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有感相關作文20篇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

國三作文 ,664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早年生活的一種追憶,裡面有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有他對老師和朋友的記憶。很早以前我就讀過裡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對他描寫的那個又黑又瘦,教學嚴謹的老師印象深刻。

讀書的時候就學過魯訊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裡“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對這一段我印象深刻,當時語文老師是要求我們背誦,到現在還能背出來,當時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是節選的。

從這篇文章裡學習魯訊先生的寫作方法,他先以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尊為“膠菜”;福建的野生蘆薈運往北京,美其名曰為“龍舌蘭”作鋪墊,再寫他在仙台所受到的優待,就水到渠成,從中也可以看出魯訊先生的謙遜情懷。

這一篇是敘事散文,從文中充分表現出魯訊先生的愛國精神,因為無法苟同於當時中國人的態度,為了喚醒、拯救當時已經麻木的中國人,他也在此時改變了學醫救國的初衷,雖然從此與藤野先生分別,但藤野先生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和真摯無私的愛給了魯訊先生極大的鼓舞。“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上一支菸,又繼續寫此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訊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從他的文章中不但可以學到高超的文學寫作技巧,還可以從中學習,他的高風亮節情操和那無畏的革命精神。

童年——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2

讀後感 ,728字

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生活裡有哭有笑,但都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魯迅先生的童年卻和我們不一樣。

魯迅先生的童年最美好的時光是在百草園中度過的。那裡可以看見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還有蜈蚣、斑蝥。他常常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草,還與同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子急,卻又總是捕不到鳥。他還能聽長媽媽講故事,因此很害怕那條赤煉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不能消除孩子們心中的孩子氣。當先生讀書讀得正專注時,卻沒發現學生正在幹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遊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畫畫……

那裡的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魯迅先生用一個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來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感到很親切。

魯迅先生在文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希望整日被父母管束著,這正是兒童所特有的天性。

曾和幾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之中。但我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的孩子,還在做著只屬於我那童年甜美的夢。回憶起我的那些童年瑣事,還記憶猶新,讓我時常冷峻不禁。小時候,每天都去鄰居家串門子,回來的時候,都會滿載而歸。小時候,每天中午我都會乖乖地躺在床上,聽奶奶講故事,聽著那外面的敲盆子的聲音,叫賣聲進入甜甜的夢鄉……小時候,我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所以我比別人更加渴望大自然。這也是我這麼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我有一天能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無論將來能否實現,我都一直會熱愛著自然和自由。

童年已漸漸離我而去,留下的只有一些零散的記憶,我會好好珍惜這些記憶的,它能夠讓我體會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

錦繡中華——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3

讀後感 ,835字

那些花兒,生長在無邊的黑暗裡,我捧著流血的心將它撿起。朝花夕拾被一頁頁翻過,我的祖國曾是多麼無力的一朵花兒啊!

遙遠的從前被魯迅老先生用筆尖一點一滴從記憶中拼湊出來—他的一生,那時的祖國便被他用明快調侃的語氣拼湊出來。而那種語氣是掩蓋不住自己對祖國的失望。《貓狗鼠》中追憶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卻令人鮮明地認識到當時無處不在的那種“貓”一樣正人君子的奴性十足;《二十四孝圖》中“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讓我被這虛偽的“孝道”而膽戰心驚,《父親的病》中因被江湖庸醫所耽誤離世,那幾位“名醫”的行事態度令我絕望地感到那真是個草菅人命,暗無天日的時代;《無常》中那隻“有情”的鬼和世態下“無情”的人,我不禁悲嘆人性的醜惡,《藤野先生》中那些“標緻”和“精通時事”的清國留學生們啊,你們在敵國的土地上愛國的赤子心呢?

這本書在那個各處散發著腐朽味道的年代裡,宛如一朵鮮豔的花,盯著殘陽失去了嬌嫩與芳菲,卻平添了一份遲來的沉靜與韻致,紮根在那個沾滿塵埃的時代。

而如今的我,伴著身後的光明,與著全新的是世界,溫柔的世界再開啟這本書。早已遠離了我們這個沉悶的時代,踏進了這個嶄新的未來。我們一代代中國人自己的能力和夢想建築了新的萬里長城,一朵朵新生的花兒享受到和風微扶,展現出除一切腐朽力量的生機。苦難的中國人追求的“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也飛入了我們的袖間。

當火箭解脫束縛衝雲霄的那一刻,每個中國人都有著驕傲,多麼偉大的力量啊,他不僅把一個新科技帶入太空,更把一個祖國的偉大夢想帶去太空;當中國的國歌在世界上奏響的那一刻,那最美最恢弘的樂曲展開了偉大中國夢的華章;當屬於中國的列車高速行駛在那九千六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時,中國偉大的復興路上一路開花,鑄就了錦繡中華。

那生長在過去的花兒無力擺脫黑暗的束縛,在黃昏時去撿起只能留下一聲聲扼腕嘆息,而如今我們億萬炎黃子孫讓一朵朵新的夢一般的花朵茁壯成長,盛開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綻放成錦繡中華!

昨日重現——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4

讀後感 ,671字

魯迅一個生活在封建社會裡的人,在那個被黑暗籠罩的社會裡他並沒有同流合汙,在那個正人君子為數不多的社會裡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朝花夕拾的字裡行間是對社會的諷刺,對於封建制度更是深惡痛疾。

朝花夕拾,早晨落下的花,晚上才撿拾起來。老年時回憶過去如同昨日重現,定會別有一番景象。

在朝花夕拾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無常》和《二十四孝圖》。

《無常》講述的是鄰居家的兒子突發惡疾死了,閻王派了一個無常將那病死的人帶回地府。那無常見他媽媽哭得可憐於是緩了半刻鐘才回到地府,而閻王卻認為他是收了別人的錢,於是就賞了他一頓板子。

在一個充滿慾望的社會裡,在金錢的前提下,真情流露成了虛情假意,一切憐憫更是可笑,一切信任頃刻間蕩然無存,在這個封建的社會裡,情感在一點點流失,虛情假意的表情深處是一顆顆冰冷的人心。

百善孝為先,古往今來,孝是評判一個人的重要標準。但孝裡也不缺乏封建與愚昧。如臥冰求鯉,在寒冷的冬天,母親想吃鯉魚,兒子來到冰冷的河面上,脫下上衣用自己的體溫融化那層厚厚的冰。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之憂。在丟失性命的前提下為母親求得鯉魚,那真的是孝嗎?

《二十四孝圖》裡講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在父親死後和兄弟分了家,獨自承擔起撫養母親的責任,家裡漸漸地貧窮起來,兒子出生後,擔心兒子會佔有母親的糧食,於是打算活埋兒子。

身為旁觀者看著這些文字,不禁想到這究竟是真孝還是愚孝。那些為人稱道的孝是否也充滿封建與愚昧。

手裡的書漸漸被翻完了,那書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那是批判社會的勇氣,那是汙濁社會的一股清流,在那漫長的歷史裡,它一直在流淌,從來不曾停息。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5

讀後感 ,650字

今天,我懷著興奮地心情閱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是記敘文,是回憶性散文。全書共十篇,外加一片《小引》和《後記》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會》它記敘的是魯迅兒時要去看五猖會,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期盼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裡無知和隔膜。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像魯迅父親那樣的阻難。

記得有一次暑假,我要和我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可是再出去的前一天晚上,我的媽媽對我說:“你是不是明天出去玩呀?”“嗯!怎麼了”我微微一笑地說。“那你給我背背《桃花源記》,不會背就別去了。”因為我媽說《桃花源記》是初中必背的文言文。可是我連看都沒看,更別說背了。我原本高高興興地收拾我的東西,可是,因為我媽的一句話我高興的心情被打滅了。我拿起書,噘著嘴,哼了兩句。見我媽走了,我就開始抱怨起來。抱怨也沒用,只好乖乖的背了。

第二天一早,提前了半小時起床,就是為了背《桃花源記》。到了該走了,我媽讓我背,我就坑坑巴巴的背了“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你背的還不熟,你再背背。眼看集合的時間快到了,我又有瞄了一眼,有個我媽,背了一遍。這次背的還可以,我媽就按我過了,我就慌慌張張的出門了。

我看到這裡,都感同身受,敬佩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裡時的無奈和厭煩,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真的該反思了。

舊事重提——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6

讀後感 ,915字

杯中的茶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手中捧著魯迅的《朝花夕拾》,靜靜地品味著書的芳香。

這本書是魯迅晚年時的作品,記敘的卻是他幼年的事,所以又名—舊事重提。幼年時的事情,到了晚年去回想,就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了黃昏去摘。雖然失去了盛花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卻因夕陽的照映而平添了幾分韻味,而它的清香,則更是令人回味。《朝花夕拾》收錄了魯迅童年和青年的回憶性的文章,他不僅從兒童的目光追憶往昔,而且還以成年人的眼光來做出新的評論,令我回味無窮。

這本書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例如我十分喜歡“長媽媽”,他是魯迅的保姆。她因為受到了當時社會的影響,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如:她喜歡在過年的時候吃“福橘”等。而我喜歡她則是因為最初她踩死了坐著的隱鼠。為此,作者對她懷恨在心。而後來,她卻幫作者買來了《山海經》,讓作者原諒了她的錯誤。從中我看出了她的可愛,所以才喜歡她。

這本書中運用了反諷的手法,在《父親的病》一書中,魯迅對庸醫行醫的過程細細道來,雖沒有指責及諷刺的語句,但細讀來,字裡行間都蘊含著他對庸醫的批評和諷刺。是的,我十分厭惡那庸醫,醫生只騙錢卻治不了病,這算哪門子的醫生,充其量也只能是個騙子,我從中再一次看見了那社會的迂腐,富人家的病治不好,窮人家更是連治都治不起了。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要數《五猖會》了,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這一文中,作者想要去觀看五猖會,卻在出發前被父親攔下,強迫他背誦書本《鑑略》,使作者有一種掃興和痛苦的感受。我從中看到了當時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摧殘。所幸的是,我並未生活在當時的社會中,也不必接受那樣的封建教育。與過去相比,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是多麼開明呀,真是可喜的呢!

當時的社會,我們沒有經歷過,可我卻從魯迅筆下的《朝花夕拾》中感受到了它的迂腐和冷酷。可以想象到當時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僅囚禁了人們的思想,還迂腐不堪。在這本書中,我看見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相比當時的社會,現在的人們是多麼幸福,這便是改革開放的意志所在了。所以,珍惜眼前的幸福。當然,還要創造更好的未來,這便是我們現在的目標了。

合上書本,茶的清香仍在,而我便從這淡淡的清香中,靜靜地回味書中的一字一句……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7

讀後感 ,509字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老師推薦的,由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中寫下的膾炙人口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給我的感觸極大。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年幼的魯迅在別人不經意間,鑽進了美麗的百草園,去捕鳥,但卻一無所獲。接著在三味書屋裡唸書,只要離開一會兒,就會被壽鏡吾老先生:“人都到那裡去了?”給喊回去。一切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無窮。同時,也勾起了我的一小段童年回憶……

小時候,在花叢中,一隻只五彩斑斕的蝴蝶正在跳著美麗動人的舞蹈,我便與小夥伴們躡手躡腳地走上前去,就在我們準備捉它時,蝴蝶們已經偏偏起舞飛到了另外一叢花蕊上面,我們都撲了個空,大家面面相覷,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起來;在叮咚溪水邊,我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躲貓貓,我總是躲在自己獨有的祕密基地裡,看著別的小夥伴一個一個的都被找了出來,而我還“安然無恙”,心中暗自一陣竊喜,其他的小夥伴們都找不到我,便對我佩服不已;在鬱鬱蔥蔥的大樹林裡隨風奔跑,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與煩惱全都拋之腦後,開始盡情的歡笑……

我們的童年時光像一葉扁舟,在湖泊上漸行漸遠,留下的只有一些散瑣的回憶。但倒不如細細閱讀一下魯迅的《朝花夕拾》,同他一起熱愛大自然,品味每一天!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8

讀後感 ,771字

讀了這本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感受到了他童年的樂趣,雖然童年已逝,但細細回想,也令人浮想聯翩。

記得那一次,長媽媽把魯迅的隱鼠踩死了,冤枉是貓咪乾的,從而使魯迅討厭貓。讀到這裡,我不禁有點討厭長媽媽,因為她騙人。但後來,長媽媽東奔西走給魯迅買來了《山海經》,著實讓人感動。其實,她雖然嘮叨,禮節多,但她淳樸,善良,愛孩子。我的媽媽何償不嘮叨,但也能理解,她畢竟也是為我好呀!

魯迅先生是鄉下人,但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認真學習,知書達理。魯迅先生的童年雖然缺少高科技產品,但能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在神奇的百草園中聽蟋蟀的琴聲,油蛉的低唱,觀察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黃蜂,牽連不斷地拔起傳說中有像人形的何首烏根,摘到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可是我們的童年,在鄉下見到綿羊和山羊都十分稀奇,在雪地中捕鳥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很難看到下一場鵝毛大雪。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冬天下雪不受凍,夏天下雨不怕淋,家家戶戶都住樓房,要看書不用借,要學習條件優越。但我們的樂趣少了很多,有時真的很羨慕鄉村生活。

而在三味書屋的生活也不枯燥、乏味,三味書屋後也有一片地,課餘時間,魯迅先生和他的小夥伴們也會去玩耍,勞逸結合。而我們的學習,有些純屬為了應付考試,各科老師都常會說:“這課不考,不是重點,過一下就行了。”但往往有些知識我們迫切想了解,卻被那枯燥的所謂的“考試重點”佔據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我們的童年也美好,我們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樣艱苦,如今科技發達,我們也有了多媒體,使教學更加方便。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看到清晨綻放的花兒因沐浴著陽光而美麗,可夕陽西下時的它已不再嬌豔多姿。而我們伴著清風站在交叉路口,會浮想聯翩。那時的我們,早已離開父母的懷抱,在烈日下為我們的夢想努力。即使遍體鱗傷,也要飛翔,而童年的記憶,永遠不會被抹去……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9

讀後感 ,722字

翻看舊的書籍,譜下新的筆錄。內心又一次受到歷史的撞擊,童年的美好也隨之輕輕跳躍。

《朝花夕拾》,一個交織著魯迅先生兒時到青年的快樂、悲傷、懷戀、憤恨的情感故事。樸實而感人的文字,濺起了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心靈。

書中,貓讓“我”厭惡至極;慢慢長大,“我”對社會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從二十四孝圖中,“我”看清了愚昧的封建孝道;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予了“我”最美好的回憶。

魯迅先生從自己親歷的生活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的童年生活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鋼琴”,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充滿童趣的畫面給作者留下了甜美的回憶。

似水流年,我們的童年也已悄然而逝,成為了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常在離家最近的那座古樸的老橋邊玩耍、嬉戲。在那個時候,老橋陪我們度過了美好、快樂的童年。

每天,我們都相約在老橋邊,手拉著手,趁著家長不注意,偷偷去橋邊的小店鋪買好吃的、好玩的,之後便在老橋邊盪鞦韆、玩翹翹板……在童年的世界裡,我們天真可愛,在那座刻滿滄桑的老橋旁,總會發出一群孩子們竊竊私語的談話聲和那銀鈴般的笑聲,那些聲音,記錄著我們童年的溫馨、快樂。

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不快,留下了愉快的回憶。我總是時時惦記著家鄉的老橋。一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份自由、甜蜜的回憶!

那座家鄉的老橋,是凝固的音樂。那座老橋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見證著我們的童年,承載著我們的歡笑,它陪我們度過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

童年的美好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魯迅,一位令人敬仰的偉人,在他的筆下,我看見了一個耀眼的詞彙—童年,讓我們斟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嚐……

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0

讀後感 ,1763字

【讀《朝花夕拾》有感】

陳增琦

魯迅先生在中年落魄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想必別有一番滋味吧!

正如小引裡所說:“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朝花夕拾》確實如其名,獨具一番色彩。

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是有苦有甜,但不管如何,童年都會在心裡留下美好的回憶,就像被刀刻在心中一樣,難以忘懷。

《朝花夕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小時候,頑皮可愛,常常趁大人不注意時鑽到百草園中去玩,整天與花兒、蟲兒作伴玩耍,甚至於爬到樹上去採野果兒吃。雖然他有時會背先生責備,但總免不了孩子氣。

就像少年魯迅一樣,我也總是到小區的樓下玩耍,與花草樹木為伴,在原野中跟隨蝴蝶跑來跑去,不亦樂乎。

童年的時光,真是快樂。與自然相伴,無憂無慮。現在的我們長大了,再也不能享受從前的那種快樂了。每天都是學習,只為學習而煩惱。

童年逝去了,留下的是回憶。

【讀《朝花夕拾》有感】

高心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

兒時的美好事物,久別之後再嘗,滋味“不過如此”,但是留存在記憶中的,永遠都是“酸甜可口”的。浸潤著歲月的沉澱,賦予了原本事物不曾有過的美。所以,魯迅先生甘於記憶的“哄騙”,時而反顧。

文章中寫道,編定《朝花夕拾》時,天氣炎熱逼人,作者的心境是紛擾蕪雜的,但回憶那盆水橫枝,卻清涼怡人。

文章《狗貓鼠》表面上寫的是三種動物,其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寓意頗深。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位子女的義務。但孝不可是盲目的,反人性的。讀《二十四孝圖》,感受到其中要求的“孝”比尋常所認為的更難幾十幾百倍。

《朝花夕拾》裡還有很多童年的趣事,給魯迅的一生帶了滋養與快樂。現在,我們都在為學習而努力,再也不能享受那種單純的快樂了。

【讀《朝花夕拾》有感】

薛振昊

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童年,沒有誰的童年是一模一樣。如果讓我們再次細細回望一次自己的童年,所有人定會開懷大笑,繼而放聲大哭,最後微笑著睡去。

魯迅先生的童年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童年的“三味書屋”就是小學,“百草園”就是我的家鄉,一個給我帶來快樂的地方。更別說那些好朋友們,別說門口的河了,單是收過稻子的田野就有無窮的樂趣。

沒了散發稻香的稻子,田野裡留下一望無際的稻稈。在那些稻稈中,有一些難以發現的樂趣—那就是,青蛙。記得那時在田野裡抓青蛙,遇到了一隻超大的牛蛙,一群孩子追在牛蛙身後,追了半個多小時,愣是抓不到。不過還是有一些小收穫的,捉到了幾隻青蛙。在好朋友的指導下,我也抓到了一隻很小的青蛙。

童年是一場“笑話”,童年時做的很多決定現在看來是十分不明智。但正因為無知,童年才顯得多姿多彩。

【讀《朝花夕拾》有感】

王弘宇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我想這描寫的就是朝花吧!作者只是想借著朝花,拾起那絲往日愉悅的回憶罷了。他想把心中那壓迫的世界遺忘,幻化成一個歡樂而又蕪雜的想法。歡樂而又蕪雜的書與文章,雖只是靈光一閃,便可忘掉整個悲傷世界,只記住了美好回憶。所以,才取其名為《朝花夕拾》吧!

其實,按常理來說,魯迅不過凡人,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飽含七情六慾的國人。可是,因時代而改變了一切。

從魯迅先生的童年來說,既是悲傷的,又是歡樂的。魯迅先生的父親生病,卻因封建思想的迫害而未讓其度過一個安穩的晚年。《狗貓鼠》中,因為“仇貓”,諷刺了大眾的精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從悲傷中,尋出了開心的靈魂。可見,魯迅先生的童年可真是笑中帶淚。成年後,魯迅先生更是經歷了酸甜苦辣。

我想,朝花啊,拾起那絲回憶,想起一片風花!

【讀《朝花夕拾》有感】

朱浩

魯迅生前在東京學醫時,常受當地的學生貶低,可是藤野不幫助日本學生,而是站在魯迅先生這邊,幫他訓斥那些可惡的學生。事後藤野先生還細心地幫魯迅包紮傷口。這可看出藤野先生是多麼地重視、關心,還把魯迅看待成親人一樣呵護。

在魯迅先生決定不在東京學醫,想回家時,藤野先生面帶悲傷,眼裡閃著淚光。這也可看出藤野先生不捨魯迅先生離開。

之後他將手緩緩地伸進口袋裡,掏出了一張照片,這是魯迅入學的時候,他與魯迅先生拍的。我想藤野先生是希望魯迅能夠記住他吧,這也是唯一的紀念。

這篇文章讓我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關心和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