在這本書中,他卻對青春發出了最有力的召喚,提前將他的青春走過。

也許病痛沒有打擊他,而是默默地賦予他樂觀的處世態度。

在傷痛中走過,最終活躍於世人前的人不計其數,而沒有經歷過病痛的人卻避之惟恐不及,害怕一點小小的痛就將他的命斷送掉。

在我們的周圍,或就我們本身來說,誰都不願受到傷害,只想一生平平安安。但那似乎不可能。它總會在無形中找到我們,那時毫無準備的人們將怎麼辦呢?

它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我說過它是戴著面具的天使。也許它有時無情折磨著你的身心,但同時它也漸漸地將你一些潛藏的美好的一面挖掘出來。就像海倫。凱勒,就像是史鐵生,就像千千萬萬個曾從病痛中傲然走過的人一樣,誰你保證我們不是下一個他們?與病痛同行,讓它提煉出你最獨特的本質,當走到人生的盡頭時,也許你將發現不時打擾你的是一個天使。

信任與被人信任 篇20

國二作文 ,929字

在一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裡,香菸專櫃前的顧客拿起一包香菸,滿眼的疑惑,專櫃裡的售貨員舉著百元大鈔望來望去,眼珠子都快貼在鈔票上了,然而兩人都在想:“他給我的不會是假的吧”

在這個顧客和店員之間連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沒有,總是想著別人會欺騙自己,成吉思汗曾說:“要做到至誠,就必須信任他人,排除猜忌和懷疑,不能有二心。”看來社會上可以做到至誠的人很少呀!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懷疑,父親有一天讓孩子爬上高高的梯子取東西,孩子說:“我上去了,您要是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來了。”父親說:“放心吧!兒子相信我。”孩子爬上去,父親真的把梯子抽走了,並告訴兒子:“我要讓你記住,一切要靠自己,不要指望任何承諾,自己跳下來吧”在孩子跳下來時,父親又說:“我要讓你記住,這世界上如果連父親都不能相信,你還能相信誰呢?”

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甚至有時候連自己的親人都要懷疑,這是很可悲的。做任何事情,信任都是前提。只有有了信任,才有可能突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隔閡,洛克菲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使孩子從小以信任為前提,確立了偉大的人生目標。

在煙波浩淼的大西洋上,一個在船尾搞雜勤的黑人小孩不慎落入水中,求生的本能使他在冷冰冰的海洋裡拼命地遊,當他想放棄的時候,他想起了慈祥的老船長一定會來救自己,便鼓足勇氣用盡最後的力量朝前游去,當老船長救醒孩子時,孩子說:“我知道您一定會來救我的,一定會的。”

喬伊斯曾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在幸福的同時也有一種壓力,因為被人相信了,你就要努力的去做,而且還要做得更好。所以說,被人相信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動力。

更有位名人說過:“對人的信任,對人的熱情,形象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至誠的友情更需要信任!信任!再信任!純潔的友情面前,精神可以超越肉體,信任可以超越生命。什麼是“生死之交”?生死之交不是甜如蜜的海盟海誓,也不是雙方取得成就時的錦上添花,而是在對方需要信任和幫助時,不管什麼情況下你都能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

信任!人類需要信任,更需要被人信任。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做到至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才會更加多!人類才會更加文明,讓我們做到彼此“信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