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與地壇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我與地壇》有感 篇1

讀後感 ,843字

第一次看書名時暗自猜想,是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與一位名叫“地壇”的人的故事?還是另有他法?

當我合上書頁時,不禁被當時的天真給逗笑了。依稀記得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當時看了這本書的引薦語:“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地壇……”。其實這想法也並非大錯特錯。對於史鐵生先生而言,地壇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處於人生低谷悲痛之時,“他”給予他撫慰,聽著他抱怨上帝的吝嗇;在他寂寞孤獨之時,“他”給予他溫暖懷抱;在他對世界絕望時,“他”告訴他自然中蘊藏的壯美之景。於是,史先生重新點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憫人,恍惚意思到,在這些白白流動的時間中,是該幹些什麼了!他拿起筆,開始近乎瘋狂的創作,而這,卻讓他的精神失去自由,當他再走回地壇時,他釋放了自己,明白了創作的目的,為活著而寫作。

我閉了閉眼,又抬頭望向窗外,世間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壓力最終被擊垮,而史先生卻全力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原因為何?我想,應該是史先生有著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書,名叫《我的精神家園》,裡面闡述了他對精神家園的理解和自己的寄託。於大家,每一個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戰而挑戰,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繼續咬力堅持著,惋惜的是,他們卻又被下一個挑戰給打敗了。而這時,真正能讓你再次滿血復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園!那裡有你的信念,有你刻苦銘心的曾經,有你堅持不懈的緣由。在你強大精神的支援下,成功必將會再次屬於你。

或許那步著似荒蕪又生機勃勃的土地—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最堅持的精神支柱,或許那個心心念念永遠掛在心頭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動力;或許那段你可以為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進發的執念;或許是對國家,對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讓你忍受了一切苦難獻身於世界。這麼多的或許,卻只為說明一件事,當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一切突如其來的考驗最終會因為你的強大而退縮。

我拿起筆,精神抖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著我最後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開了手頭的書本。

讀《我與地壇》有感 篇2

讀後感 ,739字

翻開書本,與作者一起忘卻苦難,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嘴角笑意浮現……。

他是我最近才認識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鐵生,他終生近乎癱瘓,卻從不向命運低頭。而最震撼我心靈的,是他寫的著作《我與地壇》。書中的他面對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懼,受到了沉重打擊的他卻頑強地屹立著,思緒還飄回了過去:兒時教堂裡響亮清脆的鐘聲;年幼時與幼兒園的兩位老師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燦爛的笑容……。

在他還很小時生命便猛然對他開始了殘酷的考驗,不給他喘息的機會,不斷地對他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打擊。卻也給了他獨特的經歷,與醫院裡的一位位病友的談笑,在地壇公園的奇聞妙見,老家四合院內的那棵高大的合歡樹……。他在苦難中學會了以微笑去面對,在逆境中學會了用雙眼去發現生活的樂趣。與死神共舞間,他漸漸釋然,不再沉浸於消沉悲觀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對。

這樣一位身體殘疾的人都能笑看生活中的苦難,我們又為何不能呢?平時裡的我們,有的已經成為了小公主,小皇帝,成天依賴著父母使我們遇到困難就用“不”來回答,是永遠不能在苦難中成長的。

史鐵生的經歷又將另一個人的影子帶入了我的腦海之中—海倫。凱勒。這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女孩卻在苦難的面前豪不屈服,奇蹟般地學會了說話,又考入了普通人都夢寐以求的哈弗大學,又創作了大量作品。為自己的人生在黑暗中添上了閃光的一筆。

是啊,他們倆個都身殘志堅,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因為他們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盡頭一定會有彩虹。史鐵生在死亡威脅下仍保持對過去時光的美好回憶。海倫凱勒在命運面前仍不屈不撓地做著鬥爭。是的,他們都會用笑來面對苦難!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普希金(後記)

讀我與地壇有感 篇3

讀後感 ,1317字

今天,我拿到了一本新書,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讀了其中的幾篇,我感觸很深,比如一直伴隨著史鐵生成長的一棵老樹;一個“樂趣多多”的幼兒園;一個不能忘懷的童年夥伴。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樂趣多多”的幼兒園。

在史鐵生的筆下,幼兒園是一個戰火烽煙四起的地方,一定有叛徒和俘虜的身影,所以他總是裝病,不願意去幼兒園。但是也有慈祥忙碌的兩個老太太,“她們與一般的老太太的確不同,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裡都湧現著天真。”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幼兒園時光,那是也有今兒不和你玩,明兒不和你玩的小矛盾,也有那慈祥的幼兒園老師,這種種事情令我不能忘懷。當時,我像個假小子,為了滿足自己,自己發明了一個“有趣”的遊戲:“假扮”。當時很流行奧特曼(一個動畫片)講的就是和壞人打來打去,而我非常喜歡,就開始假裝自己是奧特曼去打壞人,並要求當時的好閨蜜小清,去一起當英雄——這樣回想起來,原來我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呢!

史鐵生的老樹長在自家院子裡,而他人已經搬走了。我也會想起我自己的老房子。剛出生時,我在浦西住了2年,雖然已經很難回想起大部分事兒,但聽我媽媽說,我們小區外只要走個幾分鐘就有個廣場,我也記著我們家周圍的“便利”。雖說很多人都喜歡住在:只要一出門就有很多家小吃,隨便走走就有一個廣場的小區。但在我看來,這地方儘管便利,但過於嘈雜,我內心並不喜歡。直到後來我們搬去了仁恆,這個小區我非常喜歡,主要就是因為我的朋友幾乎都住在這裡,一點不孤單,並且離我的學校近還不是很吵。在我的腦海中,仁恆綠樹成蔭,有高高的樓層,難得一見的遊樂沙灘,湖邊隱約可見的會所,以及孩子們玩樂時瘋跑的腳步聲,笑聲,打鬧聲。這裡是一個安靜又充滿活力,令人放鬆的家。現在的家才是我夢想中的家:他的安靜充滿魅力,可以讓我靜心學習甚至發呆,學習累了可以看看窗外的綠色放鬆身心。

史鐵生有一個好朋友叫八子,他們一起看著一毛錢的電影,誰知,趕到時,電影已經開始放映,便用了這一毛錢買了香腸吃。我也有一個好朋友,叫智涵,我們一起吃過冰棍,一起去過迪士尼,一起放學回家,無論是學校的還是家裡的瑣事我們都無話不談。後來我去了另一所中學,但我們還是時常見面。在新的學校裡,我感覺我再也找不著這樣的好朋友,和新同學在一起,我們聊天開玩笑,卻很少能夠感受到真正的信任和了解。越這樣,我就越懷念和她一起的時光。這種感覺就像史鐵生和八子一起面對面鼻子幾乎碰著鼻子吃香腸的感覺:“人一生很少有機會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就像我一生很難再次交到這麼好的朋友。

“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雖然現在的我很少回到以前的家,但每當回想我住過的地方,擁有的朋友,我都會覺得很滿足,整個世界也跟著我回到了童年。

————shenyt

讀《我與地壇》有感 篇4

讀後感 ,630字

我與地壇。四百年曆盡滄桑的等待,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造就了一個世界,一個小小的、深深的世界。

殘廢的雙腿在二十一歲那年劈盡了史鐵生所有的狂妄,卻帶著他進入了一個安靜的世界,地壇。於是才有了《我與地壇》,讓所有人一起感受獨自坐在地壇樹叢間的那份沉澱在心底的美好。地壇,記載了史鐵生對母親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或許他曾在一棵老柏樹下像牛頓思考蘋果為什麼掉落一樣想著人活著的原因;或許他曾因為樹上飄落的殘破的柏葉而黯然神傷;或許他曾在地壇的某個角落躲避母親焦急的呼喚。他在地壇的每分每秒都是難忘的記憶深刻的印象。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像上班一樣每天都去地壇,在一片蒼幽中尋找安靜。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也不再需要去地壇尋找安靜了。史鐵生還是史鐵生,地壇也還是地壇,但他是在安靜中尋找地壇。園中的樹葉應該還記得他默默的憂愁,祭壇應該還記得他崇敬的觀望,野草應該還記得他深刻的痕跡。就像是一種宿命,它等著他,他等著它;它記得他,他記得它。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時隔多年,史鐵生的輪椅碾過每一片土地的聲音依然飄蕩在樹林上方,卻讓地壇顯得更加安靜,而地壇如母親般的呼喚也飄蕩在他的心中。地壇早已存在於他的心底,靜靜的。

《我與地壇》的封面有著安靜的藍色,就像地壇一樣,就像史鐵生的心一樣。

我與地壇,在一個小小的、深深的世界裡。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235字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母親,多麼神聖的詞語,她是多麼的偉大!而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中,母親那堅韌而無聲的愛,使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寫作的意義,更使他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因而能堅強地活下去!

這是一篇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句句情真意切,令人不禁潸然落淚。文中講述了在“我”活得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在本該闖蕩四方的歲月“我”卻坐在了輪椅上。於是“我”經常煩燥不安地搖著輪椅去地壇,只是為了逃避這個世界。可是年少的“我”卻忽略了母親的感受,兒子失去了雙腿,母親的難過是加倍的。後來的“我”才知道,在“我”去地壇的時候,母親是如此的坐臥難寧、心神不安。有一次“我”和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時,問了他最初的寫作動機,他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我”當時聽後,決定也開始寫作,在“我”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我”多麼希望母親還活著。多年以後,“我”在地壇讀書時,突然意識到,這園子不僅有“我”的車轍印,還有母親的腳印!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大二十歲上忽然截癱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化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最終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每讀到這段話總令我感動不已,不由地想起了我的母親。

那年我八歲,我因患了嚴重的肺炎而住院,母親不分晝夜地守護著我。我在迷迷糊糊中總能感覺到母親溫暖的手摸著我的額頭,聽到母親低聲的安慰,她如同史鐵生的母親一般,情願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想,那段日子母親內心的痛楚也是加倍的吧,我的母親也是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作者當年那不懂事的行為也深深烙在我的腦海—“曾有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裡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的在園子裡,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她的視力不好,端著眼映象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到她緩緩離去的背影。”當作者的母親去世之後,他才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麼深厚,他後悔自己一次次地假裝?]看見母親,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為什麼總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為什麼總在真正頓悟一切的時候,卻來不及補救。我想,我不會像作者那樣一直錯過偉大的母愛,我會感恩於母親,珍惜這份愛!

“母親生前?]給我留下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我與地壇》中的偉大母愛,極其強烈地震撼了我的靈魂,讓我們一起走進那聖潔、無私、感人至深的母愛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97字

我為什麼要活著?

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因為人的慾望,想要活著,不想錯過那些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但人不能消滅慾望,因為消滅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滅慾望。

史鐵生覺得,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著,但這並不代表不想活著。人是為了慾望而活。

我卻有另一個觀點。

我覺得,人是為了責任而活。

一個孩子的出生,往往會使一個家庭充滿希望與歡喜,因為孩子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於是,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就開始有了責任,一個迴應家人期望的責任。

孩子漸漸長大,會有朋友,有老師,結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別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是許多人時間軸中一個轉動的齒輪。如果有一天,這枚齒輪停止了轉動,若齒輪是小的,就不會影響到整個時間軸的運轉,若齒輪是大的,那麼整個時間軸都會難以轉動,若齒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整個時間軸就有可能崩潰。

所以,人是為了責任而活。為了不讓那些關心自己的人傷心。

看到許多小說中,主角無數次面臨險境,面臨死亡,但總可以從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這種情節,讀者都會說咱有主角光環咱怕誰,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說中主角寫死了,就會覺得喉嚨裡像是哽住了一樣,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期待著作者神來一筆,將死去的人物在寫活過來。

讀者尚是如此,那麼那些小說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個主角死了,要不復活,要不整個故事就結束在一片壓抑的悲傷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871字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這十五年來堅持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著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讚美,字裡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位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著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敘述語氣,訴說著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牆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於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弱智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於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著這些好像凍結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著園子裡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史鐵生其他的文章,不難發現,他的筆觸以及浸泡過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麼細膩與生動,還有他那種輕柔而又像講故事的娓娓道來的口氣,平淡如水,可品嚐起來卻又甘甜如蜜,讓人回味悠長。

雙腿殘廢的痛苦讓他抓狂過,絕望過,煎熬過,可到頭來又平靜了,接受了。也許是因為這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了門,那必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他振作起來了;他以前被痛苦絕望的沼澤攫住過,越掙扎陷得越深,可因為那個愛他的母親,他堅持下來了。彷彿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那樣的坦然,滲透在文筆中。那些文字中,時而洋溢著希望,時而洋溢著睿智。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必會經歷坎坷。他經歷了那麼多挫折,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打敗他了。

我很好奇,地壇對於史鐵生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個家嗎?是他的庇護所嗎?文章開頭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園彷彿就是與史鐵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約,要在四百年後再度相遇。也許正因為那個若有若無的神祕契約,地壇才會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為四百年後的相遇。

你們可能會問:地壇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樣夢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現實中沒有魔法與精靈,沒有獨角獸和飛馬。童話裡的城堡會坍塌,惟有那飽含真摯情感的“地壇”才會永存。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83字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讚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卻湧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裡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麼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麼和死又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於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雖然我年紀還小,無法徹底的理解《我與地壇》這篇散文要表達的生命厚重感,但讀完還是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有些人將這篇文章和雞湯劃等號,我是不大讚同的。所謂雞湯就是用個難以理解的道理加上一些華麗的辭藻拼湊而成。但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無華,卻情真意切。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地壇的所見所聞,字裡行間卻湧現出作者的三個問題的答案。園子裡散步的老夫婦,愛唱歌的青年,中年女教師,包括弱智的小女孩都對作者的生活態度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生與死,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既然選擇生,那麼就要活的出彩,整日無所事事,落魄如喪家犬,那麼和死又有什麼區別呢?很多人對生活懷有憤憤不平的心態,怨天尤人。卻不知當你還在抱怨腳上的鞋子不好看時,一轉頭,卻發現街角的那個女孩沒有腳!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有些人被多咬了一口,那是因為上帝沉醉於你的芳香。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那你的天地只能向死神延伸!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2275字

【篇一:我與地壇讀後感】

王鼎鳴

今天,我懷著對史鐵生的深深敬佩之情,閱讀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我與地壇》。史鐵生經歷了截肢與患病,立在風雨之中,但他有一把巨傘-他的母親。

對於史鐵生來說,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靈魂歸宿,他的快樂之源。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一個詞——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中有無盡之惱怒,無盡之悲傷,但上帝讓他遇到了地壇。這對史鐵生來說,是一個寶地,給予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世間還有美好的所在。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卻依然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跋涉,為兒子撐起一把傘,為他綻放,為他璀璨……她是最美的母親!

寫著寫著,我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在我的腦海裡清晰地浮現出媽媽令我刻骨銘心的身影,她一絲不苟炒菜時的身影,她彎著腰洗衣服的身影,她寒風中屹立著的身影……我成長的路上,媽媽為我付出太多太多,而我只知享受,無慾回報。現在,媽媽的鬢上銀絲漸現,臉上也不再光滑,而我已經走向成熟。往事如昔,歷歷在目。其實,我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她的腳印上。我已經踏上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將奮力前衝,用我強健的腳,印下自己的腳印。

【篇二:我與地壇讀後感】

李子萌

“它等待著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地殘廢了雙腿。”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領悟到了他那不同尋常的人生以及他頑強的意志。

二十歲——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紀。如果把一生比作開花的過程,那麼二十歲時,花兒一定在盛放。就在這處充滿朝氣的年歲,史鐵生的雙腿卻癱瘓了。如熄滅了人生路上的燈火般,他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去路,人生一片渺茫。他曾憤怒,也曾迷茫,似乎認為活著沒有意義。他每天到地壇消磨時間,有時甚至在那裡呆上一整天。

史鐵生看到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漸漸看到了世界上美好的一面,終於走出了陰影,開始了寫作生涯,勇敢地、堅強地活下去……

讀完後,我頗有感慨。誰都難免會有困窘、迷茫的時候,越是艱難,我們越要勇敢面對。

三年級時,我面對一個巨大的轉變:轉學。從老家轉學到了北京。入學考試是少不了的。老家學英語是比較晚的,這裡的同學已經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自由地表達出來,而我只是僅僅認識幾個單詞罷了。入學考試的成績自然高不了,這讓我一度悲傷與焦慮。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完成作業也十分艱難,我簡直失落到了極點。我默默地問自己:“李子萌,這還是以前的你嗎?難道你的英語成績要一直差下去嗎?”“不,絕對不行!”我一面學習著課本的內容,一面借來以前的課本,聽著,讀著,強記著。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後給我耐心輔導,給予我巨大的幫助。漸漸地,我成了英語課上發言最積極的那一個,在第一次英語考試的時候居然拿到了滿分。這對於一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孩子來說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對於我來說,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樂誰又能夠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坎坷,難免會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了不怕,站起來繼續勇敢地走下去,努力讓自己更好,坎坷便可被打敗!這個道理,是我們應當永遠永遠記住的。

【篇三:我與地壇讀後感】

蘇渤涵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裡,對自己所看到的人生百態發出的感悟和思索,同時也回想母親在世時的艱辛,痛苦而追悔莫及。結合種種場景,對生命作出了深度的思考和正視。

看完這篇文章,隨作者對人生也有些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中卻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思索,對生與死的理解,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齡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他頭上,失去雙腿後對他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亦如五雷轟頂。失去雙腿讓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順,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讓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每天面對這一切,他只有選擇逃避與逃離,逃離的最好藏身之處就是地壇——這座古園,想象著躲進這古園裡自生自滅,逃避現實乃至放棄生命的想法。也正是這種躲避讓作者可以靜下心來看清古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輪迴,花開花落,植物競相生長,生物的生機勃勃等等景象。當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

後面,史鐵生不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也深思自己癱瘓後對母親的打擊。起初他並沒感受到母親的痛苦,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和母親的去世後,他感知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不易和心酸,現欲將好事相告於母親時卻無法實現。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堅定了他的信念,他決定將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何況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無數次地給作者鼓勵,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從而堅強的活下去。

看完這篇《我與地壇》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怒視那些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親手扼殺自己生命的人,例如:莫泊割喉自殺、馬利亞諾自給一槍自殺、海子臥軌自殺等等,追其之根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對生命的不重視。人的一生很短暫,也不會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的不幸與坎坷,不管我們是否身心健康都要勇於面對,勇於克服,如此所有的困難都不足為懼。要對生命負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史鐵生用這篇文字書寫了心路歷程,給了我們前行的動力,讓我們要善待生命……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598字

每個人,都不應只會享受親情,沐浴在其中,而不知感恩。

——題記

在老師的指引下,我捧起了《史鐵生作品精選集》,這一捧,便是一段淪陷。

那一章章的段落,一節節的文字,讓我不惜廢寢忘食,如飢似渴。《我與地壇》中的每個字句,都像一顆顆銳利的小石子,直擊心門。就像是用了最平淡的語氣,敘述了一個最痛心的故事。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緩緩讀下,用盡自己最真摯的情感。這樣,我彷彿就能看到,夕陽下,史鐵生靠在椅背上,是夜了,他迷惘地睜開眼望了望四周,孤寂、淒涼就這麼瞬間蔓延全身。淚水早已充斥整個眼眶,卻又慌忙抽出手抹掉,被同學看到,免不了一頓笑話。可一個人,究竟是受到了多大的打擊與痛苦,才能如此平淡?嗯,大概,是已經痛到已經麻木了吧。

放下書,走到欄杆旁,遠處的太陽即將要消失,可它還在用自己最後一點的光芒普照大地。和清晨不同,此時的陽光色調更暖,宛如一個個治癒的小精靈彙集在一起,驅走了心中的無限悲哀,只剩萬千感慨。

人的這一生啊,由父母撫養成人,其中發生的太多事,都已逐漸淡忘,可又從生活中那些小事,或是從中的一絲細節,都能體會到深沉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的感想,無時無刻都能提醒著自己,或是看了這篇文章的你們:懂得感恩。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093字

突然想再讀一遍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找不到有這種強烈念頭的綠由,就算是對先生的一種懷念吧!

《我與地壇》是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我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對母親的後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我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先生,我找到了一切與你有綠分的東西,我尋找到了車轍,和老母親緊隨的足印,又見到你的老柏樹和樹下你的低吟,我尋到一座園牆,和園牆裡圍著的小姑娘、老兩口、長跑冠軍或醉翁……

先生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蹟。他笑稱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靜似乎是他生命最大的動態,心不靜,無法塑造心靈的張力,無法承擔命運的跌宕,無法享受做夢的歡愉。

地壇是廢棄的古園,是寧靜的好去處。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腮”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處,就搖了輪椅到地壇去。地壇,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那裡他辨得所有路,認得所有樹,轉過所有牆,因為這是他的所有和所有的他。讀書,寫作,尋找內心真實的自己。

蜂兒在半空中穩穩地停著,螞蟻猛然間想透了什麼,露水在草葉上滾動…先生所握著的筆就是他搖著的輪子,在黑漆漆裡可以搖出路,鑽出亮。

所有的痛,經筆,變成更深的歡喜;所有的不確定,經筆,變成對生命的確認與把握;所有的侷限,經筆,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是這地,接納先生正坐的身子,馳騁的精神,讓他的靈魂撒歡兒;是這地,開啟了一扇更直白、更專注、更清澈的與心靈溝通的天門;是這地,讓他的見識與思考枯竭,源源不斷生出比這地壇維度更大、脈絡更廣的世界。一個簡單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歷程中體現的是天賦飽滿的心智、本能追愛的氣魄和自然豐沛的悟性。

平實而富哲思的言語,更多的還是對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我想,靈魂還是存在的,先生逝於2010年12月31日,一個時間的節點,幾年已過去,先生的思想還在與在世的人對接、傳遞、延續,靈魂實實在在地賦予了新的肉體,發展新的精神,鍛造新的靈魂。正如先生所訴說,“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柺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裡,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

我也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像先生一樣,讓靈魂自由!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彷彿那滄桑的古園給了我某種啟示,讓我感到心痛的溫暖,從中汲取那份不屈於命運的頑強和奮鬥的力量。原來,這地壇就是心靈的憩園啊!

讀《我叫餘香》有感 篇12

讀後感 ,24字

讀《我的五樣》有感 篇13

讀後感 ,744字

我生命中重要的東西無數,要說最重要的就是那支鋼筆。

如果我沒記錯,畢淑敏老師的最後一樣東西是筆,當然,畢淑敏老師的那隻筆是意象的,而我的那隻便是一支真正的鋼筆。

特愛這支筆,正如畢老師愛她的筆一樣。愛這支筆,一如戰士愛他的槍,戰士用槍衝鋒陷陣,殺敵報國。筆,亦是我的武器,用它攻克一個個難關,用它講述心中的故事。筆與紙相互交流,人與人亦相互交流,無需用口,既成默契。愛這支筆,不是因為它是“英雄”、“派克”有華麗的外表,而是因為它的平凡、樸實,它的英雄本色。

初買時,並沒有什麼特別,銀白色的表面,鍍鋅的。然而用過兩年,表層的鋅有些脫落了—是日久天長手與筆的頻繁接觸磨掉的—露出了它的本色—銅色。卻是顏色暗淡,鏽跡斑斑。同學都很奇怪,這筆怎麼是這樣的?我不覺於有些失望,不過,我沒有扔掉。只要好用、舒心,不就行了嗎?又何必在乎它的外表呢?日子一天天過去,手與筆每日都交流著,一切如故。

有一天我驚奇的發現:在陽光下,筆身閃射出一道亮光,照在牆上,仔細一看,這不是閃亮的赤銅色嗎?這不就是你的本色嗎?閃亮的本色,光滑的表面,終於顯山露水了。多少磨難都已經經歷過,多少鄙夷的目光都已領教過,你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是金子總有發光的時候,這一天終於到來了。為你的勝利,我笑了,握筆的手更有力,用你去開創我的未來。

然而,你還沒來得及分享我的勝利就離我遠去了。一切都是我的錯,粗心的我,沒能回報你的點滴恩情就將你丟掉了。也許哪位好心人會把你拾起,然而他會愛護你嗎?你的身上早已傷痕累累—多次掉在地上,筆身曾被某同學上實驗課時用鑷子誤傷。不過,我相信你寫出的字依然流暢,是英雄,定不會被埋沒。

雖然這隻筆留給我的只有回憶,但是,我會好好珍藏這份回憶的。

讀《我很重要》有感 篇14

讀後感 ,859字

我很重要,是不是每個人都很重要?在我的心裡,我一直是一個可有可無,可以當做空氣的人,因為我沒有別人漂亮,也沒有別人成績好,大家也不是特別關注我。我來六中已經幾個月了,可班上竟然還有人不認識我,我感到很頹廢,我是不是真的不重要呢?

今天,我看了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似乎答案若隱若現,是的,在集體中我真的不重要,可是我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輝煌的勝利中,我不是很重要,可那裡面有我的一份力;在整個家庭中,我或許不是最重要的,可是我是這個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是,在這些中,我是不重要的,但又是那麼重要,那麼作為一個獨立的我,拋開其他的一切,我是不是不重要了呢?

在她的文章中,我讀到了答案。我就是父母的生命,是他們一切的源泉,我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獨特的,是不可替代的,他們會將他們認為好的一切都給我,包括我,他們會毫不吝嗇的把生命都奉獻給我,這麼濃厚的親情,難道還可以說我不重要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與朋友相處,或許不是別人圍著我轉,而是我像個無頭蒼蠅的圍著別人轉,但是,朋友之間的心情,感覺,那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替代的,因為彼此之間的相處,已經深深地烙在心裡,若是我消失了,那他的心裡就會缺失一角,這樣,難道可以說我不重要麼?或許你心裡面和我一樣吧!認為自己很重要,但又不敢說出口。從現在開始,給自己一些信心,向全世界宣佈“我很重要”。因為如果你連自己都不敢說,那別人說的什麼你又怎麼會相信。

還或許,我長大以後會有伴侶,也會有工作事業,我對他們來說都是十分獨特的。對於伴侶,畢淑敏的文章清楚的說道:“缺失了妻子的男人,就缺失生死攸關的肋骨,心房裸露著,隨著每一陣輕風滴血。”而對於工作事業,她寫到:“……沒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被人一樣,我很重要。”看了這些,我發現,我很重要,不僅僅是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不要遺忘自己,掩藏自己的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珍珠。

對於這篇文章,我真的感觸很多,但也就只能就此擱筆。但是,我明白:即使你事業沒有成果,但不要忘記,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因為世上只有一個“我”。

讀《我的五樣》有感 篇15

讀後感 ,886字

人世間最寶貴的莫過於生命,沒有了生命,那別的一切還有意義嗎?這是智者們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可是,生命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不同,人們對於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各不相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有時候也在想什麼是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

畢淑敏在文章中提到:她最重要的東西是:水、陽光、空氣、鮮花和筆,仔細想來,其實也沒錯,作者是醫生也是一個作家,對於她來說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此吧!那麼對於我來說呢?大概是,父母、朋友、書籍、家庭和……想一想,我熱愛語文,喜歡寫作它們都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最後一樣和作者一樣是—筆,它們組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五樣。

父母,對於我來說很重要。因為他們生育了我,養育了我,將我一手帶大,對我來說,她們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佔去了20%,她們不論風吹雨打,不論酷夏嚴寒,都會守在我的身邊,不離不棄,風雨兼程,若不說這些。單是一想到他們會先我而去,等待我的是生離死別,永不相見,心就極快的冰冷成坨,這不就是最好的依據嗎?

朋友,對於我來說很重要。因為她們總會在無助,傷心的時候,默默的陪我哭泣、陪我發洩,若我的生命中缺少了她們,還會有光彩嗎?他們佔了我生命的10%,她們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家庭,對我來說很重要,佔了我生命中的10%,因為它會在以後的生命中陪伴我,不論我是不是錯了,他都會一如既往的包容我。

書籍,對我來說很重要,佔去了我生命中的30%,若是我的生命中沒有了書籍,那樣的世界將是黑暗的。有了書籍,我能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裡,暢想上天入地,談論古今中外,這樣的生活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生活,不是嗎?當你萬般無奈時,你能在書籍中找到你想要的,你的情緒會隨著故事的情節躍蕩起伏,這難道不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嗎?

筆,對我也很重要,熱愛語文,熱愛寫作的我認為它佔了我生命中的30%,沒有了筆,哪兒能寫出優美的文章,沒有了筆,大概生命也沒什麼意義,就正如作者所說,筆是一種象徵,代表我的摯愛的勞動和神聖的職責。

這五樣,便是組成了我生命中的重要因素,這五樣,便是我情感上的真愛,若是真的只能擇其一種,那應該是書籍吧!因為對我來說,沒有書籍的世界是可怕的。

讀《我是90後》有感 篇16

讀後感 ,896字

今天,學校發給我一本《我是90後》,我如獲至寶,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細細品讀完後,我對它頗有感觸。

書中講道:“英語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樑,只有消除語言上的交流障礙,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才能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讀到這兒,我的臉頓時紅得像煮熟的蝦公。以前,我對英語的態度馬馬虎虎。每次媽媽叫我讀英語,我要不就敷衍一下,要不就千方百計地找藉口推辭。結果,每次英語考試的成績都不盡人意,從來沒超過九十五分,現在我明白了:英語不僅僅是一門主科,一種語言,它還是開啟外國溝通之門的“金鑰匙”。

《我是90後》上有一幅四格漫畫:一個小男孩的電動玩具摔壞了,可裡面的小電機卻還能轉。這些小電機放在家裡又太佔地方了。所以,小男孩運用變廢為寶的道理,用這些小電機做了自動吹泡機、吹風帽、玩具旋轉木馬……

一個小電機,竟然有這麼多變廢為寶的金點子。也許在生活中,一些你毫不起眼的廢品,經過一雙巧手的改造,就會變成一塊“金子”呢!在我們班,幾乎每年都有科技創新大賽。老師要我們每個人做小發明或畫科幻畫。絕大部分同學選擇了後者,做小發明的人卻少之極少。做的也只有風向標、潛望鏡等一些簡易而老套的發明,創新發明卻微乎極微。現在我終於明白了:發明創造並不神祕,只要善觀察、勤思考、多動手就能創新,就能變廢為寶。

《我是90後》中還有一個關於“榮譽班”的故事: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錢致榕讀中學時,一位老師抽出包括錢致榕在內的60位不求上進的學生組成“榮譽班”,並聲稱“榮譽班”的學生最有出息。錢致榕等60人重拾信心,努力學習,長大後大有成就。顯而易見,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只要揚起自信的風帆,就能獲得成功。這學期大隊委改選,我本來已經夠格了,可我缺乏自信,不敢去競選。結果,我痛失良機,我們班在大隊委榜上無名。我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求,自信+努力=成功。

我們是光榮的90後,我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能量,蓬勃向上,渾身散發出青春的光芒,理想在我們心中盡情閃耀。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我們是祖國的驕傲,我們是明天的希望。我們是90後,我們一定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未來!

讀《我的母親》有感 篇17

國小六年級作文 ,944字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叫做“母親”,有一種愛叫“母愛”。讀了冰心寫的《我的母親》後,我開始對母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曾在小時候問母親,她為什麼愛“我”,她說,這一切只因為“我”是她女兒。”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到,無論何時何地,她對“我”的愛永不悔。古往今來,普天之下的母親都擁有一樣的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百感交集,有心酸、有感動、有自責、也有絲絲自豪。記得冰心奶奶的媽媽曾近這樣對冰心奶奶說過:“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女兒。”多麼樸素的一句話,多麼意味深長的一句話!這句話,詮釋了多少母親的心聲,涵蓋了多少母親的愛意啊!母親的愛,是純粹的、是無瑕的、更是至高無上的。它如一朵玉蓮,出淤泥而不染;它如一片汪洋,浩瀚而廣闊;它如一隻乳燕,勇往直前……這是一種多麼高尚的愛呀,它可以恆古不變,也可以瞬息萬變。這種愛: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光照大地;不需要利益,就會燃燒自己;不需要磨礪,就會晶瑩剔透。這種愛直扣人心,既能讓人痛哭流涕,也能讓人無所畏懼。擁有了這無上的母愛,就不會再畏懼任何困難。這種愛如同一座燈塔,只要感到害怕,只要感到寒冷,就可以躲到那溫暖的港灣,那裡沒有風暴,沒有危險,那裡是最安全、最平靜的心靈歸宿。此時此刻,這個世界在變、這個時代在變、這個社會在變,甚至每一個人都在變!只有那一個人,那一個用母愛默默保護你的人,依舊會站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用寵溺的眼神望著你,見證你的成長。冰心奶奶在文中說道:“她對於我的愛,不因著萬物毀滅而變更!”也許,直到世界的盡頭,母親依舊會站在你我的身旁,用她所擁有的一切,保護你我、支援你我,用她的行動來表達世間最為神聖的愛—母愛—的全部含義。

記得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搜救人員自廢墟中發現了一個女人的屍體。她跪在地上,姿勢有點像古代對神明祭祀的模樣。搜救人員們都感到非常奇怪,他們小心翼翼地移開了女人的屍體,他們發現:這位女士的身體下有這一個熟睡的嬰兒!這位母親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選擇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大家還發現,嬰兒的襁褓中有一部手機,上面寫著: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請記住,我愛你。

這就是母愛,這就是世間最偉大最神聖的愛!感謝你,我的母親!是你讓我擁有了一片愛的海洋。

讀《我是90後》有感 篇18

國小六年級作文 ,768字

90後,這是我們最響亮的稱號!90後,這是我們前進的嚮導!90後,這是我們最自信的舞臺!90後,我們是一個個朝氣蓬勃的少年!

我們是90後,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我們正處在祖國騰飛的時期。我們,就像祖國一個個強有力的助推器,為祖國奉獻一切!

當然,這都是我們應有的使命,要想真能做到,就要勇於付出,這樣才能收穫!

我覺得,首先,知識是成功的本錢—假若都是略通一二,那麼我們就沒有那麼多的,想要一飛沖天簡直是天方夜譚。以前,許多孩子想讀書卻讀不起,而現在我們的教育資源十分充足,怎麼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我們正處小學階段,是打下基礎的良好時機,怎能讓它白白溜走呢?我們應當專心聽講,認真刻苦,努力學習,這才不會辜負祖國媽媽的期望呀!

另外,我們一定要使全國人民都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有了知識的力量,用的地方卻不同,即使力量再大,也像一隻只瞎了眼的蒼蠅,會適得其反—你們知道為什麼在清朝末年天下大亂嗎?不是因為沒有能人,是因為全國上下死氣沉沉,人心渙散,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作為祖國的一支支推進器,一定要團結一致,志向投緣,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手拉手,心連心,使這個力大無比的推進器有屬於它的用武之地!

騰飛的準備是做充分了,而一道道“攔路虎”在成功的道路上正虎視眈眈的看著我們。怎麼,你害怕了?是不是沒了信心?是呀,信心是我們每個人必備的東西,不管是在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信心就像一臺導航儀,越是有信心,有勇氣,堅定不移,樂觀向上,凡事都會成功—信心就是那麼重要,即使失敗了,也是輸得快快樂樂。成功,必定向你靠近!

90後的我們,是充滿能量,蓬勃向上,揮發青春光芒的,我們的花樣年華,祖國的繁榮昌盛,何嘗不是進步的大好時光?90後,我們對全世界人民說:“世界,看我們的了!”

讀《我是90後》有感 篇19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18字

它—《我是90後》,讓我感受了太多的人間溫情,讓我懂得了太多的人生道理:誠實守信,不做失信的人;創新學習,敢於競爭;資訊處理,我們是能手;團結協作,走向世界,做未來小領袖;珍愛生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感恩,學會分擔;自信樂觀,失敗,我們不氣餒……書中闡述的這一個個道理,將五千年的中華天宇映照得更加光輝燦爛,也照亮了我小小的心靈。

故事中有一個人最後讓我感動,也最讓我敬佩。他,就是馬鵬飛,今年13歲。馬鵬飛唯一的親人就是奶奶。奶奶是個盲人,身患多種疾病。為了照顧奶奶,馬鵬飛奔忙於遼寧瀋陽洪區鴨綠江街道上,每次回家,一到樓門口,他就大叫:“奶奶,我回來了!”他與奶奶的這份相依唯命,使我流下了晶瑩的淚水。他的每一個舉動,都讓我吃驚,讓人感動。他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照顧奶奶。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心中,他樂觀、陽光、善良、堅強、樂於助人,但馬鵬飛卻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沒什麼特別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和我一樣”。現在的馬鵬飛已經成了家裡的頂樑柱,所有的困難都沒有讓馬鵬飛失去信心。馬鵬飛為我樹立了優秀的榜樣。我想,我也應該學會感恩,學會分擔。90後的我們,不要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不要做小公主、小皇帝了。在人的一生中,對我們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所以,我們應該幫助父母,做力所及的事,讓父母省心,這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我們不僅要學會感恩,學會分擔,還要學會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功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一生成就的調溫器。這個調溫器調得合適,學習上容易成功;調得太低,對學習要求不高,滿足及格,永遠不會進步;調得太高,過於自信,過分估計自己的能力,過低估計面臨的困難,認為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強,不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一意孤行,最終也會遭受失敗。所以,90後的我們在自信的同時,也應該努力培養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

同時,做為90後,我們還應該努力做個環保小衛士。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讓可愛的地球變得美麗乾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書中有這樣的一個科幻描寫: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工作人員發現垃圾越堆越高,不一會兒,垃圾變成了一個面目猙獰、張牙舞爪的巨型怪物,它嚇得人們四處逃竄。垃圾怪把一座座大樓毀於一旦。所有人都驚呆了!垃圾怪說:“我生於你們人類,謝謝你們給了我力量!”這時人類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科學家們趕緊決定反垃圾分類,淨化環境。垃圾怪的力量越來越小,不久他便消失了。是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媽媽正遭受著環境重創,全球變暖,海洋和河流的汙染加劇,動植物種類不斷減少,病毒肆虐,能源緊缺……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因為人類破壞地環境造成的惡果。所以,我們應該具有環保意識,從小事做起,讓我們從一個塑料袋、一塊電池、一雙筷子做起,讓祖國母親重新找到美麗容顏。

90後,讓我們快快樂樂,健康成長吧!讓我們一起加油,學會關愛,學會體貼,學會激勵,學會友好,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理解,跟著我,一起出發吧!

讀《我是90後》有感 篇20

國小五年級作文 ,753字

寒假中,我閱讀了老師發下的《我是90後》這本書。剛開始看到這本書時,我的內心就很激動。因為這本書,是專為我們90後所定製的!

90後,這是多麼耀眼的詞藻。我為之自豪,驕傲,我是90後!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能量,蓬勃向上,渾身散發出青春的光芒,理想在你們心中盡情閃耀”。

整本書講述的是關於90後的一些故事,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讓我們來學習,並加以運用。看完了整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遼寧瀋陽市的馬鵬飛了。想必他的事蹟已經不用我多說了,8年來,他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無數的人。但是在馬鵬飛看來,自己做得只是最平常的事。奶奶是他最親的人,也是他唯一的親人。一個只有十三歲的男孩,挑起了當家的大擔子。可想而知,馬鵬飛遇到了多少困難,但是他都堅持下來了。馬鵬飛的這種精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比起有爸爸疼,有媽媽愛的我們,我真的覺得有時候,我有時候實在是太幼稚了一點了。

在眾多90後中,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還有很多。但是換個角度來想一想,我們為何不當那個被別人所崇敬、學習的人呢?身為90後,我們是最幸福的一代。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中,我們不能辜負老師、父母,甚至是祖國的期望。我們的所作所為,都要配得上90後這個神聖的稱號!

我們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肩上揹負的責任是無比重大的。我們的身上寄予了大家的希望,我們一定要努力!我們是中國的一份子,祖國將來的建設我們肯定要出自己的一份力。未來的幸福要靠現在的努力,只有現在打好基礎,以後才能成功。

我很感謝,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我知道了我肩上揹負責任的重大性;我知道了自己的未來要靠自己掌握;我知道了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樣事情……做人要有自信,在困難時要堅強,要學會擔當!現在正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如果現在揮霍青春,將來就會一無是處。

我,是9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