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歸屬感相關作文20篇

是國家錯了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904字

當正義的聲音遭遇國家的壓制,當真理的吶喊遭受強權的威脅,當個人的權利與尊嚴因所謂的國家利益而遭受無情的踐踏,我們應怎麼做?國家又應怎麼做?

在文中,作者為我們介紹了德雷福斯案的始末。1894年,猶太人德雷福斯被指控出賣軍事機密而被判處終身監禁。而一年後,情報機關意外的抓住了一名間諜並證實了德雷福斯的清白。可這時,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軍方並不想向個人(更何況是一名猶太人)道歉。於是,真正的間諜無罪釋放,而德雷福斯只能繼續做他的替罪羔羊。

此事發生在法國,啟蒙思想的發源地,也是《人權宣言》的誕生地。有人站了出來,斥責這黑暗,卻被軍方濫用權力而驅逐,他就是左拉。

可謬誤的陰影最終無法擋住真理的陽光。左拉黯然離開後,越來越多的人站了出來,為德雷福斯辯護,為左拉辯護,為每個個體的權利與尊嚴,也是為國家的榮譽與利益辯護。終於,1906年,軍方敗訴,政府和法院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正義與真理終獲勝利。

國家向個人道歉,承認自己的過失,是不是有些荒謬和不可思議呢?是不是有些奇怪和難以理解呢?當然不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即使是聖賢,也會犯錯。那麼就沒有誰不會犯錯了。而任何國家機關也是由人組成的,因此,也無法避免錯誤。既有錯誤,就必須承認,必須道歉,無論雙方的身份與地位是否對等。

在錯誤面前,承認者有之,不承認者亦有之。德國總理勃蘭特在猶太人的墓前毅然跪下,既求得猶太人對納粹德國的寬恕,也求得了自己在歐洲乃至世界的地位與尊嚴,也使德國成為了推進歐洲聯合的重要力量。而另一個軸心國日本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則可謂是煞費苦心,至今仍是使亞太地區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對於古代君主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導致改朝換代的例子可就太多了。大部分亡國之君都是這樣身死國滅的。而那些類似於崇禎的君主,縱使自身肯認錯,能聽取別人意見,可光憑他們也是無法拯救上一代留下的傾危大廈的。或許,君主不肯也不能承認錯誤也是封建制度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因此,既然錯誤必然會產生,又為什麼不肯承認呢?為什麼不肯道歉呢?大國可以向小國認錯,國家可以向個人道歉,而道歉者並不會因此顯得卑微或是損害所謂的“國家利益”,正相反,歷史會將其永久銘記。

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 篇2

觀後感 ,1551字

【篇一: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

以前一直認為國家安全離自己很遠,與老百姓無關,這些都是國家幹部應該關心的事。直到四月十四日下午,一個四十幾分鐘的視訊改變了我的看法。

下午上第二節課時,老師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關於國家安全的視訊,我看得津津有味。火箭軍指揮學院軍事理論研究所研究員、軍事戰略專業博士生導師邵永靈教授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國家安全教育課。

教授首先給大家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2011年11月4日,突尼西亞的小販布瓦吉吉因為城管濫用職權,指責他的攤子違規擺放便自焚了。後來這件事經新聞媒體煽動,引發了阿拉伯地區大部分居民的反暴政起義。聽到這兒,我們能說國家安全與自己無關嗎?

我再說說生態安全吧,生態問題一直是國際研究的熱點。因為人類濫砍濫伐、亂排放汙水,使得珍稀動植物數量急劇下降,比如白鰭豚、華南虎、熊貓、銀杏、珙桐、金花茶等等。還由於過度開發礦產,生態安全及礦產數量的指數也在呈直線下降。另外,愈演愈烈的霧霾跟亂砍樹也有關,還有,濫用塑料製品使得土壤肥力和質量減為負數,那麼越是土質下降,人就愈要開荒,然而塑料再扔,再開荒、再扔、再開……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說到這兒,有誰還敢說國家安全不關自己的事?單單一個生態安全就與我們息息相關,那文化安全,資訊保安、海外利益安全呢?那就更不用說了。是啊!國家太平了,人民才安心。

【篇二: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

4月14日下午3時20分,我們濱江小學組織學生觀看《國家安全教育課》,《國家安全教育課》由火箭軍指揮學院軍事理論研究所研究員、軍事戰略專業博士生導師邵永靈主講。

《國家安全教育課》這部影片講述的內容有:我們的國家現在正面臨著一些安全問題,薩德反導系統的威脅,造成我國到侵蝕;不法分子入侵,使歐洲一帶受到恐怖襲擊;反腐敗電視劇《人民的利益》受到人們的好評……還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國家安全。影片生動地給我們詮釋了:“國家安全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並且給我們詳細地解說了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土安全、社會安全、網路安全、軍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的現狀。

《國家安全教育課》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國家安全非常重要,它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只有我們每個人都一起齊心協力來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維護我們的國家安全,才能更好地生活!

【篇三:國家安全教育課觀後感】

國家安全日要來到了,學校組織我們看了關於國家安全的視訊。

那什麼是國家安全了?國家安全就是指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人民生命、財產不被外來勢力威脅和侵犯;國家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不被顛覆;經濟發展、民族和睦、社會安定不受威脅;國家祕密不被竊取;國家工作人員不被策反;國家機關不被滲透等。包括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社會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和資訊保安等等。

為了讓我們充分理解國家安全,視訊了還講了事例。一位為國家效力非常有實力的叔叔,以為公司的領導擠兌他,刁難他。他為了報復領導,竟然不顧國家的安危,像國外不法分子透露國家機密,最終走上不歸路。

還有一位上大學的姑娘,家中的環境不好,而且家中還有患白血病的父親。為了能讓孩子圓大學夢,家裡湊了9900元的學費讓姑娘上學。結果姑娘的學費被騙了,她覺得對不起父母,一時想不開,直接跳樓死了。太可悲了!

我看了許多事例後,心情很沉重。我們生活在高科技時代,市場經濟也很活躍,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為什麼還會出現這麼多的悲劇?為什麼還存在國家安全問題?為什麼在和平年代還有這麼多血腥事件?

作為學生,我們不僅要學習成績好,而且還要心態好。培養國家安全意識,正確面對人生,積極樂觀的生活,爭取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父母有責任心的人!

《國家寶藏》觀後感 篇3

觀後感 ,1154字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見,夢見你千萬遍,只想觸控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陰似箭。”你是否聆聽過那英這一首蘊涵著歷史的,飽含著深情的,飽含著滄桑的歌曲?你是否觀看過《國家寶藏》這個充斥著國家文物,滿載著國家寶藏,滿溢著國家文明的節目?如果你有聽過,有看過,那你心中是否感受到了無上的榮耀,無比的自傲和無限的感慨呢?你是否有了想要保護文物,想要傳承歷史,想要弘揚文化的衝動和想法呢?

中華歷史貫穿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綿延千年亙古今。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徵也早已印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而在這個漫長而又曲折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一代代的文化傳承者,一個個的寶藏締造者,一輩輩的文化守護者,讓中國人對於中國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中國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對中華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寶藏》這一節目的播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到探討國寶寶藏,欣賞國家寶藏,保護國家寶藏的行列中來了。而這也就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都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另一個層面。總之,《國家寶藏》這一檔節目之所以能夠博得大眾認可,主要的原因除了他極其關注中華文化,極其重視民族文化,極其熱愛傳統文化之外,他還以民族文化為驕傲,以名族文化為自豪,以守護璀璨寶藏為己任,以弘揚民族文化為擔當。

《國家寶藏》這一檔高大尚的節目,是立足在中華文化寶庫資源的基礎之上的,它通過展示來自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珍藏,通過邀請一些專家人士對一件件寶貴文物進行梳理與總結,通過邀請一些知名人士演繹文物背後潛在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從而來引導更多的觀眾去愛上國寶,去愛上文物,去保護傳統,去弘揚歷史。

事實上,除了抒發文化情懷,愛國情懷之外,《國家寶藏》這一節目之所以能讓觀眾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的演繹。通過明星們對國寶背後的故事的重現與演繹,可以讓人們瞬時穿越到那段歷史當中去,去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下那段歲月,去體會一下那種情懷。正是因為這檔節目讓文物重新“活”了起來,讓歷史事件重新演繹了出來,所以人們才能夠直觀的感受到國家寶藏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所積澱的文化內涵,所表達的民族精神,所體現的強大生命力。

保護國家寶藏不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我們個人的使命,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必要去了解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有義務去傳承和延續中華文化的精神核心,有必要去培養對文物保護的和守護,也有必要去喚起國民對文物的保護,對文明的重視。我希望人們不要把《國家寶藏》這一個節目當成是一種形式,看作是一種笑談;我希望人們可以真正的看到國寶的價值,真正理解文化的價值;我更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國寶的守護人,成為傳統的繼承人,成為文化的弘揚人,成為文明的推動人。

《國家寶藏》觀後感 篇4

觀後感 ,368字

“國家寶藏”是一個講述寶藏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的節目,下面我就說一說吧!

“曾侯乙編鐘”是發生在曾侯乙和楚惠王倆人身上的故事。楚惠王來到曾侯乙的房間,看到他正在給均鍾木調音,就問:“你是不是在彈曲子啊?”

“不,是在調音。”曾侯乙說。

“本王知道你在調音,只想問一下這是什麼樂器?”

“這是均鍾木。”(解說:曾侯乙墓出土,普遍認為是古代為編鐘校對音高的儀器,其功能相當於現在的音義和校音器。)

我覺得古時候的人們很偉大。比如說,乾隆時期的瓷母是怎樣做出來的?溫度、火候的控制要求極其嚴格,它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二。古時候沒有溫度計,他們是怎麼嚴格控制溫度的呢?所以說他們費了很大的功夫才能把十七種材料燒製出來。

古時候的人們就是偉大,沒有他們,就沒有這麼美好的生活;沒有他們,國家就不會如此富強。

我要好好地感謝他們,傳承我國的文化精華。

國家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862字

這個暑假,我開始讀《國家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走進了許多國家的歷史,才覺得它很有意思。今天我要講一講全球最早強大起來的那個國家—日不落帝國。

它就是英國。

英國最早只是一片荒蕪的孤島。公元前55年,羅馬率先佔領了這座孤島。400年後,羅馬人撤走了,大不列顛群島再次成為孤島。這一孤就是500年。這期間,它不斷被外來者侵佔,瓜分。公元1006年,大公威廉率領軍隊統一了荒島,成為英格蘭的王,並先後把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收入囊中。英國從此才真正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威廉一世讓英國立起來了,成為了國家,而讓大英帝國強大起來的則是享利八世。1501年,享利八世上任以後,組建了新教“聖公會”,他把教皇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包括財富,因此讓英國在中世紀時期得到了大力發展。

可這遠遠不是英國的巔峰時期。

1558年,把國庫折騰一空的女王瑪麗被趕下了臺,伊麗莎白一世被推上了王位。這個新女王只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就讓英國國庫從空虛變得滿滿當當。有人評價她說:“她是一隻凶狠的老母雞,不動聲色地蹲坐著,保護著她的臣民。”

女王是一個節儉又愛財的王,當她發現海盜比經商來錢更快的時侯,就毫不猶豫同海盜勾結在一起,成立公司,分利賺大錢。當她發現戰爭更能賺大錢的時候,就四處出擊,發動戰爭,終於在1588年打敗了當時幾乎無敵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這之後英國就開始變得強大無比。

從16世紀末葉起,英國開始全球殖民掠奪。400多年時間,他們在世界各地發動了230多場戰爭。到19世紀末,大英帝國登上全世界的最巔峰。1914年,它的領地擴大到3367平方千米,佔全球的1/4,它的殖民人口達39350萬人,也佔全球1/4。因為它在其佔有的土地上每一刻都能夠看見太陽,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可有興必有衰。在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損耗嚴重,加上新興的美國奮起直追,英國痛失第一寶座。又在1992年英國的北愛爾蘭獨立,它的影響力與巔峰時期相比,更差得太遠、太遠……

日—終於還是落了。

2019年7月18日

國家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657字

上一次英國的世界寶座被一個“人”搶走了,而這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美國。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一群土著在這裡過著優哉的日子。一天,哥倫布來到這裡,還堅信自己到的是印度。美洲被發現後,英國來到這裡,建立了13個殖民地。當地土著被幾乎殺光,可這13個殖民地想謀反,在1776年釋出《獨立宣言》。英國肯定不答應,但美國與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其他國家聯合打敗了英國。之後,發生了美國南北戰爭,最後,南部被打敗,黑奴被解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不怎麼參戰,只是發展搞經濟,戰後,其他國家被掏空了,只有美國數著鈔票。在二戰時,美國一開始也是一心只想著發戰爭財,但是被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立刻宣佈參戰,打下了一片天地,成為世界強國。之後,美國與另一超級大國—蘇聯明爭暗鬥、展開冷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了世界的領頭羊。在這期間,美國還把黃金與美元連在了一起,先後通過40多場戰爭,掌控了石油、黃金等國際市場,一步步走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無人可擋的美國,插手其他國家的事,比管理自己國家的頻率還高……

英國在400年間打了230場戰爭,而美國在200年間,也打了40多場戰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英國和美國都是靠戰爭富強起來的,但也可能最終都會被戰爭打敗。而這個戰爭,不是“人類絞肉機”的槍炮大戰,而很可能是現代“文明戰爭”,比如科技戰、貿易戰等。

雖然美國很強,可是,美國可能已經忘記了當年自己是反抗英國霸權才獨立的,一定會有人反抗美國霸權。所以,美國世界第一的寶座不可能永遠坐下去,正所謂風水輪流轉嘛!

國家博物館觀後感 篇7

國一作文 ,1235字

一個國家的底蘊和文化精粹,全部都融合於它的博物館當中。這裡有被精心儲存的件件古物,也有被數次考察的精確歷史。比如前幾天我們去過的國家博物館,在那裡,過往與如今並存,復古與現代同行。

在這次參觀之旅最初時,我們去觀賞了震撼的國博介紹片《國脈》。確實如此如題所說,一個國家的歷史就是這個國家的脈絡。源遠流長而不可溯。只有以史為鏡,方才能知興替。

古人那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對後輩最好的借鑑,明得失而力求做到最好。那一件件古物就是時間最好的證明,也許黃沙早已腐蝕白骨,我們無法從長眠於地下千年之久的古人口中知道曾經的故事,可我們卻能通過那一張張泛黃的卷帙,那一件件微鏽的器物上,穿越回千萬年光陰,透過它們身上殘缺的花紋和模糊的樣式,看到那時的花開花敗、潮起潮滅,雲捲雲舒。看到那時高大宮門紅牆重簷下的一件件陳年舊事。看到那時一個輝煌的盛世王朝如何建立,又如何一步步毀滅於當權者的言辭之間。那生動又立體的物件為我們呈現了篇幅巨集大的盛世王權,呈現了輝煌表象下的血腥盛宴,那時我們早已跨越了時空的界限,讓歷史在眼前在耳畔邊繪聲繪色的呈現,而不再是粗糙紙面上冰冷的字詞描現。

《國脈》而引出的華夏兒女豪情還未平息,片子卻讓人意猶未盡的播放完畢了。我們只得依次站起排隊離席。帶路的嚮導將我們逮到了古代瓷器這一分割槽。畢竟只是方才在影片中的驚鴻一睹,遠沒有親身近距離觀察看的透徹。可一旦靠近,感覺便立馬不一樣了。似乎每個設計中都藏著奧祕,每個紋理間都含著玄妙。細細揣摩,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這之中的小小巧妙設計,給人以一種永遠不會停止的驚喜感,約莫這就是古物中的樂趣吧!

國博這樣一個極具文化氣息的博物館,排出來給我們講解的講師也充滿了濃濃的書卷氣。他不僅言辭幽默直戳重點,還有著一個清冽卻朗朗上口的名字:梅鬆鬆。他不僅能將古瓷器的歷史在口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還是這篇明顯就能看出設計者才華橫溢與眾不同的學案創始人。那一個個問題環環相扣,結構慎密。並無太多??輪?Γ?蠣鞫笠??鎦?頤鞘嶗砈慫?斜匾?鬧?兜悖?萌艘謊郾懍巳揮諦摹?/p>

他為我們分配下了任務,我們第三小組的任務是找到人面魚紋鏡並且將它圖案摹寫在學案上。在繪畫的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它對稱的特點,那幾處並不服從對稱這一定律的地方似乎也有著他們獨特之處。畫著畫著我們似乎能透畫卷感受出畫者所思索的一切。

將自己的身心投入與某一件事時,總是會愉悅之至而忘記流淌著的時間。梅講師催促的聲音響起時,我還如墜於那種異常玄妙的境地。聽過了一系列用來甄別彩陶的方法後,我們又來到了一個充滿著紋飾的高大花瓶前。那原先在我眼裡毫無規律的美觀花紋,竟然可以象徵著這麼多審議,有著如此多蘊含,有著那麼多內涵。從細節處展示的一切儼然讓我歎為觀止。

這次的國博之旅讓我受益匪淺,從此面對歷史時我將能根據今日的一切而融會貫通。而身處於這樣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薰陶的古國當中,我對此感到十分高興。更為我是這文墨氣息濃郁的泱泱大國中的一員而自豪無比!

遊中國國家博物館有感 篇8

國一作文 ,680字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我們全體初一年級學生來到了位於天安門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進到博物館。大廳寬廣明亮,地上是光滑的大理石。陽光從外面照進來,把博物館照射的蓬碧金輝。博物館高階,大氣卻又不失莊重和優雅。

在開始之前我們觀看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簡單介紹影片《國脈》在這部短片中讓我更多的瞭解到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中國國家博物館有兩個基本成列。一個是“古代中國”,另一個是“復興之路”。我們女生參觀的是“古代中國”中陶器的部分的彩陶,老師你首先給我們介紹了陶器,然後給我們佈置了任務。

我們組的任務是去仔細臨摹人面魚紋彩陶盆上的圖案。在繪畫中看起來非常好畫。但要真正畫到精準,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到幾條花紋,小到幾根毛。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對藝術的熱愛不是可以用幾條線來比喻的。

這件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他呈紅色,口沿出繪有間斷黑的長條,內壁似黑彩繪出兩對對稱人面魚紋,寓意年年有餘,因為魚有遊的特徵,希望自己也有朝一日像魚一樣在水裡遊,可以表現出他們對未來的創想,對未來寄託無限的希望。

畫完後我們進行了交流,雖然裡面有各種各樣複雜的知識,但這毫不影響我們對歷史的熱情與探索。這次活動讓我體會到中國燦爛的藝術文化。

一次簡單的旅程,讓我受益頗多。一次穿越上下五千年的時空隧道,讓我感受到中華的悠久歷史。一次收穫滿滿的知識,用探索的萬花筒瞭解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它走遍五千年的道路,風雨無阻。卻依然屹立世界的東方。

觀《國家寶藏》有感 篇9

觀後感 ,1182字

說到綜藝節目,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說到文物類節目,又有人會想到《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但是能把綜藝和文物融合起來的節目卻是少之又少。《國家寶藏》就是這樣的一檔節目。

《國家寶藏》每一集都介紹一個博物館,由博物館選出三件文物,介紹它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節目組會請明星以小劇場的形式演繹文物前世的傳奇,而今生故事則會請專業人員進行介紹。

節目中反覆強調“讓國寶活起來”想來有點可笑。中國一向以擁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著稱,而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解祖國的文化呢?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文化實力而是文化潛力,只能稱之為素材,只有將這些浩如煙海的素材做出心的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新故事,這些潛力才能轉變為實力。歷史上的忍者文化放在中國估計連忍著列傳都做不了,但日本卻將其做的家喻戶曉,變成了日本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美國亦是如此,作為一個僅有幾百年歷史的國家,相對而言文化本應該比較貧瘠,但是創造力卻使他們的文化大放光彩。

中國文化現在也許欠缺的就是創造性的傳輸模式。如今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文化產品是什麼?有人會說是網路小說。專門翻譯中國網路小說的英文網域僅憑几十本網路小說,流量推到世界1200名,日均點選量200多萬。近年來一些國人鄙夷的網路小說改編的電影卻火遍了歐美,知名度不知比那些正統文化電影高出多少。激烈的競爭現狀強迫這些作者必須做出各種創新。的確,部分小說可能是粗製濫造的,文筆也比較拙劣,但具有創新性,而這創新性正是文化魅力的源泉。這些網路小說讓人詬病的地方也許還有很多很多,但是他對於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播並取得成功的結果卻是不可否定的。多少人卻對此嗤之以鼻。

在《國家寶藏》中也是如此。面對古文古畫《洛神賦》,很多人也許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但是通過兩首小詩一段表演,洛神之美,子建之痴,長康之才卻能深深地印在觀眾心中;雲夢睡虎地秦簡,不去講苛賦勞役等人們看慣聽厭的東西,而是舉出那些在當時甚至放到現在都很超前的法條……這些充滿創造力的表達使古老的國寶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真正的使國寶“活了起來”。

而今生故事無不是向現代化國際化靠攏。雲文銅禁的失蠟法與現代的發動機葉片的熔模鑄造法原理相同,皿方?提到了3D列印技術,坤輿萬國圖提到了VR,AR技術……節目組想方設法把古老的國寶和現代高新技術、文化結合,降低了認知門檻,便於理解,極大地拉近了我們與國寶的距離。只有當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去了解研究他們,並從中不斷地汲取營養,國寶才算真正的“活了起來”,國寶才能永遠年輕,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才算真正年輕,同時這也是建設精神文明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正確開啟方式。

中國不是文化貧瘠,而是缺乏讓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入人心的創新形式。

祖國是我家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392字

偉大的民族不屈的脊樑

世界的東方有位巨人,那位巨人就是我的祖國。我的祖國有個偉大的名字那就是中國。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一本書《祖國是我家》,這本書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的祖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中國能有今天這一番成就,離不開每個中國人的努力。有多少人為了自己的祖國,奉獻了自己的才華,奉獻了生命!那就是我們偉大的民族,不屈的脊樑。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很多愛國之人,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故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繼光不願封侯願國寧》《錢學森魂系中華赤子之心》《華羅庚鞠躬盡瘁死方已》《南佇東天空中最亮的星》《屈原懷瑾握瑜印日月》……

屈原自幼在楚國長大,長大後為了楚國能變得更強大,一直盡心盡力,楚懷王也非常看好屈原,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會徵求屈原的意見。屈原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廉潔之人,他不願意與那些貪贓枉法,是非不分的朝廷官員同流合汙。卻遭到了他們的排擠,他們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以至於楚懷王漸漸地疏遠了屈原,也不再信任屈原了,後來,屈原甚至被驅逐出境,但馬車剛走了一會兒,屈原便不禁望著自己的家鄉,那一刻,他在心裡默默發誓,一定要使楚國變得繁榮昌盛,如不成功自己便投江自盡,可事情往往不盡人意,最後屈原為了祖國投江自盡、無怨無悔……

為了祖國,寧可失去生命,這便是民族不屈的脊樑。

魂系中華,衝破重重阻攔而回國的錢學森,傾其所學,緊密關注國外科學動態,不斷推出新的科研成果,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耗盡心力,作出巨大的貢獻。

想當初,在美國定居且能聘為終身教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幻想,可是錢學森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放棄了一切,因為,祖國和人民永遠是他選擇的唯一標準。他曾經這樣說過:“我本人是滄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偉大的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美國準備授予他院士稱號時,他堅決地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

為了祖國,富貴不淫,威武不屈,這就是民族不屈的脊樑。

臨危不懼、堅貞不屈、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愛國主義者、傑出作家、翻譯家、文學史家鄭振鐸在炮火廢墟上盡力儲存文化重建之種,向我們展示了文化人的脊樑和風骨。

這本書中的每個故事,都使我們不由得發自內心的感嘆!書中有一句話讓我深有感觸“無論中國怎麼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我明白,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已經站在世界的叢林。每當我看著五星紅旗迎著陽光緩緩上升時,我便會想,這面旗是無數戰士用鮮血染紅的。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因為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福了世界;中國精美的陶瓷、絲綢,征服了世界;中國傳統的美德,從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感動了世界!中國,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和平、富強、文明、明主……”“用初心點亮萬家”“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中國人一定會實現我們的偉大中國夢。

我將永遠記住我的家是中國!

偉大的民族不屈的脊樑!

國家寶藏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147字

我愛你中國

“媽媽、媽媽,現在幾點啦?我最喜歡的《國家寶藏》節目是不是快要開始了,好開心、好期待呀!”

節目中,那一件件傳承著上下五千年“故事”的珍貴“寶藏”藝術品,真是讓我如痴如醉、感嘆而震撼,我心中無比的榮耀、無比的自豪。

為了使我更好的探索、瞭解歷史的“神奇奧祕”和古人的“智慧結晶”,媽媽在今年暑假特意送了我一本青少年版《國家寶藏》的書籍,高興、激動地我一蹦三尺高,捧在手心真是愛不釋手啊!如同開啟了“古代的穿越之門……”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黑色菱形花紋;雖然歷經了兩千四百多年的歲月沉澱,但它依然寒光閃耀、鋒利無比;因為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能讓它千年不鏽,更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劍。”你看,“沙沙沙、沙沙沙……”越王勾踐劍執劍揮舞,一劍一劍展現著“君王劍”的威武霸氣,歎為觀止的我,發出一陣又一陣“歷害!真歷害!”的讚歎聲。

春秋時期——曾候乙編鐘,由65個大大小小的編鐘整齊掛於木質鍾架之上;它能奏響一曲曲氣勢磅礴、美妙絕倫的旋律。你聽,一首屈原的《離騷》正慢慢入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側耳傾聽著,沉浸在樂曲之中,彷彿一眼能看見大詩人屈原在感嘆、訴說著自己的治國之道不能為楚王認同、理解的悲涼,但他為國、為家、為民的“忠義之心”使我敬佩不已。

清朝時期——各種釉彩大瓶,其中最為經典的“瓷母”器身上下有15層紋飾,釉彩顏色達17種之多,吉祥圖案更有12幅;它是高超、絕美、精湛制瓷工藝的“頂峰之作”,是瓷文化最“輝煌的盛世。”你賞,一件又一件五彩斑斕、惟妙惟肖的釉彩大瓶“橫空出世,”它美出了世界、美出了天際;瓷紋上,山河翠綠清澈、鳳凰展翅高飛、花朵競相綻放、畫風活靈活現,太贊、太妙了。

閱讀了《國家寶藏》一書,我知道了時代在更替變遷,歷史在探索發現,未來在等待展望,它帶來了一件又一件“國寶”的前世今生,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歷史故事。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文明智慧、魅力無窮的國家,我要守護、保護、弘揚文化瑰寶和中華民族精神,為祖國助力!為祖國傳承!為祖國驕傲!我愛你中國!

祖國是我家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71字

不堪負重的皮囊

我們來到這世上,究竟被賦予了哪些使命?

如果將人分為肉體和靈魂兩部分,那麼,情感佔據了靈魂的絕大部分。

每天,我們的皮囊把我們的靈魂隱藏。我們吃吃睡睡,行行走走,都是皮囊代替靈魂完成的。漸漸地,皮囊在我們的生命中越來越重要,它變得沉重,變得讓人割捨不開。最終,皮囊壓死了我們。

善良的靈魂很想幫忙,可是它沒有情感。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脆弱的皮囊越來越厚重,而自己越來越虛弱。

直到有一天,它碰到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靈魂。他堅實強壯,陽光開朗,總是很幸福。因為,他有它所沒有的東西:信仰。

他是如此的熱愛他的祖國,他願為祖國獻身。那是它從來未曾有過的炙熱的情感。這情感滾燙的要把它灼傷,熱烈地要把它整個燃燒。可它還是渴望擁有它。它已經厭倦了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它恐懼麻木的未來。所以,它需要信仰。

貪嗔痴念皆惘然。清貧苦樂,才是人生滋味。若無信仰,萬事皆空,麻木無常。

我們缺少一種情感,能讓我們奮不顧身;我們缺少一種信仰,能讓我們充實快樂。人們從剛出生開始,就逐漸學會了生存,學會了基本的生活。可是,信仰,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信仰,人們開始追逐理想,學會了苦中作樂;因為信仰,人們開始發明創造,開始有了新的追求;因為信仰,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人們也學會了堅持。於是,這個世界,開始變得不一樣。

並不是說,人們從一開始就肩負了改變世界的使命,而是信仰,讓人們堅信明天會更好;堅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堅信“少年強,則國強”,堅信自己,有非要守護不可的東西。

血管裡流淌的,是沸騰的血液。他被信仰召喚,為理想奔騰。因為熱愛,所以執著。總有一天,他會衝破腐朽的皮囊,流進蛻變的靈魂。

皮囊因為貪念承受不住感情,不堪負重;而靈魂有了信仰,便有了光明,有了方向,一切罪孽都在這裡消散。

為了信仰,狂奔。

觀國家公祭儀式有感 篇13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5字

晚上,我在新聞聯播中觀看了國家公祭儀式,心中波瀾起伏。

12月13日的南京是黑白的,莊嚴肅穆的黑色令人揪心,人們身著黑色外衣,前掛著戴一朵朵白菊,頷首低眉,神色凝重,默默地追憶著那段苦難而悲慘的日子。

蝕骨之痛,民族之殤,當祭之以國!儀式開始,我彷彿置身於現場。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彷彿在引導亡靈回家,我內心深處在默唸著:“三十萬亡靈,魂兮歸來!”

軍人們邁著鏗鏘的步伐,走上主席臺,為死難同胞獻上花圈,寄託著全國人民無盡的哀思。

請留一分鐘,給我們的民族,給這份民族的傷痛!“嗚——”淒厲的防空警報響起,南京城在嗚咽,全中國在嗚咽,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在嗚咽!全場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殷憂啟聖,多難興邦。八十二載,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長。”儀式上,青年代表朗誦和平宣言,“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

國恥是一道傷疤,血肉飛濺的傷痛,歷久彌新,鞭策著人們時時反顧,奮發圖強。

“當……當……當……”和平鐘聲響徹四方,和平鴿羽飛向長空,我的心再也難以安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民族永遠結束了那段苦難的歲月,再也不是積貧積弱,我們走在了世界前列,成為人類和平的捍衛者和建設者!

作為接班人的一代,我們有義務去捍衛和平、建設和平,讓和平的陽光永遠照耀著人類的家園,為此我們應當時刻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富強!我們有志氣,國家才會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砥礪奮進,一往無前!我們別無選擇!

我們肩負眾望,展望未來,便是國家的光明與希望,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智勇傳千古——再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4

讀後感 ,584字

暑假裡第二遍讀《三國演義》,不求全都精通了解,但瞭解更深一層,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曹操的詭計,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都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身臨其境。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以此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域,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軍隊。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前,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十一速億的事情來呢?

有勇有謀,大敵當前,只能死拼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

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各國都有龍中鳳人,曹操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用兵如神了;但兩人都有致命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過於陰險。蜀國,首當充其的心定是伏龍諸葛亮。還有姜維、徐蔗、孔明、周瑜,從這些人物的性格和國家不難看出來人性格的重要性,可見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5

國二作文 ,794字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情節曲折的章回體小說,是結合真實歷史和民間傳說編撰而成的,小說講述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為統一天下而興起的戰爭,其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曹操亂世奸雄的形象,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刀,長鬚飄飄的形象,張飛豪邁奔放、草莽英雄的形象。現實與想象結合,構造出一部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

賞《三國》,翻閱此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頁畫,劉關張雙手各端一碗酒,共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約,面前香爐直立立焚著三株清香,香霧繚繞,桃花滿園,此情此景無不令人感慨。是的,劉、關、張桃園結義如今成為人們廣為流傳的佳話,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也無不教人感動。

讀《三國》,遙想赤壁之戰,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源遠流長的江山圖畫,魏蜀兩軍千萬精銳軍馬全副武裝,蓄勢待發,旌旗整列,軍容甚盛,黃風席捲戰場,是一場惡戰前的寂靜,戰旗搖擺,烽火連天,號角吹響,只見城門敞開,霎那間,吶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有詩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重遊,多情應笑我,早上煥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品《三國》,會從中收穫了不少為人處事的經驗,它為我前方未知的道路燃起了一盞明燈,周公瑾正值英年,素有大志,功成名就,本應度過一段美好的人生,就因嫉妒諸葛亮比自己城府深,竟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怨言,設計欲將其陷害,最後自己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結果慪氣口含鮮血而終,生前所得盡失,死後不得其所,何其悲哀,它用事實警戒我要以寬厚的心懷來看待事物,接受事物,這一事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胡適曾說過:《三國演義》是一部絕好的通俗小說,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是的,這本書一直以獨特的創作方式和文化魅力吸引我去閱讀,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得到深刻的感悟。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6

讀後感 ,631字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羅貫中所寫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聞名中外的鉅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講述他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已其後90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何等的精彩,真的令人再生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本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仁、忠、勇之典範的英雄氣概。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其真實性打了折扣。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是用藝術手段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哪段事實就可以拿來虛構。比如:關羽單刀赴會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作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繪的一個個任務做鋪墊的。因為像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人物,有些情節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出色的。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人物的描寫也很精彩,如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特點。

《三國演義》真不愧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的情誼——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17

讀後感 ,827字

《三國演義》,再次捧起這本名著,我不再只是去看那些打鬥場面,也不只是為了自己喜歡的人物而熱血沸騰。

《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這裡面有古板的歷史,但也有三結義的熱血;這裡有令人膽寒的戰爭,但也有關羽千里走單騎的勇猛;這裡有千軍萬馬的浩大場面,也有諸葛亮一人的運籌帷幄。這本《三國演義》不僅是在寫歷史,更有作者的一腔熱血。那一腔熱血凝成了字裡行間英雄們的一片赤誠護主心。

護主,一片忠心,在這些人物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像關羽,他與劉備失散,身陷曹營卻心在漢。他為什麼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為什麼不顧一切,不被曹操的厚待所說服?因為他和劉備是結義兄弟,他更是一位忠誠的臣子。為了劉備,他當然會不顧一切,他的一片赤誠之心,使他留下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再比如趙雲救阿斗,他獨自一人與曹軍抗戰,這又在歷史上寫下了一段佳話。趙雲的勇猛確實令人佩服。但他的勇猛,是為了懷中的那個孩子。阿斗,劉備的人在,他拼盡全力去保護,為什麼?因為他對劉備的忠心。他對劉備的一片赤誠,所以他會一人穿梭於萬軍之中。還有一個軍師諸葛亮,他為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三顧茅廬開始,臥龍諸葛亮就竭盡所能,為劉備處理一切事務,他是劉備身後最得力的幫手。劉備死後,他仍忠心於劉備的兒子阿斗,後主劉禪,最後操勞過度而亡。他本可不必如此,他本可輕鬆一些,可他忠心耿耿,令人佩服,到死他仍為蜀國操心,這樣的諸葛亮,全是因為一片忠心。

三國裡有名的臣子,哪一個不是為主君赴湯蹈火的忠臣呢?

我們沒有戰爭,我們沒有君臣之分,我們忠心的是朋友,是信任我們的人。在現實中,我們做不到赴湯蹈火,做不到像《三國演義》中那般效忠。我們要做的,能做的,只有誠信待人,誠實的對待那些信任我們的人,就是忠心了。雖然並不是君臣之間的忠誠,但意義相同,他們信任我們,我們就要竭盡所能幫助他們,這便是忠。

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桃園三結義;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是諸葛亮;一片忠心,一片赤誠,這不僅是君臣,還是朋友。

《家》讀有感 篇18

讀後感 ,884字

家,對我們來說是溫馨,舒適,安心的代名詞。它是幸福的港灣,庇佑著我們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們也滿足地處於父母的懷抱中汲取溫暖與幸福。

但是,在《家》中,在這個由四四方方的磚瓦組成的院子裡,在這個抬頭看不到廣闊天宇的囚籠中,在這個封建禮教壓制灌輸的孕育之下,裡面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

他們接受著同樣的現實,但是卻演繹了不同的人生,在這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他們又處在怎樣的漩渦中掙扎?這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有思想,不聽天由命的抗爭者。許是他的兩個哥哥的經歷讓他處於理性的叛逆中。他關心時事,他熱血沸騰,他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許是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註定了一段悲慘結局的戀情。他喜歡上了婢女鳴鳳!這在那個時候是相當不允許的!鳴鳳是一個機靈天真,清秀勤勞的姑娘。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最後,在覺慧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老太爺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鳴鳳寧死不願嫁到別人家,不願悔了清白。於是啊,她悄無聲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掙扎,她在等那個喜歡的男人溫柔的呼喚她的名字。可是,沒有,沒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著沒有任何希望,她選擇了死亡。不,她是選擇瞭解脫!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後悔。可憐的覺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後才得知的,他後悔,他悲痛,他跪在湖邊等心中的她告訴自己這是一場夢。可惜啊,現實不是個善人。這一場悲劇就以她的死終結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殤卻怎麼也揮不去。他發覺在這個所謂的“家”中,他沒有任何思想,這個“家”中沒有溫馨,只有無窮無際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樣才肯罷手呀。於是,已經失去信心的他選擇了逃亡,逃離這個樊籠,逃離這個沒有一點人情味的家。同樣老二覺民已失望,老大覺新也無可奈何的忍受著。

於是啊,一個好端端的家變成了這樣。

若是這樣的家拿到我們現實生活,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義的又有幾人?因為一些小事就離家出走,因為在一件衣服的顏色上有分歧鬧離婚的人,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家暴的行為等等,這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社會在進步,親情卻在淡泊。以史為戒,我們應該有些改變!

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有感 篇19

讀後感 ,770字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仁人志士層出不窮,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最近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

有人會問:傳承中華文化,那是過去的事情,離我們太遙遠了。其實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就正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我曾經讀過《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一書中關於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它講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她帶去的穀物種子,在西藏高原上廣為種植;帶去的工匠幫助藏族人民製造農具、紡織機、碾米機,興辦製陶、釀酒、造紙、制墨等手工業;帶去的宮娥教會藏族人民紡紗織布。文成公主還鼓勵和幫助大臣吞米桑布札創造了藏文,促進了漢藏的文化交流。

我還知道範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中國積澱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蘊涵著豐富的人類思想精華。古人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小學生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0

讀後感 ,1368字

家書是什麼?字典的解釋很簡短:“家庭成員寫的書信。”但是透過一封封傅雷的家書,我卻看到了蘊含其中的無限親情。

書中的父子,就像兩個朋友一樣,通過書信的方式互相切磋自己對藝術的見解。信中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

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這樣寫道:“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單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短短的四句話,就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六月,累計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到藝術,字裡行間,無不充滿著父親教子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書的內涵,需要我更用心,用心去感受,去貼近一顆繪滿了絢麗色彩但依舊渴望畫筆的心,去感受一個父親的諄諄教誨和無微不至的愛。

人的生命總是侷限的,漫漫長路終有盡頭。然而教育和藝術卻是無窮無盡的,能量和智慧需要不斷地為下一代灌輸,才能讓其延續。作為一名嚴謹的學者,傅雷先生對於傅聰的愛總是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的溺愛和嬌寵。但對兒子的思念和愛卻是壓抑不住的,它總是隨著筆尖在不經意間流瀉出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裡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希望你從今以後,一輩子記住這一點。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待!……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

孩子行走在路上,父母就是引路人,帶領著孩子往著正確的方向行進;孩子揚帆遠航,父母就是燈塔,讓孩子的前方充滿光明;孩子在迷茫的深山中探險,父母就是指南針,為孩子指明一條智慧的路。父親的話語通過書信傳來,如精神養料一般,使傅雷在海外依舊感受得到父親對自己的殷切期盼和教導鞭策。這些正是他努力面對生活中困境的勇氣和力量來源。他學會了在面對挫折時,敢於正視現實,變得越來越堅強。同時明白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意氣用事都是不對的,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理智分析,徹底感悟。

傅聰動身赴波留學後,母親在給他的回信中這樣寫道:“你臨走前七日發的信,到十日下午才收到,那幾天我們左等右等老不見你來信,焦急萬分,究竟怎麼回事?走了沒有?終於信來了,一塊石頭落了地。原來你是一個人走的,旅途的寂寞,這種滋味我也想象得出來。”相隔千里的他們,思念依舊牢牢地懸著不肯落下。此時,也只有母親才能夠補償父親角色裡所缺失的溫暖的顏色。但不論如何,父母都永遠是堅實的岸,始終用平靜的懷抱,等待著歸航的船。

書信彷彿是一座無形的橋樑,建立在傅聰與家人之間,讓傅聰時時刻刻銘記著父親的教誨,永不忘懷祖國的恩情。

家書是什麼?是愛的傳遞,心的溝通。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不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更是向兒子吐露的瑣碎的愛。翻動著書本,我的心也漸漸被暖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