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盡頭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微觀盡頭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828字

曾經開爾文勳爵說過:“未來物理學的真理將不得不在小數點後六位去尋找。”物理學家就如同花園裡的騎士,在盡頭苦苦探尋,讀過劉慈欣的《微觀盡頭》彷彿親身經歷了末日邊緣,讓我又有了新的解讀。

《微觀盡頭》講述了兩位代表兩個派別的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去誇誇克,尋找宇宙終極的故事,在醉人的星下,我被劉慈欣筆下的乳白色的世界所吸引,好奇那一個個黑色斑點的背後是否是浩瀚的、觸手可及的星海、宇宙,但相比之下,與之俱來的更是這綺麗景觀後可怕的真理:沒有終結,也沒有回到起點,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迴圈,此刻那黑白顛倒的夜空就好似一張明暗反轉的底片,這也正是英國科幻作家同瑟克拉克曾在小說裡提出的“宇宙負片”,這是一個深奧的、又矛盾的說法:“人類戰勝了神,但人類將永遠找不到出路。”就像文中的放牧老人所說的:“你們在做神的事……宇宙之深奧遠遠超過了凡人的想象……”

或許是“瘋”了,才會滿紙荒誕言?

不,其實並不是,我漸漸越發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不禁讓我回想起《蘇菲的世界》中那恰切的比喻—宇宙就是魔術師的一頂帽子,地球就是一隻兔子,人類此刻正從皮毛走向肺腑……我們無法理解,只是因為這超出了現代人的認知範圍,就好比孩子有一個父親,他是宇航員,於是自孩子出生便認為自己的父親會“飛”,以後再看到父親失重時是樣子便覺得習以為常,可對於外人,則要驚得掉下巴。

繼續深入思考,我聯想到了薛定諤的貓的定理,就是打破常人思維,認為一些“不確定”事件在微觀物理學中是確定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讓一個戴著防毒面具的人進入盒子呢?如果他看得見貓的生死,而外人不知罷了,那麼這豈不是又成為了“確定性”事件?這麼說,人類的意識豈不直接改變了物理學的性質?結論就是:人的意識控制了微觀世界中的物質,人,就是神。聯絡巨集觀的世界,正應證了《未來簡史》中尤瓦爾赫拉的想法:人類從智人走向“神人”,追求無限的生命。

我陷入了沉思: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青草的骨頭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29字

青草,骨頭,這兩個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的詞語,怎麼會被聯絡在一起呢?這是我看到這書名的第一感覺,難道是青草裡有骨頭,還是骨頭裡有青草呢?我不知道。也許,這是一本輕鬆幽默的書,也許,這是一本關於探險的書,也許,這是一本與科學息息相關的書,我猜不出來作者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是,但我看完這本書以後,發現我真是錯得太離譜了。

書中的大水,小舟,小魚這三個本應該快快樂樂的,自由自在享受他們美好童年的孩子,卻被捲入了一場不該被捲入的災難,這場災難遍及了中國的每個角落,將無數家庭從天堂捲到了地獄。這場持續了10年的災難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這期間,孩子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那些磨難在促使他們長大的同時,也讓他們多了一份堅強和承受力。大水從起初什麼都不懂、自私、甚至有時會把錯事推到弟弟妹妹身上的一個不合格的哥哥,逐漸變成了不再推脫責任,而是好好照顧弟弟妹妹,幫媽媽幹活的稱職的好哥哥。其中,變化最大的要數小舟了,剛開始小舟是個開朗,聽話但卻非常怕冷的孩子,但由於父親的原因變得冷漠寡言,甚至違背大人的話變得很叛逆。可最終他仍然扮演著一個堅強的角色。小魚是最小的妹妹,可愛的小魚也在逆境中漸漸變得堅強,有主見起來。

他們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這一切的源頭又是什麼呢?對,就是那場災難,那場災難將他們的父親捲了進去,他們所熟悉的父親在幾天之間就變成了“牛鬼蛇神”,一切都變了,他們也成了“黑五類”的孩子,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任何有人的地方,他們都飽受歧視和虐待,就像白種人歧視黑種人、猶太人,受到的虐待一樣。就是這樣如此不公平的待遇,讓他們的心靈遭受了難以忘懷的,不可想象的創傷。

可,青草的骨頭,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到最後,我終於明白了—在春天這樣一個溫暖的季節裡,應該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憧憬,青草白色的草根只是一個掩飾,草根裡面,是倔強的翠綠色,它告訴我們,不要放棄眼前這個不如意的生活,我們要熱愛這個還沒有完全溫暖的季節和世界!

高老頭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88字

公道

小說中敘述了高里奧和一個年輕人的一生。

其中的伏蓋太太扮演了一個頗有戲劇色彩的角色,“表情可以從舞女那樣笑容可掬剎那間變為債主那樣一臉凶相”。起初高里奧被尊稱為先生,伏蓋太太甚至對他搔首弄姿,在金錢的渲染下高里奧在她眼裡儼然成為了最佳的配偶。

但隨著高里奧對於生活的需求越降越低,伏蓋太太和其他人的態度日趨惡劣,認為他得了痴呆病,每天在逗弄他,而以前總來要錢的兩個女兒自他窮困潦倒後便再也不登門了,在絕望的生活下,高里奧發出了一聲長嘆:“愛了一輩子的女兒,到頭來反給女兒遺棄!”他如同基督教式的殉道者,為這個社會的不負責買單。

在高老頭身上的悲劇不僅僅是由這幾個人引發的,而是整個社會所遵循的價值取向殘害了他。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由金錢作為維繫家庭、人際、權力力量”的觀念。

巴爾扎克正是以這種方式展現了那個昏沉的、無情的年代。然而小說中真正的悲劇人物是拉斯蒂涅克,高里奧的悲劇正是改變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客觀因素。

這個來自外省的青年原本打算成為一個公正廉潔的法官,但在伏脫冷和鮑賽昂夫人的言傳下,對他進行了“如何踏入上流社會”的“引導”和“教誨”:

“現在,我全明白了。您越是有心計,您就越高升得快。您要毫不留情地打擊別人,人家才會怕您。……這樣您就可以達到慾望的最高峰。”

“為什麼一個紈絝子弟一夜之間使一個孩子失去了一半財產只判了兩個月的監禁?而一個可憐蟲偷了一千法郎卻要加重處罰判他服苦役,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你們的法律,沒有一條法律條款不是荒謬的……”

伏脫冷十分可惡,他蔑視公道,鼓吹金錢的作用,讀來不免憤怒他的無情,總是冷不防地丟出一句風涼話,但細細向來,他實是在社會摧殘下適應後的人,其實當時的貴族也是如此,可以為了地位和情慾不知廉恥。

而高老頭的死亡更使他證實了公道在金錢面前不堪一擊,從而使他從一個純樸善良的青年在社會的煅燒下成為了一個不擇手段的野心家。

精神上的扭曲遠要比肉體的損傷產生的震撼大,這出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百醜圖直至今日還具有警示意義。百年過去了,這樣的畫面又重新出現在了中國,“寧可坐在寶馬車裡哭,不願坐在自行車後笑”之類的言語暴露了拜金主義在中國的風行,所謂見錢眼開大抵如此。

諸般醜態的呈現者逐漸年輕化,因而引發的地域歧視、地位歧視的紛爭時刻發生著,上一輩人所有的思維模式灌注在我們的腦海裡,只怕有一天生出黑色的荊棘泯滅公道。

青草的骨頭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3183字

【篇一:青草的骨頭讀後感】

假期裡閒來無事,又習慣性地來到書架前。眼睛掠過一本本平日裡翻爛了的書,無意間看見了一個新的面孔。《青草的骨頭》,這是媽媽給我新挑的書?沒想太多,我就翻開它。

這本書寫的是主人公大水、弟弟小舟、妹妹小魚一家發生的事。“文化大革命”給本來溫馨的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在學校當老師的三個孩子的爸爸“很突然”的被大家稱做“牛鬼蛇神”。導致原本在學校風風光光的大水和小舟被同學們譏諷、排斥。

主人公大水在父親當老師時,還是一個動不動就哭的小孩。但爸爸的離去和同學老師給他的多方面的壓力讓他早早的脫離了稚幼的童年。家庭的不幸讓他懂事的承擔起了家裡所有男子漢做的力氣活。為了不讓母親受累,他隱瞞了弟弟的種種計劃,並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了。

原先膽小懦弱弟弟小舟忍受不了同學們的嘲笑,逃學了,並越來越冷漠,有了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沉穩和強烈的報仇心理。他不擇手段的完成報仇計劃。最後在哥哥大水的勸說下,放棄了計劃,同哥哥大水承擔起了家的責任。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眼睛久久的停留在書名“青草的骨頭”上。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有骨頭。即使是軟弱的小草,也有骨頭。在寒冷的冬天,小草會枯萎,但來年的春天,它一定會努力的第一個長出嫩芽,因為它有生存的渴望,堅持下去的力量。又比如書中大水一家,“爸爸”的被抓,讓本來溫馨家庭,像冬天的小草枯萎了,但大水和弟弟小舟在這時撐起了家庭的重任,漸漸的讓這個家又如春天出了芽的小草一樣生機起來。因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有堅持下去的信念!大水家的骨頭就是這幾個孩子們堅持,勇敢的精神和他們歷經磨難後的成長。

大水一家讓我們感受到靈魂深處的震撼,他們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傷害中尋找愛。他們歷經磨難後成長,他們終將發出破繭化蝶的燦爛!

【篇二:青草的骨頭讀後感】

“直麵人性最底部的觸探,感受靈魂最深處的震撼。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在傷害中尋找愛。歷經磨礪後的成長,終將煥發破繭成蝶的燦爛。”

文革之前,大水一家是非常幸福的,兄妹三人各自有各自年齡應有的性子:活潑、純真、可愛。可是有一天,有人舉報大水的爸爸在過年時吃薰鴨子,結果他就變成了“牛鬼蛇神”,一個幸福的家庭就這樣破滅了。

大水的弟弟小舟,也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先是逃學,整天躲在菜窖裡;然後是每天都沒完沒了地削木頭;後來他終於肯去上學了,卻被妹妹小魚發現他在打人。就這樣,弟弟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性格越來越孤僻,還說要和哥哥大水斷絕兄弟關係。後來大水才知道小舟其實是想讓自己的心變硬,學會堅強,來保護家裡的人。

在整篇文章中我最關注的是大水和大牛的友誼。在大水的爸爸成為“牛鬼蛇神”時,大水也成為了“黑五類”孩子。因此同學們都排斥他、欺負他,甚至還趾高氣昂地在他面前大聲喊:“打倒張天清(張天清就是大水的爸爸)!”而這時,大白就像個大人,不卑不亢地為大水辯解。事後,他還安慰大水,告訴大水好多道理,要他學會堅強,不要輕易掉淚。

一個孩子,在失去父親的情況下,艱難地長大。在這之中,遭遇打擊的痛苦和戰勝困難的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記得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矮矮的孩子走到一面高高的牆的面前,抬頭仰望著它。他在想,怎麼翻越它。這面牆,是人生的牆。許多年、許多年以後,這個孩子長成了老人,還是面對著人生的這面牆。他感嘆,人生的牆,需要用一生去翻越啊!”這麵人生的牆是那樣的溼滑、陡峭,需要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去翻越!

花謝後,留給蝴蝶的,是一肚子心酸;父親走後,留給孩子的,是一輩子的愛!

【篇三:青草的骨頭讀後感】

“弟弟問:‘燒草做飯吧?’我說:‘好!’妹妹問:‘草為什麼會燃燒?’我說:‘草有骨頭,火苗都是草的骨頭變的!’”這是這本書的題記。一開始,我並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句話做題記,也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而,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我對它有了自己的理解。

這本書以大水、小舟和小魚的成長為線索,反映了“文革”給許多家庭帶來的苦難。這場浩劫讓原本生活拮据的日子雪上加霜,但是,苦難中也有美麗。

苦難會讓軟弱的人倒下,也會讓意志堅定的人更加堅定,就像青草也有骨頭一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說,如果不經過苦難的磨練,我們很難變得更堅強。同時,苦難也是一塊試金石,它讓膽小的人雙腿發軟,讓堅強的人勇往直前。居里夫人曾經說過:“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不屈服。”也許,苦難在我們眼中就像沒有邊際的海,而我們在苦難面前顯得很渺小,那就用一顆堅強的心去面對,一定可以走出困境。難道在苦難中的堅強不是一種美麗嗎?

苦難會加速人的成長,令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價值,就像把草投進火中,草才會知道自己能讓火苗變大、變旺。試想一下,一個不會游泳,甚至十分怕水的人在不幸落入水中時,為了生存,也會盡力讓自己的頭浮上水面。正如一個人在面對苦難時,才會發現自己一下子成長起來,發現自己可以做這麼多的事。毛毛蟲破繭而出,蛻變成美麗的蝴蝶。只有經過與苦難的抗爭,我們才能完成自己的蛻變。難道在苦難中的成長不是一種美麗嗎?

雖然苦難在人們眼裡代表著悲慘、哀傷,但是苦難中也蘊含著希望,就像草在燃燒時放出的光芒。希望就像一盞燈,可以驅散一切黑暗,帶給人們光明和溫暖,在苦難中,更能體現出希望的重要性。

這裡有一個真實的事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德國的土地上到處是一片廢墟。美國社會學家波普諾帶著幾名隨從人員到實地察看。他們看了許多戶住在地下室的德國居民。而後,波普諾就向隨從人員問了一個問題:“你們看像這樣的民族還能夠振興起來嗎?”“難說。”一名隨從人員隨口答道。“他們肯定能!”波普諾非常堅定地給予了糾正。“為什麼呢?”隨從人員不解地問道。波普諾看了看他們,又問:“你們到每一戶人家的時候,看到了他們的桌上都放了什麼?”隨從人員異口同聲地說:“一瓶鮮花。”“那就對了!任何一個民族,處在這樣困苦的境地還沒有忘記愛美,那就一定能在廢墟上重建家園!”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在絕望中仍能追尋希望之花的人是多麼令人敬佩和振奮。人們常說,苦難和希望是對立的,有了苦難,希望渺茫,而我堅信:有苦難,必有希望!

希望是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要心靈還向往著美好,希望就恆久不變。是的,苦難往往很強大,然而,內心的力量卻比它更強大。難道在苦難中的希望不是一種美麗嗎?

苦難中也有美麗,它來自苦難中的堅強、成長和希望。

曾經,有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要有信念,苦難並不可怕!

霍金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有一次,在學術報告結束之際,一位年輕的女記者捷足登上講臺,面對這位已經在輪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學巨匠,表達了自己的深深景仰之後,不無悲憫地問道:“霍金先生,盧稼雷病已將你固定在輪椅上這麼多年,並且這種情形將維持到你的終老,你不認為命運令你失去了太多嗎?”這個問題顯得如此的突兀和尖銳,本來掌聲雷動的報告廳裡突然安靜了下來,霍金的臉上卻依然掛著恬靜的微笑,他用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敲擊鍵盤,隨著標準合成器發出的聲音,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但卻醒目地顯示出一行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的理想,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人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片刻之後,再次掌聲雷動。人們紛紛擁到臺前,簇擁著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人們深受感動的,並不是因為他曾經經受的苦難,而是他在直面苦難時不曾改變的對於理想的信念,還有積極面對苦難的堅守、樂觀和勇氣。

在我國曆史上也有很多充滿苦難的時代,然而,隨著時間齒輪的轉動,所有的一切都煙消雲散,而與苦難抗爭時的信念卻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感染了我們。

少年的成長與國家的命運是分不開的,我相信:只要信念還在傳遞,我們的國家會一直挺起胸膛,越過困難,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在苦難中微笑成長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79字

打磨人生

苦難是什麼?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普通人面對苦難,是苦悶,是彷徨,是卻步;而傑出人物不同,他們面對苦難,是戰鬥,是吶喊,是抵抗。

蝴蝶經歷一番磨練才能脫蛹而出,人何嘗不是如此,苦難是人生的老師,磨練,挫折,掙扎是成長的必經過程。一切輝煌的背後都蘊涵著無盡的艱辛,因為磨難,所以才會快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困難挫折都算不了什麼,唯有堅持不懈,努力奮鬥,我們才能擁有風雨後的陽光。韓國首位女總統朴槿惠,從總統女兒到首位女總統的勵志故事就完美詮釋了“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古人留給後人的哲理。9歲的朴槿惠以總統長女的身份住進了青瓦臺,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因為朴槿惠是長女,母親對朴槿惠的要求當然也更高,在

朴槿惠的政治生涯裡,母親從小就教導朴槿惠要質樸低調做人,這也隨之影響了她一生。當失去雙親時,上天並沒有眷顧她,然而,從此她開始了長達18年的蟄伏生涯,最終成為了韓國首位女總統。祖逖聞雞起舞而成一代名將,楊時程門立雪而取得真才實學,還有鑿壁取光的匡衡,負薪讀書的朱買臣,映雪苦讀的孫康,囊螢夜讀的車胤,牛角掛書的李密……都打磨出了閃亮的人生,我們更應該不怕苦難,奮勇前進。正如孟子所說:“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ren4性,曾益其所不能。”

回望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成功者,誰不是傷痕累累,飽經憂患?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無非是因為他們善於自我療傷,把每一道傷痕都變成了事業的新起點,把每一道傷痕都變成令人讚歎的不凡經歷,把每一道傷痕都變成了光彩熠熠的珍珠!

不是每一粒種子都成長成參天大樹;不是每一朵鮮花都能結出果實;不是每一個人都享有完美的人生;不是每一顆心靈都能獲得寧靜。我們能做的就是迎著風雨,接受生命的洗禮,綻放自己的美麗。

驢小弟變石頭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917字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本繪本,名字叫《驢小弟變石頭》。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史塔克,他自己寫的文章,畫的畫。我覺得他好厲害,既能寫文章,又能畫畫,真是全才。他筆下的主人公名字叫驢小弟。驢小弟有一個溫馨的家,有愛他的爸爸和媽媽,他生活得無憂無慮。

驢小弟有一個特別的嗜好,喜歡蒐集形狀和顏色都很特別的小石子。就是因為他的這一嗜好,才有了以下的故事。在一個下雨的禮拜六,驢小弟找到了一顆十分特別的小石子。文中是這樣描述那顆小石子的:“這顆小石子紅得像火,閃閃發亮,圓溜溜的像彈珠。”這顆小石子不光漂亮,還有魔力。驢小弟拿著它許願,什麼願望都可以實現,是不是很棒呀。我也非常想擁有它,我想用這顆石子許願,要好吃的巧克力,要好玩的玩具……但是驢小弟還沒把石子帶回家,就碰到了獅子,他希望把獅子變成蝴蝶、小菊花等,可是因為太緊張了,對著石子說“我希望變成石頭”。他一說完,自己就變成了一塊石頭。從那時開始,他就一個人待在草莓山上。

驢小弟不見了,他的爸爸和媽媽可著急了,他們到處尋找驢小弟,可是一無所獲。五月的一天,驢爸爸和驢媽媽去草莓山上野餐。驢媽媽坐在了驢小弟變成的石頭上,驢爸爸發現了紅石子,並把它放在了驢小弟身上。看著自己的父母,驢小弟心裡強烈的希望變回自己,奇蹟發生了,他真的變回來了。最後一家人團聚了。

那麼紅石子呢?他們把它放進了保險箱裡,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他們想要的一切了。現在有什麼比親情更重要呢。

這本書我早在一年級時就看過了,當時對那塊紅石頭產生了興趣,並被他們一家三口的愛所感動。但這次的重新閱讀讓我有了新的感受。驢爸爸和驢媽媽在尋找驢小弟的過程中雖然難過,但仍然要自己打起精神來,保持樂觀的心態,好好活下去。驢小弟也一樣,他變成石頭後既害怕又著急,但他仍心存希望,相信總有人會來救他的。其實我們也一樣,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要像驢小弟一家那樣樂觀地去面對,困難總會有解決的一天的。同時我覺得驢小弟最後把紅石子放起來做得很對,老師一直教育我們要腳踏實地,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就像《金子》中的彼得,他靠辛勤的勞動,賣花獲得了財富。我們的未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要好好學習,用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水調歌頭》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852字

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一段清新幽靜的思緒,一份在外遊子的思戀,一腔精忠報國的熱心,在這各種,盡顯無疑……每次讀來,都深有感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蘇軾曾望月縱酒,舉杯輕吟。如今,雖然中秋已經,但每每拿起書輕吟,都彷彿回到了那個中秋之夜,杯盤狼藉,觥籌交錯,一人飲月……

從古至今,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讚美那輪圓月,莫不是那圓圓的明月,明月。是啊,圓月很美,可那是短暫的。當今朝過去,明天它又變得殘缺。殘月似乎給人一種殘敗的傷感,而蘇軾卻一反常態,縱觀蘇軾的生平,他一生貧困潦倒,仕途不順,面對這樣的處境,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保持樂觀的態度,泰然處之,更能跳出古人“傷感”的圈子,寫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的千古佳句。如今讀來,依然回味無窮。

是啊,細細想來,沒有這殘月的演變,哪來這一輪圓月,哪來人們對這來之不易的圓月的欣喜?好比在生活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圓月”,沒有一次次慘重的失敗哪能換得成功的喜悅?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自然月亮也會陰藏晴出。

其實,無論處在逆境也好,順境也好,我們都應該像蘇軾一樣,具有這種樂觀的態度,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不管處在什麼環境,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皆能處處泰然,退一步海闊天空。

回眸人生,天邊的彩虹終會消逝,宴席也一定會散去,與其去追尋近乎完美的人生,不如嘗試改變自己的心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現實生活中,常常有對名命運的嘆息,對生活不公的慨嘆,坎坷、逆境是常有的,它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驚險有趣的冒險,從來都不是平坦的大道,當你戰勝一切困難、逆境,到達終點的時候,你會發現逆境也散發著光芒。用一顆平常樂觀的心去品嚐人生,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人是可悲的,我們應該以“不以已悲”的樂觀態度去面對逆境,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我們都有那一份泰然,不負時光。

高老頭讀後感1000字 篇8

讀後感 ,1416字

“人性”在整部小說中已成為“金錢”的奴僕,而“金錢”是檢驗“人性”的試金石,二者在文中就像樹與藤蔓,緊緊纏繞。

縱觀全文,無論是高老頭與兩個女兒之間的親情,還是沃克大媽公寓房客之間的相處,還是高老頭女兒們與丈夫或是情人之間的愛情,這些彰顯人性的情感都已被金錢扭曲。

其實,“金錢”一詞還能被理解為“慾望”,因為在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而促使他們追逐的源頭那就是慾望。

金錢的慾望,讓歐金。德。拉斯提雅,一個外省的破落貴族弟子,來到巴黎後醉心於這個花花世界。即使他曾從“沃特能被捕”,和“波瑟昂夫人受情傷隱居”,以及“高老頭之死”這些事件上感到極大的震撼,但這些事情也泯滅了他最後一絲人性,膨脹的慾望讓他還是奮不顧身的衝進了物慾橫流的巴黎上流社會。

這正是青年才子的淪落呀!其實,當今社會中也不乏此類現象。瞧啊,有多少從落後農村來到繁華城市的青年們,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惹得眼花繚亂。離開曾經居住破舊落後的鄉村後,這群青年已經迷失了,即使家鄉的親人正等著他們能夠在城市中奮鬥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為了快速融入這不屬於自己世界,或者說是希望走捷徑變成一個“城市人”,他們拋棄了自己的理想,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也會有人會不擇手段,只為變成“人上人”。這《高老頭》中的歐金不正是此類群體的典型代表嗎?也許,歷史永遠在上演中。

金錢的慾望,讓米歇娜不顧沃特能對她的慷慨大方與善意,而是選擇了背叛沃特能,為了金錢出賣沃特能。米歇娜和杜瓦羅出賣了這個“老好人”,這真是讓人感到氣憤,不過幸好,住在沃克公寓的年青人們,他們有一絲熱血,也還有一顆同情心,都還厭惡這種為金錢出賣朋友的行為,因此共同逼迫了米歇娜和布瓦羅搬出公寓。也算是對為金錢,為慾望做的一次鬥爭吧。

這讓我想起了抗日戰爭時期那些漢奸們,他們不正如米歇娜一樣嗎?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背叛朋友的利益。因此,無論是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慾望是人的本性。金錢是檢驗人性的試金石。但,我們要知道,永遠不要用金錢去考驗人性,因為真相是現實而殘酷的。

金錢的慾望,讓高老頭的兩個女兒,德爾芬和安娜斯達茜利慾薰心,不顧父親的生活質量好壞,無止境地向父親索取,此時的高老頭在她們的眼中,已經不是父親的象徵了,而是能夠隨時取款的人形銀行。他們之間純正的血緣,已經變了質,裡面夾雜了發出惡臭的私慾。

這不禁使人深思,為何高老頭如此對待女兒們,把自己所擁有的都無怨無悔的獻給女兒,但卻得到的是如此悲慘的人生結局。其實,高老頭在臨死前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太愛她們,沒剩下一點讓她們來愛我。”這句話正藏著那個原因,是的,正是“溺愛”。高老頭是一個用情極深又十分專一的男人,他喪偶後,將所有的希望與感情都投入到了女兒的身上。無論女兒們的要求有多過分,他都會滿足。然而這樣的溺愛,並沒有讓女兒們對他心懷感激,反而認為是理所當然,一旦他停止付出,得到的就會是女兒的嫌棄與責怪。現實也正如此,若不是高老頭對她們還有利用價值,德爾芬和安娜斯達茜總是有千般藉口推辭見面的。正如德爾芬和安娜斯達茜不惜踩著父親的屍體去參加舞會,只為心中對名利的追求。

《高老頭》雖然為巴爾扎克創作的小說,但是他非常重視詳細而逼真的環境描繪,因此在閱讀時往往會讓你身臨其境。而且這部作品的創作時間距離我們已有近兩百年,但巴爾扎克所批判的現象至今仍然存在,由此可見,金錢與人性可真是一個歷久不衰的話題啊。

《長尾女孩不低頭》讀後感 篇9

國小四年級作文 ,358字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為《長尾女孩不低頭》。這本書的主人公們都很勇敢,讓讀者很欣賞她們。

這本書主要講了:李可涵、李陽、謝謝這些主人公勇敢的面對生活,積極樂觀向上的事情。比如李可涵雖然有一條尾巴,但是她依然積極樂觀向上的面對生活。最後她還向全班同學坦白了她有一條尾巴,非常勇敢。還有李陽、謝謝。李陽從膽小變得非常勇敢,不僅當了班長還當了學生會主席。謝謝的爸爸媽媽不讓她和李陽講話,但是她還是揹著爸爸媽媽勇敢地和李陽講話。這些人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我們要堅持跟她們好好學習,爭取超過她們。她們的優點,我們也要改正,不再犯這個錯誤。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

勇敢是這些道理中讓我最受益無窮的。也是我最需要堅持做到的,加油!“每天進步一點點”,就要做到這一點。這是一本最讓我受益良多的一本書,有了它我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童年的饅頭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48字

今天,我有幸讀到了一篇文章—《童年的饅頭》,讀完之後,我重新認識了深沉的母愛。

故事是這樣的:一年“六一”節,學校裡每人發三個饅頭,平娃答應給娘和妹妹一人一個。他抱著精心包裝的大饅頭,欣喜若狂地在路上走著。突然,他的肚子像洩了氣的皮球,咕咕直叫。平娃想:先吃一個吧,給娘和妹妹分別留一個就是了,於是兩三口便吃掉了一個。又走了一段路,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剛才更厲害了。他又忍不住把娘和妹妹的吃了。吃完之後,他感到很內疚,不知道該怎樣面對媽媽和妹妹。回到家,鄰居二丫娘來了,問:“平娃他娘,你家平娃帶饅頭了沒有?”誰知,鍋裡奇蹟般地蒸著五個大饅頭。“帶了,老師還多獎勵了我們平娃兩個呢。”妹妹狼吞虎嚥地吃著饅頭,而平娃卻“哇”的一聲哭了。

文中的平娃雖有私心,但母親不僅保護了他的自尊心,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孩子深深的愛。平娃的哭包含著他對母親的感激和對自己行為的慚愧。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她起早貪黑,不畏辛勞。一次語文考試,我考的很不理想,準備著接受媽媽“狂風暴雨”般的批評。誰知,媽媽沒有批評我,而是說了一番話:“成績的一次好壞並不代表一個人的成敗,關鍵是你是否努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努力了,才會有美好的將來。”就是因為這一番話,我堅定了信心,學習更加努力。文中的平娃雖然忍不住吃了饅頭,但他的心底也是十分愧疚的,平娃也是個孝順的孩子呀!

這個簡短的小故事,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母愛在時刻守護著你,母愛在撐著希望的帆,母愛是無私、偉大的!

《觀墓園》讀後感 篇11

國小四年級作文 ,602字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騰衝國殤墓園—中國九千多烈士的埋骨之地,也是一幅書寫“碧血千秋”的壯麗畫卷。站在頭盔牆下,一種無邊的氣勢撲面而來,好像面對千軍萬馬。剎那間,彷彿夢迴當年,炮火連天,無數英烈倒在敵人的槍炮下。山河破碎,帶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不甘和遺憾,他們怕嗎?當然怕,可是依然義無反顧,不懼生死只為身後的家園和親人,用血肉之軀來換取他們的平安。

國有殤,匹夫有責,看著孩子的雕像,我心好痛,為國,為家,用他們瘦弱的身體衝鋒於沙場,他們震撼了我的心靈,傳承了民族大義。巨集揚了人間正氣。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立於山頂,青松,古柏,還有這三千多個排列的石碑。每一座都銘刻著難忘的歷史,也訴說著一種悲壯,你們倒下的是軀體,樹立的卻是永恆的豐碑。是你們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民族英雄”,是你們用鮮血裝飾瞭如今的錦繡河山,是你們用事實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無私奉獻。

中國夢,上下五千年,你們的夢裡是烽火連霄漢,悲傷,無助,夢難圓。多希望你們能看看如今的中國,是你們的積澱成就瞭如今的輝煌絢爛。

歷史雖然遠去,可我們永不會忘記,你們用生命吹響了號角,我們用誓言接下旗幟,因為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因為我們是民族的脊樑。富家,強國,是我們應擔的責任。

安息吧!英烈們,我們會邁著堅定的步伐,帶著你們的夢想,懷揣著未來的希望,讓“中國”二字光耀於世界之巔,方不愧於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兩個鋤頭》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4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