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對韻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笠翁對韻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642字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每當讀到《笠翁對韻》這些經典讀本時,我心裡就充滿了寧靜和詩意。

《笠翁對韻》作者李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一本《笠翁對韻》寫得絕妙,用對仗、用韻來組織詞語,從單字對到雙字對,直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朗朗上口,內容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在這本書中,還包含著許多知識,有古代歷史、神話、名人的故事以及許多常見的典故及俗語。

我最喜歡書中這一句了—“賈島詩狂,手擬敲門行處想;張顛草聖,頭能濡墨寫時酣”。這兩句對韻引用的是這樣兩個故事:賈島進京趕考,騎驢賦詩,做了“僧推月下門”的詩句,到底是“推”還是“敲”呢?於是用手作推敲的樣子。張旭每次飲酒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後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讀了這兩句,我一下子就認識了古代兩位了不起的大人物,還知道了推敲的典故,你們說讀這本書是不是增長很多知識啊。

書中還有許多詩詞格律知識,如物色、無情、對反、隱如、飛白、標點、平仄、詞義、雙關等。我覺得這平仄就算有點難啦!平,代表拼音中一、二聲,而仄,就是三、四聲。既要講聲調,又要求順口,古人寫詩真不容易啊!不過,如果真將這本書讀透了,明白了,那以後在寫作文時用幾句,肯定有人會說你文采飛揚呢。

同學們,多讀經典吧,讓我們與經典同行,在經典的薰陶下,變得知書達禮、心寬廣;讓我們胸與經典同行,與聖人為伍。

笠翁對韻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85字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自從跟著學而優肖老師讀了《笠翁對韻》後,我總是不知不覺地吟誦起其中的一兩段。其實我並沒有刻意背誦,只是多讀了幾遍,沒料想竟背了些下來。

不得不承認,此書確實朗朗上口,雖然有一些陌生字詞,但有了注音、註解的幫助,也絲毫不影響閱讀質量。有人說,《笠翁對韻》是訓練兒童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工具書,而我卻認為此書是老少皆宜的,可以讓大家領受中國歷史文化,典故的薰陶,大有所益。

而我也從書中學到了許多。“淚彈斑竹,舜妃遺恨和湘江”讓我看見了愛人之間深厚的情感;“黃蓋能成赤壁捷”使我明白不能輕視、輕信別人的道理;“王裒青柏墓前枯”令我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一片孝心;“人傳滄海幾揚塵”讓我感悟到世事千變萬化的哲理……可謂是受益匪淺啊!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而我們卻忘記了傳承自己的文化。但現在,許多人意識到這一點,對傳統文化逐漸重視。許多老師、家長會讓孩子們讀,背一些像《笠翁對韻》這樣的國學啟蒙書籍,但有些家長卻不支援,認為讓孩子太早學國學,弊大於利。因此,這個問題至今是大家議論的焦點。

前此日子在看手機時,無意間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能不能別再用“國學”毒害了孩子?我看見這個題日,吃了一驚,便懷著好奇與疑惑之心點了進去。我粗略地瀏覽了一遍,文章內容大致是作者對一些經典國學作品的批判,像《弟子規》、,《三字經》和“四書五經”,都無一倖免。記得最清楚的是作者對《弟子規》中《入則孝》一篇的批評,說什麼“父母就一定是對的嗎?”“應該敢於挑戰權威”等話。不得不說,作者的話有一定道理,但他忽略了《弟子規》的本質:孝順、禮儀、道德,而不是冒險與挑戰!所以,我認為作者的話並無說服力,反而會引起讀者的反駁。

你可能會說:這跟《籤翁對韻》有關係嗎?錯了,當然有。同為國學,同是啟蒙,儘管古今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但對待傳統文化要有一種同樣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國學,雖不求甚解,但也不能一味地死讀、死背,更要會解理。

無論如何,自己的文化必須白己傳承!這是我由《笠翁對韻》而感悟並展開聯想到的事物。這本書將使我終身求益。

梨園幽韻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2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