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赤壁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858字

有了機遇的明燈,你才能找到人生正確的道路;播下機遇的種子,你才能獲得甘甜的果實;握住機遇的鑰匙,你才能開啟人生寶藏的大門。

—題記

剛剛品味完杜牧的《赤壁》,我深有感悟。

不知這位大詩人佇立在赤壁磯前,手握著前朝的戰戟,內心是否與我一樣翻騰似海呢?

機遇,要學會抓住。

杜牧望著眼前的滾滾江水,手裡拿著柄生了鏽的戰戟,他感嘆自己生不逢時,缺少機遇,雖然有著滿腹才華,雖然熟讀兵書兵法,可卻無法施展,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他的祖父杜佑曾是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的宰相,可他自己愣是完不成自己那巨集偉的政治抱負。這不就像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嗎?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抱負,這很好。但他們拼盡了滿腔熱血也完不成當初許下的理想。他們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著車水馬龍,高樓聳立,卻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裡。於是,他們在歲月的長河中被遺忘,慢慢老去。他們那曾經為之努力的夢想被淡化。他們,其實並不是不努力,沒有才幹,他們是抓不住機遇。想一想,在他們還年輕的時候,有多少機遇在向他們招手?他們總是不能把握,總幻想著前方一定有更好的機會在等著他們。所以,他們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他們什麼都沒有撿,只看著美食在慢慢地離自己而去。

當杜牧站在赤壁磯足夠長時間後,他便又開始感嘆周瑜憑藉了良好的人生機遇,成就了名傳千古的功業,他已認識到周瑜是一個善於把握時機的人,他在讚美周瑜甚至嫉妒周瑜有如此的幸運。

其實沒有什麼幸運,把握好每一個點,腳踏實地的往前走,你就會成功。

當你抓住了機遇以後,不要嫌小,不要幻想,把握好它吧!它可能是你人生的轉折點,不然到暮年再回首望去,過去的機會都被自己浪費了,最後只能仰望那些登上成功之頂的人們,感嘆自己沒有那麼好的機遇,感嘆他人如此幸運。真的是沒有機遇嗎?別人的成功都是偶然嗎?別人也是付出努力,抓住了機遇才成功的。回首眺望,歷史上沒有哪位名人是平白無故就能成功的吧。

所以,抓住機遇很關鍵。

抓住機遇,你的人生已經半隻腳踏進了成功的大門。

把握好人生機遇的鑰匙,開啟成功的大門!

《愛因斯坦赤道》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31字

你知道愛因斯坦是誰嗎?我來告訴你:他呀,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他發現了大自然裡的許多奧祕呢!不過,《愛因斯坦赤道》並不是愛因斯坦寫的,而是劉慈欣寫的少年科幻小說系列之一。

科幻小說可不是科學家寫的,而是有學過科學的作家寫的—我是這麼認為的。《愛因斯坦赤道》這本書是我第一次看的科幻小說。作者劉慈欣是首位獲得世界科幻文壇最高獎“雨果獎”的亞洲作家,中國科幻文學的最主要代表作家。這本書是他從自己的經典作品中,選出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篇目,重新調整閱讀難度和故事情節而成的,非常適合我們小朋友看。

《愛因斯坦赤道》這本書共有四個部分:山、思想者、信使和朝聞道。《山》裡講的是,外星人歷盡了艱難險阻,來到了地球上,只是想和地球人隨便聊聊而已,可地球人還以為外星人是來毀滅地球的,到處都亂糟糟的。馮帆可不這樣想,他想去“登”外星人造的“水山”。他在“登”上山的時候,遇上了各種災難,最後還是“登”上了山頂,與外星人聊天。我覺得,外星人很想去外面探索世界,勇往直前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看完了書,我有些不理解的詞,不過我想世界上有外星人嗎?如果有,會不會也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如果發生了,也會有人去“登”山嗎……種種問題都在我的腦子裡旋轉,它們都在等我來回答呢!

軍犬赤火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530字

一個人的忠誠足以強大於救命之恩,這本書可以充實的表現出忠誠的偉大。這本書主要寫了,小主人阿紅收養了一隻野犬作為寵物,精心餵養他,並取名叫赤火,有一天,阿紅和赤火上山打柴,遇見了狼群,赤火為了保護主人勇敢的與狼群戰鬥。最後,阿紅獲得了救援,而赤火卻失血過多而倒地身亡。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受感動。心想著一隻動物竟然有如此的忠誠。尤其是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赤火被咬的遍體鱗傷,但卻緊緊地護住阿紅,不讓狼群靠近半步″這足以表現出動物對人的忠誠和信任,我頓時淚流滿目。但是,所謂書就是現實,在現實中,也有一些愛犬人士。他們主動收養並寄養流浪犬,為流浪犬洗澡,餵食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到後來的,不還是以恩報德嗎?我還十分清晰地記著,一位眼目失明的老爺爺,靠著一隻導盲犬行走。就這樣互相信任,互相忠誠,人和動物之間才會搭起一座友誼之橋。

但是時也有相反的時候,有一些人,他們是做到了真正的殘忍,他們屠殺狗,他們認為吃狗肉是一種高貴,認為聽過的哀叫聲是一種享受,他們把狗那柔軟的皮毛做成大衣,然後再把活生生的可憐的狗丟擲門外,雖然國家一律不準殺狗,可是損狗之人誰會聽呢?真心希望他們不要再殺狗虐待狗了,就算是黑心也有光明的一面吧,聰明的你,不是嗎?

《赤壁之戰》讀後感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347字

我很喜歡讀《三國演義》這本書,前幾天讀了《赤壁之戰》,現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的感想。

首先,我認為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一、曹操戰勝袁紹得了60萬大軍,所以驕傲自大;二、曹操想統一天下,求勝心切,日行三百里,部隊的士兵很疲憊;三、曹操的部隊大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性,而周瑜的部隊精通水戰。

其次,周瑜只有十萬人馬,如何戰勝曹操的百萬大軍呢?周瑜聯合劉備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第一、黃蓋假裝不滿周瑜,被周瑜打了50軍棍,黃蓋投降曹操;第二、周瑜用計讓曹操錯殺了熟悉水戰的降將蔡冒、張允;第三、龐統詐降曹操獻計把軍中大小戰船用鐵索連在一起,這樣就可以解決北方軍隊水土不服、常常暈船的問題。

最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登壇做法,借來東風,黃蓋率船詐降曹操並引火衝向曹營,火燒曹營,曹操大敗。

讀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有感 篇5

讀後感 ,548字

“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人們總愛在開篇上做文字,但什麼逍遙遊樂圖簡直是胡扯。被貶三年,何來逍遙。細看其中深微隱曲,東坡多用典故,不過是表達內心失意後的豁達,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發出如此震驚千古的言論。心態豁達、胸襟開闊則能參悟自然萬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變與不變”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的深刻認識。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學會並善於從多角度考慮問題而並非只關注問題的絕對性,也因此,東坡常能從惆悵怵惕中解脫,理性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說到無窮盡,就又會想到愚公精神。這也就是為什麼愚公精神千百年來依舊被人們推崇,赤壁兩賦為什麼可以流傳千古人人皆知,他們所呈現出來的觀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誰不想“長生不老”看盡天下事,可萬物皆有時盡,但從是赤壁之賦中我們看到了,無論是傳宗接代還是變與不變之間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義上的生命的概念。將個體生命與萬物同觀,這是人們幾千年來一直追求的態度,“人生短暫,功業永恆”,這才是人與萬物同存的真諦。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是赤壁兩賦穿越時空帶給我們最後的感悟。

附:就東坡文來看,有一個令讀者腦痛的地方—他把架勢擺好了,運氣寫足了,將我們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來總覺得意猶未盡。

《鑿壁偷光》讀後感 篇6

《鑿壁偷光》讀後感作 ,510字

今天,我又一次看了《成語故事》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鑿壁偷光》這個故事。它講述的是古代西漢經學家匡衡小的時候家裡貧困,常常吃不飽飯。於是他去有錢人家幹活,提議以借書來讀作為工錢。借來了書,匡衡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可是晚上看書要點燃油燈,他家又沒錢買油燈,怎麼辦呢?他在屋子裡轉來轉去,突然發現破屋的牆隱隱約約的透出光亮來。於是匡衡乾脆在這牆上鑿開一個洞,更多的光亮就透進小破屋來了。從此以後,匡衡每天夜裡就拿著書靠近牆洞藉著鄰居家的油燈光,認真刻苦的讀書,直到燈滅,才去睡覺,後來他成為了有名的大學問家。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刻苦學習的道理,我們今天不需要鑿壁偷光,學校和爸爸媽媽都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優越的學習條件。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裡學習,上課不懂的地方老師總是耐心的講了一遍又一遍
,家裡媽媽給我買了好多好多的課外書以及對學習有幫助的教程。可是我總是很少看,倒是看電視,玩遊戲我是最積極的。看看匡衡,為了看書,不惜去給別人做工。讓我感到很羞愧。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老師經常跟我們講這個道理,我也知道學習的路上充滿了艱辛,但是以後我要向匡衡學習,不怕困難,不放棄,認真學習。我相信我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加油!

鑿壁借光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28字

去年暑假期間,我讀過一篇成語故事叫《鑿壁借光》,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它轉變了我對學習的態度,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鑿壁借光》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匡衡的人,他小時候家裡非常窮,但是他很喜歡看書,卻又買不起書,只好找別人借書來讀。他為了讀到更多書,經常到有錢人家裡免費給別人打工,他不要工錢,只求別人給書他看。那時,他白天給人打工,很少有時間讀書,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讀書,但是晚上天很黑,他家又沒有錢買燈,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抽空讀過的書,突然從牆縫裡射出一束光來,匡衡走到牆邊一看,原來是從鄰居家透過來的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用小刀把牆縫擴大,挖成了一個洞,讓光線從洞裡射進來。就這樣,他每晚都通過從鄰居家透過來的光看書學習。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直到後來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古人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能鑿壁借光,努力學習,而我們現在能在環境優美的校園裡,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裡,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指導我們學習,我們更應該克服困難,好好學習,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以前學習時,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有不想讀書的想法,讀了這個故事後,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課能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成績也慢慢提高了。從不愛學習,怕學習,變得愛學習,自覺學習了。

《鑿壁借光》這個故事讓我明白: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學習古人那種勤奮刻苦的精神,如果浪費資源,浪費時間,那將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讀《前赤壁賦》有感 篇8

讀後感 ,987字

蘇軾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在自己最苦難的時期與友人卻在赤壁下游玩。心境似乎與那明月“凌萬頃之茫然”的江面一般在開闊曠達之下映照著些許的寂寞冷清。白茫茫的霧氣與水光橫貫江面,連繫天際與詩人的一葉扁舟一起在這古戰場作著一名遊客回想著麾下延綿千里的戰船,遮蔽天空的旌旗,共念那當世一代英雄。

文章看似多以蘇軾與客人之間的對話形成,卻實質上是與這浩渺時空,動人赤壁景的無聲對白。且看那徐徐清風和水波不興的湖面,難道不是心如止水,沉浸在被貶之痛的作者心情的寫照嗎?悲傷、迷茫似“白露”橫貫江面遮住了那小小一葉在“凌萬頃”之上的扁舟;前途渺茫,小舟乘載作者凌空乘風而行,不知何處停棲,無所依的生活卻有如遠離世人羽化成仙的仙氣縈繞,景是情、情即化為人,遊赤壁倒不如說是寫自己,畫出的是赤壁之下不再“捲起千堆雪”不再“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在生活這一面水上被白露籠罩,無所依的迷茫蘇軾。景與人在對話,傳達彼此的故事。

船遊在月光之上,漿劃破月下清波,冷清的月光照進作者的心,勾起的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夢想展望;聽見的是悠悠簫聲,“倚歌而和之”。無奈這夢想在天另一方,而這蕭卻有如細絲不絕,纏纏綿綿,餘音迴盪,聽得蛟龍起舞,寡婦飲泣,愁苦像蕭不絕如縷,像船與明月船在月上走,卻究其也不得走進真正的月中。赤壁褪去了昔日“千古風流英雄”的壯烈,留下的是寂寞的景與人。他們在對話,景與人彼此傳達著情,愁苦悲涼的情。

簫聲何其悲,戰爭何其烈!這一代英雄在赤壁留下輝煌戰功,卻有和人知曉他的去處。縱他麾下戰船延綿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可時光還是抹去了他的蹤影。這樣一想,你我本是江渚一人,以魚蝦麋鹿為友,何其渺小啊。看那廣闊之江河,你我只不過是蜉蝣,滄海一粟。奈何一生短暫,不敵長江之盡,曠達便在小我中產生,悲涼寄託在簫聲中被景與風攜走。樂觀被激發,因為景與人在對話,傳達深刻的道理。

流逝的是水、是月、是人、是天地。萬物均變,與自己生命一同無盡,我的生命即是月、水、是天地啊!雖物有所主,但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聲,眼遇之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乃是不盡生命的寶藏。即得寶,又管何貶謫之事,任白露橫江;任美人兮天一方;任簫聲如泣如訴;任吾乃蜉蝣,滄海一粟,此刻舉杯,共迎曠達樂觀的東方曙光。景與人在對話,傳達不變得真理。

曠達樂觀,是人與景的對白,是不盡生命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讀《前赤壁賦》有感 篇9

讀後感 ,1283字

初讀題目“前赤壁賦”,心中不免感想到—這應是篇懷古吊今之作吧?帶著疑問,我讀了下去。

蘇軾的詞向來以豪邁著稱,本首也不例外,一開頭便給人以磅礴蒼穹之感。一葉扁舟,泛於江上,“浩浩呼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美景佳人,怎會少了酒相助,這不,過了一會兒,正喝盡興了,便傳來歌聲。歌聲是美好的,可一加上簫聲,便頓時給人一種悽悽慘慘?i?i之感,或許是簫本身的音色,或許是作者的內心蕭瑟,聽—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大環境的壯闊再加上簫聲的悽寂淡意,作者的內心,由一開始“湧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轉到“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便有理有據了”。

噫!“烏臺詩案”一發,蘇子被貶黃州,滿心的愁苦只在遊山玩水間被深深嚥下去,那心底的壓抑遇上一個大環境便發揮的淋漓盡致。周瑜、曹操,兩位三國時期風雲人物,周瑜在此將曹操大敗,如今蘇子同遊赤壁,也悲嘆道:“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或許蘇子想借此撫慰自己,一時政治上的失意也沒什麼大不了,於此,作者懷古吊今的感嘆發揮到了極致。人寄天地,投身山水,再加上大英雄的落敗,蘇子內心的渺小與落寂融為一體—“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一粟。”人生之短暫,人的渺小與天地而言,不過一霎,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心生羨慕之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但卻又“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內心寫照應是—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手腳,但卻無奈不可多得,希望落空,失望來臨時,似乎連一開頭的“清風徐來”都變成了“秋月悲風”了。

然而,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後,蘇軾卻依然保持著曠達樂觀,積極豪邁的心情。再次低頭望水,抬頭望月,竟也發現了些許不同。水滾滾向前逝去,未曾回往,而月,卻最終沒有絲毫增減。自變與不變,往往就在一瞬,大概是自己變化的人觀看,則天地連一瞬間都不盡相同;自己不變化的人觀看,則物與我都沒有盡頭,又何需羨慕呢?如此說來,蘇子是自變者,潛移默化中,作者轉變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萬物皆有主,如若不是自己的,即使是一分毫也不能取得,借自然哲學之理,打消了自己從政念頭。“惟江上之清月,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啊,也只有這山水,為天下人共有之物,取之不禁,用之不竭,又何怕終止的那一天呢,不如趁現在,不負光陰年華,好好去遊一遊,賞一賞這“造物者之無盡藏”。想必此時,原本的寂廖與落寞一掃為空,作者又回到了賞景之中了,此時的喜,比最開始欣賞美景之喜,又多上一層深意吧。

作者曠達,積極、樂觀,一大部分是從自然之中獲取的。而最後的“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給人以隨意灑脫,豪邁肆恣結尾,果然,從前那個東坡又回來了。

此詞與《小石潭記》很大的一點共通之處,便是以空寂廖落的環境觸發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但最後,東坡悟得真經,柳宗元卻沒有,如此說來《前赤壁賦》不失為一篇佳作。不只有懷古吊今的悲慨,亦有自己對人生,對自然道理的悟徹。

讀《赤壁賦》有感 篇10

讀後感 ,670字

讀《赤壁賦》,聯絡譯文,總算看了個半懂,不過總有那麼幾個問題和疑惑。

《核舟記》講,蘇軾此文中“赤壁”為赤鼻磯,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國“赤壁”為“武赤壁”。所以說這篇文章中“客”理論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客”與“蘇子”未曾發現,而是誤認,但我們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價值,所以這一點可不必在意。

另一點。客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辭頗有些古韻,不過我的關注點在“美人”。註釋說“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若聯絡下文,感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以我淺薄的認識,可以理解為自己所追求的離自己尚遠,曹孟德那種梟雄都未能實現統一,更何況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後面蘇軾的話令人有些費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該是“安貧樂道”,在自己的現狀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優雅的隱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雞湯。一看蘇軾的回答,這才發覺客人是在感嘆生命短暫。不過生命短暫又與曹孟德何關。細想大概是感嘆如此梟雄也留不住常勝,保不住命。蘇軾的回答卻是又讓我懵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天地在變化,人亦變。可天地也不變化,人卻還在變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陰晴,月亮也還在。只是人在時時變化、變更罷了。蘇軾卻認為若從江月不變的角度看,人亦不變。他的觀點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後卻是十分好的。聽之聲,看之景,取之不盡,共同享有,不亦樂乎?蘇子的境界,實在是吾輩不及的啊。

讀赤壁賦有感 篇11

讀後感 ,661字

每個人隨著地位的變化和能力的大小,頭頂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光環,多數時候,光環對人有利無害,不過有時,光環也有可能要一個人的命,因為閃亮。

曹操並不是《三國志演義》中那個白麵奸臣,事實上“一世之雄”對於他來說更為真實,他破荊州之際“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好不威風,就是諸葛亮也只能承認“此誠不可與爭鋒”。但是,他頭頂上的光環太多太亮了,耳畔的阿諛奉承太多了,多到他自信地認為東吳會讓出苦心經略多年“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地盤,多到聽不進謀士賈詡的勸告,最終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燒得“折戟折沙”,喪失了三國曆史上唯一一次統一良機,他的勢力再也沒有到達江南之地。

東坡亦是如此,他的名號太出色,太響亮,才華太耀眼,他寫的詩詞把周圍的筆墨比得太暗淡,頭頂上的光環太過閃亮,把同時期的文人比的太狼狽,何正臣,李定等人出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引發了一場可笑的鬧劇—烏臺詩案。無論在哪一個立場上,這都是一個莫須有的無聊之事,儘管有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保護,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被貶黃州。這一切,都是別人對他才幹的嫉妒,就是中國獨特的國情:小人常常會將太師擊敗,太師空有一身功夫,卻無能為力。

面對光環,我們該怎麼做?“他們說了,說了什麼,讓他們說!”這是蕭伯納在客廳壁爐上鐫刻的格言。面對他人的奉承,只過耳不過心,只有堅持自我,才能不走錯路,在成功的道路上揚帆啟航。試想以曹操平日之權謀,區區黃蓋之假降豈能不被識破!?東坡若是為人謙虛,廣交良友,自身不那麼尖銳。豈會被區區小人所扳倒!

《鑿壁借光》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492字

成長的路上,我讀過許多國學經典故事,比如《跪羊圖》、《紫荊樹》、《孟母三遷》……但是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西漢時期少年時的匡衡非常的勤奮好學,由於家境貧寒,所以他每天白天必須幹活養家餬口,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坐下來安心的讀書,但是匡衡又買不起蠟燭,鄰居也不願意讓他到家裡讀書,他只好悄悄的在鄰居家的牆上鑿了一個小洞,讓鄰居家的燭光通過小洞透出來,藉著從洞中透過來微弱的燭光,匡衡如飢似渴很快的把家裡的書都讀完了。讀完家裡的書之後他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遠遠不夠,他又到一個大戶人家裡給主人幹活不要報酬閱讀完了主人家所有的書,他通過自己的勤奮、刻苦、好學後來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匡衡勤奮好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學習時遇到各種困難並不氣餒,反而迎頭向上,以聰明的智慧來幫助自己解決困難,為我們樹立了刻苦讀書的好榜樣。現在我們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應該持之以恆,刻苦勤學。這個故事還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要志向堅定,刻苦勤奮,有恆心,有毅力就會學有所獲,取得成功!

《鑿壁借光》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630字

去年暑假期間,我讀過一篇成語故事叫《鑿壁借光》,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它轉變了我對學習的態度,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鑿壁借光》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匡衡的人,他小時候家裡非常窮,但是他很喜歡看書,卻又買不起書,只好找別人借書來讀。他為了讀到更多書,經常到有錢人家裡免費給別人打工,他不要工錢,只求別人給書他看。那時,他白天給人打工,很少有時間讀書,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讀書,但是晚上天很黑,他家又沒有錢買燈,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抽空讀過的書,突然從牆縫裡射出一束光來,匡衡走到牆邊一看,原來是從鄰居家透過來的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用小刀把牆縫擴大,挖成了一個洞,讓光線從洞裡射進來。就這樣,他每晚都通過從鄰居家透過來的光看書學習。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直到後來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古人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能鑿壁借光,努力學習,而我們現在能在環境優美的校園裡,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裡,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指導我們學習,我們更應該克服困難,好好學習,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以前學習時,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有不想讀書的想法,讀了這個故事後,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課能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成績也慢慢提高了。從不愛學習,怕學習,變得愛學習,自覺學習了。

《鑿壁借光》這個故事讓我明白:要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學習古人那種勤奮刻苦的精神,如果浪費資源,浪費時間,那將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鑿壁偷光》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344字

前幾日,翻閱媽媽給我買的《成語故事》無意中讀到了《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故事雖然簡短,我卻深受啟發!

《鑿壁偷光》講得是西漢時期的匡衡,幼年因家貧白天打工幹活,夜晚鑿壁借鄰居燈光勤學苦練,最終成為丞相的故事。故事剛看完,我的臉就紅了,內心也是對匡衡丞相深深的敬佩。

看看匡衡那是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他不畏艱難,想學肯學自己動腦筋,勤學苦練,再想想我自己,今天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珍惜。時常對老師和父母的教誨衝耳不聞,甚至反感偷懶,也時常因媽媽給我買課堂外的書籍和學習資料,覺得是在給我增加學習負擔而發脾氣。對比匡衡,我真的覺得很羞愧。

我很慶幸在我此時的年紀讀到了這個故事。認識了匡衡,為時不晚矣。今後,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認真努力學習。爭取和匡衡一樣,最終成為一個有用之才!

《鑿壁借光》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337字

今天,我讀了一則故事,名字叫《照壁借光》。

這則故事講的是匡衡小時候家了特別窮,買不起油燈。他非常喜歡讀書,可是一到晚上就看不了書了,他非常著急。有一天,他發現從牆縫裡射過一絲光亮,原來鄰居家點起了油燈。他高興極了,就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洞,藉助鄰居家射進來的燈光讀書,憑著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他最後成為了一位有學問的人。

這則故事讓我覺得:匡衡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刻苦學習,我們現在學習環境這麼優越,又怎麼能不努力呢?

記得前幾天,我寫作業時,一邊寫一邊玩,作業寫的馬馬虎虎,最後媽媽回來檢查時,作業沒寫完,還錯誤很多,媽媽嚴厲的批評了我。還要求我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讀完這則故事後,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像匡衡那樣刻苦認真的學習,取得好的成績,做一個有用的人。

《鑿壁偷光》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344字

前幾日,翻閱媽媽給我買的《成語故事》無意中讀到了《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故事雖然簡短,我卻深受啟發!

《鑿壁偷光》講得是西漢時期的匡衡,幼年因家貧白天打工幹活,夜晚鑿壁借鄰居燈光勤學苦練,最終成為丞相的故事。故事剛看完,我的臉就紅了,內心也是對匡衡丞相深深的敬佩。

看看匡衡那是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他不畏艱難,想學肯學自己動腦筋,勤學苦練,再想想我自己,今天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珍惜。時常對老師和父母的教誨衝耳不聞,甚至反感偷懶,也時常因媽媽給我買課堂外的書籍和學習資料,覺得是在給我增加學習負擔而發脾氣。對比匡衡,我真的覺得很羞愧。

我很慶幸在我此時的年紀讀到了這個故事。認識了匡衡,為時不晚矣。今後,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認真努力學習。爭取和匡衡一樣,最終成為一個有用之才!

我的姐姐住在壁爐上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541字

在清明節假期間,同學們有的去掃墓,有的回家鄉,有的外出遊玩……不過我的假期卻與之不同,我展開了閱讀之旅,其中最令我回味無窮的還是《我的姐姐住在壁爐上》。

這本書是由英國作家安娜貝爾·皮切創作的。它講述了傑米的姐姐蘿絲因一次事故而意外離世,另一個姐姐賈思明則活在

蘿絲的陰影下。緊接著傑米的家庭分裂了,媽媽跟一個叫奈傑爾的人走了,爸爸整天酗酒,傑米又在學校交到了殺害他階級的種族的朋友—桑亞,從而使他的爸爸大發雷霆……但最後傑米與姐姐賈思明和爸爸又一次將歡聲笑語帶回了這個家。

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到,假如姐姐蘿絲沒有去世,那他們的媽媽也許就不會跟奈傑爾走了吧,蘿絲在這個家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不過我又想了想,也許都是一樣的,因為媽媽在家時,家裡總是很令人傷心,可媽媽走後,他們不僅還懷念著蘿絲,也使這個家又有了快樂。

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要用勇氣和樂觀的態度面對任何事。我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我每次一遇到難事就先唉聲嘆氣,我也總是在上臺之時突然害怕然後開始動搖決心。讀完這本書後,我要改掉這種行為,學會用樂觀和勇氣面對任何事。

這雖然是一本平凡的書,但它的意義卻是不凡的。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