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相關作文20篇

苗族文化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609字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奇特的民族,但很多人對它都不太瞭解,現在就讓我帶你們走進這個民族吧!

苗族大約有900多萬人口,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河南、廣西等地。他們大都生活在大山裡,生活並不富裕,但在幾千年的演繹中,卻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所以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的宗教信仰。

苗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苗語。它又分三大方言,分別是湘西、黔東、川黔滇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可以分成19種不同的方言。

苗族人不僅有著聰明才智,而且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其中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喜慶的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個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度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苗族的飯食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非常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我們典型的食物有血灌腸、辣椒骨、苗鄉龜鳳湯、棉菜粑、蟲茶、搗魚、酸湯魚等。

這就是苗族,聽了我的介紹以後,你熟悉它了吧!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民族文化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0字

家是大樹,孩子是小樹苗,家風就如同水一般重要,浸潤著我們,讓我們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的家訓、家規、家風,每一個家庭的家訓、家規、家風都對每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去年暑假我去了秭歸奶奶家。一路上看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從矮小的土牆屋變成了三屋小洋房,從鋪滿石頭的山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夏天的奶奶家可真熱呀,就像在溫棚下似的,在地裡幹活的農民也都累地汗流夾背。

我馬上跑到屋裡把電風扇開到了最大,飛速旋轉的扇葉發出一陣陣清涼的風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坐在沙發上的我心情急躁不安,十分無聊,就在這時姐姐跑過來對我說:“思思,我們到河邊去玩吧!”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那兒,綠樹成蔭,百花爭豔,河中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在水裡快樂的嬉戲……沉浸在想象中的我蹦蹦跳跳地跟著姐姐出了門,卻忘了關電風扇。等我和姐姐回來時已是夕陽西下,奶奶把我們叫到了她的身旁。奶奶平日慈祥的笑容消失了,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大聲囔著:“你們為什麼出門不關電扇?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電?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錢?你們知不知道浪費就是犯罪?你們知不知道……”我心中十分委屈我只是出門忘關電扇而已奶奶卻這麼凶我!我委屈地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本想著媽媽會幫我說話誰知媽媽卻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知道嗎?電是生命的能源,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愛惜電,電能是由一次能源發明出來的,發出一點電能需耗費成千上萬個能源,所以電來之不易,我們不僅要知道電的來之不易還要珍惜電以及我們所徉到的一切東西哦,要記住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奶奶是在教育你要節約要做到遵守家風家訓!”

是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這是我家的家風家訓!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訓,弘揚民族文化,做優秀、健康、快樂的中國好少年!

體驗民族文化 篇3

國一作文 ,614字

人生,每時每刻都在體驗,但是是不是文化體驗,這需要有一雙文化的眼光。民族文化,是隱藏在中國古老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自然也有許多,但是否人人都能正確體驗文化,這不可得知。

暑假,我有幸來到蒙古族,而蒙古族的摔跤比賽,也讓我驚歎不已。比賽開始了,兩位長著膀子的重量級選手上場了,說這時遲那時快,這時,一位選手企圖將對手絆倒,但對手太重了,根本絆不倒,所以失敗了。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選手也企圖將對手推倒,但對手底盤很穩,所以沒有推倒。20分鐘後,這場比賽以平局收場,不過,比賽中兩位選手的勇士精神,還是讓我驚歎不已。不一會兒,我也與一位同位的小女孩比賽。在比賽中,我發現蒙古族的小姑娘雖然看著個子小,但力量可真大。開賽10分鐘後,我便被蒙古族姑娘給絆倒在地,躺在地上望著天空的我想:中華民族文化真深遠!

還有一次,我有幸來到了藏族,見到了當地非常有名的酥油茶。

酥油茶,以酥油與奶茶混合製成的茶,在藏族人生活的地區,這種溫暖驅寒的茶極其重要。而在這次旅行中,我幸運的品嚐到了這樣的酥油茶,酥油茶入口清滑和溫暖。在這個寒冷的世界,酥油茶使我感覺到家的溫暖。

最後一次的民族體驗,我來到了蒙古族,體驗了他們的騎馬文化。在廣闊的大草原中,蒙古族人盡情地騎馬。而我也由族人騎著馬,帶著我走在廣闊的大草原中,我心想:遠離城市的喧鬧,這兒的民族文化很美麗!

體驗文化,是個不簡單的事,需以平靜的心態,眼光去體驗,成長,就是一場體驗。

正在消逝的漢族文化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31字

眾所周知,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漢族的生活區域。大家也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流傳,而現在漢族的傳統文化卻正在逐漸消逝呢?

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下面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聞和思考。

首先讓我們來對比兩幅圖畫,這是前些天我親眼目睹的圖畫。第一幅畫中,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處屋舍、小橋、流水、老樹、扁舟,柳樹的枝頭剛剛泛出嫩綠,畫上一群身著漢服的人神態各異,有的人正悠然的在地裡勞作,有的人正聚在一起對弈,有的人正在寫字畫畫,有的人邊走邊欣賞著身邊的風景,有人的三五成群的喝茶吟詩,有的人在互相行禮;而第二幅畫中,高樓大廈矗立在現代都市的每個地方,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城市被緊張與匆忙籠罩著。

我們現在人們的處境就如第二幅圖畫,悠然自得的神態去哪兒了?飄香的茶哪兒去了?我們的漢服哪兒去了?不得不說,漢族的文化正從我們的視野與現實生活中漸漸淡去,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硬生生拽下來。但是,那股力量是什麼呢?是西方文化的侵入?還是人們對自身傳統文化漠視?

我想問的是:如果身為一個漢族人,我們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甚瞭解,就算了解了,也羞於去實踐、傳播,而是崇洋媚外,去追求西方潮流氣派的洋文化,那麼我的傳統文化考誰來傳播呢?這種現狀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嗎?

身為漢族人的我們,是有責任重新振興漢族文化的,但是現代人太習慣西方的生活方式、快節奏的工作和學習,忙的忘記了漢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我想,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就像一頂皇冠,失去了炫彩奪目的珠寶一樣,就不可能再閃光。

舉一個例子,就如我們漢族最基本的禮儀文化現在也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就像尊祖敬老是我們漢族人最基本的禮儀,可是我們在家裡卻像個小皇帝一樣,讓家裡的長輩們伺服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漢族古俗,有尊師之禮、成人之禮、婚嫁之禮、揖讓之禮、迎客之禮、但現在這些禮儀都簡化甚至消逝了。而另一個漢族人的代表,漢族的特有服飾文化—漢服,在都市裡已經很難找到了,大家都穿著西裝和休閒的衣服穿梭於都市裡,偶爾在街頭零星的看到一個穿漢族衣服的女子和男子,大家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他,要不就會覺得那人在拍戲或用英語問你是來自己日本還是韓國,這真是我們漢族人的悲哀啊。

再看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穿著和服和韓服走在街頭巷尾,或正式的場合下,沒有誰投以異樣的目光。要知道,他們現在穿的服裝正是我們漢族人在盛唐和明朝的衣服。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當55個民族穿上節日盛裝的時候,我們漢民族穿上的卻是西方人的衣服,穿的是西裝,請問,代表我們漢民族的衣服哪裡去?是不是已經消逝了呢?

面對正在消逝的漢族傳統文化,我在這裡這並不是想批評誰,我只想說,請保持我們漢族人良好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不要讓我們漢族先輩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繁華的都市中逐漸沉沒和消逝。我們要一起努力,將漢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在21世紀裡綻放奪目的光芒。

民族文化 篇5

高三作文 ,1562字

當韓國政府搶先為“端午節”申報了一項世界文化遺產的訊息傳出時,國人大為震驚。難道我們上千年的古書記載,民間傳說都是子虛烏有的嗎?悲哀的是,幾乎所有國民都以一種“韓國人,奪我中華文化瑰寶,卑鄙無恥”的激憤態度表示憤慨,卻只有屈指可數的人來追思根源。於是,在中國人對韓的一片謾罵,嗤之以鼻中,“漢字”被韓國申遺了,“中醫”被申遺了,“風水”被申遺了……好在長城、故宮是不動產,不然恐怕也早被申遺了。韓國人何以輕易奪取我民族文化,有人說是空穴來風,那也得先有“穴”啊,這個“穴”,就是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不重視,不發展。給民族文化套上了枷鎖,鎖上了桎梏。

我們的傳統民風民俗被套上了桎梏。自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大門後,國人開始看到異族文化的曙光,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呼聲,胡適之的“全盤西化”主張更為荒謬,恐怕老祖宗聽了也會跳起來戳著柺杖,大罵“不孝子孫”了。“老規矩”是傳統民俗民風中的重要元素,“笑不露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規矩已被“讓人拘束,不個性”這樣高大上的理由掩飾得只剩一點點蒼白的光。這些規矩難道是憑空而來,胡亂編湊的嗎?絕非如此,這是老祖宗立下的傳統,是在生活中得出的教訓與總結,是我們中華兒女不可缺失的行為準則。將這些傳統文化搬出來晒晒絕不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也絕非企圖復古,而是對民風民俗,對民族文化的解鎖和鬆綁。

在我們的國土上,到處充斥著外來文化,以至於封塵了本民族文化。小孩子才咿呀學語,已被父母送去學英語了;聖誕節,情人節每每張燈結綵,大肆慶祝,端午節卻鮮見賽龍舟,重陽佳節登高插茱萸更是無處可尋;青少年們熱捧《星你》,《太陽的後裔》,迷戀韓國長腿歐巴,大讚韓國文化……沉澱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卻只需用幾十年來抹殺中國人民的血液似乎充斥了太多的雜質,不復澄澈,不復純粹。

文學上的桎梏更為沉重,我們的文化瑰寶??詩詞,將所有愛恨,悲喜濃縮為寥寥數語。卻能對映作者的情感,歷史的程序。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只能卻步我們的現代生活。《三字經》、《春秋》被購回,包裝精美,卻只是擺上書架,冠冕堂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語無所實踐,說出“身無彩蝶雙飛翼”,能夠對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少之又少;諺語,詩句一問三不知卻能侃侃而談rap、搖滾……一個民族倘若推崇異族文化,而給本民族文化以桎梏,就是遺失了文化自信,從而導致整個民族自信的缺失。

誰給民族文化以桎梏?是我們國人,是我們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集體健忘”!

若不開啟桎梏,國人再無勇氣喊出“我是炎黃子孫!”的豪邁宣言。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的子孫將會寫出《韓國的端午節》這樣荒誕無稽,讓人心酸的文章。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免不了“文化自卑”、民族自卑……

給民族文化鬆鬆綁,讓“西化”、“歐化”降降溫,破開民族文化的桎梏,文化終會還原純淨本色。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篇6

高二作文 ,1448字

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接受資訊的渠道愈發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於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鍾情於本土文化的心,於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牴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瞭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於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後,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汙濁不堪。而對於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各行各業也努力發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後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於強自我反壟斷的鬥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於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也會發展的。為什麼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然發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球航行後,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於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生了緊密的聯絡,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於挑戰,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風氣 篇7

高二作文 ,953字

楊絳說:“我們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漸漸開化,走入文明時代。”沒錯,科技發展,時代變遷,人類的文明愈來愈昌盛,但精神的文明愈來愈萎縮,究其根本,還是文化的缺失。

央視名嘴白巖鬆曾經有這麼一段評價:“中國很難出一個牛頓,因為即使蘋果砸到了我們頭上,也不會有人停下腳步去思考。”是啊,當今社會人們沉醉於紙醉金迷的喧囂,而拋棄了文化的修養與沉澱,他們的靈魂正是因為缺少文化的滋潤而變得乾澀、浮躁,自然也就不會有去思考的時間和想法。所以傳承中華文化,至關重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花鳥魚蟲、節日歡樂都凝聚在一件件古物上。你是否記得那天青色的煙雨,那江南秀麗的水天一色,那色白花青的錦鯉,唯有那青花瓷能承擔起這一切。於靈氣中出生,在烈火中鍛造,吟誦著歲月的詩歌,它是中華文化的凝結與見證。

王朝、傳奇將相終究逃不了一?g黃土的歸宿,唯有名篇不朽。翻開厚重的古典書籍,我們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個字寫出的《道德經》,句句短小,卻又飽含真理,孔子與弟子言行在《論語》的二十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短短八個字,體現出的卻是何等的重要。開啟《三國演義》,是劉,關,張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氣;翻開《紅樓夢》,是林黛玉“紅藕香斷有誰憐"的惆悵;翻開《西遊記》是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唐僧的執著;"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司馬遷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翻開唐詩,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念,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字字珠璣,文化之風躍然紙上。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上那些動人味蕾的美食,但我更欣賞其中一群平凡的人—麥客。這個職業就是割麥子,但他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是文化的傳承人。他們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正如他們自己所說:“這個工作,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很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捨難分。我們所期待的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僅此而已。”簡單的話,樸實的語言,卻凝結了文化的精神。

我們頭頂著中華的天空,腳踩著中原的大地,呼吸著華夏森林的空氣,我們就應該傳承這一份文化,這一份輝煌的燦爛。

利益族群?冷落文化? 篇8

利益族群?冷落文化? ,532字

21世紀正是碎片化時代。科技發展企圖讓人們改變生活本該有的方式。生活中各個領域因此被分解化諸多零塊,而這種碎片化生活正是人類社會在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那在這種情況下,是利是弊?

碎片化的泛濫導致人類無法繼續認知舊文化。手機將取代一切書籍。大家更願意在手機上查一些小說來閱讀,而不是捧著一本經典書,趴在桌上閱讀。人們已經習慣了微博、QQ、微信、百度……來得知廣泛的資訊,但這些資訊卻都是零碎的,只是讓人稍微有膚淺的一些大致瞭解。

即便如此,我也被捲入這碎片化生活。看書有不懂之時,又禁不住查查百度去了解。因為這是沒辦法的,人總是要學會適應新生活,否則就會像老年人般與社會脫軌。不過現在的老人也都捧著手機閱讀各類碎片化知識,心靈雞湯,養生知識……

那碎片化生活總不可能完全貶義。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查詢答案,無聊之時,去看看段子。也不經深感有趣。就因為如此的許多理由,人們不願意閱讀報紙,而是看手機上的新聞,看看網友那風趣評論。人們更願意去看看網路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時代》……而不是《四書五經》。

無論是碎片重圓,還是碎片化,碎片化生活已經慢慢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影響到我們的心態和認知,這時就要我們沉澱心靈,對碎片的情感進行整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篇9

議論文 ,857字

中華民族是一個屹立在東方強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近現代更是蓬勃發展。當今世界,中國正起著巨大作用,但卻也面臨巨大危機。在今天,中國雖然在國際上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文化卻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沖擊。傳統文化的沒落,西方文化的盛行。這卻也不得不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

197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中華民族便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傳承而犧牲,那些被人記住了的,那些沒被人記住的,數也數不清。今天的中國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記了那段悲痛的歷史,忘記了今天的中國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那麼這個民族也失去了戰鬥力,將會變的不堪一擊。在這個崇洋媚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守住底線,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著每一行的學問,這些學問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表現,不管哪一行,我們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要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貌是我們中國每個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更表現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當我們中華民族危難之時,無數熱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華民族於水火,他們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在過去的歷史中我們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會更加團結的生活在一起,中國由千萬個家庭組成,中國是千萬個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們更應該團結在一起互幫互助,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幫助過別人,他們不求回報,他們傳遞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在當今社會,中華文化雖遭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但卻依然默默地傳承。民族精神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在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 篇10

國三作文 ,934字

正值出遊季節,我來到西安,感受歷史文化之美。

抵達西安,我乘車前往入住的酒店。即使被“關”在車裡,窗外的風景也彷彿敘述著歷史風雲。當然,還有那自我上車以來就喋喋不休的司機。外地來的吧?玩幾天啊?想好去哪兒了嗎?我跟你講,我們西安有……這種炮擊般的對話,使我不得不開始同他攀談起來,到最後甚至連他的住所都瞭解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我見到了這次帶團的導遊。她生得肥胖,本地人,自稱自己有“唐朝遺風”。她講話時不需要擴音器便足以讓所有人清晰地聽到講解。旅途中,她與我們講解經過的名勝美景,原本她甕聲甕氣的聲音也變得單薄、變得沙啞起來,但卻也絲毫無法阻擋她情感的宣洩。到達目的地時,感覺自己彷彿被灌輸了西安千年的歷史。看到古木,想到不再是它的高大挺拔,而是歷經的歷史滄桑。那些陳述、傳播著西安歷史風韻的人們,或許就是西安的根吧。

來到秦兵馬俑,導遊姐姐暫時離開了我們,調來了一位年輕的講解員。她大學畢業不久,就毅然決然來到這裡研究秦兵馬俑的文化。通過這種講解的方式,不僅加深了她對兵馬俑文化的記憶,還能在遊客的疑問中反覆思索,得到新的認知。進入館內,除了黑壓壓的人群便是那古樸莊重的兵馬俑了。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土黃色的外殼沉積著千年的滄桑。筆直的身軀和那堅定的目光也在告訴人們曾經的輝煌。如果將它們放大幾倍,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精細的雕刻:裝甲的鱗片、手指的紋路還有栩栩如生的姿態,彰顯著古代技藝的精湛。在它們其中,也有停留或穿行著的“兵馬俑”們。佈滿灰塵的頭髮,被一層細沙覆蓋的鏡片、早已被泥土沾染的大衣,講解員激動地介紹著他們。這些人才是我們能親眼看到兵馬俑的功臣!由於出土的兵馬俑氧化速度快,土層不穩定,這些文物保護者們就需要不停地對其進行維護。他們來來回回在兵馬俑中穿梭,邁著同急救人員一樣緊張的步伐,搶救者這些“臨危”的病員。對他們而言,身上沾染的泥土就是病人的血跡。是的,他們是文化的先鋒,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的根。

如果說,文化是當今社會的根基,那這些為文化而奉獻的人們,便是根上的每一根根鬚,每一個維持和參與其生命活動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