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白相關作文20篇

讀李白 篇1

高三作文 ,847字

歲月悠悠,湮沒於無聲。有一人,身著敞懷青衫,披散青絲,一壺酒,一把劍,傲立於歷史長河的岸。他是李白,盛唐的靈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生於那片聲勢浩大的盛唐山水,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是眾星捧月的那月,卻仍鬱鬱寡歡。他知道自己不善阿諛奉承,常伴君王左右亦不是他的志向。玄宗賜金放還,他仍意氣風發。縱然顛沛流離、歷經坎坷,但他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滄海一聲笑,散發弄扁舟。他用時代的最強音,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一聲吶喊,驚醒了多少千百年來被封建制度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敢悄悄直一直腰,又扶起了多少人心靈深處最後一絲人格尊嚴。是他,李白,讓我懂得在面對兩難選擇時,及時兩袖只剩清風,也要堅定地選擇骨氣。是他教會了我挺直腰板,我就是我的自信。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沒有世俗的秀麗山水。他醉臥長安,天子難尋,不是粉飾,不為虛名,一路向前,踏遍故國河山。他看天姥山,高吟:“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他看蜀道,高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看廬山瀑布,高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詩字裡行間流露他吞吐宇宙的豪氣,語言壯美使人深受震撼。

這一聲聲高喊,震醒了多少被功名利祿矇蔽的心靈,又振奮了多少失意彷徨的人撥開迷霧,找到新的精神寄託。是他,李白,教會我用容納宇宙的心靈去對待每一件事物。此路不通如何?換條路照樣走向自己光明燦爛的未來。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雲帆滄海,拂袖而去,徜徉山水,對月抒嘯,樂得輕鬆自在。

一星升起,他燦爛的是整個盛唐的星空。他飄逸,欲上青天攬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執劍,舞出一顆盛唐的劍膽。他喝酒,飲出一位詩壇的謫仙。他用酒滌盪自己的秉性,用詩解放自己的靈魂。

他是李白,早已映入史冊,成為民族的精神瑰寶,成為千千萬萬人民心中的偉人。

他是李白,我的星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我讀李白 篇2

國一作文 ,1037字

夜晚,明亮的月光照進山林。林中,你舉著金盃與友人對坐痛飲。正值你仕途遇挫,才華無人賞識之際,你卻滿不在乎似的,與酒和友人相伴,在月色下大笑開懷。

你天生桀驁不馴。“黃河之水天上來”寫出了你的豪邁。這當然只是你的想象,從天上奔湧而下的黃河水是如此波瀾壯闊、自由無羈,如同你的性格,你的一生。你用“朝如青絲暮成雪”來概括人的生命之短暫。沒錯,在歷史的長河中,就算如秦皇漢武一般有著豐功偉績的人,也會馬上被吞沒,你看透了這一點。既然會有這樣的命運,那為什麼不在活著的時候享受一番呢?你是這麼想的,也這麼做了。

“人生得意須盡歡”,注視著“得意”二字,你陷入沉思:有得意過……還是沒有?有過的,但也只是過去式,可你並不為此消沉,你的自信和自傲不允許。你肯定並相信著自己的才華。“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你寫下這令無數後人驚歎的七個字時,懷才不遇的心情也隨之透露了一瞬,馬上就被“必”字所散發的濃濃的自信蓋過。從古至今,又有誰能做到像你一樣自信,自信到能夠肯定自己的一切才華?沒有的,他們不能,他們也不敢。別人做不到像你一樣“千金散盡還復來”,哪怕是與你為友的岑勳和元丹丘。你們一杯接一杯地喝著美酒,品嚐著佳餚,沒有醉,卻也忘了些許煩惱。“將進酒,杯莫停”,你不斷勸著友人喝酒,可他們不是如你一般酒量好的。你笑了,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暢快。若我歌一曲,君能否為我傾耳聽?

你寧願不要富貴生活,卻“但願長醉不願醒”。富貴生活的“不足貴”,當然是你的性格使然,但是,你確定裡面不包含著“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對社會和朝廷的一絲不滿嗎?你說“古來聖賢皆寂寞”,也從另一個方面寫出了你自己的寂寞吧。聖賢寂寞,飲者留名。留名的飲者不少,為何你偏寫“陳王”這種有名氣的文人呢?恐怕你的心中,還是嚮往著被你說“寂寞”的聖賢一類的高階人物吧。曹植當年設宴平樂觀,在你心中應該也是不可磨滅的歷史畫面。說著,你口中的話語又從“聖賢”、“陳王”變成了酒。你的酒興愈發高了,以至於不在乎酒是否夠喝,錢是否夠用。“徑須沽取對君酌”,多麼狂放啊,照應著你之前所說的“千金散盡”,看來你真的是自信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對酒的喜愛也是如此,你不惜用“五花馬、千金裘”去換美酒,要與友人“同銷萬古愁”。你可知,你是被主人招待的客人啊,如此頤指氣使,又讓人不知誰為主、誰為客了……

夜深了,接近黎明;興盡了,樽空人散。但你的眉目間的豪氣仍未散—是永不會散的。

將進酒,眾人皆醉我獨醒;

君不見,絕世才華無人知……

讀李白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597字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劍術亦通達。你的詩橫掃千古,你的劍縱情天下,你的酒自由灑脫。

你愛月,你的詩裡溢滿了月光;你愛酒,你的詩裡飄出了酒香。“酒入愁腸,三分化作劍氣,七分釀就月光,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李白,這是千年以後人們對你的稱讚。

讀你的詩句,我彷彿穿越了千年的風塵,站在你的面前,看你的風采翩翩:著一襲白衣,執一壺醇酒,傲然立於天地之間的男子一定是你。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你是多麼渴望遇到明君,做唐代的伊尹、姜尚。但上天總是給予你那麼多的磨難,你只在長安呆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在理想破滅的剎那,你也會慨嘆“行路難,行路難”,但可貴地是你的不氣餒、不服輸,你依然堅定地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讀你的詩,一詠三嘆,一波三折,但最終依然感受到了你身上滿滿的正能量。猶記得,美國作家海明威的金玉良言:“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李白,你的滿懷信心,你的才華橫溢,讓我為之傾倒,為之著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你的肺腑之言,更是激勵後人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

多少磨難都打不倒你,唯有時間,讓你低下了高傲的頭!“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原來你的悲傷在於時不我待,你是怕時間流逝,年事漸高,理想難追,我的心中劃過縷縷悲傷。

李白,讀你,在燈下,在床頭,在心間……

讀李白詩中的四季 篇4

國三作文 ,712字

在人生短短數十載中,喝一盞茶,喝到無味;聽一首歌,聽到無韻;讀一首詩,讀到無字;品一個人,品到人去。正如,我品李白,品他詩中的四季。

誰解幽人幽意,慣看山鳥山花。

門前流水潺潺,山上幽人獨居,鳥聲此起彼伏,花朵競相開放,春日生機勃勃之景映入眼前。這優美山景,動聽音樂,誰來理解?只有這太白,這孤傲清高的太白,世俗人都追逐名利,浮躁而功利,誰來追逐內心的寧靜和美好?只有這居於仙山之上的幽人,他們看慣了春日的山花,聽慣了春日的山鳥鳴叫。這份清高之情,這種內心的安靜是我所品讀的李白的春。

簾外薰風燕語,庭前綠樹蟬鳴。

休息中的高人,正狂登的遊人,鳴叫的燕,歌唱的蟬,在夏日中出現。遊人的歡聲笑語,風中的輕柔之音,引出了太白出遊的心情,放蕩的自由充斥著內心,熱愛與讚美裝滿了情感,揮毫潑墨,留下的夏日陶醉的風。庭前的樹,水中的亭,內心沉澱了滿滿的寧靜。詩中放入了滿滿的嚮往,這種內心的熱愛,享受事是我所品讀的李白的夏。

詩興正當幽寂,推敲韻落寒

何時秋風忽然就登場了?何時大雁突然就劃過樹林上空了?寂寞何時有降於我身了?淒涼的西風吹起了太白的孤獨,飛走的燕群帶走了太白的詩意。韻落寒楨,秋日來臨,該時光易逝,太白心中不有由傷心落寞。這種內心對時光的珍惜和傷感,是我所品讀的李白的秋。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落前村。

天寒地凍,爐火熄滅,酒溫了又溫。是也懶得去寫,慵懶圍繞了太白的心。酒卻澆醒了他,他揮毫潑墨留下墨花美詩。月光明亮如閃亮的雪,落在村前。

太白自次陶醉於此。這種內心的讚美與熱愛是我所品讀的李白的冬。

李白詩中的四季已過,只能在詩中體味,體味生活的美好,感受時光的匆匆。可四時雖過,太白仍存,自此,生命的真諦仍存。

讀李白 篇5

國一作文 ,782字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李白,讀你,因為你不愧為詩仙。

——題記

你妙筆生花,才華橫溢,四處遊歷,行俠江湖。你浪漫灑脫的性情,讓人敬佩。吾甚愛讀你。

在權勢與金錢的世界裡,阿諛奉承之風吹得我抬不起頭。而你,李白,凝望大唐,讀懂了生命的價值與長存。你曾讓賀知章解金換酒,長嘆曰:“李太白,謫仙人也!”你曾大醉殿前,命高力士為你拖靴。你又曾讓皇帝親自盛湯,供奉於翰林,縱情自我甚是樂哉!無奈朝廷腐敗無能,逐你回鄉,命你勿進京城!

你雲遊四方,留下了多少名篇!

在桃花潭邊,你佇立於小舟,伴著陣陣歌聲,吟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船出山峰,水出無痕,在夕陽中,我目送你遠去。

你展開扇子,滿面春風,迎著春光徐徐向前,只見遠方飛瀑,浮出了紫煙,你揮著扇子,又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依江直下,不知不覺,輕舟已過萬重山。

到了岸邊,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你一捋長鬚,高唱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你飄逸自如,豪放灑脫,但眼中卻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曲折的山路,你終於登上了敬亭山,看著那天高雲淡,山青水秀的美景,你開啟酒壺,一飲而盡,大呼曰:“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啊,這種桃花源才是你仙人李白該去的地方。

夜幕降臨,你卻心思不定,小院裡清風徐徐,花香濃濃,而你卻把酒對月,感嘆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你哭了,可我分明又聽到你那高傲的吶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吾甚愛讀你。

你一派灑脫,寫盡詩情;你揮劍江湖,銘留豪邁;你酒中泛詩,吟誦歷史;你豪筆一揮,書寫盛唐!

讀你,李白,吾深愛之!

讀《李白傳》有感 篇6

讀後感 ,1226字

靜夜,我獨倚寒窗,借一盞明燈,抿一口香茗,鋪一本書卷,靜閱這本久不鋪展的《李白傳》,回顧李白的榮耀人生。

窗外,一輪明月遙掛於墨藍夜幕之上。皎皎如水的月光下,我似跌入一個深黑的無底洞,卻在眨眼間瞥見一白衣少年。莫不是太白,又怎會如此熟悉?也罷,就這番簡短地觀其一生吧。

少年時的李太白,山一程,水一程,錦繡玲瓏……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山間清泉叮咚,碧空飛鳥掠過,一派好風景。李白仍是一襲白衣,頭上一頂竹笠,肩頭一箱書籍,跋山涉水,一路奔波,上那戴天山,尋那老道。這戴天山上犬吠不止,如若浸泡在水中一番,響徹整個山嶺。桃花浸滿露珠,靈動嬌美。林子裡枝繁葉茂,不時有白鹿穿梭其間,令人流連忘返。瀑布高懸於絕壁之上,可謂是“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啊。李白來到一座小小的道觀門前,輕叩大門,無人應答,只得留下一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滿心失落,下了山。

中年時的李太白,夢一生,念一生,飛花落紅……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中年的李白不知是榮是悲,他中年時詩作如山,篇篇為絕唱。只可惜,三首《清平調詞》斷送了他的榮耀仕途。仕途坎坷,他卻始終隱忍了下來。只因他不明白,一世榮華富貴,便一世提心吊膽,一世不敢放縱感情。他滿懷希望地回家,卻始終是失望至極。妻子許月病臥床榻,蒼白的面龐已無半點生機。不下十日,縱使太白再多哭喊,那榻上佳人也無法再睜眼擁他入懷。他不知流了多少淚。有一天,他止住了淚水,他的心不再疼痛,這顆心隨著許月的離去行將就木。縱使仕途多舛,但仍可以重來;即使丈夫哭喊,佳人不再重生。一首《蜀道難》,愈了他仕途之傷,卻愈不了佳人之死。她就像落花,永遠輾盡他的心。

晚年時的李太白,榮一世,悲一世,榮耀青松……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與宗姬相別離多年,太白被無罪釋放,卻已年過花甲。太白與友人一道乘舟回鄉,兩岸絕壁,樹枝生側,時不時有一兩聲猿嘯。快馬加鞭,太白終於回到宗姬身邊,總算過幾天清閒日子。苦長樂短,不久之後,李白因過度勞累又年事已高,在病榻上緩緩闔上雙眸,一代詩仙就此隕落。李白辭世百餘天后,唐代宗李豫的詔書傳來,請他入宮為官。只可惜了這大好人才。

周圍仍是盞明燈,眸中卻噙滿淚水。我嘆道:“人生可如此繁華,卻終歸如此廖落。縱使榮耀又如何,還不是……”

不,絕非如此。榮耀,永遠是榮耀,一身蓮之君子氣,縱使隕落又如何,不還是可以在人心中重生?

時光瀲灩,歲月荏苒。漫溯歷史的川流不息,穿越千年低吟淺唱。那就在書中,在《李白傳》中,與太白一同與風雲長嘯,作詩唱曲,鄙人不才,見笑。人生幾何悵苦短,孰能棄妄談笑間。

看淡人生坎坷,看破世俗紅塵,就像這大唐的榮耀,超然脫俗,做一朵榮耀青蓮。

讀李白 篇7

國一作文 ,661字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題記

他在二十五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或許那《峨嵋山月歌》就是他對故鄉的深情告別吧!

散金三十餘萬後而年近三十的他,想幹一份大事業,他志在宰輔指點江山。而唐玄宗在天寶元年也終於注視到了他,他仰天大笑來到了長安,可只是被安置在了翰林院。可他,又豈是蓬蒿人?

他雖不是蓬蒿人,但也只能無奈,只好借酒消愁,可誰又能想到他與賀知章金龜換酒、讓高力士脫靴、讓皇帝盛湯!正是因為他的桀驁不馴,使他被“賜金還山”趕出長安。

他不幸離開長安,卻趕上了一個千年的約會,這個意外的相逢,或許是文學史上最美的故事。

他遇上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一起東遊樑宋,終日高歌痛飲,若非高適獨自南下,三人之間還不知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

他本應該成為世間神仙,可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這一亂,幾乎讓他從天堂掉到了地獄。

他一心為國平叛,加入永王麾下,可永王爭奪帝位失敗,李白被定為叛軍一黨,流放夜郎。

當他到白帝城時,朝廷大赦天下,詩人在猿聲中乘輕舟過了萬重山。

但他遇赦後,開始想念家鄉了,可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以詩抒情,表達思念。

世上有天道,萬物有輪迴。他老了,一首《臨路歌》帶著他走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世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我讀懂了李白 篇8

國二作文 ,684字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何等的豪邁奔放,志向遠大、意氣風發。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字裡行間之中,表現出詩人多麼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和品質。這就是詩仙—李白。

思鄉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李白將故鄉的思念寄於明月之上,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無比思念以及熱愛之情,詩人獨自一人站在亭子前,仰天長嘆,飲一口家鄉酒,以藉此來消愁,誰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天下雖大,可我李某何時能重歸故鄉?”一想到這裡,他黯然憂傷,輕風微微地吹拂著,月光映照在水面上,他又將何去何從……

情深義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體現出詩人對汪倫的感情。這就是天地間最寶貴的東西—友誼。友情,能撫慰人們那受傷的心靈,給人們以安慰,能促進人與人之間彼此互相的信任,詩人李白對朋友那深深的感情以及至死不渝的信任,難道不值得我們所欽佩、所感嘆嗎?然而,古今多少人又能讀懂他,看穿他,瞭解他……

豪邁奔放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多麼恢巨集的氣勢,詩人運用誇張的修辭,將廬山瀑布描寫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當然,另一方面,這首詩也體現出詩人豪邁奔放的性格特點。當然,這也與作者所在時期生活背景是分不開的。詩人生活在盛唐時期,當時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詩人由此也變得豪放開朗,樂觀起來,他的詩主要歌頌國家的強盛,河山的壯美,這也是詩人當時所作作品豪邁奔放的主要原因。

李白一生作詩無數,被後人一直所傳頌,不愧擁有“詩仙”這個稱號。我讀懂了李白,讀懂了他的思鄉之切,讀懂了他的情深義重,讀懂了他的豪邁奔放。我讚美他—李白。

我努力讀懂李白 篇9

國三作文 ,1226字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題記

我有個叫李白的朋友,長我很多歲。人們最熟悉的,是他的詩。我最熟悉的,是他的人。

記得第一次遇見他的時候,我還是個粉雕玉琢的姑娘,是江南養出的人。陰陰的天氣裡,一盞柔和的燈,照亮了姑娘的臉。攤開的書上標好了拼音,墨黑的方塊字在白紙上格外醒目。我心裡只想:“這句子難懂。”看不懂,心裡煩,自然也沒看下去。短短的手指抓過一旁的鉛筆,他的臉在我的手下,毀的不見人樣。書本上飄飛的鬍鬚成了一團黑,於之外那沉默的黑夜黑在了一起,暗沉的喘不過氣來。我看著那墨水掩蓋下的李白畫像,彎起了自己的嘴,笑成了一朵花,沒有半點忌諱。

我笑停了,就張嘴念,一字一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不明白其中深淺道理,但彷彿是真真實實的聽見了。久遠的時候,陽光悠閒地灑在大唐的江山之上,他也就在這裡,站定吟詩。

硬生生隔著那單薄的紙張,我與他有過幾次交流—他總喜歡把那美麗的景色講給我聽,把我帶入一個又一個迷離的幻境。“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最初我不懂,只是覺得他那聲音虛幻飄渺,相間了多少時間,卻還為我描摹出那個世界的壯麗神奇。有時候我也跟著他念,只是簡單的詞句。哪怕眼前只有方塊字死死地定在紙上,可心裡卻有一個世界的雄偉磅礴。成為他的朋友,大約是個晴天。我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之間,他在大唐的青山綠水之間,不知是誰先說了聲:“做我朋友吧。”就聽見另外一個人的聲音,從另一個世界裡傳來:“好。”是朋友,不是過客,李白在我這算是有了個長期的住處。我挺開心的,認識了這麼一個李白,“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認識了這麼一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而理解到他的深意,卻是最近的事。我坐著,外面日頭正好。金燦燦的光芒,爬上人的受,人的臉,人的心。書也在這光輝裡,白紙黑字間,迸發出令人傾倒的光彩。我大了,雖然還是那盞燈,雖然還是那本書,但不是那顆幼稚的心了—唯有李白還住在那裡。他的話越來越絢麗,越來越浪漫—“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就是這個時候,我突然發現,這個老朋友在向前走,帶著我,在向前走。遠在那個世界的他,把身上所有的才華,都展現出來,留給了我。他沒多說什麼,可分明告訴我—要把他的東西傳給後人。我站在這混亂的時間之中,開口想問出原因,卻最終沒了聲音。

恍恍惚惚間聽見遠方一聲高詠:“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我笑了,往向那比天際更遠的地方,還是那軟糯的童聲,卻又不是了:

“李白啊,請你盡情地在你的那個世界裡,吟詠著你的詩。你從不會泯滅在那時間的洪流裡。”

我最熟悉的他,來自於他的詩裡。努力讀懂他的詩,努力讀懂他的人,努力擔起這份傳承的責任,是我唯一可以為他做的了。

“有我在。”

讀懂李白 篇10

國三作文 ,732字

記得一句歌詞“若是能重來,我要學李白;”是的,誰不想過李白一樣有錢,有顏,有脾氣,還放蕩不羈的人呢?

李白不與那些名土的身家悽慘不同,他出生在一個富貴家庭,若是就這樣過下去肯定是妥妥一個公子哥,但他就這樣被才華“耽誤”了!

十五歲已賦詩多首,得社會名流推崇。

十六歲開始學習劍術。

十八歲在大?J山發奮讀書。

二十四歲,開始遠遊,立志遊天下。

二十五歲,“謫仙人”稱號。

三十三歲,親注《道德經》。

四十三歲詔“翰林院”。

讀到這兒,你是不是想說“厲害了,謫仙!”

是的,一個早你千年的人已說出這句話;賀知章在讀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時也是大吼一聲“此乃謫仙人也。”

明皇愛詩也自然愛李白,沒過幾年便將李白詔入“翰林院”專門為他作詩,可李白性格高傲怎肯只作詩?但明皇又不讓他參與政事,謫仙天人一怒之下,每日醉酒,做詩時讓貴妃捧硯,有時藉著酒性再戲弄力士脫靴。

這可好,便把整個皇宮的人得罪個遍,三年後就被趕出京城。可李白是誰?“謫仙”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說來也可笑,趕出京城的李白並沒有因為“我太有才是我的錯嗎?”而困擾,反而飲酒,會友,吟詩,這一時期他又認識了杜甫,白居易,並和賀知章成為了忘年之交。

一日,路過華陰小縣,因騎驢而綁入公堂,大筆一揮“天子殿前尚容走馬,華陰縣內不許騎驢?”這可把那貪官嚇個半死,不得不說謫仙霸氣!

李白,一個被才華耽誤的高富帥,希望下輩子託生到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