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退化的思考相關作文20篇

書籍退化的思考 篇1

記敘文 ,861字

當今社會,沒時間讀書,閱讀的碎片化、快餐化、娛樂化、功利化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一如赫爾曼黑塞在20世紀中葉所言“當今許多年輕中都忽視了書籍”。我認為,是社會的主觀發展影響了人生的格局。

以前,人們去咖啡館休閒喝咖啡時,手捧一本書,抿著咖啡度過一個美好的下午,現如今,很多社會人士桌上擺放著蘋果電腦,螢幕上呈現繁雜的公文,手裡拿著手機不時聊著工作的事情,接了一個電話後匆匆喝完咖啡,然後離開。

是社會的發展阻礙了傳統書籍的推廣。從2008年的2g時代,2009年的3g時代,一直到2014年的4g時代,都暗示了網路時代的來臨。21世紀在手機的推廣和普及下,鮮有人會捨棄刷QQ、微信、微博的時間去靜心看一本枯燥的名著,這也正是閱讀碎片化、快餐化、娛樂化的體現。於是,傳統書籍的推廣陷入了瓶頸期,其實,拿上一本書,或是伏首案頭,或是香茗相伴,無疑是一種享受。書本散發出的墨香,白紙黑字的存在,都是傳統書籍的魅力。

經濟發展卻忽視購買傳統書籍的意圖。20世紀,經濟落後的中國有著像餘秋雨一般的學者。餘秋雨年輕時,用月收入的一半來買書,生活節儉卻從不缺書。21世紀,中國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二,消費水平總體提高,可傳統書籍卻一直處於滯銷狀態。大概人們更喜歡盯著手機螢幕去讀書,於是忽視了傳統書籍。實體書與電子書就好比精讀與泛讀,一個帶有思考,一個泛泛而讀。

個人生活觀念的轉變影響了自己讀書的本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經常被灌輸一個思想:如果你不看書的話,考試就不會通過。於是被迫拿起了參考書,帶有功利性地閱讀,但是完全的功利化不利於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當代年輕人需遵循自己讀書的本心,根據興趣,多一些生產性的閱讀,少一些消費性的閱讀。讀一些能啟發思維的書,幫助形成新的思想和看法,進行知識的加工生產。

過去如廁時捧讀的書籍變成了手機,桌上原本堆滿的書籍變成了充電線、耳機等,社會的主觀發展阻礙了傳統書籍的發展,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犧牲。希望當代年輕人不要忽視書籍,而要捧一本書,陶醉於書墨之香中……

程式化的思考與非程式化的我們 篇2

國二作文 ,922字

當人工智慧在影視作品中變得日漸多愁善感、尋找愛情的時候,卻有少數人敏銳地注意到非程式化的我們也正悄然改變。一如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論及的,擔心今日的我們逐漸喪失價值觀和同情心,也就是陷入程式化的思考。

我並不想在這裡談論生活的碎片化和瑣碎化,但應當承認,人類的思維品質和感情深度,必然與他們過去所經歷的生活有關,而當我們提到人類的時候,意味著我們談論的物件該是多數人。固然少數人的智慧是推動發展程序的主要動力,然而多數人的思考方式卻決定了人類發展的走向。

想到今年來飛速崛起的“今日頭條”,從當年不起眼的小公司走向與各巨頭叫板的資訊源,而其贏利與發展的主要方式就是交割大多數人的思考與時間。“今日頭條”鎖定每一個普通使用者的愛好和興趣點,推送對應的內容。這些關乎興趣的內容有多少營養我不敢妄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確引導了受眾的思維方式形成。這樣近乎不加過濾而程式化的思考,使大多數人失去的是自身的價值觀判斷和原本充沛的感情,或者說,這根本就是種癮,與大麻、香菸、咖啡、一切愛不釋手不可自拔的喜愛都一樣,我對此的概括只有四個字,娛樂至死。正是因為不需要加以價值觀判斷和感情深度的思考,使大多數人深陷其中,甚至對後果無所顧忌,所謂“娛樂至死”。剩下的古斯塔夫早已在《烏合之眾》中做出了評價,人的惰性、不願出頭,於是回到舒適的領域,趨勢得以造就程式化的思考。

但不要忘記,我們是非程式化的,我們有各自的價值觀,各自的感情。在我們未成為少數人或多數人的時候,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就提醒我們學習、思考、生活濃縮成為程式之後我們人類將走向何方。思想浪潮興起時,從《我們》到《1984》,從《1984》到《美麗新世界》,《1984》未曾實現,而《美麗新世界》卻真正代表了潛在的危險。今日我們用兩個小時坐下思索關乎人類發展的一切,關乎智慧,也關乎感情,此後我們用非程式化的本真迎接日漸氾濫的浪潮。

今日的一切,孔孟、老莊、韓非荀卿幾位老人家都不會料到,今後的一切,庫克等人也未必能料到。依然,也是一直非程式化的我們,將用生活的熱情越過程式化的思考,延續我們未曾喪失的智慧和感情。

書的思考 篇3

國三作文 ,839字

我是莫言寫的一本書。

在去年,創作出我的莫言先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非常高興,莫言先生既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就向人們展示了我是有價值的。我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但在莫言先生獲獎前,我根本無人問津,人們只喜歡那些“金玉其表,敗絮其內”的書,我非常不服,但我又不能訴出我的苦悶,只能眼巴巴地、滿懷希冀地看著來往的人,但隨之而來的還是無盡的失望。

如今可好了,我看著那些和我師出同門的書都被人買走,我彷彿看到我張開書頁,散發我迷人魅力的時刻,心裡像抹了蜜樣地甜。

終於有一天,我被一個高瘦的人買走了。在去他家的路上,我不止一次地看到他望向我的貪婪的目光。我不禁偷笑,我就要完成一本書的使命了。到了他家,他帶我進入書房,把我放進書架中,我左顧右盼,都是莫言先生的書。只見他徑直走出書房,我衝他的背影吶喊:“你還沒看我呢,你怎麼就走了,哎,回來啊!”不一會兒,我哭了,我不瞭解這是為什麼,我明明充滿哲理,為什麼人們對我連看一眼的興趣也沒有呢?這到底是為什麼?!

就當我靜下來的時候,他又走了進來,把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都帶了出去,用一個精美的盒子包裝起來,送給一個胖胖的人,只見那人眉開眼笑,我不禁震了震,我以為我終於可以實現我的價值了。

可是,事與願違。我仍然被束之高閣,每天過著平淡的生活,我希望被人們翻開,哪怕就一下,我也有信心拉住人們的心,可是,連一下也沒有。我覺得我像是活在深淵裡,無盡的深淵裡,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在幹什麼,只是就這樣站著,看著人們從我眼前走過。

我早已沒有什麼願望了,我知道我改變不了什麼,我好像懂了些什麼。

後來,我在的人家著火了。大火把整個房間染成火紅,我害怕極了。這時,那個胖子闖了進來,拿了他的財物又衝了出去。我衝他吶喊:“帶我走吧,我可以讓你擁有無盡的精神財富,帶我走吧……”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我懂了。文學,可以給人以財富,但這是精神上的,與人們想要的不符。

在我化為灰燼的一瞬間,我想向世界吶喊:“文學,真的可以給你一切……”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 篇4

國二作文 ,902字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每一本書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它們是由作者長時間甚至一輩子的心血所凝聚成的,包含了作者豐富的閱歷以及對世界的獨解。

書籍是一種珍寶,是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的,如果沒有它,那麼人將變得蠻橫、無知,將無法讓世界變得更好。書籍有著神奇的力量,它會讓珍惜它、瞭解它的人變得充滿智慧,讓人在同伴中脫穎而出,到達新的高峰,書籍不是墊腳石,相反,是人類用智慧賦予了書籍新生,讓它成為浩瀚宇宙中的一顆星,變得永恆,給那些正在探索的新人指引方向,讓他們不斷地學會如何去生存,如何去成長。

書籍有著巨大的魅力和影響力,它能讓不愛閱讀的人愛上閱讀,讓愛閱讀的人更加聰明。大家應該知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吧,說的就是在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驍勇善戰,勇冠三軍,讓吳國不斷強大,但因其讀書少,而被孫權指責,他心裡不服,苦讀兵書,行軍途中也不忘抽空讀書,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對戰場的形勢變化也越來越熟悉,後來在關羽攻打魏國時看準時機,一舉攻下荊州,為吳國搶到戰略要點,大振吳國國威。原來的一介武夫因為閱讀書籍而成為有勇有謀的虎將,這其中,相差了幾年的閱讀,卻差出了一段不能改變的歷史。同樣在三國,蜀漢名相諸葛亮在少年時飽讀書籍,年輕時便才華橫溢,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後,為劉備取得荊州。在劉禪繼位後,他六出祁山,擺八卦陣,讓蜀國重現希望。他用他那無窮的智慧造就了許多神話傳奇,在史冊上名留千古。諸葛亮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但他通過閱讀,使自身的智慧得到增長,做出一番偉業,可見閱讀書籍多麼重要。

閱讀書籍不僅教會我們知識,還讓我們的身心得以放鬆。在閒暇時,拿起一本書,捧起一杯茶,從想象中就能感受到無限的幸福;書籍就像一碗心靈雞湯,只要願意去品味,就會得到別人所無法給你的安慰。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書籍是通往世界的大門。通過讀書,我們彷彿遊歷過世界各地,看到過遠方的美景。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讓我們通過閱讀去與世界大師面對面交談,讓我們通過閱讀去領略異國的風土人情,讓我們通過閱讀去探索世界上未知的奧祕。讓閱讀書籍成為我們前進途中的推進器,書籍不斷,閱讀不會停止,成長不會止步,人生便會永恆。

碎片化網路生活的思考 篇5

碎片化網路生活的思考 ,621字

現在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不再需要花很長時間在一件事情上。

通過什麼技術手段達成了這一點呢?沒錯,是網路。

網路是便捷的,有用的。有一回,當我獨自在家,沒有晚飯的時候,我拿出手機,下了一份訂單,讓外賣員送上家。沒過多久,我就吃上了晚飯。不需要去飯店吃飯了,節約下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想買衣服不用再去實體店了,去淘寶網上,什麼都有;想買書不用去書店了,亞馬遜網上的書也有不少;作業不會?難不到作業幫,不認識的字不再找字典,一搜百度就有……以前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辦到的事情,有了網路,我們只要碎片時間就可以了。

網路節約了人們的時間,似乎已經不存在需要花大量時間做任何事情了,這是真的嗎?

因為有了百度,孩子們不再使用字典、詞典,而網路中良莠不齊的資訊也可能成為誤人子弟的源泉;因為有了噹噹網,人們不再屈尊到書店,你還能感受到書店中的書香嗎?你還能感受到書店、圖書館中那種求知的氛圍嗎?因為有了微信,QQ,朋友們更多通過文字交流,見面越來越少了,你還能感受到朋友間眉目變化、語調變化所帶來的那份細微的溫情嗎?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最柔軟的接觸正悄悄的消亡,無聲無息……

網路賦予我們的生活快捷,方便,但是快捷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碎片化的網路給整個社會也帶來了浮躁,冷漠。碎片時間的合理利用的目的是什麼?讓我們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什麼是更有意義的事情?你需要思考一下。

聰明的人類,一定會合理利用網路,讓你的生活更精彩。

碎片化時代的思考 篇6

碎片化時代的思考作文 ,1166字

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當下,碎片化的時代已悄然降臨。他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眾多便利,無論是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一臺聯網的電子裝置,我們就能用它在我們碎片化的時間裡上上微信、翻上幾頁公眾號、順便再看幾眼朋友圈……這些不知不覺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獲取資訊的一大途徑,然而,我們實在應該靜下來思考一下,通過這樣碎片化的閱讀瀏覽,我們到底收穫了什麼?

魯迅先生曾說過,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就好比以最受人們歡迎的朋友圈為例,許多人喜歡將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到朋友圈,與家人朋友同事們分享。在這些風景美食滿天飛的朋友圈裡,偶然可見這樣的標題或文字:“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多看多想多做,超越常理,出奇制勝。”乍一看這些文字都很有道理,但是閱讀之後,對自己的內心也並沒有什麼幫助,轉眼也就忘記了。仔細一想,“多看多想多做”這六個字,誰都會講,聽上去覺得不難,可真的要付出行動時,又有多少人能完完全全做到呢?

這些看似正能量的文字背後,有著許多被我們忽略的,最本質的東西。在許多時候,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它會讓你覺得努力和承受痛苦的重要性,而卻忽視了其它成功的條件和方法。這種文字隱藏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只講大家喜歡的東西,這也是碎片化資訊流行的原因。

在碎片化閱讀流行的當下,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去學習齊白石的學習方法。在那個資訊貧乏的時代,他20歲在一個主顧家裡幹活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套《芥子園畫譜》。指導書在當時非常有名,對他來說就如同珍寶一般,可這套書是別人的。他下定決心,一定努力工作向主顧藉來讀。在他百般懇請後,主顧終於同意將它借出。之後,他便利用每晚空閒的時間,用薄竹紙附上書頁,描紅一般,把原畫一筆一畫地描在竹紙上。就這樣勾畫了足足有半年,畫成十六冊,才悉數描完,然後才把原書歸還。

接下來的五年裡,齊白石靠著全套勾描出來的《芥子園畫譜》,做木雕,反覆斟酌,勤學苦練,終於成了一代國畫大家。而在今天,又有幾個人可以像齊白石先生那樣去讀一本好書呢?一部智慧手機在手,我們的時間就被分割的七零八落,每天五彩斑駁的資訊,

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總是被那些“標題黨”所吸引,開啟正文後又匆匆關掉,再滑到下一個……

我覺得,在這個碎片化時代下,我們的思維智慧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而唯獨缺失了一樣東西—深度。每當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要全身心的投入,沉浸到角色中去,不被外界所打斷。而是平凡的時間,利用起來也固然不是什麼壞事,可以先計劃性的定一下幾個小小的目標,能在幾分鐘內完成,而又不影響到其他工作,比如背上十來個四六級單詞,鑽研鑽研自己看過的一小段文章,又或者是聽上一小段輕音樂,放鬆放鬆呢。

所以我認為碎片化的時代並不是完全沒有利處,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安排時間並利用好它了。

碎片化生活帶來的思考 篇7

碎片化生活帶來的思考 ,804字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開始變得碎片化,“碎片化”這個詞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活變的四分五裂: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閱讀……

碎片化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覺得的就是生活中的娛樂活動,購物,吃飯,工作都分成了一片一片的,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同時進行著。

人們的生活變的越來越便捷,也越來越舒適,就比如說:你和同學聚會以前需要坐車,再碰面,聊天,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時間。然而現在,我們可以用微信、電話、視屏聊天等等。其中,微信是最方便的,你給朋友發去一條問候,在等待朋友回覆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繼續讀還沒讀完的小說,可以繼續看還沒看完的電視,還可以同時做很多我們想做的事情,等到對方回你了再繼續朋友間的聊天。這樣,我們在和朋友互相問候的同時也做了其他我們想做的事情。

碎片化的生活雖然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效率,但是,如果我們一味的以這樣的方式和朋友家人進行溝通和問候,我們面對的只是一個冷冰冰的機器,我們忘記了家人間充滿愛的溫暖的擁抱,我們忘記了朋友間交換著最愛的小說書嬉笑打鬧的樂趣,“碎片化的生活”雖然在時間上拉近了距離,節省、縮短了時間,卻在人與人的感情上拉遠了距離,不再像以前面對面那樣的親密。

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的科技去提高效率節省時間,但不能完全依賴網路,不能忘記對家人的關心,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要讓網路沖淡你們的感情,所以在繁忙中一定不要忘記抽出一點時間去關心關心家人,多與朋友見見面,把你們的親情、友情持續下去。

在這個網路時代,有太多事情吸引著我們,又有太多事情要做,這使我們的生活、時間四分五裂,一件事情要分幾個時間段來做,又有很多事情需要同時去做,這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了。網路對這個社會來說就是一把銳利的劍,用得好,可以給你帶來非常大的幫助,如過度使用,這把劍就會狠狠的反傷你,使工作學習和生活失去平衡,千萬不要讓我們對家人的愛和關心也變得“碎片化”。

碎片化時間引發的思考 篇8

碎片化時間引發的思考 ,2338字

雖然只是碎片化的時間,但卻可以有無限的知識在那時等待著你到來。—題記

碎片化的時間裡可以有許多事情可供我們去學習,去思考,去工作。引用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的確,我覺得魯迅先生一定也是具備了利用喝咖啡這種碎片化時間的能力去完成一些細小的事情。

在當今社會,電子產品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科技的創新,科研的成果,無不預示著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時間少之又少。在這時候有些人會問:“現在的時代怎麼能和魯迅的時代去比呢?他有閒工夫去品茶,喝咖啡,我可沒有。”是,我承認現在的生活節奏的確很快,但你們沒有過娛樂嗎?你們的手機不是一直24小時不睡覺,伴隨著你嗎?似乎沒有了手機,人們會感覺“缺胳膊少腿”似的,但是如果我們能更好的利用手機去完成一些有價值的事,是不是更好呢?如果沒有了手機,我們是不是也能更好的進行碎片化的利用呢?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方法:學會給每一種碎片化時間尋找一個多元化的作用。

現在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可以利用的最小時間單位是什麼?是一分鐘還是五分鐘?你的1分鐘可以幹什麼?你的5分鐘又可以幹什麼?你的10分鐘?甚至是20分鐘?……這問題先打一個問號,之後會一一講到。

現在我舉一個例子,每當我坐上地鐵的時候,便會看見有大約80%的人拿著電子產品(其中不包括打電話的哪一類)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在刷微博,聊微信,看“朋友圈”。也有一些人在玩現今最流行的一些手遊,例如:王者榮耀。幹這些真的有意義嗎?又沒玩出什麼名堂來。不像一位愛爾蘭的年僅13歲的男孩喬丹。凱西—(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企業家),凱西的年齡和他所取得的成就完全不相符,他9歲學習程式設計,12歲就擁有了自己的遊戲公司,而且還是CEO。可你們是他嗎?能玩出大成就嗎?很多人會回答不能。那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花在一些有用的電子書籍上呢?至少這可以增長知識的儲備。可在那80%的人之間,又有幾個會看電子書呢?去留意一些時政?關心一下熱點呢?

現在回到之前的那個問題:在你可以利用的最小時間單位內你會幹什麼?這個問題一般的人很難給出超過三個回答,甚至還碰到過有些朋友全部回答刷微博,看“朋友圈”。當你的碎片化時間找不到合理的用途的時候,它的最大可能就是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所以我要求你為你的每一樣碎片化時間單位找至少3-5種有價值的用途,比如:3分鐘時間內你可以回覆一條簡訊,回覆一個訊息,收看一下不重要的郵件,刷一下微博,看一兩條新聞,構思一下下一條朋友圈應該發什麼,查詢一個感興趣的話題…

然後你要進一步思考在地鐵上的三分鐘你能幹什麼?在辦公室的三分鐘你能幹什麼?在臥室裡的三分鐘你又能幹什麼?(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可以制定不同的計劃)這樣的碎片化是不是更有規劃呢?在自己心中一定有了一個自認完美的答案了吧!

可這時有些人會說“沒時間”,“抽不出空”來敷衍這種問題,可真的是沒時間嗎?其實不然,在坐公共交通,走路,甚至在吃飯的時候,這不都是時間嗎?這些時間加起來少則也有半小時吧?按先前說的方法來做,是不是能做很多事情呢?舉一個例子,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之後新中國成立後又是國家領導人,政務繁忙,可正是這樣的他,卻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最喜歡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夜不睡,但不能不讀書。”有專家做過統計,毛主席一生讀過136524本書。在辦公室、在火車上、隨時隨處手不釋卷,他的床頭都堆滿了書籍。直到老人逝世前,也依然書不離手。這也可以看出毛主席也是一位很會利用碎片時間來讀書的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也就不一一闡述了。

近幾年來,一個詞語開始流行,並漸漸成為現實生活中最為普遍的現象:“低頭一族”。通過手機網路來閱讀一下新鮮趣事、回味一下歷年熱點,這種方式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獲取知識和資訊的唯一途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習慣性的不斷重新整理朋友圈,習慣性的點開各個公眾號推送的內容,習慣性將低下頭的地方作為全世界……的確,現在的社會不是之前的社會,電子產品無處不在,想完全像幾十年前一樣棄之於外的確很難,可花上半把小時,做一回“原始人”真的有這麼難嗎?

再以坐地鐵為例,前80%的人在看電子產品,可也還有20%的人沒有看,他們又在幹些什麼呢?有些人會說:“睡覺,看書,K歌”不過K歌有點不可取。這些說的大致沒錯,這的確是其中的一部分,據我自己的統計,大約有5%的人會選擇休息,的確,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是一個緩解自己的好方法。但也有一小部分的人會拿紙質書看的不亦樂乎,有些人還看得到了忘我的程度,連要下車了都不知道,這大約佔了7%,還有5%的人在聚在一起聊家常,談公事,這也是一種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增加感情的一種方式。

那還有3%的人在幹嘛呢?先賣個關子,聽我講玩這個事例。有些人會說:“學習語言難死了,想千百萬只螞蟻咬著我的腦袋,弄得我頭也炸了。”其實在地鐵上揹他國單詞的時間是很有意義的事,哪怕只是背了3、4個,日積月累不也有成百上千個了,學新語言也就不這麼難了,那3%就是他們這些人。這樣構成了地鐵上所有人的所作所為。

因此,利用碎片化時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這是能用最快速度得到最高回報的學習方法,沒有之一。只要你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系統地吸收碎片化的內容,以及知道如何以最少的重複,將理論內容化為自身習慣。收集那點滴的時間,哪怕就是那牙酸的5到10分鐘,也可以多瞭解至少二三十條新聞,多背十幾個單詞,多看百八十頁書了(不過這是對我自己而言),這樣也就能收穫更多的知識儲備。其他應用碎片化時間來規劃我們的生活還需要我自己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所以請珍惜時間,珍惜這些方案,這是智慧的結晶啊!

碎片化生活中的思考 篇9

碎片化生活中的思考作 ,1767字

前幾天閒來無事,便翻了翻我以前的社交軟體聊天記錄。

本是消磨一下零星的時間,但透過閃光的手機螢幕,幾個月前、幾個星期前、甚至幾天前的生活顯得那麼遙遠。很少出現標點符號,從不出現長句子,簡單的一目瞭然,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偶爾帶有零星的情感,但卻不足以使我找到當時的語境,具體想表達什麼感覺也不得而知了。

我知道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常態—因為我們真的沒時間—衝動性、框架性的隻言片語能最快地滿足當下的節奏需求和目的,但真正重要的、應該被完整儲存的生活的觸感,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流失在茫茫人海中。

我再仔細地在這些言語中尋找,用力地去探求“我”的印記。

可是沒有。我找到了其中大片大片的網路熱詞,它們當時代替長久的、真正有生命的語言表達了我當時的感覺,甚至有些詞不達意。我知道自己每一次發出這種“時尚的”感嘆時,心中是有些沾沾自喜的:你看,我真是個有趣的人吶!可是,現在它們卻無比地蒼白,不被使用,代表的意象逐漸被遺忘,再也無法踐行它們本來的職責,“當時的我”也隨之停留在了那一個固定的時光碎片之中,然後慢慢地離開“現在的我”。

我沒來由地心慌,想抓住什麼,卻終是處於混沌之中。撲面而來的資訊正在碎片化我們的生活,我展開自己的肢體去抓住它們、吸收它們、跟上它們的步伐,卻無意識地被它們四分五裂,生活得一地雞毛。

碎片化的生活逼迫我們趕著、急著去廣泛地、粗略地去接受各種各樣的資訊,這直接導致了我們找不到生活的重點,失去了深厚的生活經歷,被瑣碎的情緒迷住了眼而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意願。

怎麼辦?我惶恐。

就在此時,我的思路被打斷了,不知道是突然去做了什麼事情,思緒戛然而止。

偶爾睡前的幾分鐘,我會朦朦朧朧地想起這些事,零零碎碎地想了一點,但實在無力再動腦,拿起來,又放下了。

直到今天,開始寫這篇文章,這些思路才重新在我的腦海裡接軌。想了很久,都只是一些小碎片,費盡周折才將它們拼在一起,用邏輯將其繼續下去。反觀我的思想過程,心裡猛地一愣,原來我的思維習慣也早已被碎片化。

我又聯想到每個週末,我總是要到最後一刻才能做好作業—不論作業多少。想想好像一直在做作業,但中間總是動輒就去刷個手機、吃個水果、看看新聞,回來之後還要用一些時間才能接上之前的思路,來來回回浪費了不少時間;有時做題時,也會難以抑制地想到一些其他的事情,找不到重點,邏輯總也理不順,心不靜,自然效率就低了。

我想要去追求深厚的、全面的、有意義的生活,但我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已經被碎片化,不能支撐我去豐富、充實自我,就好比一個人懷揣奔跑的志向,卻只有瘦骨如柴的四肢和滿身的病痛。

放眼望去,社會之中正颳著一場碎片化的暴風雨。不重要的獵奇新聞貪婪地吸取人們的注意力,沒有意義的肥皂劇霸佔著人們的螢幕和時間,相反,那些國際化的政治新聞和冷門好電影卻被拒之門外。每次我去關注社會事件,結果每次看完都令我更迷惘。總是有一個謠言上了熱搜、馬上又有一個“破謠”版本上線,零零碎碎的評論撲面而來,甚至不乏點贊數很高、價值觀卻極度扭曲的惡評,似乎大家都沒有認真關注過事件本身,就匆匆忙忙去站了個隊。這樣的環境疾風驟雨般地影響著一個普通中學生對社會的認知。

我迷茫,我不知所措,我無法對抗碎片化的步伐。

熊浩說:“我們都病了”,確實,我們任由碎片化的生活中剝奪我們消減我們的思維重量,而不是自主地去判斷,去糾正、安排自己要走的路,我們沒有因此站起來,去思考出一個能夠改變現狀的方法,這導致我們的生活是粗糙的,我們的思維是殘疾的

等到碎片化完完全全消解我們的生活,那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怎樣彌補?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閱讀是我們如今最好的出入。放下自我,離開去探索巨人的力量,汲取知識並哺育我們的求知慾、向上攀登的慾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俯瞰過去的自己,去眺望更長遠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去尋找層層雲霧之外的希望。

最後,我想引用《我是演說家》裡熊浩在《為時代發聲》中所說的一段話來勉勵自己:

“我們必須要重新撿拾起閱讀的習慣,我們必須要重新恢復那種求學的興致,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後精神成人。

慢一點,靜一點,定一點,給不是手機,而是自己的心一點時間,我真的不知道,在這個如此喧囂的時代,真的還有別的時代聲音比這個忠告更重要嗎?”

對“碎片化生活”的思考 篇10

對“碎片化生活”的思 ,1208字

“碎片”,是指原本完整無缺的物質被迫淪為諸多殘缺不全的部分。“碎片化的生活”。恐怕就是當今人們藉助網際網路,擁有了多重選擇的機會,對時間碎片化的利用,使得每做一件事,都是在斷斷續續中完成。

不可否認,藉助於當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我們可以隨性地購物與社交。我們有空時可翻看淘寶,挑選自己心儀的著裝、用品。也可聯絡上三五個許久不聯絡的朋友,增進感情。對於這一類不需要連貫性的事件,碎片化式的生活節奏可以填補我們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時間的空白,為節省時間做出貢獻。內容的碎片化,從外在上提高了人們時間的運用度。

但是,需要指出的時候,不是所有碎片化式時間的利用,都能帶來正面效應。好比閱讀,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很多人習慣在人來人往的空間中看看書,也有一部分認真學習的同學珍惜等車、乘車、步行等的時間,背書、學習。然而,這種看似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的態度與生活,是否真正能帶來效率?很多人往往只是泛泛閱讀,不能在碎片化的時間中,細細品味其真諦,讓太多太多的精髓隨之流去。與傳統的非碎片化式閱讀相比,碎片化式閱讀不能再像以往專一、抓住根本和精髓。碎片化式的閱讀,也失去了系統化學習的本質,斷斷續續的閱讀方式,無疑讓人們曾經對內容的思考在碎片化的時間中流逝,最後留下的,只是空白。這種碎片化式的學習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無疑增加了人的壓力,不能給人們部分空餘的時間休息調整,增加負荷的同時又會降低真正受用的時間的使用效率。看似認真專注,實則很可能心有旁騖,甚至只是眼在心不在。好比鄭燮所云: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留下的過眼雲煙,是碎片化閱讀不能專致、不能系統化帶來的深重弊端。

“碎片化”式生活的本心,即初衷,是好的。我們都想做到魯迅先生所說,把時間這塊大海綿擠了又擠,充分利用。但是,魯迅也是在專注和系統的學習中進步和成長的。我們想提高效率,利用各種時間,有時會適得其反。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一波勝於一波的年代,我們接受著繁雜的資訊,我們適應著“碎片化式”的生活。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有幸生活在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發達的今天,享受著前人不曾有過的資源。我說,我們需要一點碎片化的生活,需要把一些不需要連貫的生活瑣事在空餘時間中解決,為我們其它任務提高效率。我也說,我們需要一點自覺性的抵制,我們需要解放自己曾經過於碎片化式生活的態度,找出一段空閒的時間,認真地品味生活,我們更需要“非碎片化”式的生活,去閱讀,去學習,去領悟書中的精華。

“內容碎片化”,折射出的是人們渴求量變的心。量變隨著一定的積累,會產生質變。倘若一味追求與利用“碎片化式生活”來完成一些需要極大專注度和系統性的工作,好比學習和閱讀,恐怕難免產生“質變”,人們在習慣於碎片式利用中,無疑又減輕了非碎片化時間的專注度,是在變相降低效率。最後留下的,恐怕只是人的碎片化,人本身思想的扭曲與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