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本性相關作文20篇
迴歸本性 篇1
高二作文 ,1275字數學課上,一道數學題印在黑板之上。題目新穎—思考—腦海中不斷思索各種方法—無可奈何。
依稀想起初中時期一種最原始的解法。無奈,這裡是高中學府,怎可用如此方法?
評講。破天荒,老師正是運用了原始的解法,快速解題;而苦苦思索其他方法遲遲不肯動筆的人,埋頭思考,大吃一驚。
忘記了方法著實不值得憐惜,然則忘卻根本卻是一種損失。
專家曾經說過: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會游泳—將一個初生兒放在水中,他能夠正常呼吸—因為每個孩子在出生前都生活在羊水之中,只能通過液體獲取養分。再者,一個普通人的體內大約有八成為液體,毫不誇張地說,水是人的根本。
然而,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人們雖然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泳姿,各種各樣的理論知識。卻對水漸行漸遠,我們喪失了在水中呼吸的特殊能力—我們逐漸喪失了本性。
金庸曾經在自己的小說《天龍八部》中寫過這麼一段:逍遙派掌門人無崖子設定了一副玲瓏棋局並懸賞於武林。然而,挑戰者們面對這個奇異的棋局卻猶豫起來,為了權衡全域性而遲遲不肯落子。然而這棋局卻被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和尚虛竹以胡亂一氣的下法破解了。
其實所謂的玲瓏棋局並不難解。然而其為何懸賞數十年而從未破解?顯然是因為在面對棋局時,人們總會思索著最佳的下法,死死地盯著劫—於是就會將最根本的方法拋之腦後。
遲遲找不到所謂的最佳的下法,於是他們就有所困頓,以至於遲遲不肯、遲遲不敢落子。而虛竹,一個小小的少林和尚,不懂得棋藝,只順從自己的本性,這就是他得以突出重圍的原因。
非但小說之中,類似的事件也曾真實地發生在現實之中。
早在數日前結束的圍棋人機大戰的比賽,在李世石與人工智慧α-Go對弈的前三盤比賽之中,α-Go頻頻使出奇招。原本棋風剛毅果斷的李世石卻變得優柔寡斷,狐疑,揣測,恐慌。李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逐漸喪失了他果斷的本性。而在猶豫躊躇之中,他無疑浪費了時間,喪失了主動,導致節節敗退,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
然而李終究也還是領悟到了這點,在第四盤比賽之中他也終究重拾自己的果斷,而這一做法也令其成功扳回一局。然而,這一盤的勝利無力挽回潰敗的大局。李的經歷實在令人唏噓。倘若李從一開始就保持本性,剛毅果斷,如今的結果又將會是如何呢?
人生不正是如此?在我們成長曆程之中,我們的大腦被一種又一種嶄新的思路方法所充斥。
一方面,種種思路拓寬了我們的見識,引領我們走向創新之路,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另一方面,倘若我們遇到一道數學題,又或者遇到人生抉擇時,冗雜的思路方法卻將成為累贅,促使我們猶豫,躊躇,去反覆斟酌出一種捷徑,導致若想不出最簡單的方法就選擇放棄。殊不知,在這一次次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躊躇之中,我們已然忘卻了基本,丟棄了根本,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遇。
因此,在我們的大腦受各種思路方法所束縛時,何不在這些方法之中殺出個本性之路呢?
皇帝穿著新裝,光著身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行走,只有保持著本性的無邪的孩子們道出了大臣們醜陋的嘴臉。依我看,能夠不受世俗的束縛的,只有那些能夠保持本性的人了罷。
拒絕“秀”,迴歸人性本真 篇2
高二作文 ,870字我們身邊一些人重金錢和利益,有人為了得到私利不惜做“秀”,這種勢利的思想觀念,使得人與人之間心生隔膜,無法真誠交往。為了能真誠交往,我們應拒絕“秀”,迴歸人性本真。
貝多芬說過:“即使為了帝皇的寶座,也絕不出賣真理。”然而,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不少人被“浮雲”遮蔽了雙眼,忘了本心,與“真理”背道而馳。孔方曾是農民的兒子,他經過萬般努力踏上了仕途,他曾經承諾要當人民的好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然而,他終究抵制不住金錢的誘惑,忘記了本心,種下了罪惡的種子,最終鋃鐺入獄。
為了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展現人性的光輝,我們應拒絕“秀”,迴歸人性本身。我們熟知的《爸爸去哪兒》,《變形記》等電視節目或表達深沉厚重的父愛,或展現青少年的蛻變。儘管內容不盡相同,卻給觀眾帶來最真實的情感,讓每一位觀眾都備受感動。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這些節目的製作人在其他媒體分分追逐利潤與收視率的熱潮下,始終不為所動,拒絕了“秀”,迴歸本心,傳播著這個世界上最真實的情感與最質樸的愛,讓每一位觀眾感動、感悟、感恩。
為了實現夢想,實現人生價值,我們應拒絕“秀”,迴歸本真。司馬遷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恥辱,卻依然鎮定自若,忘卻屈辱,以頑強的意志,赤誠之心完成了一部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紀傳體史書—《史記》。其祕訣就是他能堅持本心,為最初的夢想著成信史而奮鬥,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而堅持不懈。貝多芬是堅守者,他的痛苦莫過於失聰,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不趨炎附勢,也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誠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過世界的歡樂,卻創造了歡樂世界奉獻給全世界。這一切都是他堅守本心,迴歸人性本真的結果。“人之初,性本善”。如若你走進了虛假的誤區,迷惘無助,放下一切偽裝,去看看你的本心吧,也許能幫助你認清現實,走到屬於自己的路。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其赤”。迴歸人性本真才能不被外界所擾,在喧器中尋求一分寧靜,在俗塵中覓得一片淨土,在樸實中保留一份高貴。真實才是一種感動人心的正能量。
迴歸人性 篇3
國三作文 ,1435字蘇軾在《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提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昔皋陶執法,曰殺之者三,唐堯恕之,曰宥之者三。聖人臨法,其慎如是。後人總不免嚮往那文明方萌芽的日子裡,聖人作率,下皆好自為之。一人偶有過,眾人皆望其改過如新,寬之引之,使之歸於正道。這是人性伊始中的人性之輝。逐漸瓦解這一切的入侵者是刀鋸鼎鑊,當人類開始不滿於小國寡民的統治,以條框文法來約束日益擴張的疆土臣民,一人偶有過,眾人皆望其伏法就戮,刑之拘之,以儆效尤。
當《紐約時報》開始呼喊那句著名的“第二次機會”,當“是法也,但行於刀鋸鼎鑊之所加也,而不行於刀鋸鼎鑊之所不加也”,而石碑上那句以無數人獻血刻下的“寧可放過一百,不可錯殺一個”依然宛在。人類依舊踏足於人性與冷血間的深淵,決心不再往前踏一步,卻早已忘記了來時的路。
對人工智慧未來的恐慌是具有諷刺意味的笑話。人類擔心機器人將不再囿於一道道冰冷的程式指令,轉而像人類一樣思考(即擁有了“人性”),卻始終無法完全擺脫其自身的“機器性”,將整個人類社會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人類是擁有絕佳直覺的生物,他們在人工智慧的金屬鏡面上,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看到了不知何時起已深深烙刻在人類靈魂上的“機器性”。那麼作為同樣兼有人性和“機器性”的未來人工智慧與人類,到底是哪一個會罔顧後果走向毀滅,現在還真不好說。
我對“機器性”的定義來自於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提出的所謂國家機器的概念。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正如從部落(clan)至國家(state),機器性從國家至人的轉移也在劫難逃。當年記者阿爾貝特?史懷澤走遍非洲大陸寫下《敬畏生命》這振聾發聵的吶喊,“紐倫堡審判”中自然法的申明與應用亦不失為對人類機器性的強有力的鬥爭,人類只不過是小勝一場,最終成敗還未可量。
200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毒食難肥(又名食品公司)》揭露了食品工業背後諸般黑幕,才使大眾恍然認識到機器性的危脅已潛伏到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泰森為首的四家跨國食品巨頭供應著美國市場90%的肉類,其工廠運作之景象可謂觸目驚心,數畝地的養殖場養殖了30萬隻雞,由於生長素的貢獻,每隻雞隻需餵養40天即可宰殺供肉,骨骼的生長跟不上肉的膨脹速度,一隻雞從出生到死亡,從沒見過陽光,從來走不了一步路,最終被批量電擊而死。另外,為了節約成本,天性食草的牛被喂以穀物,美其名曰谷飼牛。
人們為了提高產量和降低成本,泯滅了與之共存的其它生物的天性。這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在與自然千百年的對抗中取得了勝利,從此自認為是宇宙的主宰,文明伊始對生命的敬畏已蕩然無存,機器性使人類忘記了歸路。
自然的回擊也是慘痛的。抗生素免疫令醫療技術受到極大挑戰,而谷飼牛創造出來的新型大腸桿菌毒症使多少人死於非命,一度無藥可治。正如九月份學校講座上施一公院士所言:“相對太陽,恐龍成活了八小時,而人類自出現至今只有一分鐘,自文明誕生卻只有一秒,但人類能否能走過下一秒,當今世界,沒人敢斷言。”人類遠離人性,自願拋舍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規律的遵循,諸般作態結出的惡果,亦只能自己吞下。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所寫“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在科技工業化生產的今天會引來多少笑聲,但我相信笑聲漸歇後將是駭人的沉默。人類趨利過後,該會重新思考機器性與人性之關係。
《群山迴響》的結尾,友人對飽受磨難的主人公說:“利害是非的界線之外有一個花園,我在那裡等你。”此花園就是肉身之後,人之本性。人類想要再走下去,唯有找到返回花園的路,迴歸本性。
迴歸本真,享受生活 篇4
迴歸本真,享受生活作 ,886字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只能用一些空餘的時間進行閱讀,購物,社交等一系列生活。這一種生活的方式被稱為碎片化生活。
據《人民日報》調查結果顯示,網路、報紙和電視是受訪讀者最重要的三種資訊渠道。並且通過採訪發現近四成的人習慣於“先看標題,如果感興趣就往下看”,另有32、99%的人會“挑喜歡的版面或欄目看”,從頭到尾的閱讀完整張報紙的人卻不到15%。
面對讀者閱讀時間的減少和碎片化趨勢,我認為這種生活方式一直持續發展下去對於社會和人們來說是不利的。我們應該要回歸本真,放慢節奏,享受生活的樂趣。
碎片化閱讀會使人們降低對內容真偽的辨識能力。碎片化的閱讀通常源於網路,但是網路上的文章是自由的,只要你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觀點就可以發表,並被人們閱讀。雖然在網路上不乏有好的文章被髮表出來,比如名為“羅輯思維”的威信公眾帳號,他秉承死磕自己,愉悅大家的理念,將有種、有趣、有料的各種段子融入話題內,引領孩子們獨立、理性的思考。
然而釋出謠言製造輿論,以搏人眼球的文章也是屢見不鮮,比如在今年年初在朋友圈裡大量轉發一條提醒大夥最近不要吃魚的訊息,其訊息說,邵武某醫院,多人感染SK5病毒死亡中央電視新聞已播出暫時別吃魚肉,酸菜特別是草魚,酸菜魚,水煮魚。實際上這些都是假的。經記者向疾控專家證實,根本不存在SK5病毒。因為民眾對內容真偽的辨識能力的降低這些虛假的訊息被當成是真的,造成了恐慌。
碎片化的閱讀再讓我們變得輕鬆的同時,也讓真正有效的閱讀變得更加艱難。碎片化的閱讀它將文章的深度放到最淺,使讀者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一目瞭然,就好像每天都在不停更新的娛樂新聞,如同場中美色,一眼即過。但真正的書刊,報刊卻是有邏輯性的,他需要人們去思考它的深意,並反覆閱讀。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正是由於碎片化閱讀的全民化、普及化、簡易化、輕鬆化,讓讀者產生了惰性閱讀思維。從碎片化閱讀發散到我們的生活,網上購物,微信,QQ聊天都是惰性思維的體現,這些都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由此看來,我們應該放慢生活的節奏,迴歸本真,享受生活,並體驗生活中的樂趣。
不忘初心,迴歸本源 篇5
國三作文 ,1331字在這日新月異的世界裡,許多事物失去它原有的色彩。清靜已煙消雲散,被喧鬧取而代之。街道上滿是急促的聲音,天空總是灰濛濛的,河流變得混濁、汙臭,森林愉快的鳥囀沒有了,留下動物的慘叫和大樹倒下的聲音……
曾幾何時,大地是親切的,草地是翠綠的,河流是清澈的,天空是湛藍的;可如今,地面被瀝青遮住,草地上佈滿了腳印,河流裡不見魚蝦,天空被霧霾佔據,世界變得滿目瘡痍。
從前,人與人是和諧相處的,左鄰右舍大家都和和氣氣。在盛唐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歷史書上說它是因唐的繁榮所至;再看看今天,國家不也繁榮昌盛嗎?可是,殺人、搶劫、偷竊卻頻頻發生。從前,不少犯人犯事都心虛。現在呢?不但口出狂言,還公然襲警,更有恐怖組織肆意破壞。還有人為了權力勾心鬥角,為了爭奪資源、地盤,編造謊言去爭搶,侵略他國。戰火的硝煙打破人們原本清靜的生活。就連天真的小孩也逃脫不了慾望的掌控。有一次,我弟弟去買玩具,玩具店的玩具多如繁星,各式各樣的玩具應有盡有,他一會兒要買這個,一會兒又嚷著買那個,還想買下所有玩具。
這是為什麼?
是人類撕下了偽裝的面具,露出了人性原來的樣子?
還是太多的物質擴大了人貪婪和慾望的“胃口”?
我認為:是這個物質世界迷惑了人的心,令人類的貪婪進一步增大,醜陋的人性愈來愈惡。慾望將永遠無法滿足,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隨著年齡的增大,人性的貪婪與慾望就形成可怕的東西,想擁有的東西變多,慾望就難以控制,漸漸地吞噬人的內心,人就擺脫不了它的捆綁與束縛,就難以迴歸本源,難以迴歸人性善的一面。
讀林清玄的文章,讀到:“當人把頭和四肢縮起來,縮排一個庸俗的社會化的殼裡,和一隻烏龜又有什麼兩樣呢?”我不禁感慨:人真的會變得無比庸俗嗎?讀到《清歡》的時候,我對越來越無味的人間感到有些失望,現代人以濁為歡、以清為苦,清歡已經難尋,難道就這樣再也沒有舉杯邀明月的李白,執著追求的司馬遷,心繫百姓的陸游,滿懷壯志的岳飛,豁達豪邁的蘇東坡嗎?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就這樣湮沒於歷史之中了嗎?
假如人類沒有貪婪與慾望,世間將回歸本源。可是,只會有很少人真正選擇去守望,迴歸本源。
這讓我想起到山區支教的老師。他們很平凡,卻很偉大。他們不忘初心,願意放棄城裡優越的條件,他們迴歸本源;願意把自己畢生的心血放在山區孩子的身上;他們默默奉獻,願意把溫暖帶到山區孩子們的內心。他們守望著這些孩子,讓他們走出山區,把他們培養成人才。這些支教的老師們,拋去了慾望與貪婪,成為一個個大山中的守望者。
鄉下的一些老人仍在堅守已衰落的村子。也許,他們是孤獨是守望者,守望著樸素的田野,守望著清澈的河水,守望著屬於自己的清歡與寧靜。
守林人默默地守護著森林,期待著充滿綠意的未來。在他守望的同時,自己心明眼亮、不染塵囂,生命也單純了。
每個人都應該守護著自己的本真,只有迴歸本源,心才能靜下來,才可以守護人們擁有的一切。恐怕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周國平有這樣的一句話:
“當此之時,我希望世上多幾個志願的守望者,他們能以智慧和愛心守護著麥田和孩子,守護著我們人類的未來。”
但願我們可以變回人性善的一面。
突破思維桎梏,迴歸生命本真 篇6
國三作文 ,885字出自齊白石之手的青蝦可謂是中國國畫界的一絕。晚年時,齊老面對案頭水碗,畫蝦三變:儘管所用筆墨減少,可是蝦的形體卻在燈光的照耀下愈顯通透。
試想,若齊老每次畫蝦是“依葫蘆畫瓢”,又怎能詡其為國畫的一大高峰?
誠然,生命的本真便在於其靈動性,若只是整日執拗於畫蝦即蝦,依樹畫樹,便會囿於思維固化的桎梏,宛若一個牽線木偶:儘管形體是屬於你的,可思想卻禁錮在了規章制度的條條框框中。
蘋果總裁庫克近日發表了這樣的擔憂:“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像人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而這樣的擔憂並非無依可循:學生為通過導師考核,抄襲他人著作,寧可失信於他人,也不願自我思考,自欺欺人;商家為了利益的可觀,致使一個個山寨產品橫空出世;上車時,年輕力壯者一哄而上,倒是婦孺老弱被衝撞得踉踉蹌蹌。這些人,都是為了一己私利,像機器一般,將思維束縛在了利益至上的促狹中。
劉亞洲曾說:“思想是人類最感性的器官,只有思想才能造成傷口,也只有在傷口處才能產生思想。有思想的人,在這個時代,或者說,在任何時代都註定是少數。”誠然,聲色犬馬的繁華,無不從各個方面考量著人們的內心,以促使更多的人去突破思維的桎梏,完善扭曲的價值觀與同情心,去迴歸生命的本真,使其靈動,煥發光彩。
泰戈爾說:“我的須,我的發是白的,但我的心,卻永遠都是青的。”歲月的流遷,染白了須與發,可若思維依舊澄澈,那生命之藤便永遠垂青。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上以親身實踐,度過了兩年又兩天的清淡生活,為此,他還曾自豪地說:“我沒有將自己年輕的光陰虛擲在工業中,或是學校的講臺上,對此,我一點兒也不後悔。”梭羅,正是用自我踐行來向人們詮釋:一個人一生所需其實真的很少,不要落入了思維梭設下的陷阱:名利,誘惑,而平淡恰恰治癒了扭曲的價值觀,找回了人性中所缺失的悲憫之心。
勇於突破思維的桎梏,生命也因此昇華,熠熠生輝。正如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亦如東坡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古代先賢的超世曠達,不正是今時之人所追求的生命本真嗎?
讓我們勇敢掘開瓦礫,讓清泉湧流……
在資訊時代呼喚人性迴歸 篇7
國二作文 ,1356字庫克的警示絕非危言聳聽。
在當今這個光怪陸離而浮躁的資訊時代,許多怪相因爆炸之量竟已令人習以為常。如王思聰、網紅主播之流盛行,“女裝大佬”受青少年熱捧;災情禍事發生,網頁新聞下的評論不乏幸災樂禍之辭;“藍鯨遊戲”、“槍擊案”等令人髮指的事件四處湧現……無不折射出現代人價值觀、同情心的缺失,好逞一時之快而罔顧後果,這是人性的離席。
然而這也不禁叫我們疑惑,隨著物質基礎和知識儲備的不斷增進。依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的情感理應更富足,精神理應更高尚,怎麼反而會開倒車,以至不如物質匱乏時祖輩們尚有的積極進取之心呢。
我想,這與社會發展之失衡與自我審視思考力的淡薄不無關係。
固然,我們的網路平臺愈加複雜龐大,也因電子產品的普及而無孔不入無隙不插地銜接入生活的各方各面。可是對其內容的管理依舊弊病頻現。我們所操縱的機器並不真正“思考”,他只是機械地傳達了成千上萬個陌生人發出的意圖引起關注的訊息來衝擊並影響著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蒙著面跑到這個任人宰割的系統中去,發一通牢騷,來一句怨氣,而因身份的隱匿不必擔心為此負責。如同古希臘的民主般,終會引起“多數人的暴政”。幾千人點贊一條“震驚!……”你便三人成虎;幾萬人“紅心”了“老人不能扶”你便奉之如金科玉律。殊不知謠言不脛而走,真理無人問津。負面的訊息散之廣博,極熱一時。久而久之,我們終成魯迅筆端的看客,麻木不仁,自圖安生。而那些不為言語負責的人,也將混沌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天欲其亡,先使其狂”,開始不為其行為負責,走上不歸路。試想,人性淡薄了,理性還能存在嗎?根底全無,枝葉還能有嗎?
那為什麼這種烏煙瘴氣會在網上漫布開來?我認為這真實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人的失意。在物質暴漲的年代,人們的攀比心,功利心隨之膨脹,夢想以快捷徑達到名利雙收的境地。這種“恨命”勢必會催生出一個浮躁而壓力大的社會,一個淡漠疏離的社會。因為每個人都在極力追逐,生怕自己的資本為身邊人所牽羈,從而滋生出孤獨與不信任感,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梭羅不就說過:“城市是孤獨人聚居的地方嗎?”從而,我們把精神依託拋在了素未謀面的人身上,希冀在無利害關係的關係中達到關係的澄澈以滿足內心的情感渴求。然而沉溺於其中也將漸拋卻了責任意識,遠離原有的人性模式,不慎變會被本該調劑精神的網路促成精神的畸形。
逐漸地,我們的價值觀分崩離析,同理心蠶食殆盡,行事不依真正的理性與人性。
我們應明白,像計算機一樣思考,這並不意味著理性。因為計算機只是繁雜資料的承載者,行動的被支配者,智慧與心靈的短缺者。他們只是跟著程式的大流,不懂真正的思維,跟罔論反思自己的所為。
但是作為人類的我們,難道也甘落至此地嗎?難道我們不能固守我們原先純真的價值觀和同情心,而任其被洪流淹沒嗎?難道我們不能動用智慧,立判最基本的事理嗎?我們不足以剋制自己的言行,本著初心,砥礪前行嗎?
我們應警惕起來,不讓思想憊懶,精神渙散。而應目標堅定,腳踏實地,以自己的道德之固,作風之正,在當今的物質與資訊時代仍如過去的佼佼者般“咬定青山不放鬆”,而且還要樹立新的模範。使物質與精神的發展並駕齊驅,無論在怎樣的岔道口前都恪守自我不迷失,而非浮躁地無情地隨波逐流。
這樣,我們的理性與人性終將回歸,明辨是非,體察人情;精神健壯,靈魂富強。
重拾書本,迴歸曾經 篇8
重拾書本,迴歸曾經作 ,694字現在的生活,被稱作“碎片化生活”。手機成為了人們不能離手的萬能工具。看新聞、聊天、打遊戲…導致“碎片化閱讀”是現在的普遍現象。
每次坐上地鐵,我總是看見許多年輕的人低著頭,捧著手機,手指在上面敏捷迅速地操作著。一排位子上,沒有人捧著書或者報紙在讀。看見這一幕,心裡有說不出的難受。
在家裡,母親還是像以前一樣訂了每天的新民晚報翻翻看看,而父親則是在電視上看各種新聞頻道。小學的時候,學校辦過關於讀書的活動,讓大家競賽誰家裡的書多。這一下子激起了我的興趣,家裡人買了一個書架,買了很多書,我也饒有興致地讀了起來。可現在,書架上的書我都幾乎不碰了。和很多人一樣,我覺得電視上的新聞有圖片視訊,電視節目有趣又對胃口,可比坐在那裡盯著一本書看好得多了。我已經沒了認真讀完一本書的耐心和興致了。
走過一家書店,放眼望去,裡面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坐在地上看書的小孩,大多看的也是寫沒什麼益處的漫畫書。書架上,經典的文學著作靜靜地站在那裡,它們站了多久了呢?明明是文化界的瑰寶,卻被人們置之不理,真的是可悲又無奈。冰心曾告誡過“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現在看來,人們連“讀書好”都冷淡了,更別談後面的了。
看到自己的變化,不禁想問:還記得你曾經在圖書館看書看得不亦樂乎嗎?還記得曾經你很喜歡看沈石溪和曹文軒的小說嗎?還記得曾經你因為獲得了“小書蟲”的綽號而興奮不已嗎?
看到了社會的變化,也感慨:曾經在小區裡不停忙碌的送報員也少見了;曾經書店裡擁擠的一幕已經消失;曾經的新聞全部匯聚在了小小的一部手機上……
我應該自我反省,所有人都應該反省。捧起好久不讀的書吧,找回真正的書香氛圍,迴歸曾經的簡單生活。
迴歸生活本真 篇9
高二作文 ,884字材料中老師說的“所有好看、昂貴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那些樸素、便宜的杯子”一席話,不禁引人深思:我們是否迷失了自己,還是正處在迷失自我的途中?面對燈紅酒綠的生活和眼前的浮華,我們如何保持內心的那份平靜,迴歸生活的本真?
生活的本真是什麼?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個詞,恐怕能夠解釋:返璞歸真。幾乎每個人都在為房子、車子和票子拼命地忙碌,用最昂貴的東西去修飾自己的生活,在努力將自己的生活過得蒸蒸日上,像材料中所暗示的,生活就像一杯咖啡,那些各式各樣的杯子,就是我們想要給它披上的浮華的外套,咖啡的質量不因為杯子而變得更好,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因為挑選杯子的樣式而掩蓋我們想要喝咖啡的本質。
生活和自然緊密相連,“生”與“活”組成“生活”一詞。萬物生長、活潑靈動詮釋出生活的含義。你是否因為天氣預報,不再關注蔚藍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詩人陶淵明放棄官場生活隱居田園,寫下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追求生活的奢華活得疲憊不堪,他們忘了自己為何追求生活,在追求生活質量時忽略欣賞與享受本真的生活。
朋友的姐姐從美國留學歸來,本可以憑她紮實的學力被一些大中城市的科研機構聘用,但她居然效仿陶潛,遠離城市的喧囂,在郊外接幾間小屋,過起了“房前種花,屋後種菜”的田園生活。她說她聞不慣街市的油煙味道,聽不慣機動車尖利的轟鳴聲響,寧肯與大自然為伍,每天早鍛鍊,白天讀書、寫作、勞動,晚間欣賞優美的鄉野景色,讓自己的心靈歸於寧靜。很多人為她這位女博士的選擇而惋惜、不解,她卻說,這才是本真的生活!
本真生活的意義在於,去掉繁複的裝飾和表面的浮華,直接顯露天然的本色。事實上,過度的物質追求,浮躁的空虛精神,往往讓人失去本性。清除表面的虛榮,正本以清源,回到以人為本的生活,這才是放鬆身心的生活,才不至於付出昂貴的代價。因此,讓我們去親近大自然吧!腳踩土地,擁抱微風,眺望藍天。我們不曾遺忘生活的本真,只是在時間的長河中迷失了一些路,如果可以,讓我們拋掉一切,返璞歸真,又有何不可呢?
細細品味“生活”這杯咖啡吧,別太在意盛咖啡的“杯子”!
千帆過盡,不忘初心。
心記德,迴歸純潔 篇10
高三作文 ,960字晨鐘暮鼓,修身齊家,是我們的心在鍛鍊;格物致知,誠意心正,是我們的心在薰陶。
心中常記德,讓我們的心靈迴歸純潔,揚起人生之帆。
路漫漫其修遠兮。人生的路途上會遇到太多艱難的抉擇,面對金錢的誘惑,有多少人喪失了道德之心,成為無德之人;面對權貴,有多少人迷失了自我,走上迷途。因此喚起道德的醒悟,讓心靈迴歸純潔。
擁有道德之心,成為醫壇頂峰。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白衣天使,給人以健康、溫暖;你是有德之人,給人以光輝、智慧。你用實際行動詮釋你對愛的智慧,對德的敬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是你心中有德,歸其純潔的結果。
你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直。心中有德,你不隨波逐流,一心追求醫德,濟世救人;心歸純潔,你沒有被金錢迷惑,為權貴迷失自我,而是始終堅守最純潔的醫德。
二十一世紀伊始,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高鐵的速度已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而道德的奔跑速度卻被遠遠地甩在後面。這不得不令我們反思。佛山“小悅悅”事件昭然顯示了十八名路人對道德的無視。紅十字會假借助貧名義,將募捐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虛無慈善等等。這些事是對道德底線一次又一次的觸碰。社會道德的淪喪是人們的心漸漸遠離德的結果,是心歸卑汙的結果。
那我們如何才能把德放在心中,褪去那浮塵,抵抗金錢、權貴的誘惑,讓我們的心靈歸於純潔呢?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知識即美德。”是的,只有我們專注知識,讓心靈不斷汲取營養,使它處於純潔的環境中,我們才能提高身體素質,真正成長。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的全民素質會不斷提高。
當面對著一個道德逐漸淪喪、人心愈加冷漠的社會,我們的心開始迷茫。政府對石方麗的表彰,雖然有彰顯其道德之心,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自身偽善的面孔,因而失去了最純潔的德和原本的價值。作為人民的政府,請不要放棄真善美,不要放棄德。簡軫曾說:“菩提樹下覓青石,靜待,看滄海桑田。”儘管滄海桑田,我們的心還要在菩提樹下保持最原始的模樣—德在心,心歸純潔。
德在心,褪去那灰暗的面紗,保持心靈的純潔,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橋樑,成就社會的祥和與安定。德在心,心歸純潔,揚起人生之帆。
生氣——人的本性 篇11
高一作文 ,835字生氣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它生來便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有些人十分敏感,一些瑣碎的小事就能引起他的怒火,而有些人則包容大度,能夠將怒火澆滅在內心中。
有人認為生氣是對他人錯誤的一種警告和提醒,人們有必要在適當的時機發洩怒火,並以此來迫使對方改正錯誤。然而,有些人則認為生氣只會使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不如放鬆心態,樂觀面對事件。這兩種觀點雖然對立,卻又是互補的。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傾向一種觀點,而是兩者結合,合理控制怒火。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事足以引發一個人或者大多數人的怒火,但有些事我們需要壓制火氣,而有些則有必要為之生氣。孔子曾經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在我們為一個大的目標而努力奮鬥時,面對小的挫折,要能忍耐,此時生氣只能讓自己亂了陣腳,功虧一簣。只有冷靜思考,樂觀面對,才能有所突破。往小的方面來講,當我們考試時,常常會碰到難題擋住去路。看著時間一點點流逝,本能下我們會急躁不安,甚至生氣。這時候,應該學會控制火氣,合理分配時間,而不是一氣之下把所有時間用來鑽研這道難題,導致最後更加失敗。
忍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該發洩怒火是就要發洩出來。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沒錯,如果一件事情超過了我們的忍耐底線,那麼怒火就必須要發洩出來,否則便成了縱容。就拿古代的暴秦統治來說,百姓們受夠了嚴酷的刑法,通過一次次起義來發洩怒火,並給與統治者警告。然而統治者沒有吸取教訓,最終快速滅亡。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能放出自己的怒火,不僅僅是為了發洩,最重要的是為了警告犯錯誤的人,讓其加以改正。
當然,我們也需要學會適時的控制和發洩怒火。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與他人產生摩擦,使得我們內心不愉快,破壞了一天的好心情。這時候,我們便需要忍耐,抑制住生氣的情緒,和平的解決一些矛盾。這樣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好處。但當面對一些過分的舉動時,生氣是必要的。總之,要合理分析情勢和後果,讓生氣變為一種好的情緒。
生氣是人的本性,因此合理的控制怒火才是有快樂生活的關鍵。
迴歸大自然 篇12
國二作文 ,617字期末考試結束了,暑假也來了,可我還是有很多壓力未能夠釋放出來,愈想愈煩躁……
於是,我獨自來到了鄉下的一處小村子。這裡景色優美,美麗的花草觸手可及,就好像課本《桃花源記》裡的世外桃源一樣。遙望遠處,花草樹木多得怎麼望也望不盡頭。深吸一口氣“噝—”的一聲,清爽的空氣一下子就竄進我的身體裡,那叫一個爽!
閉上眼睛,彷彿置身在世外桃源,耳邊時不時捕捉到風吹過草叢的聲音,這種聲音總是伴著蟬的歡叫,這所謂是大自然中最有活力的聲音。
這神仙般的享受使我想起了陶淵明的詩句“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是啊,人生活在都市的吵吵鬧鬧中,有時也要放鬆身心,迴歸自然,把身心交給大自然,理清頭緒,再踏征途!
這個仙境般的大自然讓我情不自禁地著迷,於是我決定寄居在這個美麗的村子裡,好讓自己好好地欣賞大自然。
吃完晚飯後,我在後山的樹林裡散步,夏風時不時透過茂密的葉子迎面撲過來,讓人舒服至極。走著走著,溫暖的夏風越來越大,傳來一聲聲海浪拍打海岸的聲音,我興奮地向海邊跑過去。忽然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我的眼前:海面上翻滾著凶猛的海浪,夕陽給大海鍍上的金粉早已被大浪弄得凌亂不堪,這與周圍的樹林搭配在一起,充滿了生命力。我在沉思著……
在回村子的路上,我的步伐越來越輕鬆,身心一點兒憂愁也沒有,原來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返璞歸真了。
大自然,是人類的故鄉,即使沉迷片刻,回過神來原來亦是滿目的碧綠,無限的生機勃勃,鋪滿人生的道路。
於是,我不再煩躁。
迴歸內心的平靜 篇13
高三作文 ,831字晝夜更替,時代在發展,世界在喧鬧。而周國平的日子彷彿遠離塵囂,平淡安靜。
是的,許多人在燈紅酒綠中迷失了自己,被喧囂的暗湧所掩埋。為何不抽離其中,迴歸屬於自己內心的那一片淨土呢?
迴歸內心的平靜,感受生活的美好。詩人陶淵明淡泊名利,遠離世俗,嚮往著安靜的田園生活。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享受著簡樸與自然的氣息。他“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志在於“閒看庭前花開花藍,望天上雲捲雲舒”,來使自己的內心迴歸平靜,擺脫塵囂的紛擾。飽受痛苦折磨的心靈,終於在寧靜中得以安撫,不禁喟嘆:“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迴歸內心的平靜,才發現生活是如此美好。
迴歸內心的平靜,塑造淳樸的品性。每當來到美麗的山村,總能看到小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笑容,紅撲撲的臉蛋,活蹦亂跳的身影無不散發出簡樸真實的氣息。而生活在城市喧囂的人們在繁忙中丟失了許多寶貴的東西。有的人為財產爭得頭破血流,有的人為利益不擇手段,在他們身上只看到了一種莫名的躁氣。我們是否好好停下自己奔波的腳步,迴歸內心的平靜,別讓功名利祿的枷鎖束縛自己,別讓社會的浮躁磨滅了人性的淳樸與良知。是的,讓我們迴歸內心的平靜,做一位淳樸簡單的人。
迴歸內心的平靜,更好的提高自己。蘇軾在官府為國辦事,可惜他的鋒芒畢露最終把他送入黑暗—他被流放到一個荒涼之地。但這也是一種安靜,沒有喧囂的地方。在這樣一片黃土上,他的心因此迴歸了平靜,靜靜的思考和琢磨,使他悟出了許多,他的思想和靈魂因此得以洗滌和生活,從此留下了一篇篇流傳千古的絕麗佳文。黑暗變成了晴天,他暫時忘卻了痛苦,因為他早已沉浸在他那安靜的世界裡。迴歸內心的平靜,你會找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對於中學生來說,迴歸內心的平靜是很重要的。因為學習切忌浮躁,而回歸平靜是反省自己,總結自己的最佳途徑,在反省中更好地找出問題去改正,提升自己。
世界雖喧鬧,但人心可以平靜。讓我們學會迴歸內心的平靜,做最真實的自己,驅散社會的浮躁。這樣,世界才能更和諧美好地發展!
迴歸自然——讀《尋找魚王》有感 篇14
讀後感 ,993字“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一個星期裡形成的心靈上的交流與親近,勝於上流社會的人花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這種感情。”—馬拉丁
《尋找魚王》講述的不是一個山野男孩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魚王的成長故事,而是初經世事的少年如何在成長中對自然有所領悟,學會對世界懷有悲憫、崇敬的心。故事讀來看似與尋常的兒童文學無異,可是來回摸索,會發現薄薄的頁紙裡,濃縮了許多精華。
故事發生在大山深處的少年家。那裡流傳著“魚王”的傳說。有人說他是魚鷹之子,是捕魚的曠世高手。八歲的男孩帶著好奇出門遠遊,開啟了尋找“魚王”的征程。
男孩找到了一位老人—老“魚王”的後代,也是一位捕魚的能手。在深山中,他們一起度過了難忘的時光。他們在大水坑裡、泥地裡捕魚,也曾在冰凍的湖面上鑿個小口捉魚,秋天到菜地裡拔花生、挖地瓜,冬天就炒一炒地瓜糖、花生和豆子,烹煮美味的大魚,雪夜裡喝些小酒……一幕幕,似乎是很平常的生活片段,可我卻從沒經歷過。這不禁讓我沉思。
科技以光的速度發展著。在這個新世紀,因為新科技的牽引,人們的生活愈加方便,同時也在與大自然背道而馳,漸行漸遠。我們的童年就是最好的例子。作者筆下的童年是多彩豐富而充實的,而我們中小學生如今筆下的童年,又有多少件是真實的,發自於內心的真性情,來自自然中?想到這,心中頓時覺得荒涼。
就像張煒說的,“現代的孩子生活在網路時代,這個時代讓孩子博學,也讓孩子無知。比如關於大自然的真實感受、肌膚摩擦中才能產生的一些情愫,在這個時代是稀缺的。這是人類生存的大不幸。講述真正具有原生性的大地故事,大概是必須要完成和領受的一個時代任務。”不僅是孩子們,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皆是如此。忙碌的生活,發達的科技改變了我們的初心,生活節奏一步步急促起來,往日那種“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氛圍,那種“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心情,就是在睡夢中也很難找尋。
品著這本書,我常想起沈從文的《邊城》裡“在風日裡長養著”的湘西女孩翠翠。她善良、淳樸、自然。而我們正是需要翠翠這樣的性情,需要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經歷,從而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與迴歸。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人的內心總要有一片淨土,就像這充滿鄉土氣息的詩句所描繪的,最平凡,最普通,最實在的,完全出於自然中。
《尋找魚王》令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與紙醉金迷、八街九陌都不一樣的廣袤天地。
是“與時俱進”,還是“迴歸” 篇15
高三作文 ,1156字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教材的不斷翻新,是教材跟上時代發展腳步的與時俱進,與此同時社會上出現的重印民國國語課本被買斷貨的現象,是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迴歸,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不僅讓我思索,現代教育何去何從?
我認為“迴歸”當與“與時俱進”並重。
從治學角度而言,民國政府注重教育,主張道德教育,以美感教育完成道德,並且當時的名人名士肩負起編纂教材的重任,例如《開明國語課本》便是由葉聖陶主義,豐子愷主圖的,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使這些教材成了用心之作,貼近孩子的心靈,在詩意與美中增添了思考與引導,相比現在的課本更使小學生感興趣,反觀現在的教材面目可憎,由於對一些道德的拔高使得一些人物不夠鮮活,拔高式的教育內容自然讓孩子覺得乏味又深受其害,然而不僅如此,課本常常漏洞百出,令廣大教師與學生同呼教材的質量差。種種原因都應歸結於全社會對教育的輕視,名人名士不屑於參與編寫中小學教材,又因經濟原因縮減成本降低教材質量,沒有好的教材又怎會有好的教育?現代的作家專家多處於自己的學術文化層面去創作是否也應當繼承民國時期名人名士的那種責任的擔當,那種愛國情?
從發展角度而言,當今世界形式告訴我們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文化入侵甚至比經濟入侵更可怕,更能毀滅一個民族,發展觀告訴我們,要發展自然要向前看,但文化的發展當是繼承併發揚的。只有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批判繼承,推陳出新,才能保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特性,試想若中國教材全是外國的先進思想,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將千年積澱的寶藏拋棄,而去追捧那些外來文化,那將不僅是文化的不幸,更是民族的消亡。恐怕老祖宗都會從墳墓中爬出來咒罵我們這群不肖子孫吧!但若僅僅注重國學,而對時代文化棄之不理的話,毫無疑問是不行的。看日本、韓國、美國,他們重視本國的文化發展,在經濟強盛的同時文化產品也在全球湧流,顯而易見這是他們把握時代特徵同時立足本國文化的結果。
思及去年的魯迅文章從中小學課本中刪除的新聞,對此我很贊同魯迅的文章具有時代背景,有太多的隱晦是語言是我們當代人難以理解的,還會加重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讓他們喪失學習興趣,也許有些人主張魯迅文章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但即便如此,學生若是有興趣完全可以在課外或是時機成熟之時再去進行研究,相比在啟蒙式教育中的內容,我覺得興趣與思考更重要。由此可見“與時俱進”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我認為“與時俱進”還是“迴歸”不應當只是教材編寫者與政府思考的問題,更應是全社會共同討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共同參與國家教育方案的制定,畢竟中國是人民的中國,未來是中國人民的未來。
一本小小的教材折射出的是社會對教育的輕視,對傳統文化的棄置。我們應該清楚的意識到立足本國文化並注重創新的重要性。繼承自古以來嚴謹的治學風氣與社會責任擔當,批判繼承,推陳出新,以此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迴歸 篇16
高一作文 ,882字紅燈。
急促的剎車聲。
麻醉藥的藥性已經過了,腿上的劇痛陣陣襲來。為了救那個小女孩,左腿被車輪碾壓過去,粉碎性骨折。看著打著石膏的腿,蘇子木也說不清當時怎麼就有勇氣跑過去把小女孩救下來,心裡並不後悔。
“咚咚咚”
“老蘇,去開門。”齊素正在廚房裡準備著午飯。看著老蘇提著鳥去開門,不禁失笑。老蘇一到點就嚷嚷著吃飯,沒個正形,一大把年紀了,整天和鳥一塊待著,拿他沒辦法。
這大中午的,誰會來啊?自家親戚離的都不近,不會是……
想到著,齊素眼裡就閃著淚花,那孩子,唉!
抬頭看老蘇已經進來了,急忙抹了下眼睛,“誰啊?”
“不知道,我開門的時候,外面就沒人了,就留下了這些東西。”老蘇手裡提著一些保健品。
齊素看著他,張了張嘴。但最終沒說什麼。
連續幾個月,都是這樣,明明有人敲門,但開門之後卻又不見人,只有一些營養品。齊素問了周圍的鄰居,有人見一個青年男人來過,那人走路還一瘸一拐的。
齊素心裡有了計較。
她特意待在門後,等門一響,就開門,門外果真是那張熟悉的面孔。儘管他變黑了,變壯了,但她知道這就是心心念唸的人啊。她的子木啊。
蘇子木望著眼前的母親,頭上已染上了白髮,當初絕然的離家,給父母帶來了偌大的傷痛。如今想來,更是悔不當初。
17歲的少年,最是年少輕狂的年紀。喜歡上同班的一位女生,不滿班主任對他的教導,在班主任回家路上將其打傷,住進了醫院。父親勃然大怒,一氣之下要將蘇子木趕出家門。這也只是父親盛怒之下的氣話,但蘇子木卻再沒回來。
“子木,這些年,過得怎麼樣啊?”
母親的詢問讓子木的思緒回到現實。“媽,我過得挺好的,這次就是回來看看您。”
齊素身體一僵,還要離開嗎?
“媽,爸呢?”
“你爸他出去了。能不走了嗎?當初你爸那都是氣話,回來服個軟,道個歉,給他個臺階下,別走了,好不好?”
老蘇推門進來,看見跪在齊素面前的男子,步伐一頓,隨即走進屋了。“回來了,就別走了吧。”
淚流滿面的母親,已不復年輕的父親。子木流著淚,“好。”
平復下來的齊素這才想起來兒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問其原因。聽著兒子絮絮的訴說,齊素也只是默默流淚,老蘇眼含著淚,卻欣慰的笑了。
迴歸真實 篇17
國二作文 ,560字無論是美顏相機還是“反美顏”應用軟體,其中各有利弊。藉助美圖秀秀的神效,雖滿足了愛美之心,可這種自欺欺人是“聰明”還是“傻”,每個人心中都有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
迴歸真實在我耳畔盪漾開來。真實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真實是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真實是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古人敢於面對真實,在真實中尋得幸福與慰藉,而今人為何要沉浸於虛偽之中呢?真實美化後雖能得到一時的短暫幸福感,可長此以往,當美化的真實被瞬間打回原形,你又該何去何從呢?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為何你卻不敢直面真實的自己,不敢直面真實的生活呢?如果一昧沉浸在自己所美化的生活內,你又敢如何正確給自己定位,如何去追尋你內心真正所想,也許你所認為美化的美好可能會束縛住你,羈絆你。迴歸真實才是真理。那所謂的“美化”像一層薄薄的窗紙,不費吹灰之力,一捅就破。當現代人人都帶著虛偽的面具去生活時,生活還會絢麗多彩嗎?
當然,我們必須深省,如何迴歸真實?迴歸真實,必須正視自己,只己之短,補己之長。真實必須迴歸,虛偽必須被摒棄,當我們直面真實,虛偽將無處可存,在現在的社會,人人只有直面真實的自己,放下自己虛偽的心,才有機會獲得自己所想;只有人人迴歸真實,社會才能進步,中國才能更加富強。
迴歸質樸怡然自得 篇18
高二作文 ,832字面對山珍海味、滿漢全席,會不禁想起清菜小粥;身穿珠寶羅綺,私人訂製,也會懷念T恤棉衣;手持華而不實的蘋果三星,更會想要舒適實用的普通手機。時代的進步帶來了物質的豐盈,簡單純粹的生活彷彿變成了奢望。
隨著工業革命中汽車的轟鳴,我們的世界也發生了鉅變。燈紅酒綠,高樓拔起,浮華的絢爛使人心蒙翳。可又有多少人獲得了真正的快樂?多少人甘於平靜質樸?
郭美美,耳熟能詳的炫富女。她披金戴銀,窮奢極欲,高調的生活,讓外人看來,她的人生真的很幸福。但奢華背後充斥著的是精神的空虛,不然我們也不會一次次在法庭上看見她的身影。
紅塵浮世中,似郭美美的人數不勝數,但仍有一些人為我們訴說著人生的真諦。
楊絳,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才女。直至晚年,仍筆耕不輟,所得稿費數以千萬計。可她毅然全數捐出,為他人做貢獻。面對世人的不解,她說,是因為名利太虛無,易失心智。這樣一顆赤子之心,使她臉上常掛笑容,幸福無比。難怪錢鍾書贊她是“最美的妻,最才的女。”
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而已過。名利浮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必執著過甚?如楊絳一般,只求舒適小康,無愧於心又有何不可?
美國的生活節奏很快,一日三餐更是以便捷著稱。國人很難理解。於我們而言,吃是很重要而且很講究的,從煎炒烹炸、八大菜系也不難看出。但美國人認為那是一種浪費,他們會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工作、旅行和興趣愛好,做一些有益於生活有益於社會的事,這樣質樸的追求,不愧為大國高素質國民的風範。
奢侈品牌、私人訂製;洋房別墅、賓士寶馬,這些東西都只是面子裝飾而已,幾乎沒有太大價值。如果這些看似美好的東西充斥生活,那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因為冰冷的物件毫無感情可言。
不妨卸下這厚重的枷鎖,迴歸質樸的生活,放下對物慾的執念,追求簡單隨性的生活。若不能放棄這些浮華世利,那我們難有喘息之機,難有真正的快樂。
願棉衣布褲,漫步林道,聽鳥鳴低唱;願徒手信步,攀高山之巔,俯眾生百態;願閒躺草地,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願迴歸質樸,並怡然自得!
我持本性傲於世 篇19
高三作文 ,709字花落無言,人淡如菊。在亂世中我持本性傲於世,謝絕繁華,迴歸簡樸的生活,是擺脫束縛、逍遙舒展的美好境界,是在紛紜世事中對自我品性的堅守,對自我本性的把持,是淡化了物慾後對人生的熱愛。
喜歡水,因為它有內在的柔美,當水從指頭悄悄流過,你感到了那種母愛般特有的細膩,柔柔的、滑滑的,滋潤著你的身心,驅走你的躁動不安,迴歸的是愛意瀰漫全身。正因為水在大海波濤凶猛時迴歸了自然,接納了那一條條清澈的小溪,讓這個世界充滿活力和生機。
鍾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粉色眉黛、綠色紗裙是你真實的寫照。你在百花爭豔中深持了你的君子之氣,存在於浩渺的蒼穹下,就為把你的錚錚鐵骨留在天地間。鍾愛你的君子之氣,你保持了內在的陽剛之情讓浩然正氣充塞於天地間,正因為有你,天空才更明朗,大地才更芬芳。
悠閒著看靜亭山,獨坐清幽居。你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情壯志,在那以攀比以迎奉聖上而生的時代你寧願獨自清貧如洗,也要遠離那充滿汙穢的朝堂而以山川大地為友,李白,不愧為清蓮居士,用你那傲世的情懷抒寫了你一生的讚歌,也正因為您的本性成就了您在中國文壇的地位:“詩仙—李太白”。
想想人生仰頭是春,俯首是秋,歲月在不斷地旋轉著,本性是一個人價值所在,保持一個人的本性是生命的意義所在。自然有了本性會牽扯出四季的輪迴,人有了本性會哺育出生命的生生不息。
年華的流浪裡,風鈴在我遺忘的時間裡晃動,那清脆的聲音牽引著我去思考一個地方,那裡保留著我本真的地方,那是個無法丟棄的地方—我的本性。
朋友,縱然你生活毫無生機,前途百般空寂,但你只要認準自己的心,深持著那份本性,你不會貪腐,因為你的人生已經昇華。
迴歸鄉村的滋味 篇20
高一作文 ,730字偶爾,拾一葉麥穗,撫平勞頓的內心,踏一泥土,留下前行的腳印,迎一縷炊煙,迴歸安謐的鄉村。
已不曾記起自己多久沒有這樣漫步於這條小路了。如今,外面的世界早已褪去了陳舊的色澤,披上了繁華的外衣,是不是隻剩下這裡,還保留著最初的純樸與安逸?
路旁搖曳的野花,隨風播撒著淡淡的芳香,調動著我的每一個神經,沁入每一個細胞。舉目四望麥穗初結的禾田,收穫一抹抹濃意的綠色。像碧綠的海,在風的吹拂下,翻起層層的波浪。驀然間萌生出一種思緒,想就這樣立於這天空下,意性悠然卻沉默,靜靜的感受這安逸,諦聽自然的聲音,擁抱那抹花香,擁抱這徐清風,擁抱深沉的綠色,去追憶曾經的童年。
猶憶兒時奔跑于田墾的時光,廣闊的田野是我成長的天地。春天新生的麥苗,田頭處升起他不安分的竹節風箏;夏天歌唱的青蛙,水泵中抽出地沽沽的清水;秋天夕陽的脈脈餘輝,田間攏起地鬆軟的麥秸;冬天銀妝的大地,雪地中成長的紅鼻子雪人。一點一滴,都沉浸著兒時的歡樂,虛掩於我日亦成熟的內心深處。
小路的盡頭,立於庭院門前等待我的,還是那株鬱鬱蔥蔥的榆樹。呵,我的老朋友,歲月的年輪又盤了這麼多圈,而你卻依然立於腳下的這一方泥土中,是因為對這閒適安謐的生活的不捨嗎?豔陽當空,光線擠開你濃密的葉冠,在地上匯成細小的金色。樹葉在風中歌唱,那是一曲輕柔的歌,滌盪著我勞頓的內心。
漸漸的,太陽西去,想隱於房屋的背後。夕陽如橘,騰起的炊煙也正引導著人們回鄉的路。遠離了炊煙,怕是成長的都市,也成了漂泊無依的孩子,失去了迴歸的真性。
有人說:上帝創造了鄉村。而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背棄了鄉村。
其實,奔波於城市的遊子,更應該回歸鄉村。小隱於鄉村的安逸,拾一葉麥穗,踏一方泥土,迎一縷炊煙,讓不安與浮躁隨風而逝,去感受鄉村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