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望洞庭》相關作文20篇
漫談《望洞庭》 篇1
國三作文 ,630字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來去洞庭,據文獻記載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本詩則是這次行蹤的生動記錄。
本詩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風靜浪息,月光與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遙望洞庭山青水綠,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裡就像白銀盤裡的一隻青螺。
自古以來,秋天都是代表悲傷,充斥著蕭瑟與悲涼,詩人多用於寫憂與愁。例如,李白的“人煙寒橘柚,秋聲老梧桐”,屈原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無論是王績的“樹樹皆秋聲,山山唯落暉”,還是劉長卿的“寒潭日月,秋雨上青苔”。都在秋天這個季節裡如此令人暗自神傷,但對於劉禹錫的這一首《望洞庭》來說,秋季卻好似只有在這裡才顯得更加迷人。
整首詩從一個“望”字著眼,近望是“水月交融”、“湖平如鏡”,遙望則是“洞庭山水”、“猶如青螺”。雖然都是望見的,但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近景美妙別緻,遠景則是朦朧神祕。銀盤與青螺,明月與湖光相映,更令人讀起來覺得情景相容,交相輝映。
詩中也應用了比喻,把“潭面”比喻成“鏡未磨”,把“洞庭山”比喻成“一青螺”,形象生動又不失意境地寫出了洞庭湖的平靜與清澈,洞庭山在洞庭湖中顯得像青螺一樣別緻雅意。
詩整體主要是平聲,讀起來給人一種輕鬆,平靜的感覺,這也又突顯出了與規律的不同,這是一首寫景物的詩。
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一首山水小詩,盡顯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更讓我們領略到了劉禹錫筆下的洞庭山水。
望洞庭改寫 篇2
續寫改寫 ,598字秋日,我(劉禹錫)被貶逐南荒。次日,乘著一方小舟隨波南下。微風中,我獨立船頭,心中有那麼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彷彿天空、湖面也都是那麼得淒涼。
太陽下了山,我泛舟來到了洞庭湖。天空是那麼得寂靜,只有一朵淡淡的雲在空中慢慢地飄動;夜空中的星星是那麼稀少;那輪皎潔的明月在深藍的夜空中是那麼明亮,宛如美人起舞。這是中秋的夜空,明月雖美,但為何如此淒涼?廣寒宮中的嫦娥啊,你也是孤身一人吧!不如你躍身而下,與我船頭共飲一杯,如何?
淡淡夜幕下的洞庭湖是那麼寂靜,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點波紋,宛如一面沒打磨過的鏡子;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閃著銀光,像銀白色的盤子。夜晚的天空陪伴著銀白的洞庭湖,那景色那麼融合,使我分不清哪個是湖,哪個是夜空了。湖面上,只有幾葉小舟漂過,給平靜的湖面帶來了一絲動態的靜,似乎沒有人能打破這片靜。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粼粼波光,湖光和月光相輝映,都是那麼得清冷。眺望岸邊,一座座山峰連綿不斷,彷彿一位溫柔的母親懷抱著孩子。在湖中央一座君山矗立,山上山花爛漫,草木蒼翠,像給君山披上了一件墨綠的風衣。此時,船漸漸遠去,遠看洞庭湖,青青的山加上平靜的水,真像白銀盤裡裝著一顆青螺啊!
洞庭湖是那麼幽靜,沒有一點煩燥的音符在晃動,無憂無慮,一切是那麼自然和諧,那一抹跳動的綠令我的心情舒緩了許多。我不禁提筆作詩: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裡一青螺。
改寫《望洞庭》 篇3
國小二年級作文 ,252字一天,詩人劉禹錫去洞庭湖遊玩。
這是一個夜晚,他漫步在洞庭湖邊,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天空上掛著一輪皎潔的圓月,月光灑在大地上,好像給大地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紗,洞庭湖銀光閃閃,就像一塊光滑的大理石板,湖水和月亮像一對“搭檔”互相照映對方,看了好舒服。月光下的湖面美麗極了,風平浪靜時,湖面對像一面沒打磨的銅鏡,真是光彩奪目!
看,月光又在變魔術了,這次它把湖面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白銀盤,遠處的君山一片翠綠,真像是一個發光的白銀盤裡裝了一隻青螺呀!
看到這麼美的景色,劉禹錫不禁吟詩一首,就寫下了這首《望洞庭》。
漫談莊子與《莊子》 篇4
國二作文 ,938字我如何以空洞的言辭,來描繪一個遨遊九天之外,桀驁不羈的靈魂呢?
我如何以笨拙的口舌,來道出一卷汪洋恣肆,渾厚雄奇的大道至言呢?
太初有道。這道混混沌沌,是萬物的源頭,是宇宙的秩序;天上星辰藉著這道執行,地上萬物藉著這道生長消亡。“真人”擁有這道,便懷抱宇宙,背倚日月,超脫功名生死,與萬物渾然一體。莊子便是半個“真人”,他窺探到了大道的蹤跡,使用手中神奇的妙筆,啟蒙世人愚頑的靈魂。於是,一部曠世奇書—《莊子》,從他的筆下誕生了。
一部《莊子》,不像儒家的刻板說教,不像名家的炫目巧辯,更不像法家的壓抑苛刻,夜讀《莊子》,是精神的洗浴,是在遼遠的大道中暢行,是在怪誕的寓言裡翱翔,是在空靈的詞藻中悠遊。自由奔放的文風、深邃悠遠的狂想,將文學與思想結合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賞文之奇麗,悟道之幽隱,讀罷一篇,心神暢快淋漓,自覺胸中清風習習,飄飄然輕盈若飛。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宋國人,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著有《莊子》一書。他一生清貧,擁有才能卻不屑於入仕為官,只做過漆園吏一類的小官吏。他像謫仙一樣悠遊四方,釣於濮水,遊於濠上,談論大道,直至終了。
有人說,莊子的思想是消極的悲觀的,我卻不以為然。莊子的歸隱,乃是為了探尋深遠的大道,自由自在,還璞歸真,楚王願把國事託付於他,他卻漫不經心地答道“吾將曳尾於塗中”,這並不是消極的態度:功名利祿對於他來說輕如薄霧,不足為道,而忙於國家政務,更是背離他的理想。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只有順其自然,不去違背其中的規律,才能獲得“大治”。況且一個悲觀消極的人,會在妻子死後“鼓琴”嗎?會幻想自己化為蝴蝶,翩然流連於花間嗎?外物與自我,在他的認識中已經渾然一體,是對立而統一的;得到與失去,無非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的改變,並沒有真正的得到與失去。正因為看開了,他才能保持平和喜悅的心境,不受外物的紛擾,持守本真。
因此,大道是質樸而玄妙的。莊子眼中的理想社會,同樣是質樸的,是桃花源R的無量胸懷呢?我在這裡講說莊子,談論的豈不是聖人的糟粕嗎?“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聽之!”
就讓這“大道”的精神,寄身於“聖人的糟粕”,一代一代源遠流長吧。
正如莊子自己在《養生主》篇末打的比方:“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漫談讀書法 篇5
高二作文 ,709字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可歸結為勤。其實讀書不止勤奮,還有積累、專注,當然也要注重方法,運用實踐。
勤奮,就是不懈的努力學習、工作。明代張傅喜歡讀書,然而往往記不住,為此他便反覆的抄寫,每讀一篇文章,就抄一遍,邊抄邊讀,抄後又讀,讀後燒掉,重新抄寫,如此反覆七次文章便讀了一二十遍,自然也就記住了。由此長年累月的抄寫,握筆的指上都長滿了老繭,這就是成功的勤奮之道。
歌德說:“過去凡是我們讀過的好思想,聽到的突出事物,我們都記在日記本里,同時也將朋友的特色議論、獨到見解標註出來,納悶就會變得十分富有。”歌德便是把讀書當成了積累,其實如此的文學家還有很多。“崑山無書”的顧炎武,筆記過萬本的馬克思等。都以其耐心、恆心、眼光及獨特的判斷完成了人生的積累。
“牛角書生”李密“掛犢成才”的過程為人們所稱道。歸結他成才的途徑無外乎是“專注”。專注於書中的知識,有執著的追求頑強的毅力,耐住寂寞,不被金錢、地位、名利所誘惑,專注是成才的關鍵。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反對雜亂無章和企圖一步登天,他認為不接順序讀書,就像一個餓肚子的人走進飯館,看到豐盛的飯菜,就左手拿一塊,右手抓一把,全塞進嘴巴,一下吞下去,撐飽腸胃,填滿肚子,但並沒有嚐到菜的滋味。可見,讀書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
懂得了書本知識,例論就成了裝潢門面的東西。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前有個人,弄夠流利背誦航海駕船法,大家信服他。後來航海時,船老大突然病死,大家請他當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處,他只信書中所學,背誦口訣,也穩不住船,全船人都淹死在海里。
讀書,即提煉的過程,根據自己的需要把握方法,那樣才會達到讀書的價值。
我的數學學習漫談 篇6
國一作文 ,716字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大到宇宙理論模型,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到處都有數學的影子。數學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數學,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起對數學的興趣,沒有興趣的支援,學習便會失去它本身的動力。興趣決定態度,如果能對學習的內容有極大的興趣,那麼學習的主動性便會有很大的提升,學習的效果比起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就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數學這個學科的特殊性導致了學習數學更是需要興趣,在沒有興趣的人眼裡,數學不過是在數與形裡求來求去,而等你真正深入進去就會發現,數學實際上是一個美麗的王國,所有的東西都有其內在的聯絡,而解開一個個謎團帶給的快樂也是無法比擬的。如果有時間的話,建議多閱讀一些像《幾何原本》之類的基礎的數學名著,雖然裡面的很多東西很簡單,而且可能很久以前就學過,但是其中精妙的數學思想與嚴謹的邏輯推理對我們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的數學學習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其次,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對我們現在的學習是極為重要的。作為一個極其需要理解的學科,如果不能在課堂上保持高效率,那麼這帶來的損失在課下將需要三五節課來彌補,還不一定能彌補過來。想要學好數學,一個高的課堂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也是最簡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勤奮練習。沒有練習,給你再多的時間也沒有用,再大的期望都是空話。我並不支援題海戰術這一類的勞神費力的方法,但是必要的練習題是必須的,必要的練習題可以在學習過後加強理解與記憶,好的練習題還可以將你的各種知識聯絡起來,豐富解題方法,還可以讓你的解題思想,解題思路得到很大的提升,真正感受到數學之美。當然,這些練習題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應該少而精,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去獲得更大的收穫。
漫談端午作文 篇7
國小三年級作文 ,6592字【篇一:漫談端午】
小朋友,你們知道農曆五月五日是什麼節日嗎?告訴你們吧,是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首兒歌呢“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賽龍船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
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把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撈救上來。把粽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篇二: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嗎?
這就是我們喜歡的端午節。
端午又稱“重五”。也叫“龍舟節”。據說這一天,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殺的日子。那一天,為了不讓魚蝦把詩人吃掉,老百姓把粽子投到江裡餵魚,還組織了許多船隊到江上尋找詩人的屍體。於是,就形成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由於這一天又是五月初五,有兩個“五”,所以老百姓就把許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塊兒。如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長命縷”。在這期間,各家要插“五端”,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聽鎮上的爺爺說,菖蒲就像一把劍,可以驅邪;艾草像旗子,可以招屈原之魂……
就拿我們常州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粽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孩子的最愛。棗子粽、火腿粽、赤豆粽……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粽子出籠,讒嘴的我早已踮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歡度端午節吧!
【篇三:漫談端午作文】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是端午節呀。每年五月初五(農曆)為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又稱端陽,重五節。
過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黃鴨蛋、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賽龍舟是端午的只要活動。這還有一個傳說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愛國詩人—屈原的國家被其它國家打敗了。屈原不願投降又走投無路,於是投汩羅江自盡了。大家划船撈救屈原演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大家把米團扔江裡給屈原吃,因為怕被魚吃掉,所以包上粽葉,演變成現在包粽子。
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現在,你們瞭解端午節了嗎?你們喜不喜歡端午節?
【篇四:漫談端午】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或重五節。
端午節有許多重要的活動,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特別重要的。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其實在我們常武地區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端午節這天我們家家戶戶都忙著買艾葉和菖蒲回來掛在門上,主要是為了僻邪和防止蟲害。這天我們小朋友們也特別開心。早晨起來,就有一個用綵線結成的網路,放個鴨蛋,掛上頸上,四處炫耀,極為高興。中午穿上印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的薑黃色衣褲,額上蘸雄黃酒寫的“王”字,以取健如獅虎之兆。午後則隨著奶奶或母親到田頭上採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鍋裡煎,給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安全度夏。
說了這麼多,你瞭解端午節了嗎?希望大家都能過好端午節。
【篇五: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對啦!這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嗎?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說完了由來,再來看看我們南方人過節要吃的“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嗎?你們知道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嗎?你們還知道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區嗎?
大家聽了我的講解,瞭解端午節了嗎?
【篇六: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到端午節,小朋友們都唱起了這首兒歌。你們瞭解端午嗎?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而且端午節很多習俗與“五”這個數字有關。如大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勃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端午節前後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汩羅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悲歌。他噴然自盡主要是對實現清醒的認知和至死保持清白高潔的操守。所以每到端午,人們都會想到他。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小朋友們,聽了我的講解,你們瞭解端午節了嗎?
【篇八: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的兒歌嗎?告訴你們吧,這是大家都喜愛的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為端陽節,重五節。
有許多習俗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黃、紅、藍、黑、白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瑞”,菖蒲、艾草、蒜頭、石榴花、龍船花。而且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端午節和這兩個習俗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小故事呢。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心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便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飯糰丟進江裡,讓魚蝦,不去吃屈原的身體,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要藥暈蛟龍水獸。後來人民用箬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小朋友們,你們現在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了嗎?我們一定要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熱愛祖國,保衛祖國。
【篇八: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夥伴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告訴你們,這個節日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和許多習俗一樣,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說到習俗,就拿我們南方來講,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兒包的粽子,還有雄黃酒。每逢端午節,有的人家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端午節少不了活動: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真是豐富多彩,同學們,你們現在總能瞭解端午節了吧!
【篇八: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嗎?你不知道吧!這是端午節。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還有一個小小的習俗,我來講給你聽吧!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小孩頭上都要畫一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主要活動是什麼啊?當然是吃粽子啦!賽龍舟。為了祭拜屈原,人們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最後來談談我們這怎麼過端午的吧!我們家過端午節要在門上插菖蒲,可以辟邪、防蟲。奶奶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就早早的準備了粽葉、糯米、紅豆、鹹鴨蛋黃。經過奶奶的巧手,一鍋香噴噴的粽子出鍋了,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人吃著自己喜歡口味的粽子,過著節,全家人很快樂。
說了這麼多端午節的資料,大家應該對端午節有所瞭解了吧!
【篇九: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我來告訴你們吧,這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每到這一天,大家都歡聚一堂來慶祝。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而我們全家人會大掃除,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我還跟媽媽學包粽子。
經過我的詳細說明,大家瞭解端午節了嗎?
【篇十:漫談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相傳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端午節那天,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一說起端午,我便想起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因此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絞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年端午節,外婆都會給我們包粽子、煮鴨蛋、插菖蒲。粽子有許多形狀,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都有,外婆最擅長包三角形的粽子。
今年端午,我還會吃著粽子、看著賽龍舟,過一個有傳統氣息的端午節。
【篇十一: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嘛?告訴你們,這首兒歌就是來描述人人喜愛的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的習俗也很特別呢!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白、黑無色四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哎!那邊怎麼迎來了一陣清香。哦,原來是在吃‘五黃’呢: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聽了我的解釋,大家瞭解端午節的習俗了嗎?
其實,真正的來歷是這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投淚羅江殉國的日子。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公婆出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怒交加,毅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當地居民聞訊後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是,怡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亭子旁。當人們得只是為了打撈賢臣去大副食,在其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伺候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大家明白端午節的來歷了嗎?
【篇十二: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歌關於什麼節嗎?告訴你們,是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就拿我們南方來說,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逢端午節,人們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那些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端午節神祕的源頭和豐富是演變讓這個節日的意義更加飽滿,更加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了。今年的端午節我跟著奶奶一起學包粽子,幫著媽媽打掃衛生,吃著鹹鴨蛋,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
【篇十三: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小朋友們一定猜到是什麼節日了吧。對了,就是端午節,這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啊!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詩人,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當知道自己的國家即將滅亡時,他傷心欲絕,懷抱巨石投汨羅江而死。人們划著龍舟撈救屈原遺體,還用竹筒裝了粽米撒入河中,不讓魚蝦啃咬屈原身體。這也就形成了後來端午節的主要活動賽龍舟、吃粽子。
端午節的習俗活動可不僅僅只是賽龍舟和吃粽子。比如有的地方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頸脖、手腕和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有的地方各家在端午這天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還有的地方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難怪端午節又叫“重五節”呢,原因在這呢。
我家每年端午節都要吃粽子。我姥姥是個包粽子的能手,什麼三角粽、枕頭粽都難不倒她。今年我還特意去跟她學了包粽子呢,吃著自己包的粽子,感覺特別香甜。
小朋友,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會愛上端午!
【篇十四:漫談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節的兒歌嗎?告訴你們吧,這是端午的兒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我特意查了一下資料,真的很巧,他們兩個都在五月初五這天去世,伍子胥是被吳王殺害的,而屈原是自己投汨羅江而死。不管是為了紀念誰,端午節習俗沿襲到了今天。
當然,南北方的習俗還各不相同呢!我們南方人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我還知道無論南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現在我就來說說我們家的習俗吧。外婆會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包粽子,煮鹹鴨蛋;端午當天,外公外婆會在門上插艾葉,薰艾草,外公告訴我,這樣做夏天就不會有蚊蟲咬了。端午時分也是楊梅成熟的時節,我們家鄉許多人會在這個時節紛紛上山採摘楊梅。酸甜多汁的楊梅個個都紅得發紫,這些可愛的小傢伙一到我家就成為外婆釀酒的好材料,據說楊梅酒可以治肚子疼。
好了,現在你們瞭解端午了嗎?這是我們中國特有的節日哦!
美麗的洞庭湖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887字“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讀到孟浩然的詩,眼前就不禁浮現洞庭湖那一池翠綠。洞庭湖很大很大,如同一塊璧玉,鑲嵌在岳陽城中。老城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夏荷秋蒲的清香。在這裡的一年四季都有觀賞不完的景。
“水紋細起春池碧。”第一場春雨過後,荷葉與蒲葦悄悄地從湖水中鑽出了頭。於是,各種叫不出名字的鳥兒也便從天邊的角落飛來。每當這個時候,各地的鳥類愛好者就像趕廟會一樣,從四面八方湧到這裡,拿出照相機留住這些新老朋友最美的瞬間。“喲……喲哦……”打漁人的喊聲從遠到近,在湖面上飄落又升起。伴著微風拂進古老的岳陽城,這是希望的聲音。
當荷葉高挺出水面,一夜間,湖水中便鑽出數不清的青色苞蕾,湖泊深處也便成了水鳥和野鴨的家。不必告訴人們你去過哪裡,聞到從你身上散發出的清香味,就知道你剛從湖邊來。駕一葉扁舟輕輕蕩入湖泊深處,四周漫出的撲鼻而來的清香會讓人如痴如醉。捧起一把湖水嚐嚐,那會一直涼到肚子裡。取一片蓮葉頂在頭上,摘一隻蓮蓬拿在手裡,不必擔心人們會看見。好客的岳陽人是不會介意的。他們會從湖中剪下最大最好的一支蓮,讓你這位遠方的客人大飽口福。鳥兒,是湖的精靈。也許你的忽然而至會得罪這些朋友。因為你打破了他們的寧靜。鳥兒們會從你的船邊,擦著你的頭髮一掠而過,誰讓你不打“招呼”呢?伴隨著船頭打漁人的喲喂聲,鳥兒們也聽慣了這濃濃的鄉音,他們上下飛舞,唱著清脆悅耳的歌。伴隨著你,圍繞著你。
夏,是屬於每一個人的,而夏季,整個湖都是孩子們的。這是湖裡人最忙的時候。蓮子熟了,蒲葦豐了,蓮藕、菱角也長成了個兒,夏末秋初,是豐收的日子。那裡有數不清的野鴨,水鳥兒,還有十幾斤的大鯉魚,滿湖的小魚小蝦……。
當最後一批蒲葦漸漸落下,最後一批鳥兒飛去,冬也就來了。蘊藏著春夏秋三季的清香從湖水中透出來,飄入岳陽城的大街小巷。一直到來年第一場春雨過後,那些荷葉蒲葦又悄悄地鑽出水面,再續新一年的洞庭情懷。
白水連天暮,洪波帶日流。風高雲夢夕,月滿洞庭秋。沙上漁人火,煙中賈客舟。西園與南浦,萬里共悠悠。美啊,洞庭湖……
文明漫談 篇9
國二作文 ,946字350萬年前,人類誕生,人猿揖別,地球上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文明的歷史。
人類文明的建立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了人類體質的進化,也包含了人類的心性、精神和思想情感的不斷豐富、充實、積澱。
在人類文明的程序中,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在促進自身的豐富和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不斷提高。21世紀的今天,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是各種文明的相處之道和共同追求。
尊重生命是人類人文關懷的表現,敬畏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這是文明最基本的內涵。有了這兩個前提,人類社會才會有光明與溫暖。
生命是人基本的價值,是人的其他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尊重生命,意味著要心存感恩,關愛他人,尊重生命的尊嚴與寶貴。
生命,是脆弱的,同時也是偉大的。還記得2008年5月的那場地震,在災難面前,湧現出許多不求“獨生”的“子女”。汶川縣映秀小學29歲的老師張米亞,什邡市紅白旗中心學校老師湯巨集,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老師哀文婷……這一個個名字的代表的軀體下,是一個個獲救孩子的生命。也許他們長得並不好看,也許他們並不聲名顯赫,但他們卻是偉大的,他們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的這句話,不正是闡述了此道理嗎?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作為一個社會人,公德意識不可丟。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大而言之,它指的是人們在公共場所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文明規範,如保護環境,愛護公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小而言之,它指的是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公共場所不喧譁等。
不僅如此,要成為一個文明人,就必須做到“知書”,只有“知書”了,才能夠“達禮”。溫總理說過:“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著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以說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知識,財富源自知識,知識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產。
文明的傳承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明道德將與我們同行。
漫談淺閱讀 篇10
高三作文 ,877字歲月如滾滾車輪,在時間隧道上永不停息的行駛,車窗外美麗的風景匆匆滑過,旅者的心也日益疲憊,於是,很多美麗的事物便被我們拋諸腦後……於是,淺閱讀悄然而至,迎合了快節奏的生活,成為了人們的密友。而深層次,追逐人類精神與靈魂的閱讀,便被人們遺忘在塵封的角落中。人們,已忘了閱讀最初的目的。
閱讀,首要目的是獲取知識。無論是中國傳統名作《騰王閣序》、《歸去來兮辭》,還是外國的舶來品《雪國》、《悲慘世界》,無一不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文化世界和一個個愛、真、善、美融合的天地,將跨越時空的文明傳遞到我們眼前,讓我們認識世界,感受生命中的美與真。而淺閱讀,匆匆一瞥,略略讀過,可以獲得什麼呢?《紅樓夢》中字字真言,一個字,一句話,皆是作者別具匠心的安排。四百多個人物的悲歡哀樂,皆在“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中娓娓道出。若你只是淺淺讀過,又如何能體會其中的妙處,感受其中的玄機呢?無法體會其中的真、妙,也就無法獲得其中的知識,無法感受文字之美,這樣的閱讀,實在是毫無意義!
閱讀,可以明事理,養身性,圍棋大師吳清源在日本被稱作“昭和聖手。”無人能敵。可是在問及為何敗在他手下時,他的對手卻認為並不是因為吳先生的棋藝有多麼高明,可又參不透其中玄機。而吳先生致勝的法寶僅是一本《道德經》。吳先生每次對弈前必讀《道德經》,以期達到無慾無求,放下一切的境界。也正因此,對弈時,心無外物,取得最終的勝利。
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十分重視人精神的追求,都希望通過教誨與讀書達到修身的目的。可是淺閱讀卻不然,從一開始就抱以功利、娛樂的目的來閱讀,不從中思考,只想知道書的大概,獲得一些膚淺的知識,而不靜下心來感悟。書中的人生哲理,作者想傳達的思想,不經深層次的閱讀,又如何得知呢?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對於熱衷淺閱讀的人來說,不過空談。不深入的閱讀,感知,如何能使自己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在這個追逐速度、功名利祿的時代,我們的心已蒙上太多喧囂的塵土。只希望我們能守住深閱讀這一方淨土,滌盪我們的心靈。人生有味是清歡,願我們不要在淺閱讀中迷失自我,只在深閱讀中尋一份感動與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