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之我見相關作文20篇
美食文化之我見 篇1
高二作文 ,177字生活雖然現代化了,可我們骨肉間流動著中華的血液,我們不是浮萍,隨波逐流。我們有根,這條根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不要讓風吹塵掩蓋了,不要讓沙迷了我們的眼睛,不要讓脫俗的慾望丟了心的靈魂。
醒來吧!我們手裡握著最好的東西,千萬別讓它丟失了,並不是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而是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真正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讓中國的美食文化之風來得更猛烈些吧!
創新文化之我見 篇2
高一作文 ,1022字各個國家都有自己國家的文化,但是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各具特性的,它們都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想要去改變一個國家和一個群體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將自己的文化融合到其他文化中去,或者將其他文化吸納到自己的文化中來,使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共存,彼此完善。所以我認為:文化共存是可以實現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文化共存,這麼高大上的詞語,應該離我們很遙遠吧?”其實,文化共存並不離我們很遠,它就存在於我們現實生活當中。
放眼望去,現在滿大街的人都穿耐克、阿迪達斯的鞋子、衣服;中國的餃子、北京烤鴨這些傳統美食也流傳到世界各地,中國的國粹—京劇被世界人民所熟知,中國功夫的武館也開遍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去旅遊,而在中國的告狀也隨處可見很多外國人;街道上我們可以看到飛奔的汽車,可能發動機、輪胎、外殼都是分別採用不同國家的技術……這種種生活現象,都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納、相互完善的文化共存。目前全世界已經逐步走向多元化,不管什麼文化,只有採取開放的姿態,接納吸取其他先進文化,去除自己糟粕的文化,才能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但是當今世界上也曾存在許多文化衝突現象。就像古代歐洲的基督教和西亞異教徒因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而對異教徒進行殺戮,最後導致兩敗俱傷。這是一場因宗教文化衝突而引發的戰爭。而中國卻奇蹟般地呈現道教、儒教、佛教、回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層面的各種神教的共存狀態,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貢獻的永恆價值。
其實,文化的衝突不必是一種文化消滅另一種文化,相反,兩種文化可能吸取對方的優秀文化後,彼此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完善。如羅素所說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所以文化共存才是人類的出路,世界應該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世界上各種文化,只有共存,才能聽取對方身上的精華,來填補自己身上的不足,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文化共存呢?
我想,如果每種文化都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普遍存在的特性,才有可能如此。每種文化在流傳到世界各地的時候,既要保留自己的本色,又去學習其他文化優秀的地方,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讓全世界都認可這種文化,而不是像基督教與袋伊斯蘭教一樣用一種文化消滅另一種文化,那樣只會在民眾心裡產生對異於自己文化根深蒂固的厭惡。這樣多種文化才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才能創造出精彩紛呈的世界文化。
文化共存,是包容,是汲取,更是一中積極的創新。
中華飲食文化之美 篇3
國一作文 ,1288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為我們所驕傲與稱讚。中華民族是一個對食物具有狂熱愛好的民族,中國的飲食文化蘊涵著中華文化之美。
中國人對於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從不曾因時光的變遷而動搖。古之祖先對於美食的熱愛,也體現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山川自然的熱愛。他們懷著這樣一份源自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甚至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美好,在數千年格物運化中,逐漸孕育出了屬於中國的雅俗共賞的中華飲食文化。
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一生清貧,然而他對美食之追求卻未曾厄於窮困之中。當然,中國的飲食文化,也離不開茶。《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為飲食文化中的“飲”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於“情”,品茶抒情,寄情於茶的詩句數不勝數,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詠茶賦詩,也為中華文化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從遠古時代傳說起,就融於華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裡;自陸羽始,中國有了茶學,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陸羽尋出了茶的真諦,並在尋覓“至茶”的過程中形成了不羨榮華,專心研究於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這一句可謂中國飲食文化大雅之寫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飲食離不開凡塵俗世,柴米油鹽,而在大俗之氣裡有大雅之氣度。
蘇軾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蕩自由,享受生活,對美食的鑽研可謂精妙,所制的東坡肉流傳至今。而他的《豬肉頌》看似一篇娛樂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這一首小詩雖不求押韻,詩人可自搖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濃,更讓人垂涎欲滴,難怪詩人又“每天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兩句,顯露出詩人的閒情與雅緻,這不僅是中華美食的一種性格,更是中華文化美食之旅。然而,這東坡肉不正是東坡身處逆境之間,樂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體現嗎?也正是因為東坡豪邁曠達,熱愛著繁華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難中尋求自己所愛的食物。我們無從知道東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嚐東坡肉入口即化,吃了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之際,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對生活的愛與追求。這難道不是大俗之氣中亦有大雅嗎?
中國的飲食文化隨著時間的年輪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至今仍寄居在我們的味蕾之上。中華文化美食包羅永珍,但中國人的“好吃”更是舉世聞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卻對此頗有微詞,把中國人對於美食的追求看作“貪吃”與“浪費”,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而已吧!文化價值的不同,自然也產生了思想上的差異,但終究都會殊途同歸,都能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愛與追求。
美食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東坡肉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餚,它蘊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氣度的中華文化,這何嘗不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體現呢?
在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也許早已超出其本身,它與中華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更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一種雅俗共賞,關於情懷的人文精神的意義!飲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氣質,傳承中華飲食文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讓我們攜起手來,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傳而努力奮鬥吧!
“文明”之我見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717字在我看來,文明就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兒,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有點難。
還記得在2015年暑假,我去日本遊學,在迪士尼樂園,我和夥伴們正在排隊玩有意思的專案。一對和我們同樣是來自中國的旅遊團進來了,導遊居然明目張膽地帶著團員翻越欄杆,插隊到最前面。我看到被插隊的一位日本先生好像有一點生氣,但立馬很有禮貌地對他們說:“請不要插隊!”那導遊不聽,先生又耐心地說道:“這是很不文明的行為,先生,中國人在我心中不是這樣的,請排回去,謝謝!”他面容微笑,語氣堅定但又柔和,讓那些插隊的人員羞愧萬分。當時,我們這些小朋友的臉覺得火辣辣的!
這件事中,我非常欣賞那位先生的言行舉止,他能用平和地心態去對待違反文明的行為,用文明的方式去阻止不文明的行為,用令人舒服但卻讓人羞愧的言語去感化別人。要是這件事換在國內的話,被插隊的人可能會惡語相向,更有甚者可能會吵架,這樣反而沒把事情解決,反倒把事情搞砸了。那位日本先生的做法很聰明,用文明的方式解決了問題,同時也宣導了文明行為。
還有一次,我在新加坡環球影城看水世界的表演,一些觀眾一邊看錶演一邊在吃零食,吃完以後就把垃圾放在身邊繼續看。表演結束了,我們原以為他們會都把放在身邊的垃圾置之不理,結果每個人都用小塑料袋很細心地將垃圾檢起來,並排隊一個個的去垃圾桶進行分類垃圾。當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做,每個人都能那麼文明有禮,那麼保潔員會多輕鬆,我們的環境有多幹淨美好!
可是在我們國內我卻很少看到過這樣的場景,我時常看到的是隨意插隊,隨地亂扔垃圾……。文明事小,但卻事關我們全民素質的提升。
因此我呼籲:讓我們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爭做文明中國人,讓文明行為在我們心中生根開花!
護節氣之美承文化之魂 篇5
國三作文 ,940字“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昔日我們牙牙學語之時,縈繞耳畔的二十四節氣如今卻逐漸被人淡忘。而今,其申遺成功,又一次將人們的文化記憶喚醒。於此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吾輩當身負此責:護節氣之美,承文化之魂。
所謂二十四節氣,即是前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相關實踐,乃先輩智慧之精華。春分、穀雨、驚蟄……,一個個節氣語意簡明又暗藏畫意,串聯起了四季的翩然變幻,更為生活增添了一份悠然之美。可以說,二十四節氣不僅集自然的詩意與農業實踐於一身,時至今日,也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或許有人會說,於今日這般的資訊時代,指尖輕點便知天下事,為何還要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呢?誠然,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體系似乎與現代資訊的高速化、準確化相矛盾,但換個角度看,其背後所蘊藏的傳統文化之根基,乃是今日民族立身之本。更何況,放眼今日的農業耕作,二十四節氣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和指導作用,它所隱含的文化知識早已滲透在我們朝夕於斯的土地上。因而,資訊時代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傳承並不矛盾。
而如今的多元文化時代,不僅有文化碰撞、文化融合,更應有文化堅守。為二十四節氣申遺,便是一種文化堅守。放眼社會,當洋地名氾濫於周身,當老建築在車輪之下轟然倒塌,當人們沉溺於西方節日之中時,守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更加凸顯其必要性。如同城市的土層需堅實守護方能承高樓之重,文化的土層也需悉心呵護方能承民族之魂。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乃是千萬份堅守中的一份,唯集眾人之力,方能佑其承襲萬代。
進一步來看,二十四節氣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其覆蓋了農業,氣象,飲食習俗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打上了獨特的民族烙印。而這,正是在當今國家軟實力日益重要之時,我們所缺乏的民族印記。從匠人精神到二十四節氣,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它們連線起了中華民族深埋於心的共鳴感,喚醒了人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這傳統文化日漸式微之時,為二十四節氣申遺喝彩,為傳統文化的弘揚貢獻一己之力當刻不容緩。
護節氣之美,承民族之魂,我們當守護好這一份文化之美,併為文化傳承奔走不停。雖道阻且長,願溯洄從之,讓文化之光於傳說已然緘默之時,依然還在無聲閃耀。
最文學之我見 篇6
高考作文 ,1141字隨著時代的發展,事事都要評個“最”,如最先進的科技,最先進的城市,最先進的人物等等。文學也不例外,走進書店一看,滿眼看到的盡是“最文學”的:《最故事》、《最小說》、《最推理》、《最文摘》等書刊,以及那些醒目的廣告“最具人氣的,最受歡迎的,最值得珍藏的小說詩歌”等。
在這樣的“最時代”下,產出的“最文學”就真的是最好的嗎?翻開那些帶有“最”字標題的書刊,裡面的內容在我看來就是千篇一律的故事情節,只不過是換個人物、換個說法罷了。
那麼,這樣的書為何會如些熱銷,各大出版社為何要熱衷於是呢?這就要聯絡到當代青年對文化的審美觀。
隨著時代的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在難得的短暫的閒暇時間裡,人們似乎更熱衷於去看一些易懂通俗的|“文學”,娛樂娛樂便作罷。而那些真正的文學,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文學,就被人們拋到了九霄雲外了。還有一方面就是當代青年的生活環境,導致了他們對文學的曲解,在沒有壓力且舒適的環境下,許多青少年似手都患上了無病呻吟的毛病,而這些“最文學”的內容恰恰迎合了他們的口味,再他們看來這些內容與之產生了共鳴,所以一期又一期地買回家,看著小說的悲傷情節,然後顧影自憐一下,掉幾滴淚眼,以求滿足。
正因有了以上的等諸多因素,出版商見有利可圖,就大量發行這些與“最文學”有關的書刊,導致了庸俗的“最文學”的泛濫。
“最文學”好比我們生活在的快餐,看似方便美味,實則沒有任何營養成份。這樣的“文化快餐”真的能節約人們的時間嗎?我看未必,人們只不過是把時間浪費在看這些無意義的書上罷了。許多青少年更因看了某些悲情的小說,整個人也跟著變悲觀,對生活失去了興致。在這樣的“最文學”影響下,人們的眼光永遠只盯著“最”字,卻摒棄了真正的有內涵的文學作品。問問當代的青少年,對孔子瞭解了多少,他們只是略懂略懂而已;再問問他們,郭敬明是誰,他們能說出一大堆,甚至連人家的私事他都能給你說出來。可見“最文學”對當代人們的影響是弊大於利。
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似乎該反省反省自己了,當你的書架上擺滿了《最小說》、《最故事》之類的書時,不如在你的床頭放一本《論語》來得實在。快速讀許多篇毫無意義的小說,不如慢慢品一本有“營養”的名著。
文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我們用有限的時間,去欣賞無限魅麗的真正文學。
傳承中華之美,飽含文化之韻 篇7
國二作文 ,975字春節是中國人眼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在人們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春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存在既代表了人民美好的社會願望,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文化的魅影。
最具文化底蘊的,當然要數“對聯”和“福”字。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通俗性和高雅性相容,雅俗共賞。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著我。“福”字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同時,“對聯”和“福”字也展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一橫一瞥,一點一捺,寥寥幾筆卻有無限氣概和感慨,讓我讚歎不已。
接下來,就是我們盼望已久的除夕,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大年三十”,是一家人相聚日子。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格外高興。當然,這一天也有三個最為重要的習俗,便是“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非“魚”莫屬,它取“年年有餘”的吉慶寓意。其次,加上春節聯歡晚會這一盛大節目的襯托,顯得更加吉慶歡樂。最後,人們還要守歲。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收穫頗豐。煙花滿天飛,點綴的夜幕絢爛多姿,每個人都靜靜欣賞煙花上升的精彩和綻放的美麗,隨著煙花的升空,默默祝願……
年初一,一定是春節中最溫馨的一天。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帶去問候和祝福,也就是俗稱的“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想,這一天也是小孩子們的最愛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收到大人的“紅包”,即“壓歲錢”。這裡面不僅有錢,更有大人們對孩子們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願。時間帶走的是嬌豔的外表,留下的卻是經久瀰漫的醇香!春節正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造就了它無法撼動的地位。我們愛春節,更愛創造它的傳統和文化!
“義”之我見作文議論文 篇8
高二作文 ,1839字【篇一:“義”之我見】
“義”是一切品德,情操的高度概括。自古以來一位位英雄在名為義海的歷史長河中名垂青史,踐行著道義,信義,情義。“義”是一切美好品格的源泉,也是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因為沒有道義便沒有人格,沒有信義便沒作為,沒有情義便沒有朋友,這樣可否稱其為人?可見,義是人的延伸,有義方為真人。
林則徐在虎門硝煙這一義事為後人所稱頌,他便是一個真人。曾經有一位英國公使送給林則徐一份價值10萬英鎊的禮盒:上等的菸草,華貴精美的菸斗,價值不菲的金簪。然而這些有著華麗外表的禮物正是荼毒中國人民的武器,林則徐堅決拒絕並回諷一句:“這套煙具是屬於違禁品,本當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把煙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家博物館當展品吧!”林則徐堅守著自己的義並維護了當時大清的義,在當時外國列強對清朝的壓迫下,他義字當頭,絕不低頭,決不妥協。
而那位英國代表的行為可說是與“義”背道而馳,那他縱然是人卻不屬真人。義不能用物質去衡量,更不可用物質去替代,去磨滅,否則那只是假義。林則徐的義在財寶面前絲毫沒有動搖。正是這一種義讓人們免受迫害,也正是這一種義讓林則徐名垂千古。
愛國是義,堅定是義,剛正是義。
在此之前備受關注的菲律賓劫持人質事件中,那一位不知名的香港導遊在人質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立即撥打電話回香港彙報。他的這一舉動也可稱為義,他冒著生命危險也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讓香港公民能在第一時間得知此事,雖然到最後他還是不幸遇難,但從他靈堂前一束束怒放的純白之花可看出他的義為人所贊同,為人所讚賞。
做好本分是“義”,堅守崗位也是“義”。
不管大義或是小義,做好自己應該去做、值得去做的事,那便是“義”,不必驚天動地,不必刻骨銘心,不必名垂青史,只要“義”在心,“義”在行,“真人”並不難達到。
“義”之我見,為道,為信,為德,為情,簡述之,為宜,為然。繼而,行義之人為“真人”矣!
【篇二:“義”之我見作文】
風波亭上的點點殘血,湮滅不了“滿江紅”的慷慨激昂;汨羅江邊的聲聲嘆息,湮滅不了“雖九死猶未悔”的赤膽忠心;苦寒之地的牧羊老者,大漠孤煙下的聲聲駝鳴,從我記憶最深處湧現。古往今來,生生世世,星空下的呢喃訴說一個個有關“義”的故事,使我刻骨銘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吶喊言猶在耳。身世浮沉,風雨飄零,身處歷史的變化更替之際,面對高官利誘,於零丁洋邊卻不為所動。如果說這是一種信念,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對“義”的執著,這種執著,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堅毅,是對自己的情感最真實的流露。滄海浮生,歲月如華,潮漲潮落間那佇立的身影,以自己的血肉喚醒了這個時代。愛國是義,堅定是義。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一把把無形的首,刺向國民麻木一仁的心靈,於靈魂至深處,是先生痛徹心扉的吶喊,這一聲聲吶喊,喚醒的是民族的赤血精魂。於民族存亡之際,先生捨棄了原本極其安逸的生活,為了觸動內心的“義”,將自己的思想響徹黯淡的長夜。“義”使先生安逸的生活充滿了急流,給予人們的卻是不巧的篇章。“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先生的義,使民族不彷徨。剛正是義,責任感是義。
秦檜賣國,已歷千載,人猶罵之。周作人投敵,雖一代文學大家,難掩世人所不齒的汙點。沈括的《夢溪筆談》傳至後人,揚名青史,然而沈括的內心並無義的存在,於變法最頂盛的時候,駁斥蘇軾;而後於變法衰落之時,卻又明哲保身,上奏貶王安石。雖才智過人,卻也難避“義”的考驗。明末清初才子吳梅村,先仕明,後降明,日日夜夜承受著自己內心義的煎熬。晚景甚是淒涼,他於絕筆詩中寫道:“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說!”
義的考驗,內心的決擇,可見一斑。
記憶的風鈴悄然響起,三國時的羽扇綸巾,秦漢時的明月關山,大唐時的紫氣東來,“義”的傳承橫亙於歷史的長河中。叢飛的至死不渝,譚千秋的隱形的翅膀,長江大學三位大學生的義無反顧,香港殉職領隊謝廷駿的“站到最前、撐到最後”。種種的義舉中,浩然正氣無不充溢於天地間,而這浩然正氣,正是緣於內心深處的“義”。其實,所謂的“義”,並非上升到絕對的道德高度,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良知。而當這種良知成為一種習慣,毋庸置疑,這種習慣將會改變一個人生命的軌跡。
循著古人的來路,踏上世界的旅途,“義”存於身而發於心,而當“義”成為人內心最純粹的一種表露,那麼生命的意義也就不僅僅侷限於金錢數字的累積以及對榮華富貴的熱衷了。
耳邊傳來了響徹天際的梵音,如晨鐘暮鼓,久久滌盪著我的心靈。
美之我見 篇9
國二作文 ,466字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美,各式各樣,隨處可見。例如:圓、等邊三角形、對軸圖形。在生活中,電視機的長與寬的比例,黃金分割率“0。618”及由各式圖案所組成的幾何圖形。當然,以上我所說的全是“死”的,“活”的圖案也隨處可見,如色彩斑斕的金魚、五顏六色的花朵等等。
但這些美,全是外表美,它們色澤豔麗,溫軟可愛,但有些內在卻十分的陰毒。如生長在印度的一種毒蛙,他們個個色彩豔麗,可又有誰能想到他們身上全是見血封喉的生物。它們身上的那一層毒粉只要幾微克,便可毒死一隻猴子大小的生物,生活在那兒的人民也正是瞭解到這一點,用毒青蛙身上的毒粉塗在標槍上,然後射向他們所遇到的獵物。不足個把時辰,就能滿載而歸了。
在當今這個社會上,人也一樣,有些外貌美麗的人,心中卻無比的黑暗,它時時想著爭名奪利,彷彿是為了這世俗中的物質而跳動的。相反的是,有些相貌平凡、出奇平凡的人的心中有著善良。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名言一點沒錯。在辨別美醜的時候,不應該太過注重於外表,而是應該注重內心修養。因為“外貌美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經歷之我見作文 篇10
高三作文 ,12016字【篇一:經歷之我見作文】
“經歷“,人人都有。”歷“字本身就是人人都有的狀態。古字“?v”,上為“日光照耀下的樹林”,下為“人的腳“。表示“人在樹林中穿行”的樣子—造字的古人們都這樣做過,而歷代芸芸眾生也都有自己或長或短的人生經歷。然而其中有些人自得其樂,回味無窮;也有些人一生碌碌空虛而無所牽託,令人嘆惋。所以,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經歷更加豐富充實呢?
把目光投向愛琴海之濱,兩個身著素袍的人在陽光下的樹林中穿行,他們可以給我們答案—相傳蘇格拉底與拉各斯相約共訪一座風景秀麗的名山。於是二人分頭出發,待會合時才發現,那山根本不存在。拉各斯一路只顧風塵僕僕,此時只是嘆息。而蘇格拉底卻沒什麼遺憾的:“我這一路看夠了美好的風景啊!”
蘇格拉底的人生態度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因為它有一種“經歷的主體意識”。他知道人生不應僅僅侷限於一個目標,而實現目標的過程也同樣珍貴,甚至更加值得品味。而且他還主動踐行這種理念,注重關注自己的人生經歷。比起漠視自身經歷的拉各斯而言,自然收穫更多。
充分理解人生經歷的意義,並努力主動去探尋、去銘記自己的經歷,這種態度,我稱之為“經歷的自覺”。它能使我們主動的、有意識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從而使生活變得充實。
僅僅有“經歷的自覺”是不夠的,我們還應去聽聽朱熹爽朗的笑聲。昔日朱子與陸九淵會於溪山,他手指周遭景色,又指指彼此二人,朗聲笑道:“自有宇宙以來,已有此溪山,還復有此嘉客否?”這句話每每讀來,皆如朝聖般震撼。朱子的生命太豐沛,文化人格太高大,以至於他有理由相信,他和他身邊人正經歷的就是“最好的時代”。其實這種氣度並非他二人專利,且看北宋嘉佑二年進士科—考官,歐陽修;進士,張載、曾鞏、程頤、程顥、蘇洵、蘇軾—如此多的文化名人匯於一時,給了他們豐富彼此人生經歷的絕妙舞臺,賦予他們對自身所處時代的自信,也便造就了專屬於宋代的理性哲學的光輝。
我輩文化人格雖然尚難以望先賢項背,但我們是否也能對身邊正在經歷的事物投以最真實的目光?我們是否也可以用“最好的時代”來衡量我們正經歷的一切?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主動對自己面前的人、手邊的事抱有一種“溫情”與“敬意”。我們的經歷,也會因為我們主觀上的重視而變得彌足珍貴。充分相信自己一切經歷的價值,並始終以正面的價值尺度去衡量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這種態度我稱之為“經歷的自信”。它讓我們得以更好地享受經歷,回味經歷。
經歷的自覺,經歷的自信,這兩種的兩種態度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一種經歷見證一種成長。只要我們主觀上願意接受我們的經歷,它們便終將幻化為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去經歷吧!自覺一點,自信一點,就夠了。
【篇二:經歷之我見作文】
經歷,對作家來說,可能是創作的源泉,就像《聖彼得堡的留戀》中有一句話“對於作家來說,必須擁有經歷。”然而何止作家,經歷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寶貴的。於我來說,經歷是攀登山巔的臺階,是華美蛻變的基石。
很多人願意永遠生活在自己舒適的區域,不經歷苦難和挫折,看起來似乎也合情合理。那麼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擁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經歷呢?作為學生的我,親身經歷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三,常人無法想象書海的廣闊與厚重,甚至壓得你無法喘息。少年最難熬的,便是那長夜漫漫的苦讀。如此有人選擇逃離,而我選擇了經歷。當從繁重的學業中抬起頭時,你會發現,它使你“更上一層樓”,體會到“一覽眾山小”的愉悅;當你從暗夜中看到點點星辰,你會看到一直引領你的天空中最亮的星。我們在痛苦中磨礪,在磨礪中成長,在成長中涅??,而這一切都無法離開經歷。只要你經歷過,才能看到途中的汗水與淚水交織的風景。
擁有經歷的我們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呢?這就要知道畢淑敏的一句話了—“活在世上,不能放棄的就是讀書和旅行。”也許你讀一本書、去一個國家,並無法直接感受到什麼,可長久以往,談吐因此謙遜,眼光因此老辣。
沒錯,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收穫經歷。也許它不能及時反饋你些什麼,但終有一天,當我們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的經歷會輕輕拉著你的手,指引你正確的方向;當我們沉淪於燈紅酒綠之間,你的經歷會悄悄遮蔽及你周遭的浮華。告訴你,經歷他吧,但是請不要因此止步,迷醉於路旁的花香,我們真正的頂峰還沒有到來!
瀏覽古今中外,但凡有所作為的人,都曾有過不為人知的經歷。羅丹,雕塑家,被美術學院拒之門外。可正因為他有所經歷,才沒有在他即將成功,卻被評委誤會《行走的人》是由真人鑄造而成的天大冤屈而擊垮,反而重振精神,從頭來過。終於,曾經的經歷都化作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路。由此可見,想要登頂必先經歷暗無天日的攀爬;要想化作珍珠,蚌必須先經歷砂石的折磨;要想擁有蝴蝶的翩躚,必先經歷絲繩的束縛。
經歷,不是人生無法選擇的無奈成果,而是一個人願意自我承受和蛻變的條件。經歷如甘泉般滋潤我們的人生,如玫瑰花香般振奮著我們穿過荊棘密佈的叢林。
所以請接受一切的經歷,享受一切的經歷,歡迎一切的經歷,讓人生更加豐富,更加明智,讓我們更能在紛繁混擾的大千世界中勇於做自己。即將攀登到山巔,即將實現人生的華美轉身。在這之前,請鋪好經歷的臺階,打好經歷的基石,心無躊躇地經歷成功前的道路。
經歷之我見,藏於我心,遁於我形,希望繼續經歷,勇登高峰!
【篇三:經歷之我見作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在陳舊中零落的寒酸,昭示著這位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曾經歷的苦難。也許我們會為他生前的十年流放、窮困潦倒而嘆息,但我卻認為,正是此番經歷造就他後半生文學的輝煌燦爛。
是的,經歷之重,重在它承載並孕育著未來。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泰戈爾在如是說時,必然在回想著曾經的那些悽風苦雨。但數十年的經歷,卻終究開拓了他不同於常人的心懷。《新月集》中的文字如一彎淺月發出柔光,輕撫著每個人心上的傷口。這是苦難的經歷帶給他面對未來的新生。鐵樹歷經十年捶打才開出火紅的花,是在舊枝上綻出新芽,這邊便是經歷對未來最好的饋贈。
同樣的,我不由得思及從陝西黃土中走出來的幾個鄉土文學的奠基人。關中大地的陳忠實,他的經歷是否來自於他筆下的“白鹿原”,那帶給他關中人淳厚朴實的農田記憶便如催化劑一樣在筆端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讓他在未來的創作中讓關中平原的精神生生不息的流淌。相隔不遠的路遙,提煉著經歷中陝北農民的固執與堅守、野性與浪漫,文字中又是另一番滋味。細嚼之下,總能品出鄉土經歷在其未來創作中賦予的根脈和性靈。
而更有一些人,不僅從自己的經歷中演繹未來,他們解析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經歷,從這之上生長出一個國家更加剛強、深厚的姿態。
當殷墟已成為廢墟,我看著餘秋雨仍駐足於它的身旁不肯離開,因為他知道這裡有中華民族的經歷,他將勇這樣的經歷叩問中華的未來。風雨天一閣,他凝望著典籍經注,從浩如煙海如今的殘餘中抽離中華文化的模樣,而呼喚著未來古國紮根於先賢文明向上生長;迢迢陽關路,亦是他撫摸著陽光的廢墟思朝代更迭,文人傲骨未變,希望有朝一日中國的文化人也能存那錚錚傲骨踏遍古蹟、開拓未來。他的經歷,折射出中華的經歷,讓現在的華夏兒女回望飄搖的中華大地,再築起中國文化的固若金湯。
這些,便是“昨天”之於“今天”的意義。
看著亟待興復的中華文化,我不由得念及曾讀過的一篇文章。那之中講述了羅馬人面對昔日文明的遺蹟,用淡然平和的目光注視著,不建高樓,不照亮燈,儲存著“昨天”的厚重與象牙白的柔光。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民族將從遺蹟中汲取力量,再圖明天的光華。
我想,我們的經歷,我們民族的經歷,不是斷壁殘垣的血與淚,而應是我們最自信的希望與曙光。
讓經歷成為一種根基與力量,便是讓未來在此之上更築繁華。
【篇四:經歷之我見作文】
陰沉的臉,深邃的目光,寒酸的居所,皮箱中的手稿,陀思妥耶夫斯基傾其一生,執著的刻畫著,描繪著“經歷”二字。
“早歲那知世事艱”,經歷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個人的摸索與實踐。經歷一旦形成,便深刻的植根於腦海,與靈魂相伴,成為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之所以說經歷於人而言是財富,不僅在於經歷本身多彩的體驗,更在於它能夠教會你“如何去生活”,完成一次“正向的追趕”。曾鞏在經歷了苦難的四海求學後,嘗言“是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在苦難中奔波,狀態是苟且,但內心深處,則是破土而出的苦難之花,曾鞏本出於求知而奔波遠方,卻在艱難苦恨中磨練出了崇高的理想和堅韌的心靈與底蘊。經歷,是一次”正向的追趕“,是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在苦難中抗擊苦難,積微迭代,最終追上生活的腳步,成為世界的一員。不論是胡歌、馬雲曾經歷的挫折,或是曹植、徐霞客所體驗的良好家教與豐富的遊歷見識,均如此類。俯仰之間,盡顯風流。
如果經歷只停留於生活經驗,那麼還不至於成為不可多得的財富。經歷之所以珍貴,在於只有一部分人能夠在生活的顛沛中發掘經歷的真諦—如何去面對生活,完成一次“逆向的超越“。老子曾體驗過榮華富貴,而當繁華落盡於塵埃時,他在這片既能給予人不勝榮耀,又能奪走人的一切尊嚴的大地上,領悟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最終跳出生活,超然於世。王陽明在貴州龍場的貶謫生活,體驗過孤寂、艱險、虛無,但一個如往常寂寞的夜,隨著一聲大笑劃破夜空,隨著又一次繁華落盡,王陽明悟出了”天理即是人慾“。那一刻頓悟,已成永恆。心學,帶著尖銳的劍鋒,開始風靡大江南北。經歷,是一次”逆向的超越“。之所以逆向,在於這種超越非在逆境中不可實現;而之所以超越,在於它最終使人領悟生活,超然於生活,活出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風範。
學習生活不難,在逆境中詛咒生活更是人人可淪為的狀態。經歷的意義,是讓我們在學習生活的同時,開始熱愛生活;在逆境中詛咒生活後,開始領悟生活,乃至於逃出經歷的侷限甚至束縛,活出自我。那一刻,方是永恆。
【篇五:經歷之我見作文】
一個失憶的人,總之所有尋找失去的記憶,一個沒有過去的人是不完整的。以往的經歷,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因為它們造就了現在的自己,而又將作為前世之師引領著我們向前。
經歷,是一個複雜而保羅永珍的詞彙,它象徵著酸甜苦辣,代表著人生的起落浮沉。甜蜜的經歷,固然值得珍藏,而苦難也不失是一種財富。年至古稀的老人的眼中總能泛出柔和而睿智的光芒,這便是經歷的沉澱;飽經滄桑的旅人身上除卻風塵與疲憊,總透著一股堅定剛毅和處變不驚的沉靜,這便是經歷的淬鍊。每一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著經歷的影子。它可以是一條傷疤,一個身姿,一抹眼神。這些匯聚在一起,便在我們身上烙下了獨屬自己的烙印,打磨我們的心性,開拓我們的眼界,濯清我們的靈魂。
而一個富於經歷的人更會站在往事上,以更高的姿態活在當下、創造未來。飽受尿毒症折磨的史鐵生正是經歷了母親的嘔血離世,才懂得了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只會令親者痛,與其抱怨上蒼,不如樂觀地面對世界的不公,在病痛中感受當下一點一滴的美好,並把這份善意記錄下來傳遞給更多的人。苦難的經歷,如若沒有將人打倒,那麼鳳凰終將浴火重生。而世界聞名的喬布斯、馬雲等諸多商業大亨,都不乏有令人唏噓的過往。他們或許貧困,或許失意,或許如累累喪家之犬般遭人驅逐。但“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沒有以往的經歷,他們如何能面對風雲變幻的世界而作出正確的抉擇?如何能夠面對接踵而來的刁難而如磐石般巋然不動?正是經歷,使他們變得強大,變得堅不可摧。所以沒有過去的經歷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更不會有未來的發展。
經歷,是一筆財富,更是我們前行的錦囊與動力。讓經歷成為那砥礪心性的磨刀石,讓我們在酸甜苦辣中收穫成長。
【篇六:經歷之我見作文】
當你的履歷上赫然寫著“曾踏足過五大洲”時,面試官想必會對你另眼相看;當你將自己不同尋常的義工經歷娓娓道來時,朋友們會對你嘖嘖稱歎。沒錯,在這個資訊傳播愈發便捷的時代,人們開始更注重真實的人生體驗,去經歷不可複製的傳奇人生。但當所有人都在汲汲營營追求詩和遠方之時,鮮有人能將其變為更豐盈的內心的財富,這又是為何?大概是因為人們總是在仰望星空、追求那些遠方鮮豔的色彩時,卻忘記了用真摯的內心感知當下片刻的幸福。
當那句“生活不只有著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迅速流行開之後,“經歷”,便成為了一個常常被提及的詞彙。人們開始感嘆生活的單調乏味,在社交軟體上整日豔羨著別人豐富的人生經歷。所以,與之伴隨而來的,有人販賣經歷,為別人提供尋覓“詩與遠方”的機會;也有人花錢購買經歷,只為讓自己的履歷比別人出彩一些。但當我們真的沐浴在椰風海岸的陽光下,達到了我們心之所向的遠方時,我們可曾想過,這份經歷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若沒有用心去貼近、去感知,用一份孩童般純粹的好奇心與感受力去體驗、去體悟當下,那麼追求“經歷”與追求“功名”實在是別無二致,未嘗就高明到哪去?
就拿所有人都偏好的“旅遊”舉個例子。人人都讚歎那些旅行家、冒險者“心之所向,素履所往”的勇氣與魄力,人人都想在旅行中擁有絕妙的體驗難忘的經歷。可實際上,當人們到達目的地時,卻是卻只是拍個照片、發條朋友圈,然後繼續在觀光車上呼呼大睡。甚至在此次旅行剛剛開始時就計劃下一次的目的地。或許人性中都有好高騖遠的傾向,不滿足現在所擁有的,一味追求比遠方更遠的遠方。而正是因為這種過分強調經歷的美好願景,使我們喪失了一次本可以銘記一生的體驗。旅行雖不能再如徐霞客一般遊歷名山大川,凡事親力親為,但也可全身心融入一切自然人文的環境,完成一次與自己、與他人、與歷史、與未來的對話。只不過可惜的是,我們由於太在意自己履歷的漂亮、人生經歷的豐富,而丟失了真實的不加雕飾的生活。
經歷,必須是一個動詞時,才有著非凡的意義。你無需刻意記錄、粉飾、炫耀,只需要一個人全身心地、忘情地投入到你所熱愛的事物中,而後把它內化為內心強大而溫柔的力量。當“經歷”變成一個名詞時,它便已經是過去的事物了,與其懷念誇耀,抑或是悵惘感傷,不如珍惜當下所經歷的。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經歷”是人人都必須擁有的。但“經歷”本身沒有高低優劣,你貴我賤之分。任何華美非凡的傳奇經歷,都不如一顆赤誠純粹的心來得更為真實而動人。人生的價值,也絕不僅僅在於廣度,更在於深度,在於人對自己深刻的認知,在於人與世界相連的方式。再多看似豐富絢麗的經歷,竟不如深夜與母親的一次促膝長談來的平凡而難忘。
所以,時至今日,我不再羨慕別人擁有的生活,只是覺得我正在經歷的便是最好的。我所走過的每一條路,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已銘記於心,這便是生命最好的給養。
【篇七:經歷之我見作文】
登五嶽而知山高,臨四海而知域廣,涉江河而明途艱,須志毅,面風寒而喻正道歷滄桑。經歷,是艱難坎坷後的九九歸一,亦是炎涼盡識後的大徹大悟,它是昨日的見證,亦是明日的塑成。就像千錘萬鑿,切磋琢磨後的連城之璧,人無經歷,豈得成人。
像那“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光生恨幾多”的紅樓一夢,若非那“誰解其中味”的一把痴嘆辛酸淚,又何來“滿紙荒唐驚世言?又想那“讕讖幾復聞”的蒲門鬼狐笑塵語,若非世態吾身皆識盡,人間冷暖已洞機,又怎得”千古聊齋一奇談“的破塵佳話。
所謂“曾經滄海”,即是身有經歷;昔曾驚魂動,一識天地之大,宇宙之浩,萬物之靈,人生之短;心有所感,有所悟,識有所廣,有所破,繼而不拘於一室目之所及,不汲於一生身之所享,不驚於凡物之豔,俗塵之擾;而明臺初明,慧目初慧,是凌雲而俯塵的“其視下也”,情懷胸涵亦由此生。
昔有草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得其鳳飛龍翔之勢,雷霆清光之意而成一代絕世之作;又有王安石遊山防險未極其途而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傳世至理。可見,經歷於人文藝術或精神哲理都不可或缺。君不見杜子美“三吏”砭世,“三別”泣血,是茅屋為秋風所破中“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切身感受,是“哭聲直上幹雲霄”的觸目驚心。他經歷過那切膚之痛,目擊過那凍死之骨,才激發出那憂國憂民之情,形成了那悲憫沉鬱之性,其身先近聖人之懷,流於紙墨,後成詩聖—這是“須行即騎訪名山”的李白所不能及的,這是“談笑無還期”的王維所不能及的。身之所歷,心之所思,這便是於文於藝,於情於懷,於心於神,於哲於理的塑成和導向。
孔子輾轉列國說行仁政,遭奸臣之忌,昏君之惡,俗士之嘲,窮途之困,而其志向愈堅,其心愈淨,其為愈昭,其學愈揚,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非動心忍性,無以增益其所不能。魯迅年少從醫,成立從文,非經世歷事,不得知“精神之救重於體魄”的救世至理。縱橫中外古今八荒,未有不經一事而長一智者,而知經歷非僅作用於學術性情,更反應在心智見識高度。所謂聖人,即是廣所見,歷千險後“能知萬物皆備於我”,因歷得萬物,遂識得萬物,窺得萬物之道,而達天人合道之境。此非井蛙燕雀池中之物可想,非“終日而坐思不出一室”可達。正因其不凡之經歷,而達不世之巔峰。
回望四顧周身,尤見嘆於現狀、畏於艱險、苦於磨礪、惡於琢磨之士大有人在,不禁慨從心生,哀從中來。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正道是滄桑,願珍吾之經歷,修吾之身心,磨骨礪神,以達漫漫遠途,而有為於世,有益於人。
【篇八:經歷之我見作文】
金庸先生曾在《天龍八部》中阿朱之死與《笑傲江湖》中嶽靈珊之死處大揮筆墨,極力寫蕭峰與令狐沖之哀痛絕望,其言辭激烈,令觀者情難自禁,哀慟不絕。但直至他晚年喪子,金庸先生才終於說:“今日才知,人生之大悲處,是無言,無淚的。”
經歷,是獲得意識的前提條件,是跟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審視,情感聯結的確認。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便是因為各地風土世俗不同,其人亦經歷各異。北人豪壯,因其目及乃遼闊草原、蒼茫戈壁,所飲乃腥羶畜奶,辛烈燒酒,所呼乃悠然長調、鏗鏘馬哨;南人溫良,因其身處綠水環繞、曉風殘月之地,所聽所言乃吳儂軟語,粉紅香玉之調,其意蘊柔和,不言而喻。
如果說不同地域之風物不同使得異鄉人經歷不同,性格各異,那麼一個人在悠長歲月中所經歷的跌宕起伏,則能凝結成生命的真實。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寫在女兒與丈夫相繼離世之後,先生曾經那要“掙破胸膛的千百片靈魂的碎片“在人生之大苦痛的洗滌下,淘澄為安然溫和的人生態度。於是楊先生才能面帶笑意的平靜說出:“我不與誰爭,與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熄了,我也該走了。”望向她目中的安寧平和,純淨如嬰兒,明潔若赤子,但有誰敢說自己沒有看到她眼睛深處的深情,沒有看到那唯經歷之人才能沉澱而成的歲月禮讚呢?
“經歷“是人生的基礎,但“經歷”由於人的選擇,性格不同,又會燃燒不同的生命之火。生逢亂世,大廈將傾,有人冷眼旁觀,一有人振臂疾呼。莊子早早地逃開了,在諸侯稍起,征伐不斷之時,他抱病臂而觀,濠梁觀魚,蝸角觀人。他將自己從亂世中抽離出來,轉而觀察細微平常的自然之物。他嘲笑世人爭奪權力與利益,如同蝸角上的小國交戰,殊不知自己才是自然界所宵小不屑之物。在動盪中,莊子選擇避世,將熱血以冷麵遮掩,將古道熱腸以譏刺冷言偽裝。但同樣呼吸著戰火空氣,同樣深受生死切膚之痛的孟子,卻始終奔忙於各國,推廣自己的理想。他甚至絕望地不再要求君主聽從於他,而只求能讓君王得知他的政見。“雖千萬人而吾往矣”,捍衛自己的理想,所以被後人認為“迂遠而闊於事情”,但他卻以滿腔激情,以浩然正氣,為後人留下最珍貴、最莊重的理想。同為亂世狂生,莊子與孟子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雖植根於類似的“經歷”,卻在生長中走向不同的方向。
“經歷”,是一個人作出人生判斷的基礎,但並非對人生長軌跡的唯一限定。“經歷“為人們提供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決策資訊,但如何讓經歷沉澱,坐實為生命意義,需要我們不斷反思追求,如同少兒難作悲涼之語,而老嫗南懷激動之情,一步一個腳印的體驗才能承受不同的生命階段。
里爾克曾說:“如果春天要來,大地將使它一點一點地完成。”我們怎能不擁抱”經歷“呢?
【篇九:經歷之我見作文】
自每個人呱呱墜地、誕生於世那一刻起,自生命之鐘輕輕顫動,撥轉指標的那一刻起,你與我,他或她便有了可回憶的過去,可駐足的經歷。當成長的軌跡日益明晰,個人的經歷亦會日趨繁雜,苦難與煩惱找上了門,辛酸與喜悅交織匯聚。有人因經歷的艱辛而頹然,亦有人於經歷中感恩美好,體味苦難,從而得到了昇華與磨練。
唐朝詩人劉禹錫與散文家柳宗元是一雙摯友,他們同登金榜,既為同僚,亦是形影不離的政治夥伴。他們有著幾乎一致的經歷與人生軌跡—年少成名,中途遭貶。但他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心態,這最終導致了他們大相徑庭的人生結局。
柳宗元心思細膩,作品中常含悲慼低迷之氣,雖多著眼於社會現實,但終為世道黑暗而感到絕望。被貶永州,他醉情山水,以遊樂來試圖遣散胸中塊壘。然而悲慨之情依舊鬱結於心,正如那“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小石潭一般,最終,他病逝柳州,卻是尚值壯年。
而劉禹錫的經歷與他極為近似,甚至比他更加悲慘辛酸。但劉禹錫卻不愧詩豪之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何等激昂的詩句!何等不屈氣魄!他對於苦難一哂而過,晚年與白居易相逢,面對滿鬢風霜的樂天,他卻表現得更為樂天知命。苦難與潦倒的經歷過去並未成為他的拖累夢魘,相反,它們為他提供了無數寫作素材與堅定執著、熱忱深情的生活信念。於是,白髮蒼顏的劉禹錫一邊撫養著柳宗元的遺子,一邊化思念於力量,在整理柳宗元繁雜混亂的遺稿時,想必也是那些雖辛酸困頓、卻給予他無數磨礪的經歷在支撐著年邁的他,費盡心血,遂成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名。
經歷於人而言便是如此重要。那麼於家於國呢?所謂國之經歷,即為千秋歷史。暫略去中國古代千萬載盛世華章不表,僅看近代著時局動盪,烽煙四起的百餘年,便可知國之經歷亦是無比重要。回首百年滄桑,自鴉片流入千年帝國,白銀與黃金亦似流水般被侵略者納入腰包,千萬婦孺泣血,萬萬人同一哭,土地易主,江山殘破,世間瑰寶與人之信仰化為血水,跟隨著外敵的鐵蹄遍染山河。有人曾說,中國近代史便是屈辱史,是令人不堪提起的歲月。但於我而言,正因如此,才更應時刻銘記,將其深入靈魂、寫入肺腑。忘記歷史即是背叛,如果不將這一切牢牢記住,引以為鑑,那麼我們極有可能會再次經歷那麼滿目瘡痍、流血漂櫓的屈辱過往。何況經歷於人而言,尚不可輕易忘懷,那國之經歷豈是你我能避而不談,隨手揭過的清淡雲煙?看待歷史,確也應維持正確積極的態度,若一味沉湎過往,陷入仇恨的泥淖,難以保持清醒頭腦,那也是不可取的。
人之經歷,即為過往。有苦難,應釋懷;有磨練,應牢記,即可照見未來,昂首闊步,直面前方。擁有不同的心態與認知,一方面可成就自我,一方面也應注意不應沉湎過度;國之經歷,即為歷史。有悲痛屈辱應牢記,有華美篇章不宜自大自狂。時刻心懷沉靜與熱忱,正確認知看待歷史,從中吸取教訓,汲取經驗,磨礪意志,方能成就國之富強。
以經歷銘過往,照來路,憶歸途,寫千秋。
【篇十:經歷之我見作文】
經歷,這個詞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所有的過往都網羅入囊,無論是喜悅還是苦痛,榮譽還是挫敗,抑或是點滴小事、一地雞毛。它似乎是昨天的代名詞,卻在默默中凝聚成了今天與明天。無論是一個人,一座城,甚至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歷史上與現實中無數位“大家”,他們的成就都由自己的經歷鑄造而成。
蘇軾被貶黃州後,將滿腔愁苦與思緒化作連珠妙語與人生哲思,才造就了噴薄而出的前、後《赤壁賦》;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溼”,在黃蘆苦竹中悲慨抑鬱,但也正是這些經歷使他在琵琶聲中頓悟,寫下了千古名篇;高爾基經歷了黑暗沉悶的童年生活,有著不堪回望的人生經歷,他卻將它們寫成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將其化為了寶貴的人生財富;史鐵生在雙腿殘疾後哀怨痛苦,但於地壇沉寂後,他化悲痛為力量,在中國文學史上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屬於自己的一筆。
他們的艱辛經歷無疑都曾帶給他們致命的傷痛與打擊,但又都不曾打敗他們。他們在經歷中汲取養分和力量,在經歷中反思過去,找尋未來。他們讓經歷成為他們人生航行中的燈塔,成為滋潤乾涸心靈的一股清泉。
“經歷“本身是一箇中性詞語,它可以有好有壞,但這不代表它的影響是好是壞。前一段時間大熱的《中華詩詞大會》上,出現過一個殘疾女性的身影。她用她深厚的詩詞底蘊征服了現場的評委,甚至是她的對手。她說她在殘疾之後也曾絕望迷茫過,卻從詩詞中找到了再次前進的力量,以至現在站在了這個舞臺上。試想,當悲劇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時,他是否還會有勇氣重新來過,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經歷是好是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待經歷的態度。又有多少人在經歷過成功後,被名利衝昏了頭腦,最終落得碌碌無為,甚至走入深淵?
名人大家的經歷如此,普通百姓的經歷如此,一個國家民族的經歷也是如此。只有正確對待歷史經歷,才能探求到未來前進的方向。在中國革命的歷程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我們正是在諸多嘗試中反省,在諸多失敗中前行,才有了今日之成就。面對二戰中法西斯勢力的罪惡,德國總統震驚世界的一跪,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民族對待經歷的態度。曾經犯下的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對於經歷的正確認識。
“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難。”苦難在懂得反省再認識的心靈中是一筆無價的財富,而在一顆麻木愚昧的心靈中,它只能是一份苦難。無論是苦難還是快樂,降臨在每個人頭上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也就是說經歷是同樣的,不同的是你對待經歷的態度—是被經歷鍛造,還是被經歷淹沒。
不要小看過去的經歷,因為它將決定你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不要害怕逃避經歷,因為只有勇於面對、敢於突破,才能與經歷中涅??出新的自己。讓我們感謝經歷,也讓我們用經歷塑造更美好的明天。
【篇十一:經歷之我見作文】
經歷,可謂是人生中的必然。它可以是歡歌笑語,也可以是苦難纏身。但每個人面對經歷的態度不同,其效果往往便相異。尤其是在面對困苦,壓迫,威脅的經歷的時候。
一個人之於經歷,若是心靈脆弱,性格軟弱者,常可因遭遇的不幸,又或是自身的心理暗示使自己日趨傾頹,直到無法再勇敢地站起。你看網路上那些直播自殺的青年,無一不是因著一點小磨難便選擇放棄生命。他們是經歷的被動接受者,成了苦難的被欺辱者,變成了被過往經歷操縱奴隸。
但人並非動物,並非只能面對自己的境遇苟延殘喘,要站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去主動面對那些過往。而真正的偉大,也往往體現在這些對遭遇的直視裡。魯迅在《吶喊自序》裡說:“因著這經歷我明白了,我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經歷過無人應和的孤苦,他反而看見了現實的殘酷,卻在那沉寂的小四合院中奮起走出,成為了救國救民的英雄。蘇東坡被貶黃州,他反思著自己過去的才華盡露與狂妄自大,從萬眾矚目的中心跌至茅屋破蓑的經歷,非但沒有使他沉淪,反而鑄就了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開朗豁達。自覺地擔起這些過往,會使人更加成熟、更加智慧,獲得心靈的堅強。
最深沉、最偉大的精神,也往往體現在對經歷的反應中。它是參透過去、剖析現代,以光明的心照向未來的思考。愛因斯坦在逃往美國之前,親眼目睹過法西斯主義的種種暴行與殘酷。但擁有著良知的他,在逃離之後卻一直為猶太人坐立不安,被廣大經受苦難的民眾痛心不已。他成為了僅有的明確表示反對法西斯主義的科學家之一。深刻的理性,最明亮睿智的目光,使經歷化為了最深切的時代體驗。良知使個人的經歷聯絡到了廣大群眾的經歷上,這樣面對經歷的態度,使人產生了個體面向群體的生命關懷,就像《浮士德》中所言:“我要將人類所有的苦難都積壓在我身上。”這是最深刻的偉大,從現代照向未來。
願你我都擁有面對經歷的勇氣,不耽於過去,用經歷的經驗獲得對未來探索的力量。
【篇十二:經歷之我見作文】
有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女教師被歹徒尾隨,路上二十幾個成年人無一人出手相救,最終是四個初中生挺身而出,嚇退了不軌之人。我不禁思考,成年人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經驗應該遠多於幾個孩子才對,又是什麼絆住了他們?
或許,他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伸出援手,卻反遭人白眼,甚至被人訛詐。經歷過,亦或是聽說過,便將不信任的種子深種於心裡,長成一棵扭曲的樹,遮蔽了本應灑在善意之花上的陽光。
人在經歷中摸爬滾打,一步步長成現在的樣子。緊握住經歷,讓人在遇到岔路時,有了心中參考的準則。讓人在孤獨與困苦中,能夠以心火為燈。於是,我們的祖先在年年歲歲的日晒風吹中總結出萬物之靈,節氣之妙,造福千百年來被土地哺育成長的炎黃子孫。但是,當踏實被紛亂的世事所消磨,當實用主義漸漸佔據人們的心頭,經歷,成了一種自私的工具。人們為了趨避對自己可能的一點點不利,就閉眼假寐,讓本可以在自己幫助下脫離苦難的人,只得無助掙扎。
經歷,是昨天的恩賜,它應該佑護明天,而不是佔有明天。經歷,是海明威身上的二百多塊彈片,讓他成為硬漢背後的硬漢,讓莉、羅伯特、桑迪亞哥成為照亮世人心海的燈塔。在經歷中磨礪自己的人,終會顯出最瑩潤的玉色。它是前行的助力,但同樣,我們也不應將經歷當作未來,為某一日的光輝與榮耀去粉飾一生的模樣。面對自己的良知,我們應如瞿秋白一般—文才,頭銜都只是過眼雲煙,而內心,都應有一份割裂過往的決絕勇氣。以最坦蕩、真實、冷靜的眼光剖白自己,如此方能知得失、明善惡,而不迷失於經歷所塑成的迷霧中,在過去的霧氣裡轉圈而失去自我。
我們必須擁有經歷,這是客觀的事實,也是少走彎路的一份保障。但是經歷不應成為障目之葉,阻塞了向上的階梯。
把經歷帶往明天,但請將它背在身後,而非緊抱於眼前。
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篇11
議論文 ,6331字【篇一: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沒有經歷的人生是蒼白的。或好,或壞,或悲,或喜。人生的經歷不僅為向死的旅途增添明媚多樣的色彩,更豐富了一顆無知、拘謹的心,強大豐碩了一個孱弱、怯懦的靈魂。
經歷是一種實踐,一種開端。是經歷將一切飄渺無依、長篇大論的理論文字付諸行動,打破一切理想化的泡沫,推翻一切虛擬、自慰的藉口,在動手與排難中尋找到最好的道路。飽讀經濟學案例後就能規避失敗嗎?不斷地自我暗示就能為脆弱的心靈裹上鋼鐵的保護嗎?去看馬雲的經歷吧。他的前半程人生實在被拒絕中捱過的!但正在無數失敗經歷的捶打中讓他掙脫書本上成功案例的禁錮,見識各種問題的發生,以致風暴的席捲也不能掀翻他夢想的船隻,風雲突變也不會讓他的事業沉淪。是盡力,殘酷無情的經歷才讓他強大。
經歷不但是閱歷的擴充、技術的昇華,更是精神的修煉、品格的捶打。
且看中國航海第一人郭川。他在滔天巨浪中與生死搏擊的經歷讓他看到人生在極限中迸發出的激情火光,遊走在邊緣地帶中綻放出的人生瑰麗;看中國女排如何在大起大落中不泯初心,攀援著摸索希望,最終在極大的懷疑中頂著壓力踏上世界巔峰,這是經歷中打磨出的一顆怎樣強大的心臟!怎樣的靈魂堅強!去經歷就是去突圍,去打破常規、打破恐懼,面對自己。在經歷與體驗中,我們喚醒的是心底的自己,冶煉的是一顆久受風雨摧殘、麻木縮槁的心。將自己置於新活之中,是生命知覺甦醒,是精神重向光明。
當現代人侷促自己於封閉的水泡房屋,是不敢還是冷漠?經歷,會讓自己遍體鱗傷,會體味到獲得又失去的無奈與淒涼。可是,不去經歷就是放棄對自己的釋放與打量,放棄對明亮精神的提拔。它是一筆可以受用終身的、獨一無二的財富,對於你所追求的成功,也對於你所向往的精神光明。
人應該去經歷,去豐實自我,超越輝煌!
【篇二: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今日,“經歷”一詞是我們每天都躲不開的。申請一份工作,要求“工作經歷”;寫文章,總以自己或他人的經歷為素材;在做某些工作時,曾經的失敗經歷會浮現在眼前……
有人認為,經歷是財富,孔子周遊列國的經歷,豐富了他的學說;有人則否認,認為經歷是負擔,文革中許多文人受辱的經歷,給予了他們無法承受的心理負擔而自殺。但我卻認為,把“經歷”當做財富與負擔的判定,本身就是狹隘的。
誠然,經歷帶來的負擔可以壓垮一個人,但如果理想看待,也可以成為財富。越王勾踐被夫差擊敗,被強迫在吳國服侍夫差,深受其辱。如果他沒有理性看待自己的境遇,而僅僅將這次經歷看作負擔,他就不會利用這段經歷作為自己前行的動力,再次崛起復仇。這時,負擔變成了財富。
沒有了理性的分析,財富的經歷也可成為負擔。喬布斯在“Apple”上的巨大成功使他沾沾自喜,不假思索地開始了Lisa專案。他認為自己的觀點總是正確的,總是被公眾接受。他的自負使得Lisa美觀而不實用,最終銷量慘淡。此時,過去的經歷給喬布斯的工作經驗固然是財富,但他失去理性的慣性思維,反而是這些經驗成為了他成功之路的絆腳石。
可見,經歷是否是財富,是否為負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過去的經歷的理性思考與利用。單方面的認定經歷為二者之一,不探索另一種可能性,只會使財富變為負擔,從而失去可利用的價值。
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對於經歷理性思考的能力,對經歷的價值開發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財富;對經驗單方面下定論的習慣,才是負擔。
窺於盤水則圓,於杯則虧,錯在面形變耶?非也。錯在以杯代盤乎!
【篇三: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對於作家而言,必須擁有經歷。“經歷”,是空間維度上向著遠方的探索,也是時間積累中沉澱的人生厚味。只有行走在遼闊的世界中,一位作家,他的陛下方能生長出更壯麗的河山;只有經歷了世間千貌與人生百態,深厚的智慧才得以勃發。
在空間的廣度上,無論作家與普通人,都在尋求逃離當下眼前的世界。雛鷹騰起雙翼,夢想試雲天。他們踏上向遠方探尋的長路,用異國他鄉的經歷反思自己所處的世界。當餘秋雨貼地歷險幾萬裡,親眼望過古埃及、巴比倫與印度的文明時,他將自己的經歷化成對遙遠歷史的醫生演習。正是幾經艱險親身考察的經歷,使餘秋雨覺悟到了文明興衰的本質,恍然回首,才驚覺中華民族千年流傳的奧祕。如若不是像行者般無疆的經歷,這洞穿千年的一聲嘆息,又怎能啟示我們尋覓中華文化中最芳香高貴的成分?
文明的經歷,在於海納百川般廣闊的眼界,而人生的經歷,則重在生命閱歷的厚重積累。一個人有了人生閱歷凝結的光輝,就不必在用喧譁來製造自己的明亮。因為,當年輕的柳永“忍把浮名,去換淺斟低唱”,那縱舟赤壁的蘇軾想必是一笑置之。官場失意的經歷,讓這個曾經的翩翩少年走向了成熟的境界。在生死門前走一遭後,蘇軾終於懂得了人生須臾、長江無窮。風雨飄搖的朝堂拋棄了這個流浪的文人,但正是這樣的打擊與挫敗成就了一個嶄新的蘇軾。物我相忘,天地無盡間,我們看到了這個頑童的成熟。那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融而大氣的安詳,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驀然回首,人生命途的歷練引領蘇軾走向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曾經苦難與失意的經歷,都成為他偉大生命的註腳。
經歷,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成分。遠行奔走,感天地之無疆,悟文明之興亡,是經歷;體味命運,察人生之無常,覺精神之恆昌,也同為經歷。在時間與空間相交的今天與眼前,正是無數的經歷構築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沉澱了人生的智慧。它是作家靈感的源泉,更是我們取之不、用之不竭的寶藏。
去吧,去經歷吧,無盡的遠方,無盡的生命,無論悲喜,無論苦甜,經歷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篇四: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但凡能被我們稱作“經歷”的事情,總是有些不凡之處的。淺則止於走南闖北後收穫的閱歷與見識,深則可指人生中的許多曲折、歷練。經歷打磨著一個人的心性,或許,會讓他的心從此多了厚重也多了滄桑。但經歷並不意味著赤子之心的流失。正相反,“經歷”是熔鑄赤子之心的必需—可以說,不曾“經歷”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只有經歷,方能鑿出一個人的深度。杜甫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的仕途人生,可用“窩囊”二字形容。科舉考試遭奸人陷害,為人幕僚卻不被起用,擔任虛職而受盡嘲諷,安史之亂中又慘遭離變—這份曲折的經歷,這段極盡挫折與苦難的人生,還有誰的不幸能與之匹敵?可經歷滄桑的杜甫非但沒有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反而用自己與苦難的親身接觸去感同身受黎民蒼生的苦難。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可嘆氣之後他想的是天下寒士都還深處茅廬之中,他呼喊千萬間廣廈來將壯志難酬的寒士庇護!他家徒四壁,親人離亂,嬌兒夭折,可寫儘自己苦難經歷之後,他轉而將悲憫的眼光投向萬千百姓—他說,我這個小吏尚且如此,那黎民蒼生又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況下,承受著怎樣的生活重壓?杜甫正因有了萬千般苦痛的經歷,才得以懷揣著摯愛與同情,為百姓鼓與呼,從而鑿出詩聖的深刻、氣度和情懷。初唐的詩人固然也有他們的哀愁與痛苦,但在杜甫那用人生經歷所熔鑄出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詩句面前,都仿若一群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充滿稚嫩與刻意。杜甫的苦難經歷,是他的厚重。苦難經歷之後那目光中的同情、悲憫與寬宥一切的遠意,是經歷所帶給他的偉大。
只有經歷,方能塑造真正的赤字初心。作家王安憶曾拜訪史鐵生,並寫了一篇散文紀念。那是一個臨近冬至的時節,史鐵生夫婦請她吃餃子。她本期待著吃飯時史鐵生會同她講講理想、情懷、自己多災多難的人生經歷。她說:“他講多麼偉大的經歷、多麼巨集大的道理我都願意接受,可是史鐵生只是說餃子。”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寫作,史鐵生都不談什麼道理,不談什麼曲折苦難的人生經歷—哪怕它們其實貫穿了他的一生,從青年殘疾到親人離喪,從時代變亂到老來頑疾,他有大把大把的經歷,可他總是沉默。當他談到自己時,沒有一點誇張的說辭,沒有一絲激昂的語調,沒有一滴委屈的眼淚是為了憐惜自己的苦難而落,沒有一滴沉重的眼淚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犧牲而流—經歷,不僅帶給他生命質量的厚重,更給了他平和與沉默。他有著豐富的苦難,住久了旁人無法企及的生命成就,可他卻絲毫不以此掛懷。未經經歷磨練的,是單純無知的心,而經歷世事卻仍然謙遜平和的,是真正被歷練出的一顆赤字初心。
所以,與其躲閃苦難,畏懼“經歷”,不如敞開心門,看這廣闊的天地,投身其間,歷煉出一顆厚重充實的赤子之心。
【篇五: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經歷於人,如同蛇之蛻皮,蟬之蛻殼,為人在苦痛中帶來成長。
痛苦的經歷讓人們在苦困中覺醒,繼而去探尋人生的價值所在。正如魯迅,若無在仙台醫大看錄影時的震驚恥辱,他如何下定決心棄醫從文,以筆為劍,喚醒沉睡的民眾?毛潤之若非親身感受到農民生活與城市腐敗官僚的極大差距,如何在窘困之中醒悟,決心為受苦受難了千百年的百姓裂出一線晴空?若非經歷了太多次無法反抗的屈辱,中華兒女如何團結在一起,誓死搏出一片自由民主的天?正因為人們經歷了、忍受了,在這經歷中磨礪出了堅定執著的心,才會在苦難的咆哮中一往無前。
然而痛苦壓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隨著民主開放的光照耀神州大地,人們痛苦的經歷少了,這難道意味著這痛苦的經歷已經不再重要嗎?
不是。相同的隱痛已癒合在時間的撫慰中,但是,不論是個人的經歷還是國家的經歷,都仍然在痛苦中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
對於個人來說,苦難的經歷讓人們產生了同理心。人們因自己的苦痛而衷心希望他人不再經歷。正如那幾十年風雨無阻為鄉村兒童治療脊柱畸形的偉大醫者,幼時身體上的苦痛促使他一次次開創醫學史上的奇蹟,為與他有相同經歷的患兒送去光明健康的未來。他的經歷,讓他在痛苦中感知大愛,從而貼近那一顆顆與他相似的心。經歷送給他的,是永不褪色的大愛,讓他的心走向成熟與偉大。
對於國家,過去的貧窮落後閉塞的哭過是掩不住的灰暗經歷。但也正是這份經歷,讓國家不遺餘力地發展、建設,讓中國短短几十年便成為東方仰頭的雄獅。經歷帶給國家的,絕不僅僅是牆上可憎的汙跡,還有那份破而後立的堅定執著。
正因如此,經歷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它也許會是心中盤桓不去的陰影,也許會是環境中揮之不去的汙跡,但是當人們戰勝了對經歷的恐懼,以經歷為鑑,那麼不論於人於國,都會帶來思想上的成熟與進步。當人們認識到經歷之於人的重要意義,便會不懼未來之不可知,而勇敢走向擁有無限可能的前方。
【篇六: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不曾經歷過黎明前的黑暗,怎能感受初日的溫暖。不曾經歷過寒冬的冰雪,怎能傾心於鵝黃嫩綠給人的感動。不曾嘗過酸甜苦辣,怎能識盡人間百態。
經歷,可以增長人的智慧。蘇秦在經歷過叔嫂的白眼,求仕的碰壁後,明白了治國為相不是念起即可,更需自身非凡卓越的見識。在研讀兵書後,他得到趙王賞識,出將入相,連橫六國以制強秦。王維在山林之中,感受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守仁貶於貴州龍場,方領悟心學的知行合一。佛祖飽含世間苦難,得以參禪於菩提之上。人無不先衡於心、困於慮,尋求經歷於外,而後增其心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唯有經歷之後,書本中的道理,才能變成自己的智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智慧如一滴滴露珠,迴轉於葉脈之上,要靠你用瓶缽將其收集。
經歷,可以讓人明辨是非。陶淵明經歷不為五斗米折腰後,認識到世間人心在官場中的汙濁,依然抽身而出,飲酒於南野,李白目睹了安史之亂下百姓的哭泣,發出“手中電擊倚天劍,直斬長鯨開雲海”,識盡陽光下的黑暗,才能擁有驅散黑暗的信念。正是為黑人遭受的不公所憤怒,馬丁路德金站出來擁抱夢想。正是看到強健體魄下麻木不仁的靈魂,魯迅才站出來發出吶喊。一個不曾經歷過苦難的人,如何去宣講著愛與和平。只有親眼目睹了死亡的來到,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珍貴。否則便如同大清盛世下,統治者所勾畫出的一派天朝上邦,國富民強的春秋大夢,被列強用炮火擊了個粉碎。
不曾經歷,只能說出空言大話。不曾經歷,腦中裝的全部是虛念妄想。不曾經歷,便如同活在一個黑暗中,你沒有自己的光明,拿別人的觀念看法,當做自己的。這便是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面臨的巨大商業、建設危機。但我們沒有退縮,回頭,大膽的邁步前行。有跌倒,有阻礙,可經歷後你會發現,原先的困難,已經鋪滿了來時的路旁,開出燦爛的花朵。
【篇七: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聖彼得堡的留戀》中說,一個作家必須有經歷。我贊同這個觀點,若一個作家沒有經歷,他的作品必然也沒有味道。
那麼為什麼只有有經歷的作家才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呢?
首先是他們知識淵博,經歷了無數的作家必然見過大世面,對這個世界的事物有很深的瞭解。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為何如此受世人及世界讚賞,因為作者有豐富的經歷,對世界有深刻的瞭解。《紅樓夢》不只是一本架空小說,而是一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中對於人物裝扮與飯菜及它們的製作流程描寫極為細緻,甚至具體到每個物件都有名字,這必然是一位經歷無數,知識淵博的作者,才能寫出如此精細準確,有味道的作品。若一位作家沒有經歷,他的文章必然孤陋寡聞,平淡無奇。
其次是他們對世態炎涼對世界陰暗面及痛楚有很深的瞭解。一位經歷了無數的作家必經歷過痛楚及世態炎涼。曹雪芹年少時錦衣玉食,但到中年時家境式微,變得窮困潦倒,正是因為它具有如此痛苦的經歷,才能寫出《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李煜亦是如此,在國家衰敗之前,他的詞多寫宮廷快樂的生活,詞的內容也相當淺薄,但當他經歷了亡國之痛苦,便有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絕唱。《聖彼得堡的留戀》中的陀翁亦是如此,他經歷了西伯利亞的流放,窮困與潦倒,從而對世界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寫出了極具深度的文章。與他們相比,沒有經歷過任何苦難的冰心寫出的《繁星春水》等哄小孩的文章就沒有任何味道。苦難的經歷促使一個作者成長,從而寫出有味道的作品。
一位有經歷的作家才是優秀的作家,他的文字必然有味道,只有經歷才能塑造出優秀的作家。
【篇八:經歷之我見議論文作文】
“陽光總在風雨後”,經歷過磨難困厄便會收穫財富。經歷充實著人生,是人精神上的整容刀,塑造更完美的人格。我認為經歷是無價的財富。
驚蟄過後,春便坐穩了江山。可在驚蟄之前,春要抵抗殘酷的倒春寒,只有經歷倒春寒的磨鍊才能使春光籠遍大江南北。經歷倒春寒讓春更堅韌,收穫無形財富。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俄國文學的先鋒巨匠,卻鮮有人知他大起大落的經歷。當他執筆端坐的那一刻,他就註定要經歷非同尋常的折磨。作為癲癇病患者,他將身體交給上天,獨留精神於己,靠意志觸控到俄國文學的最深點。身體的殘缺讓他經歷磨難,卻收穫了無價的財富。是他的經歷創造了偉大的陀翁,重塑殘缺的體格。經歷是自己獨有的無價財富。
經歷後收穫的財富可以載入史冊,受人膜拜。宇宙之王霍金經歷了“漸凍症”帶來的痛苦,卻練就了他永不放棄的堅毅性格。他的身體無助的呆坐在輪椅上,思想卻引領人們遨遊太空彼岸。他的經歷不僅讓他收穫堅毅的品格,更讓他收穫對世界有無限幫助的科研成果,名垂青史。蘇炳添,一個偏遠山區的少年,在被選中進入田徑隊後便開始了他的殘酷經歷。他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被教練困在跑道上,跑過一個個春夏秋冬。腳底的疼痛只有自己知道,卻讓他更加努力。場上十秒鐘,場下十年功。正是經歷了十年的魔鬼訓練,才成就了亞洲新速度,他收穫的財富載入史冊,永遠銘記在世人心中。經歷過的財富意義非凡。
要想收穫經歷帶來的財富,毅力必不可缺。讓淚滴與汗滴作為自己的見證,作為經歷的指路者。埋頭肯幹,才能經歷最有意義的旅程,收穫最美好的財富與更完美的自己。
珍惜經歷,懷念經歷帶來的辛酸與收穫財富時的甜蜜。經歷是永恆的無價財富。
美之我見 篇12
國小四年級作文 ,769字從小我就愛美,公主裙、蝴蝶結都是我的最愛,在我的心裡,美就是一切看起來漂亮的東西。
可是慢慢的,我對美的理解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她是一位老師,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面對失控的汽車,她毫不猶豫推開學生,自己卻被無情的車輪壓在車下,最後雙腿截肢。她就是張麗莉,大家都叫她最美教師。我疑惑了:“她的腿都沒有,哪裡美了?”媽媽告訴我說:“孩子,張老師不美的是身體,美的是心靈,那顆愛學生的心。”哦,我似懂非懂……
他是我的爸爸,可是每天,我只能在電話裡和他見面。我抱怨說:“我討厭這樣的爸爸!”媽媽笑著說:“寶貝,爸爸太忙了,忙碌的男人最美了。”“不愛妞妞的爸爸最醜!”媽媽摸摸我的頭說:“爸爸工作是為了養家餬口,忙碌是為了妞妞的明天。”哦,我好像懂了點什麼……
她是我的語文老師、班主任,有一次,我考試成績不理想,林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拉著我的手說:“依蕊,考試時仔細審題,切忌急躁,老師相信你。”“老師相信你、相信你……”這一句簡單的話,在我耳邊不時迴盪,我突然覺得今天的林老師最美。
漸漸地我發現了—愛是一種美,努力是一種美,勤勞是一種美,關心是一種美……美的世界開始變得多姿多彩……
早上,我不再等著媽媽叫,自己調好鬧鐘,穿好衣服,開啟CD準時讀書,看到媽媽幸福的笑容,我樂在心裡,我知道,學會自我管理的我是美的。
課堂上,我積極主動舉手發言,不懂就問;課間時,我和同學們安靜讀書、認真思考。我知道,努力學習的我是美的。
在家裡,我自覺做家務,主動為媽媽分擔。我知道,勤勞的我是美的。
外出時,我堅持低碳出行,隨手撿拾垃圾。我知道,親身踐行綠色環保理念的我是美的……
我終於明白了,真正的美,不僅在外表,更在心靈。關愛、努力、勤勞、節約……我希望自己的心靈在美好品質的照耀下變得越來越美!發現美,實現美,與美同行,不離不棄!
語文之我見 篇13
國小六年級作文 ,558字語文,一個奇妙的詞語。它天天都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大家是否思考過它背後的含義呢?恐怕很少。也許,我們很多人都將它當作一個整體。沒錯,它一眼看上去確實是一個整體。但當你細細一想,就會發現語和文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
語,是人類交流的必要工具。而文,就是這種工具在時間長河中漸漸演化而成的一種符號。所以,雖然它們並不是一個整體,但卻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聯絡。這種聯絡是從何而來的呢?我想:也許是某種需求導致的,我且暫時把它稱為“源”。
幾百萬年前,人類第一次開始群居。漸漸的,群居的一些必要需求被人類所發現,這時“源”就出現了。
這個“源”就是人類之間的溝通需求。在發現了這個需求後,人類慢慢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語”出現了。
“語”便是人類之間語言的交流。在出現了語言後,人類慢慢的發現,自己無法將過去記錄下來。漸漸的記錄的這個需求引匯出了“文”。
不用說,這個“文”就是現在文字的雛形了。在經歷了數十萬載的錘鍊,在經歷了千萬代人類的手寫後,在經歷了甲骨文到行書的演化後,文字,已經深深的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在文的帶動下,語也慢慢變得極富詩意。可以說:語生文,文助語。
語文,這一個奇妙的詞。在這簡簡單單的一個詞語中,包含了多少風雨的洗禮,又包含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血和努力。它在我身邊隨處可見卻又如此廣大如此之浩瀚。
碎片化時間利用之我見 篇14
碎片化時間利用之我見 ,757字當下,人們早已習慣於盯著一方螢幕,刷著微博,QQ。資訊飛速增長,電子技術不斷革新,這一切都將人們僅有的空餘時間擊成碎片。怎樣更高效地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困擾著人們。我認為,合理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可以收穫意料之外的結果。
首先我想論述利用合理碎片化時間的必要性。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碎片化的時間正是我們能擠出的那一兩滴水。世間大部分人忙於生計,很少有人能夠抽出大把大把的空閒時間去認真讀書、學習。對於他們,碎片的、零散的時間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這一點擠出的時間正好能夠充實自己或是讓心靈得到休憩。
接下來,我想討論一下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方法是因人而異的,對於不同的職業、年齡段、性別的人要加以區分。或者說,利用碎片化時間主要靠的是自覺,並沒有什麼公式化的方法可言,讀一首小詩,背幾個單詞,都是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方法。但它們總體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來完成一些細微的工作,達成一些微小的成就。試圖利用這段時間的人達到了他的目的,我們就認為這樣的利用是合理的、有效的。
講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向我指出時間的碎片化帶來的弊端,例如碎片化的閱讀會使人失去仔細閱讀長文章的耐心;碎片化的社交會使人情淡薄之類。應該說,這些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們若以辯證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我們就能清楚地發現,時間碎片化是科技不斷髮展的產物,我們無法否定它的存在。那麼,與其讓這點光陰白白溜走,不如採取行動,合理利用這些微小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是利大於弊的。
總結一下上述觀點,我認為現代人應該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不要沉溺於網路世界,而要將這一點寶貴的時間用來充實自己,得到休憩。這對於個人、集體、國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碎片化生活之我見 篇15
碎片化生活之我見作文 ,787字碎片化生活是一個新生名詞,它的意思是我們無法將思想集中在專一事物上,而是在一段的時間裡,一會兒做做這個,一會兒又做做那個。
現在我們的生活碎片化十分明顯。在吃飯時,我們刷刷手機,看看朋友圈,調侃調侃他人;工作時,看看微博,刷幾個粉絲;上班途中,點開b站,邊走邊看;回到家,約幾個好友,一起組團開黑。這些事是一天中必不可少的,沒有了微信,你看不見好友的動向;沒有遊戲,你釋放不了壓力;沒有二次元,你的生活不完整。
碎片化代表著快節奏,快節奏代表著效率高。所以碎片化是有優點的,他讓我們能最高效地利用時間,將每一分每一秒利用起來,不會浪費時間。當碎片化生活到來,高科技也給予我們一些幫助。手機app就隨之而產生,比如你可在幾分鐘時間背一會兒英語單詞,可以在幾分鐘時間看一本書,也可以在幾分鐘時間開一次視訊短會。
但是當我們再一次回看到碎片化生活,會覺得這樣有些浪費時間。我們無法專心做一樣事情,停下來時,你的思路會打斷,當你再回想起來,會浪費時間。從這個角度看碎片化生活,它或許並不是幾件好事。
究竟我們應該怎麼來面對它呢?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1、在外出遊玩或放鬆時,放下我們的手機,去欣賞大自然的美。2、在家或工作時,專心工作,不要將心思放在手機上,這時的手機是工作的工具,不是放鬆用的。3、在吃飯時,你可以刷手機,這是的手機是用來放鬆的。作為一個學生,我認為我們的碎片化生活和大人的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在學校的生活是忙碌的,在如此忙碌的生活面前,我們要見縫插針,將碎片的時間利用起來,這樣你的學習會輕鬆。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不要拿出手機,我們應該和小夥伴聊聊天,談談今天的學習,分享有趣的故事。
碎片化的時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利用碎片化時間,“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肯擠,總還是有的。”今天利用1分鐘,一年就利用了365分鐘,積少成多,你會發現你似乎比別人多了很多時間。
碎片化生活之我見 篇16
碎片化生活之我見作文 ,862字人類,是一種勇於創新的生物,自從網際網路進入人們的生活,科學家們廢寢忘食地研究它,科技飛速進步,最終迎來了網際網路的年代,大家生活地越來越便捷,但人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生活,逐漸地被碎片化了……
我認為,碎片化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使得我們效率降低,做事不專心,瞭解不深入,等等。總而言之,碎片化的生活就像一包方便麵,一煮就熟,十分方便,美味又能填飽肚子,但時間一長,你會發現,不計其數的病都是由於這“絕世美味”導致的。人麼的生活被碎片化後,他們看書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認真思考,而是在吃飯時,下班後,睡覺前,當想人們想起看書時,拿起手機隨意瞟幾眼,有時要一個月才看完一本書,而其中的道理可能早已淡忘。這難道不是碎片化生活帶給我們的危害嗎?
在以前,人們的生活就像一頓香噴噴的飯,雖然你為了燒飯而付出了許多時間,精力,但最後回報你的是健康,美味的混著你的汗水的飯,吃起來倍兒香,如果你沒有做好,也沒有關係,你從中學到了做飯的要領,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反過來思考,碎片化的生活,只是零零碎碎的告訴你如何做飯,你每天只做一點點,最後做完才發現,這道菜我依然不會做。
然而,碎片化的生活也有好處,例如離我們學生生活最貼切的東西学習,也採用了碎片化方式,碎片化學習分割了學習的時間、內容,使學生們學習的更加快速。他們可以選擇率先學習哪一部分內容,最擅長的或是最薄弱的。並且由於碎片化學習每一塊內容稍短,保障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容易讓他們理解內容,到最後把學習的重點做統一整理時,學生們都會記得很牢固。好似一塊蘇打餅乾,把它摔碎後再拼合在一起,餅乾的香甜不變且因為拼合過而變得更加堅硬,類似的還有許多例子,我就不一一說明了。
直到現在,網際網路上還在爭論這種碎片化的生活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偏向弊大於利,但無法否認的是,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已經在人們的腦子裡紮根生長,短時間內我們也離不開這種生活方式。我認為隨波逐流就好,做一個了不起眼的沙彌,這種事情還是交給科學家去討論,我只要過好我自己的碎片化生活就好了,不是嗎?
碎片化閱讀之我見 篇17
碎片化閱讀之我見作文 ,729字隨著科技的發展,人人都擁有了一部智慧手機,這使得我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其中也對我們的閱讀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當我們想要了解國內外的重大新聞時,我們不是拿起了報紙,而是拿出了手機,當我們想在閒暇之時閱讀小說時,我們不是捧起了書本,而是拿出了手機,當我們想要查詢相關資訊時,我們不是去了圖書館,而是我們又拿出了手機。這種快餐式的閱讀方式,是快捷的,方便的,但正因為這種快捷的方式使得我們的閱讀是快速掃描的,是跳躍的,是非完整的,這種閱讀方式被稱為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的好處自然是無容置疑的。我們的智慧手機方便攜帶同時又有著海量的資訊,使我們隨時隨地,在想要閱讀的任何時刻,都能夠立即實現。它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可以就閱讀的內容,進行快速的分享並就所閱讀的內容進行遠端討論,這些都是笨重的書本無法實現的。可是碎片化的閱讀真的完美嗎?當收手機那小小的螢幕代替了書本的油墨書香,當一篇篇短小的文章代替了書本的長篇大論時,我們有沒有想過碎片化閱讀的弊端呢?碎片化閱讀的材料大都短小並配上各種吸引眼球的圖片,我們往往掃兩眼文章便被圖片吸引了注意力,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閱讀湧到我們眼前的大量資訊。我們經常快速而簡略地瀏覽資訊,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僅僅看一下大標題就一掃而過。我們不會對所閱讀的材料進行認真地思考,更不會對文章的精華進行仔細研讀,並且網路上的文章優劣不一,有的文章低俗無趣。
因此針對碎片化閱讀,我們要發揚它的優點,規避它的缺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經常性地拿出一本本書來,認真仔細地閱讀,多思考,多積累,多進行有效閱讀,此外一些網路編輯應當將一些有價值的,對青少年有幫助的資訊放在網上,給我們營造一片純潔的閱讀環境。
碎片化生活之我見 篇18
碎片化生活之我見作文 ,961字生活中的負擔越來越大,以至於我們失去了耐心,長篇大論我們已沒有時間與心情去看完,這意味著,我們步入了碎片化的生活。
有人說碎片化的生活是好的,是人類進步的表現。步入了碎片化生活後,我們涉及的知識面更廣了,想了解什麼東西,只需百度一下,詞條清晰明確:時間的利用也更加充分,在工作和學習之餘,看看新聞,甚至在上廁所時,也可以利用這些時間來扒一些明星的八卦呀,日常的生活呀。碎片化的資訊與社交,使得我們知道的更多,認識的也更廣了。
但我不這麼認為,我看來,碎片話的生活缺乏了人類的深度,甚至可以說是退化了。
就以碎片化的閱讀為例。
首先,碎片化,即不完整,收取的資訊斷斷續續,零零散散,人們自然會斷章取義,不僅無法全面瞭解資訊,還缺失了“思考”這一過程。由於資訊的不全,我們沒有辦法更深層次地去探究資訊背後到底還隱藏了多少更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一本小說,如果由於時間的限制,只快速地讀個大概,閱個前言,根本無法瞭解到作者內心真正想表達的內涵。
其次,現今生活步伐很快,科技發展也很迅速,很簡單就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碎片化的資訊,老師文章,新聞。想要知道什麼,動動手指,資訊便琳琅滿目。在短時間內,我們好像瞭解了許多,懂得了許多知識,實則不然:沒有多久,這些印象不深刻的點滴,會被時間消磨得一乾二淨!這不僅沒有節約我們的時間,還不如說是浪費了那些時間!小時候,我們不認識字或成語,老師父母總是鼓勵我們自己去查字典,這樣做就是為了加深印象,觀察到這個字背後更多樣的含義,也是我們更瞭解這個字,也就記住了這個字。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告訴我們,或者在字的一旁就標有註釋,“眼下匆匆,心中了了,方寸無多,就如同看場中美色,於我何與也?”
第三,不完整的資訊也許還會令人產生誤解。字的含義,文章的轉折,都需要全面的瞭解再能體會,而如果只是單純的草草了事,根本不可能意識到,也許就與原本的含義相差甚遠。
碎片化的購物,社交亦是如此。對商品或生人的認知不夠全,深,亦或者接觸的時間的短暫,都會使得最終得到的商品或友人與最初所展望的大相徑庭。
步入碎片化的生活已成定局,我們要做的是儘量避免簡單了事。還是要下功夫,花時間,深刻印象,在接觸形形色色的“碎片”後,能仔仔細細地弄明白,看完整。現在你好像比別人多費了時間,不久之後,你就會在迷惘的人群中獨醒。
碎片化的生活之我見 篇19
碎片化的生活之我見作 ,1007字在網路不斷高速的發展中,我們的生活也不斷地被網路慢慢化成一片片細小的碎片—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社會,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的世界已經與我們形影不離了。這一點既有它的好處,也亦然有其壞處。
碎片化的時間使我們更珍惜時間,更加善於利用時間。
時間只是相對的:當作業非常多的時候(普通要做2小時),你只做了1個半小時,就是很快,而光從時間來看,則會使人覺得長;當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過了幾個小時,你也會只覺得過了一會兒,而做不喜歡的事時,只過了半小時,卻感覺過了一天。碎片化的時間,我理解為自己規劃的時間,也就是“時間分割”,可以事半功倍。這會使人更快地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分割時間後,會使人們感覺時間更加緊迫,以至速度的飛速提升。
碎片化的學習使我們減少對學習的重視與關心。
學習的碎片化,是由學生的不自覺而產生的:下課後應先歸納筆記,歸納出重點、疑點和難點,然後找老師或同學進行質疑、學習和討論。然而事實卻是大部分學生一下課就開始與同伴玩耍,疑點、難點、重點都不知道,結果不懂的章節越積越多,最後考試成績就變得不理想。然後,心情就開始低落,學習效果就越來越差,形成了惡性迴圈。而自覺的學生就越來越好,考試分數越來越高,信心越來越滿,就形成了良性迴圈。由此出現了“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說法。
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知識越發豐富,眼界越發寬闊,積累越發增多。
閱讀是需要長年累月不斷持續,才能結出優秀果實的事情,而且這個果實是非常碩大、充實的。那麼就會有人說“那我每天讀3本書!”;“我每天讀10本書!”等等的話語,使閱讀變成了非碎片化的過程,那不就變成了囫圇吞棗了嗎?這就好像吃飯,狼吞虎嚥地吃一點也許就飽了,而細嚼慢嚥或許要吃很多才能飽,這樣閱讀才能有效果。試問:如果一天讀10本書,能獲得什麼呢?能有什麼作用呢?所以我建議一週一本書,速度非常快的一週兩本,每天看一點點,有好詞好句就記下來,積累成為自己的知識,在以後的寫作中運用,這才說明了讀寫不分家。還可以每天看一點,並歸納中心思想,概括全文,這樣就可以訓練自己的概括能力,提升自己的閱讀敏銳度。
碎片化的生活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只有我們熟練且正確地控制其碎片化程度,控制是否使事物碎片化,才可以使自己進步。因而,我們要善於使用碎片化的週遭事物來提升自己的各項能力水平,以使自己成為優秀人才。
“碎片化時代”之我見 篇20
“碎片化時代”之我見 ,829字起初,吾難解主題之意,即欲將此文草草成是也。在搜尋資訊時,網友對其之看法見解層出不窮,難以整合。未果,乃停敲擊鍵盤之手,忽有所思:“方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資訊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象。奈何資訊之凌亂,無從下手。少時,便會有三四個版本流傳出來,難辨真偽。為何也?”
吾思而不得其解,乃攜手機,欲外出散心也。途中人多玩手機,同行之友亦如此,更不復語。吾哭笑不得,乃自語道:“噫!此間人皆不離手機耶?此則‘碎片化時代’所易者乎?”確實如此,“碎片化時代”變其人之社交方式也:人之交易簡也,人與人相而疏矣。吾忽憶兒時,與坊鄰之童子共玩樂:滾圈子、造房子、打彈子……不亦樂乎?而今三歲小子亦玩手機遊戲。及其年長,恐未必知交通也。手機,加快人之生活節奏,亦減少人之交流。“碎片化時代”,汝何故害人至深?
俄頃,吾行至圖書館,信手翻閱,卻不細嚼慢嚥,而是匆匆掠過,看其大概罷了。吾沉浸其中,只看簡介,便知故事梗慨。此舉並非吾粗心草率,而有所思也:吾愛史書甚矣,時而於家中讀焉,遂略懂一二,便於書館內,補吾未知之事,不再精讀其文字也。當今資訊傳播飛快,閱讀亦誠如是才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依吾之見,當如宋太宗“開卷有益”之言,誠宜“多讀書,讀好書”哉!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則歸家之時也。一進門,吾父便喚吾,蓋吾之快遞至,而父已簽收矣。吾速啟其盒,視之,乃吾最愛之小食也,不曾想其至之如此快矣。吾大喜,遂大口而食之,甚為安逸。正食之,若有所想:“快遞為何來此速耶?豈非‘碎片化時代’之功耶?”當今,人可以於“網上”市其所欲之物而代之肆裡,省時省力。“碎片化時代”,真可謂便捷之代名也!
吾徇徇而起,總覽一天之所見、所聞、所想,乃至“碎片化時代”給人之利弊也。其減少人之交流,而加快人之生活;其減少閱讀之時,而增加閱讀之量;其使人日益懶散,而又帶來便捷……
此又如何?吾生活於此時代,必隨時之變而變矣。至於“碎片化時代”,吾無法多評說,只待後人評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