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狼圖騰》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892字

《狼圖騰》這本書,我早有耳聞。暑假中我把這本書徹底讀了一遍。讀完後,我心中思緒萬千。這,才是真正的精神盛宴。

我認為,中華文明的信仰一直缺少著一種重要的東西—狼的精神。長期以來人們對狼有誤解,它在人們心中一直是陰險狡詐的負面形象,就連字典裡也全是“狼心狗肺”、“狼狽為奸”之類的詞語。不過,這本書卻徹底改變了我曾經有些愚昧的想法。

在蒙古人心中,狼就是神的化身,是智商和體能,聰明與智慧,忠誠與狡詐等一系列完美的結合。這個古老的種族,在千萬年的演變中不斷完善自己,因而得以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成為草原霸主。我彷彿穿越了千年迷霧,也同作者一起揭開了狼與蒙古人身上不可思議的謎團。

可以說,是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軍事才能和頑強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造就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造就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國家。蒙古人在長期的與狼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近乎完美地學到了狼的精神,這也是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為何文化水平低下,卻在戰爭中所向披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的原因。《孫子兵法》享譽世界,但孫武也許不知道,其實狼幾萬年前就把“圍魏救趙”、“聲東擊西”的戰術運用到實戰中。

中原華夏民族信仰的是保佑大地風調雨順的龍圖騰。長期的耕作,使我們逐漸喪失了狼性,喪失了血性,變成了羊。這也是為何古代聞狼煙就兵敗如山倒,清政府如此腐敗無能的原因。縱觀歷朝歷代,但凡明君,無一不喜歡打獵,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正是為了培養“狼性”。即使在高度資訊化的現代戰爭中,一個民族的精神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如果龍圖騰中能加入一些狼圖騰的信仰,那麼我們也許不會有那段屈辱的歷史……

狼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物種,是它控制了草原上羊、兔、馬等物種的數量,保證了草原生態的平衡,是它逼迫著蒙古馬日夜奔跑,產生了世界聞名的馬種,亦是它成就了傳奇的蒙古民族。

我似乎能與作者一同進入草原,草原狼的精神喚醒了我沉睡的心。現在,儘管一望無際的草原不復存在,草原狼已日益稀少,面對這曾經輝煌的歷史曾經破碎的山河,我還是真心的希望呼喚起中華民族內心的狼性。

狼·自然·人——《狼圖騰》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00字

《狼圖騰》是一部蕩氣迴腸的奇書,在蒼茫的草原深處,挖掘自然所隱藏的,生命最原始的對視。隨著沉穩的文字,讀者逐漸找到血液中所暗含的天性,也找到了別一個窗戶帶來看世界看待世界。

狼與自然

額侖草原的狼是令人興奮的存在。它不同於漢人筆下的那般喪盡天良,而是整個自然的守護者。狼控制著自身和其他物種的繁殖速度。以維持草原生態的穩定。文中的狼英勇無畏,足智多謀,狼不同於老虎,獅子,能在遼闊無邊的大草原上,佔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漢族典籍中,狼是狡詐,凶殘和貪婪的象徵,可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狼生活在險象叢生的草原而不是已經被人類治理的太平原,為了生存狼必須處處提防,處處算計,以減小自身的損失;為了生存,狼必須冷靜甚至冷酷無情,以換取大局的有利地位及籌碼;為了生存,狼必須珍惜一切有利於自己的東西,以提升自身的實力。人們只看到了狼身上與所提倡首先準的不符合,卻忽視了狼身上那珍貴的精神力量,也遺忘了自然對於任何生物的底線—生存。

狼與自然與人

很顯然人類的行為早已越過了那條底線,以享樂為目的,對其他生物的侵害,就算用再多優美正直的字眼也無法粉飾,自然終究會對人類做出一個裁決,讓人類在悄然大悟中接受懲罰。而狼則不同,書中有段話這樣說“狼圖騰是以一當十,當百,當千,當萬的強大精神力量。狼圖騰是捍衛草原大命的圖騰……要是真正敬拜狼圖騰,就要站在天地、自然、草原的大命這一邊,就是乘下一條狼了得鬥下去。相信物級必反的自然規律吧,騰格里是會替草原報仇的。”狼與人兩相對比之下,人類是否應該好好反思,該把自然置於何種地位呢?

額侖草原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那日黑夜裡的隱隱綠光,是否早已反映了那滿天的黃沙呢?

《狼圖騰》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71字

《狼圖騰》是一部反映遊牧民族生存哲學的大書,雷霆般的筆觸直擊儒家文化民族性格中的弱處,將封建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羊性和奴性赤裸裸的暴露了出來。

中國人的奴性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大的,這是小農經濟和農耕文明下歷史的必然。陸遜先生說過:“人+狼性=西洋人,人+羊性(畜生性)=某一種人。”這連魯迅先生都不願意說的某一種人是什麼?我可以肯定地認為某一種人約略等於大多數中國人。其實《狼圖騰》與《醜陋的中國人》在內容上是有相通性的,都指出了中國人的奴性亦或是羊性之深。有學者曾說:“中國人就像豬,平時只顧埋頭吃飯,周圍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事不關己;觸犯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仰起頭大聲叫,叫得比誰都慘;叫得人煩了,扔個白饅頭,立馬不出聲了別人叫的時候他還是隻顧埋頭吃。”這個“豬”與“羊”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也是中國人在長期腐朽殘暴統治下仍能苟延殘喘的原因。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去爭取民主,因為生活在地獄裡的人從不知道自己在地獄。只要不到吃不上飯的地步,中國人是絕不會主動反抗的。

既然有羊性就會有狼性,羊性民族註定要被狼性民族統治。從有歷史記載開始,由遊牧民族的首領皇帝打敗農耕民族的炎帝以來,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商朝、秦朝、北魏、遼金、西夏、蒙古、元、清。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朝代都是被稱之為“夷”的遊牧少數民族建立的。為什麼?因為:他們都繼承了草原上深厚的狼性,殘忍、狡猾、勇猛;他們用令人敬畏的狼性建立了輝煌的文明。

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更強的民族存在決定更強的民族性格;而強悍的民族性格有可以反作用於民族的存在,主動果敢地為自己民族建立起更加強悍先進的民族存在,強化民族性格。強者為王。

讀了《狼圖騰》覺得狼有很多難以置信的戰法值得借鑑。其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時機出擊,儲存實力,麻痺對手,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置對方與死地。三,為了勝利粉身碎骨。這樣的對手不管在哪裡都是最可怕的。

只有抽調中華龍圖騰裡的封建帝王專制精神,中國巨龍才可能真正騰飛,飛向全球,飛向太空,為中華民族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食”者——《狼圖騰》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233字

珍饈美味,饕餮佳餚,這是你的罪。然而,沾滿油膩而又半摻著血腥的脣,咀嚼獸骨而又磨挫著膾炙的齒。慾望,永遠存在,永世不休。來吧,莫追也莫問,我的盤中餐,我的俎上肉。當狼食人已成為床頭哄騙小兒的笑談,人食狼,這一誕生於想象之中的駭人聽聞,也便務實於口舌之上。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先生面對人類文明前進史中衍生出的封建禮教制度食人的慘狀,以筆為矛,痛斥如是。人,從原始森林到群居成舍,從取火狩獵到同類攻伐,一路走來,慾望也如影相隨地膨脹式擴張,終於,華夏大地走向了因君王一己之慾便可伏屍百萬,流血漂杵的封建專制。於是,制度便也可以食人,魯迅先生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引申為期望這種慘狀可以速朽於大光之世。然而,事與願違。人依舊在走,百載旅途中,只是刀劍棍棒換成了槍林彈雨、只是良弩器械換成了核能電子,只是不同的人拿上了不同的工具。依舊在殺,依舊在食。始終沒能閉上欲壑難平的嘴。一如愛因斯坦所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麼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將只會用木棒和石頭打仗了。”

在以文革時期為背景的《狼圖騰》中:人,可以殺狼取其崽,可以為皮炸癩洞,可以用疾馳的飛車讓狼橫屍荒野,亦可以用機槍炸藥將狼趕盡殺絕。當鋼刃刺入狼的胸膛換來咬死刀身不鬆口的血恨眼神,獵人並沒有放下手中的刀而是進而剝下它的皮,設下封喉的毒,佈下鋼齒的夾,舉起硝煙的槍。貴婦肩上的絨,名流腳下的毯。所謂的價值不菲換來殘暴嗜血的行為對於人而言早已是數見不鮮。羊和狼,虎與豹,草原與海,其實最大的天敵是人類。然而,做絕了一切,殺狼,食狼,用狼的人對於狼刻畫於碑文史冊之上的,讓我印象最深的也只莫過於聊齋志異中那兩隻盯著屠戶的骨頭,形象貪婪狡詐的“違章動物”了。狼之血腥,狼之貪婪,狼之凶狠確實如人所言不假,然而這個世界始終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即便廝殺的工具不再是尖牙利齒,不再是刀劍槍戟,但是本質是不會變的。有能力的人就能用他的能力用他的新的廝殺利器來贏取最大的利益。考試升級如斯殺,商場勾鬥如斯殺,官場暗湧也是如斯殺,嚮往人道主義樂土的人士也不妨扣心自問一下,自己是不是這種廝殺格鬥後的勝利者?是不是能給失敗者真正的憐憫和體恤呢。人,沒有理由去冠之惡名昭著之詞描述為生存而戰的狼群。相反,撿起了自然饋贈之物將其製成武器的人又豈是虎狼之殘暴所能及?只不過蒙古人敬畏狼卻鮮有文字,中原人憎惡狼且曲其本貌。不管怎樣,人還是在走,依舊在殺。

人的慾望,褪去了良田耕地,建起了聳立高樓,吞噬了豐腴草原。當昔日共處的生靈萬物被人屠殺殆盡,腳下踩著的地球是否又能容忍嘴角抹著鮮血的人呢?或許人對廣袤無際的天空與深邃無底的海洋發自內心深處的畏懼與恐慌,是魔鬼在人心中對人劃下的最後界限。慾望,究竟會蔓延幾時,多遠,何長……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記》)

狼圖騰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816字

信仰如燈

信仰如燈,永耀我心。

一卷《狼圖騰》繪盡了美景,寫盡了人情,訴盡了澎湃,譜盡了哀情。看到了嗎?那千里萬里綿延不盡的草場,嘶嘯不止的牛羊,那頑劣可愛、溫暖心間的人與小狼,可你看到了嗎?阿爸眼中流下的淚珠。合上書本,不及回味壯闊的美景,可愛的小狼,一股哀愁便旋繞眼旁,經久不去。最難忘懷的,竟是不起眼的阿爸一個垂暮的老人。

起初不懂,可當我再次回味的時候,我明白了這個老人的眼淚,明白了他的無奈,明白了他的淒涼。他所痛心的,是源於他的信仰。他始終堅守著“老祖宗的規矩”,看著子孫對草原無盡的索取,他無能為力,唯有老淚縱橫,止不住的嘆息,仍記得他說的話“天神不會收我了,他不會原諒我了,我要向他請罪。”他輕輕的囈語,重重的敲打在我的心上,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是否有信仰?我能否視它如生命?”結果,我猶豫了,尋尋覓覓,終於在新的角落裡看到了一絲顫微的燈光,我的信仰之燈,你能否照亮我的心房?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人也一樣,沒有信仰,生活便失去了方向。信仰就是目標,信仰就是道德底線,信仰就是我們兜兜轉轉,用生命尋找併為之堅守一輩子的東西。

為什麼會有“小悅悅”事件?為什麼老人摔倒在地無人敢扶?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我不禁想問,你們的信仰在哪裡?是什麼讓你們失去自我?你們心中那盞信仰的燈,熄滅了嗎?可同樣,因為信仰的呼喚,那個“最美的公交司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是什麼讓巨痛來臨之際,他毅然決然的忍耐、剎車?是信仰!不曾泯滅的信仰!即使“最美的公交司機”離去了,可他的信仰之燈照亮大地,映照了每一個人的臉龐,彷彿是一場接力賽,不能停止,亦不曾停止,最初的本性被喚起,那是信仰的力量。感受到了嗎?這個世界是暖的,它充滿了鳥語花香,漸凍的心被喚起,信仰之光照亮了每一個人的世界!它是愛、是暖、是漆黑大地上的點點星光。

每個人都有信仰,找出它,讓它照亮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

信仰如燈,青燈不滅,永耀我心。

狼圖騰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809字

與狼共舞

一本《狼圖騰》陪伴了我的初一上學期生活。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些知識青年在蒙古草原上的經歷。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曾經想過一個問題:既然是寫人的經歷,為何要起名“狼圖騰”呢?讀完之後,我才明瞭,它不只是講人的經歷,同時也談論了“狼性”。

《狼圖騰》徹底顛覆了我對狼的看法。

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藏族姑娘卓瑪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草原放生了6387頭羊。結果會是怎樣呢?針對此事,四川省色達縣環境保護局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如此大規模的放生在當地還未曾有過,該縣以畜牧業為主,而目前當地的牛羊數量已接近飽和,6000多頭羊同時放養至色達草原,會對當地草原生態造成較大壓力,同時當地即將進入冬季,這麼多羊也難以管理。是啊,當草原上牛羊成群,而作為它們的天敵的狼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的大量減少,牛羊成群豈不成了草原上的噩夢!

陳陣—本書的主人公,正是這一噩夢的經歷者!文中淳厚朴實的蒙古牧民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養著牛、羊,與成群的強悍的草原狼共同維護著草原的生態平衡。他們憎恨著狼,因為狼是侵犯他們家園的敵人;他們同時也敬畏著狼,因為狼幫助蒙古牧民獵殺著草原上不能夠過多承載的食草動物—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狼就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圖騰。

這就是—狼圖騰!

陳陣和他的來自於北京的青年朋友,因為狼的緣故和牧民融為一片。但是他們也親眼目睹了草原生態的破壞—大肆捕殺驅趕草原狼,讓大片的草原置於食草動物腹中,甚至由於草原鼠的橫行,大片草原沙化,曾經綠草如茵的草原不再存在,沙塵暴肆虐……

狼圖騰不復存在!因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已經被嚴重破壞,狼圖騰代表的是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是永不屈服、決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嚴!

我慶幸自己讀了這麼一本好書,狼圖騰精神,會在我的心中紮根,逐漸成長,讓我“與狼共舞”!

狼圖騰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98字

這幾天,老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狼圖騰》。在剛剛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我的目光就被它吸引了。狼不是一種很凶惡的動物嗎?怎麼會是一種圖騰呢?我翻開書,來見識這本書怎麼將狼變成圖騰。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做陳陣,他是一名北京知青,同時,他也是一名漢族人。在草原上,有著無數蒙古人,他們都是信奉以及崇拜狼的。因為蒙古人認為,狼擁有的那種勇猛善戰、悍不畏死的精神正是他們遊牧民族所需要的。在這本書中,改變了原本對狼的看法,原本,他認為狼是凶惡無比的。但是,陳陣在一次又一次與狼打交道的過程中,迷上了草原狼。陳陣甚至還養了一隻從狼窩陶出來的小狼崽!他在草原上發生了一件件有趣的事情:他與蒙古人一起熱熱鬧鬧打獵,殺狼,吃狼狩獵的地方的食物,一起掏狼崽……看到這裡,我明白了為什麼成吉思汗當年能統一中國,為什麼把狼當做他們的圖騰與信仰!那是因為遊牧名族擁有和狼一樣的膽識和勇氣,不畏懼死亡。而我們漢族屬於農耕民族,並不像遊牧民族一樣驍勇善戰。我們漢族人也應該擁有狼一樣的勇氣,去戰勝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困難,勇往直前!

我按捺住心中的激動,接著往下看:在書中,漢族人幹部開始對狼實施大規模的殺掠行動,因為他們只看見了狼的壞處,狼群吃羊,吃馬,還傷害人!他們沒有看見狼吃那些兔子,黃羊這些大面積毀壞草原的動物。!於是漢族人使用了大量槍械,沒有幾天,狼群們便被人們趕出了草原。轉眼間,幾十年後,原本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變得光禿禿的,砂石遍地,塵土飛揚,只有僅存的幾塊草地,上面還有一些人在放這稀稀少少的羊。幾十年後的陳陣和他的朋友回到了他們當年來過的地方,嘆息了一聲,離開了這塊已經荒廢的大草原。

通過這本書上最後大草原變得枯黃,很少有一絲翠綠的情況,讓我想起了三年級時學的一篇課文《鹿》。在無數鹿生活的樹林中,時不時有著狼去吃鹿。人們對狼非常憎恨,於是,人們發動了一場對狼的戰爭,終於,所有狼都被消滅了。人們都認為這個森林不會再有什麼破壞,可是,人們沒有想到,因為沒有狼對鹿繁衍的約束,導致鹿的數量一再增加,鹿群的數量已從當年的幾千只變成了幾十萬只。整個森林很快就被無數鹿群給啃光了,疾病蔓延在鹿群中,人們被迫離開森林,離開這個原本美麗的家園。這個血淋淋的慘況又在蒙古大草原上發生了!草被啃得精光,很少有草的存在。這兩個可怕的教訓不知道還會不會發生,這兩件事情都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喜歡某種動物,或討厭某種動物就去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只有每個物種都存在這世界上,這個世界才能安全的延續下去。

這本書以樸實的語言描述了蒙古大草原上發生的種種事情,讓人百看不厭,每看一遍都能從中學到知識,獲得感悟,希望大家也來看看這本好書!

狼圖騰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03字

茫茫草地,繁星點點,群群牛羊,真真狼嗥,還有勤勞的蒙古女人,英勇的蒙古男人,構成美麗的額侖草原,也構成了《狼圖騰》這本書的主旨背景。

蒙古遊牧民族終日與狼作戰,卻把“狼”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這個問題讓北京知青陳陣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的畢利格阿爸的講述下,他對狼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老人曾帶他觀看過“狼群打圍戰,”他親眼看到了狼群的團結精神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戰術;他還在“軍馬場事故”中見識到了狼巨大的殺傷力;狼群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這一切,都使好奇心旺盛的陳陣滋生出一個大膽的念頭—養一匹小狼。一天,他幸運地掏到了一窩小狼崽,得到了一匹真正屬於自己的小狼。陳陣在飼養小狼的日子裡,學到了許多從書本上學不到的關於狼的知識,但是小狼長大後,因為受不住“囚徒”般的待遇,終於充滿“狼性”的死去。額侖草原也被農區來的“盲流”和幹部整成了沙地。

本書從美麗的額侖草原講起。講述它一步步敗落,最終以悲劇收場:陳陣的小狼死了,畢利格老人去世了,狼群被趕跑了,額侖草原也淪為沙地。《狼圖騰》告訴了我們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更諷刺了那些因愚昧無知把草原整成沙地的人。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身邊的每一絲綠色。

本書還對人性進行了深掘。為什麼蒙古騎兵僅用漢人不到一半的人數就打垮了宋朝的大隊人馬,統治中國近一個世紀?這是因為蒙古人有在幾百、幾千年來與狼的長期對抗與鬥爭中訓練出來的能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狼性。”而漢人早已是農耕民族,習慣了安逸的生活,沒有了戰鬥力,有一種“羊性。”漢人講究以和為貴,不主張戰爭,但是,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戰鬥能力,甚至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那將是十分危險的,甚至會被毀滅。此外,狼具有非常團結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的。

還有一點,狼崇尚自由。即使自己為爭取自由而死,它們也感覺毫不足惜。故事中陳陣飼養的小狼就是這樣。這種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是狼身上特有的,它們從不會向任何人、任何困難低頭。

只可惜,這一切已經成為過去,成為人們永遠的回憶。雖然額侖草原變為沙地,狼圖騰在每一個蒙古人心裡已經成為永恆。靜默裡,只見那藍藍的騰格里,碧綠的草原,勤勞的人民……

狼圖騰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968字

【篇一:狼圖騰讀後感600字】

王文寶

狼,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祕的存在,是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是一個自古就以奸詐狡猾形象存在的存在,但在一望無際的蒙古草原上,卻是蒙古人的信仰。

一名知青,一次下鄉插隊,造就了一次奇妙的相遇,一場民族間的碰撞。《狼圖騰》是由幾十個關於狼的故事一氣呵成的。天性桀驁不馴的狼,竟然被陳陣與眾不同的“養”了起來,當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內心其實挺糾結的,一邊是堅持己見反對養小狼的蒙古族人們,一邊是堅持留下小狼,相信會有奇蹟發生的陳陣。或許我會支援陳陣多一點,畢竟這個想法從未有過,也從未有人實現過。正因如此,所以會成功也不一定呢。而天性崇拜狼的蒙古族人們,則認為狼,這個從戰場裡拼殺出來的種族,這個高傲殘暴的如同地獄裡的修羅一樣的種族,這個被他(她)們敬仰,被他們當做高貴的圖騰的種族,是不允許,不允許他們卑躬屈膝的對人類示好,不允許他們被人類俯視,不允許他們放下自己的傲骨!只因為他們骨子裡就烙印上的渾然天成的高傲的尊嚴!儘管那只是一頭剛出生的、懵懂的小狼!蒙古草原上的狼,寧可戰死,也不能被人當寵物般圈養!這就是自古以來狼族的規則,同時,也是蒙古人的信仰。

剛出生的小狼,與平常的小狗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漸漸地,時間長了,這種差別便如影隨形的一點一滴顯現出來了。

陳陣收養小狼,是冒蒙古人之大不韙而做出的決定。雖然最後也獲得了蒙古人的同意,但同意卻並不代表真正意義上的認可。因此小狼想要存活下來是極其困難的,尤其是小狼越長越大,它體內的狼族本性,它高貴的血統也逐漸被激發。日復一日的狼嗥,讓所有人都提心吊膽,卻更加激發了小狼體內的野性和狼性,激發了小狼想回歸狼族的本性。可這注定是奢望,只依靠陳陣餵食的小狼,早已失去了捕食的本性和逃命的本領。這樣的小狼太渺小,也太讓陳陣放不下心。

等到小狼長大,這便更加可望而不可及了。疾病之痛和相思之苦,反反覆覆地侵襲著小狼,終於,陳陣做出了一個讓人心痛,卻對小狼來說是最好的辦法—讓小狼像一位狼族戰士那樣,尊嚴地死去!看到這一幕,我的眼淚無聲地流了下來,此刻竟開始怨恨陳陣,如果當初小狼沒有被陳陣收養,或許小狼的生活要比現在幸福的多,那怕戰死在草原上呢?我閉上眼,淚水緩緩流下,更多的是對小狼的心疼。或許,還有內疚。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相輔相成,一直持續得很好,可是人類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平衡。最後,蒙古草原的大結局,是滿目蒼夷。人類本性的醜惡被完全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令人心驚,卻又無可奈何。草原曾經的霸主—狼,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

現在的我們,是否該反思自己究竟幹了多少這種破壞自然,令世間生靈塗炭的事?難道,一己私慾,真的如此重要嗎?

【篇二:《狼圖騰》讀後感】

楊如意

還記得中國上千年的商戰策略嗎?還記得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的戰術嗎?還記得在最佳時機出擊,儲存實力、置對方於死地的攻伐詭道嗎?這些智慧都是從一種動物身上的來的—它深沉、豪放,是草原當之無愧的強者—狼。

《狼圖騰》這本書,是學術、是小說。它承載了歷史和傳說,又有著虛構和幻想,是一本情理交織的書。作者姜戎將藝術與學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出人意料,不可思議。

本書的主人公陳陣,聰明勇敢,開朗樂觀,是從北京分配下鄉到內蒙古邊境的鄂倫草原學習的知青。在畢利格老人的幫助下,他愛上了草原狼。歷史上有無數個遊牧民族崇拜狼,在他們眼裡,狼圖騰就等於中原的龍圖騰,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象徵。

《狼圖騰》裡有許多令人驚歎的畫面,比如:孤獨、固執於親情的狼仰天哭號,這個情景讓我留下了眼淚。我想打破人類對狼的誤解:狼是忠誠的。如果一隻公狼死了,那它的伴侶一定能夠會留下來不吃不喝,堅守三天三夜,永表忠心。我們不應該殺狼,不要讓更多的心靈受到傷害,也不要讓更多的生命白白死去。

這本書把我帶進了草原。在那裡,我彷彿和陳陣一起鑽狼洞,掏狼崽,養小狼,與狼戰鬥,與狼纏綿。狼的智慧和狡黠、狼的軍事才能和堅定不屈的性格、狼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狼的頑強和尊嚴、狼對蒙古騎兵的馴導和對生態的保護……都讓我迷戀狼,狼的每一次偵查、佈陣、伏擊,狼的每一次視死如歸、不依不饒,狼與萬物的關係,倔強可愛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後艱難抗擊的過程……都令我震撼在其中。千百年來,無數圖騰屹立又消亡,唯有狼圖騰飛揚至今。這或許就是當年蒙古騎兵橫掃天下的原因吧。如果詩詞歌賦和快馬揚鞭能相結合,那麼我們的祖國一定會很強大。

母狼對孩子的愛也很偉大,是很無私的。據報道,母狼還照顧過我們人類的孩子,大家都稱為“狼孩”,所以,狼或好,或壞。它在自然界中,做到了一個非常神祕的角色。我們應該呼籲大家學習狼身上的優秀品質,讓它飛向全中國,讓它去為整個中華民族開拓更廣闊的空間,讓我們的祖國變得長盛不衰!

狼圖騰讀後感800字 篇10

讀後感 ,495字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這本書好看地都不知道怎麼形容。

今天清晨,我順手拿起一本書,認真地看了起來,起初這本書內容十分枯燥,真想直接翻到後面幾頁知道結局就好了。

過了十五分鐘,故事漸漸地少了一點兒乏味,變得生動起來,故事內容跌蕩起伏,時而歡喜,時而悲泣。讓我感到如身臨其境,我有時為主人公的保護動物的精神而敬畏;有時也為那些愚蠢的村民感到憤怒。假如我是一個村民的話,我一定會為主人公陳陣進行辯護,更要讓那些村民改變對陳陣的看法。

我看著看著,我彷彿來到了那片一望無際、綠色的大草原。一個人走了出來,我定睛一看,原來是陳陣,他還讓一個小孩站在門口,不許任何人進來。陳陣走後,來了一大批孩子,那個孩子死也不讓他們進來,忽然一個小孩拿出來好幾塊牛扎糖給看門的孩子,此時我心裡十分緊張,生怕讓他們進去,可是大失所望,那個小孩子讓他們進去了。陳陣這時回來了,卻聽到屋裡傳來一聲尖叫,進去一看原來那個為首的小孩被他養的小狼咬了一口,闖了大禍。 我真恨那看門的人,假如看門的人是我,我肯定能不受誘惑,不讓他們進去。

陳陣的那種保護動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以後要當一個動物學家,保護天下所有動物,不受人類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