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相關作文20篇

感受春節民俗文化 篇1

國二作文 ,611字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新的一年的生活的開始。在這期間裡,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舊歲”,我們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我早早地把寫好的春聯準備好,就等著爺爺的膠水了。對於貼春聯,我可是個行家,家裡春聯每年都是我貼的。而且不只是春聯,還有那個大大的“福”

字。這“福”字必須要倒貼,寓意是“福”到了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福氣滿滿。

接下來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們的活兒啦,那就是包餃子。這個活兒看起來容易,學起來可就難多了。這不,這次我也想試試。

首先,把餡鋪在麵皮兒上,再把麵皮兒捏起來,這樣一個餃子就完成了。我照著“口訣”捏了幾個餃子,造型上都挺美觀的,可實際上卻不怎麼樣。可能是沒捏緊的緣故吧,我包的那幾個餃子一到鍋裡就全露餡了,無奈的我啊,只能吃著麵皮喝湯了。

其實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我們早早地吃完餃子便下樓放鞭炮了。膽大點兒的毛頭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則放煙花之類的。當鞭炮聲響起來時,才發覺有了濃濃的年味,這才是春節的開始。

除夕後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輩給老輩拜年的時候,這一天必須說吉祥的話,寓示著這一年吉祥如意。雖然年輕人不計較什麼,但是還是要給爺爺奶奶拜年。穿上新衣服,腦袋裡蒐羅著各種吉祥話,可無非就是那套“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只是老人們聽著高興,做晚輩的也跟著高興。就這一句話,結束了大年初一,跑斷了腳後跟,也磨破了嘴皮子。

民俗文化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657字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眾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著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著屋子裡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裡也跟著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著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說,這是喜家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著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裡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著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著微風輕輕搖曳著,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著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裡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民俗文化節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715字

12月4日,學校隆重地舉行以“弘揚民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節。當天,活動豐富多彩,有挑扁擔的趣味運動會;有寫對聯活動;有民俗特色小吃;有曲藝匯演……

首先,開幕式時,老師讓我們看了婺劇。那些婺劇的叔叔阿姨們,各個各顯神通,有扮演孫悟空的,有扮演變臉大師的,有扮演娘子的,有表演噴火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讓同學們看得讚不絕口。

開幕式後,我們班參加了挑扁擔比賽。我是十個男生中的一個。在比賽中,歡呼聲、加油聲響徹雲霄,最終,我們拿了小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懷著迷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做燈籠、寫書籤等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麻餈了。阿姨說:“做麻餈要用糯米,這樣吃起來才有嚼勁。”只見她把和好的麵糰放入蒸籠蒸熟,再把麵糰放在石臼上,把木槌高高舉起,將木槌重複用力地打在麵糰上,打一次揉一次,“砰,砰,砰”堅定有力的打米聲傳入了耳略,不一會兒,麵糰揉成了軟軟的狀態,再放入米篩,把麵糰在米篩上平整鋪起,接著用紅糖和芝麻灑在柔軟的麵糰上,反覆和麵,直到均勻了再停下,這樣,香噴噴的麻餈就做好了!剛出爐的麻餈,色、香、味俱全,金黃金黃的顏色,像一塊塊金條;香噴噴的氣味,簡直可以讓人陶醉;入口即化的味道,三者融為一體,簡直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它——“絕”!那味道令人流連忘返,每次想到都會流口水。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一天的時間過去了,但這次民俗文化節始終讓我回味無窮。

義烏市福田小學508班 樓子祺

指導老師:龔姝明

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民俗魅力 篇4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9字

繼迎新年音樂會後,學校的活動又進入了另一個高潮。那就是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裡,學校一年一度的新年民俗活動開始了。下午,小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

看,同學們幸福的笑臉。聽,那歡樂的笑聲。還有那麼多的美食在召喚我們。

活動專案可豐富多彩了。有做豆腐,炸麻花,拉白糖,爆米花……而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手工石磨做豆腐了。

我和同學們來到做豆腐的地方,桌子上擺著古老的手工石磨,它的上盤是圓形的,還有一個酒杯大小的放料口,用來放豆,旁邊還有一個木頭手柄,可以轉動,下盤和上盤間有一個小口,隨著手柄轉起來,白白的豆漿就從這裡流出來了。

看著大人們輕鬆地轉著手柄,豆漿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我也躍躍欲試。抓起手柄便轉起來,誰知那磨盤紋絲不動。我生氣極了。一鼓作氣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氣,終於,白白的帶著豆香的豆漿流了出來,嘩嘩落入桶裡,那聲音彷彿在說:你真棒呀。接著工作人員把桶裡的豆漿倒入大鍋裡煮,邊煮邊加入石膏水,不一會兒,豆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變成了細嫩白滑的豆腐腦了,一股豆腐的清香也是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

我正陶醉著,想等做好了就能馬上嘗上一口那嫩嫩的豆腐。場地那邊突然傳過來一場巨響,我急忙跑去看,原來是在做爆米花。只見做爆米花的大叔往一個圓鼓鼓的鐵罐里加入米粒,放在火上旋轉著烤,熱氣夾帶著濃濃的米香味,不一會兒,烤好了。只見大叔熟練地將爆米花機套上袋子,隨著“轟”一聲巨響,好多的爆米花飛了出來,像是下了一場爆米花雨。

整個小操場上瀰漫著食物的芬芳,我和同學們品嚐著各色傳統手工美食,不禁為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豎起了大拇指。

一下午的活動結束了,同學們各自散去,可歡喜和激動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體驗民俗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期待來年再會。

民俗文化 篇5

中考作文 ,708字

每逢過端午,一定是家家戶戶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農村的端午,熱鬧,在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會將淹了許久的鴨蛋拿出來,上鍋蒸煮,過了一夜鴨蛋出鍋,孩子們早早起床,爭著搶著到廚房裡挑閤眼緣的鴨蛋,鴨蛋有白殼的,有蛋青殼的,也有淡黃色的,五六個擺一盤倒也是可愛,拿起一個放在耳邊輕敲一下還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孩子們將鴨蛋裝進專門做的鴨蛋笸籮裡,這便是孩子們趕集時的零嘴。

在老家端午節的集市是僅次於過年時的最大也是最熱鬧的一場集會,雖說是比過年時的規模小了一些,但在端午節的集市上上到八九十歲的老叟,下到剛滿月的孩童都可以來的,卻是沒有了過年趕集那麼多規矩。端午節的集會可是孩子們的天堂,倒不是說能吃到什麼玩到什麼,而是指在集會盡頭的那一家飯館,那家飯館原是一家茶館,後被拆遷改建,什麼舊社會的那些東西都被清了出去,唯獨就留下了那個唱戲的戲臺子,現在也不唱戲了,只在趕集會的時候,請兩位師傅來說說相聲,我是最好聽相聲的,每天都會在老收音機前聽上兩段,但也都十分簡短,因此年年我總是一馬當先,衝在前面搶個好位子,坐下來聽相聲。

相聲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民間說唱的曲藝,他一說、學、逗、唱為主體形式,每每臺下再說到精彩處的時候都會有人喊好,更有甚者激動地笑翻過去,那時人人都會露出一抹會心的笑,沒有一點假感情,有些時候他說錯的時候,到也會鬨堂大笑,不過那是喝倒好,臺上的演員倒也不驚訝,似是見慣了這種場面,亦似是知道人們那不是真笑話他,在席間,還有可能會與我們來一下小互動,那時候我會站到椅子上揮舞著雙手,臉頰通紅,希望他叫我,可倒也不是沒一回都能如願。

長大了以後想學說相聲,可奈何嘴笨,學不起那相聲,想來也算是我這人生的一大憾事。

我與民俗文化零距離 篇6

國二作文 ,920字

行走在古樸的大道上,抬頭仰望那結群的飛鳥,湛藍的天,潔白的雲,領略那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欣賞那勻稱美觀的建築。民俗文化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

“能雕石獅子,會刻美人像,雕藝之鄉美名揚,惠安是我可愛的家鄉。”這麼一曲悠揚動聽的歌唱出了我們心中最美麗、最真實的家鄉,也是這座多元文化並存的小城的真實寫照。

民俗文化在惠安這座獨具魅力的閩南小城幾乎無處不在。你看,那可愛的掌上木偶戲,你聽,那源遠流長的南音,欣賞那壯麗雄偉的孔廟,你會發現,處處浸透著多彩的民俗文化。車行駛在路上,你可以見到許多古樸的建築,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兒,似乎新時代的喧囂從不曾打擾到它們的寧靜。寺廟裡時而傳出鐘磬聲和唸經誦詠聲,虔誠的香客接沓焚香而來。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窗戶就是一臺照相機,美好的景色猶如按下了快門,讓人應接不暇。你看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石雕,有慈祥的菩薩,溫順的鹿,勤勤懇懇的黃牛,憨態可掬的漁夫……而最讓我欣賞的還是那些威嚴的石獅子,它們永遠橫著一雙怒目,四肢強有力地壓在石頭上,利爪似乎要將堅石粉碎。尾巴似鞭,似乎要蕩平一切障礙,凜然的王者風範。它們一直目視遠方,似乎期盼著惠安石雕的新時代,又似乎守護著獨具特色的惠安雕藝。它們一直閃爍著惠安石雕不朽的藝術光輝。惠安雕藝,源遠流長,一代代大師的獨特技藝,兼收幷蓄的藝術特點,使惠安獲得了“中國雕藝之鄉”等美譽,現在,惠安正以嶄新的面貌向“世界雕藝之鄉”邁進。

“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女文化是家鄉民俗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歷經變遷,她們穿著習俗成了如今這般模樣。比衣著更為美麗的是她們那吃苦耐勞、勤勞質樸的精神,一直是惠安的精神象徵。

領略了技藝精湛的惠安石雕,認識了遠近聞名的惠安女。我明白了:民俗文化光聞名遐邇是不夠的,而是要作為我們的寶貴財富永遠珍藏下去。開發並創新,讓民俗文化真正與我們“零距離”。細品一番,民俗文化這麼些質樸,精華的東西,一直未遠去,如果我們能夠去掉些喧囂與浮華,一直將這些精髓傳承下去,家鄉的明天一定會更美!

民俗文化作文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4374字

【篇一:民俗文化】

王麗娜

春節,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而且有很多年俗,過年從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15元宵節結束才得以告終,歷時一個多月,辛苦奮鬥勞作一年的人們在過年前後的這些日子裡闔家團圓,訪親探友,以各種方式來企盼來年的好運。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童謠早在清朝就廣為流傳,他讓我們知道了,老祖宗過年的風俗習慣。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著把一切邪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一年吉祥如意,共同辭舊歲迎新年。

過年包餃子是年俗重要文化之一,除夕夜,各家各戶的剁餡聲此起彼伏,主婦們在廚房裡忙著和麵,和餡兒,包餃子。年夜飯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但有一樣東西不能少,便是魚,象徵著年年有魚,這一好彩頭。

想必大家對“年獸”的故事,耳熟能詳吧。每到年三十,人們就在門上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家家燭火通明守歲待歲。正月初一大清早,躲避了年獸的人們,走親訪友,道喜問好,流傳至今。

紅彤彤的對聯,喜豔豔的門神,熱騰騰的團圓飯,春節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還蘊含著許多中華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提前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篇二:民俗文化】

葛曉波

四溢飄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匆忙趕回家的腳步聲裡,在和親人急於團聚的迫切期盼裡,年終歲尾,年,追趕的時間,踏著腳步,伴隨著冬梅俏來的喜慶,攜著喜的喜悅,撲面而來。

鄉村四野,農家小院,已經聞到了年的味道。

印象中,到了臘月,人們置辦年貨的腳步也是匆匆忙忙,去往縣裡的車擁擠緩慢的前行著,人們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條件好壞,都憋足了勁兒,要犒勞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

年貨算是辦好了,又得忙活著清理、打掃屋裡屋外的衛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後,裡裡外外,蜘蛛網,都得精心去清理,也許就是想掃去一年的晦氣,過一個好年,期盼來年的順順利利吧!

伴隨著曠野鄉村零星的鞭炮聲,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臘月二十三,小年來到了,人們早早起床吃麻糖,粘住灶神的嘴,晚上放鞭炮送走灶神,預示著來年的乾乾淨淨,甜甜蜜蜜。

接下來就是煮肉,炸年糕,包餃子,準備過年的食材。農家小院,村裡四處飄逸著肉的香味,年的味道,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準備就緒,等待著年三十的到來,人們開始放鞭炮,請門神,貼對聯,準備年夜飯,全家其樂融融,圍坐在一起,品著年夜飯,拉著家常,說著家裡一年的事情和變化,計劃著來年的一切,還要一起守歲到天明。穿新衣,相互拜年,彼此問候,交換紅包,互換祝福。村子裡,院子裡處處是滿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隨著碎屑的四處飄逸,年,來到了鄉村院落,田間四野,迎春納福,新的一年來到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熱鬧和團圓,地域不同,年俗民風各有差異,但傳統的中國年,有民俗鄉情文化的精髓,他承載著千年的人們的情感,是特有的中國味,有著濃濃的鄉音,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續。

【篇三:民俗文化】

張佩瑤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次過春節,人們總要貼春聯、貼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戶戶都一派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景象。

春節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窗簾,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著,將在宅子裡裡裡外外人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俗稱“對子”“春貼”“對聯”“門對”雅稱“楹聯”。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辟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在化簡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窗簾的另一種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勞動人民一種驅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倒貼“福”的習俗來源於清代恭親王府。一到春節前夕,大管家為了陶恭親王的歡心,就寫了許多“福”字叫人貼在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一個人因為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為此恭親王很惱火,大管家解釋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現在到福的到(倒)了。表示吉祥之兆。恭親王聽了之後十分高興,就重賞了管家和其他人。事後,倒“福”字的習俗就從達官府地進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貼福字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啦!

放爆竹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沖天興隆繁盛。

對於我們而言,最開心的莫過於拜年時收到壓歲錢。壓歲錢在民族文化中寓意驅邪除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是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除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兒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祥,平平安安。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兩種的,其中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因為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當…當…”。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到處都是歡樂祥和的景象,我們送走送走了舊的一年也將迎來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篇四:民俗文化】

李旭

所謂過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

在中國,春節是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被稱為“大年三十”,也叫“除夕”。除夕晚上的最後一頓飯,也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被稱為年夜飯。年夜飯過後,會有熬年夜的習俗。這時候,一家人會坐在一起看春晚,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到了凌晨,家人會一起點篝火,新的一年便在那絢爛耀眼的篝火中降臨,無聲無息。

在民間,有著過小年的習俗。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將灶王畫燒掉,送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報告他所在一家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上天言好事。我們會在這一天,供奉糖瓜。送行時將糖糊在灶王嘴上。待到除夕再買一張新的灶王畫,將灶王迎回來。

年,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結束。在大年三十之前,家家戶戶都會籌備過年所需要的年貨,有春聯、煙花爆竹,還有各種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把家裡家外打掃的乾乾淨淨。掃除所有的晦氣,迎接新春佳節。表達了一種除舊迎新的思想,將過去一年中,所有的不如意全部拋掉,準備迎接全新的開始。隨後,人們會去購置年貨。每到這個時候,超市裡都是人山人海,充滿了年味,在收銀臺前,一家人大包小包的拎著,身邊是自己最愛的人。遠遠望著,多麼溫馨的畫面。

除夕夜過後,大年初一的早上,待洗漱好之後,穿好新衣,這時候,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拜年。重點不在拜年,而是拜過年後的紅包,壓歲錢,新的一年第一筆收入,承載了孩子們的歡樂與期待。早茶之前,當然少不了鞭炮,雖然在除夕夜已經放了整整一晚的煙花,但到了大年初一,人們依舊樂此不疲,爆竹的聲音隨處都有。

靜靜聆聽,爆竹聲中承載的是對新年的期待和新春的祝願。

今年,我也有一個美好的新年願望,她會一直陪伴我,直到她實現。

最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都會有所收穫,年年有餘。

【篇五:民俗文化】

焦維維

春節是中國人中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性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016年將要過去,2017年即將過去。濃濃的年味兒洋溢在我們的周圍。自古以來的習語,“小兒小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臘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過年嘛,春聯是免不了的特色。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貼春聯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它將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的手法將吉事想物、美好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的裝點的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來到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

除夕守歲是為了迎接新年的來到,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曆除夕的最後一餐,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在年夜飯飯桌上,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是因,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二是因,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進餡兒裡,以及託人們對新一年的祈望,年夜飯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放鞭炮是漢族傳統的民俗,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為了驅趕叫年的怪獸,在當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中壘起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春節到了,祝福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圓圓滿滿。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民族文化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0字

家是大樹,孩子是小樹苗,家風就如同水一般重要,浸潤著我們,讓我們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的家訓、家規、家風,每一個家庭的家訓、家規、家風都對每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去年暑假我去了秭歸奶奶家。一路上看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從矮小的土牆屋變成了三屋小洋房,從鋪滿石頭的山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夏天的奶奶家可真熱呀,就像在溫棚下似的,在地裡幹活的農民也都累地汗流夾背。

我馬上跑到屋裡把電風扇開到了最大,飛速旋轉的扇葉發出一陣陣清涼的風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坐在沙發上的我心情急躁不安,十分無聊,就在這時姐姐跑過來對我說:“思思,我們到河邊去玩吧!”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那兒,綠樹成蔭,百花爭豔,河中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在水裡快樂的嬉戲……沉浸在想象中的我蹦蹦跳跳地跟著姐姐出了門,卻忘了關電風扇。等我和姐姐回來時已是夕陽西下,奶奶把我們叫到了她的身旁。奶奶平日慈祥的笑容消失了,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大聲囔著:“你們為什麼出門不關電扇?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電?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錢?你們知不知道浪費就是犯罪?你們知不知道……”我心中十分委屈我只是出門忘關電扇而已奶奶卻這麼凶我!我委屈地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本想著媽媽會幫我說話誰知媽媽卻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知道嗎?電是生命的能源,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愛惜電,電能是由一次能源發明出來的,發出一點電能需耗費成千上萬個能源,所以電來之不易,我們不僅要知道電的來之不易還要珍惜電以及我們所徉到的一切東西哦,要記住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奶奶是在教育你要節約要做到遵守家風家訓!”

是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這是我家的家風家訓!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訓,弘揚民族文化,做優秀、健康、快樂的中國好少年!

體驗民族文化 篇9

國一作文 ,614字

人生,每時每刻都在體驗,但是是不是文化體驗,這需要有一雙文化的眼光。民族文化,是隱藏在中國古老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自然也有許多,但是否人人都能正確體驗文化,這不可得知。

暑假,我有幸來到蒙古族,而蒙古族的摔跤比賽,也讓我驚歎不已。比賽開始了,兩位長著膀子的重量級選手上場了,說這時遲那時快,這時,一位選手企圖將對手絆倒,但對手太重了,根本絆不倒,所以失敗了。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選手也企圖將對手推倒,但對手底盤很穩,所以沒有推倒。20分鐘後,這場比賽以平局收場,不過,比賽中兩位選手的勇士精神,還是讓我驚歎不已。不一會兒,我也與一位同位的小女孩比賽。在比賽中,我發現蒙古族的小姑娘雖然看著個子小,但力量可真大。開賽10分鐘後,我便被蒙古族姑娘給絆倒在地,躺在地上望著天空的我想:中華民族文化真深遠!

還有一次,我有幸來到了藏族,見到了當地非常有名的酥油茶。

酥油茶,以酥油與奶茶混合製成的茶,在藏族人生活的地區,這種溫暖驅寒的茶極其重要。而在這次旅行中,我幸運的品嚐到了這樣的酥油茶,酥油茶入口清滑和溫暖。在這個寒冷的世界,酥油茶使我感覺到家的溫暖。

最後一次的民族體驗,我來到了蒙古族,體驗了他們的騎馬文化。在廣闊的大草原中,蒙古族人盡情地騎馬。而我也由族人騎著馬,帶著我走在廣闊的大草原中,我心想:遠離城市的喧鬧,這兒的民族文化很美麗!

體驗文化,是個不簡單的事,需以平靜的心態,眼光去體驗,成長,就是一場體驗。

民族文化 篇10

高三作文 ,1562字

當韓國政府搶先為“端午節”申報了一項世界文化遺產的訊息傳出時,國人大為震驚。難道我們上千年的古書記載,民間傳說都是子虛烏有的嗎?悲哀的是,幾乎所有國民都以一種“韓國人,奪我中華文化瑰寶,卑鄙無恥”的激憤態度表示憤慨,卻只有屈指可數的人來追思根源。於是,在中國人對韓的一片謾罵,嗤之以鼻中,“漢字”被韓國申遺了,“中醫”被申遺了,“風水”被申遺了……好在長城、故宮是不動產,不然恐怕也早被申遺了。韓國人何以輕易奪取我民族文化,有人說是空穴來風,那也得先有“穴”啊,這個“穴”,就是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不重視,不發展。給民族文化套上了枷鎖,鎖上了桎梏。

我們的傳統民風民俗被套上了桎梏。自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大門後,國人開始看到異族文化的曙光,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呼聲,胡適之的“全盤西化”主張更為荒謬,恐怕老祖宗聽了也會跳起來戳著柺杖,大罵“不孝子孫”了。“老規矩”是傳統民俗民風中的重要元素,“笑不露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規矩已被“讓人拘束,不個性”這樣高大上的理由掩飾得只剩一點點蒼白的光。這些規矩難道是憑空而來,胡亂編湊的嗎?絕非如此,這是老祖宗立下的傳統,是在生活中得出的教訓與總結,是我們中華兒女不可缺失的行為準則。將這些傳統文化搬出來晒晒絕不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也絕非企圖復古,而是對民風民俗,對民族文化的解鎖和鬆綁。

在我們的國土上,到處充斥著外來文化,以至於封塵了本民族文化。小孩子才咿呀學語,已被父母送去學英語了;聖誕節,情人節每每張燈結綵,大肆慶祝,端午節卻鮮見賽龍舟,重陽佳節登高插茱萸更是無處可尋;青少年們熱捧《星你》,《太陽的後裔》,迷戀韓國長腿歐巴,大讚韓國文化……沉澱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卻只需用幾十年來抹殺中國人民的血液似乎充斥了太多的雜質,不復澄澈,不復純粹。

文學上的桎梏更為沉重,我們的文化瑰寶??詩詞,將所有愛恨,悲喜濃縮為寥寥數語。卻能對映作者的情感,歷史的程序。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只能卻步我們的現代生活。《三字經》、《春秋》被購回,包裝精美,卻只是擺上書架,冠冕堂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語無所實踐,說出“身無彩蝶雙飛翼”,能夠對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少之又少;諺語,詩句一問三不知卻能侃侃而談rap、搖滾……一個民族倘若推崇異族文化,而給本民族文化以桎梏,就是遺失了文化自信,從而導致整個民族自信的缺失。

誰給民族文化以桎梏?是我們國人,是我們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集體健忘”!

若不開啟桎梏,國人再無勇氣喊出“我是炎黃子孫!”的豪邁宣言。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的子孫將會寫出《韓國的端午節》這樣荒誕無稽,讓人心酸的文章。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免不了“文化自卑”、民族自卑……

給民族文化鬆鬆綁,讓“西化”、“歐化”降降溫,破開民族文化的桎梏,文化終會還原純淨本色。

年俗文化 篇11

國小五年級作文 ,767字

爆竹聲聲辭舊歲,歲歲年年春又來。

這一天,無論城市、農村,還是北方、南方,每個角落都是被喜氣渲染的味道。這就是我們每年都要迎來一次的大團圓—春節。

記得兒時的自己穿著新衣服,手裡攥著壓歲錢……在大街小巷裡嬉笑,放鞭炮,身邊兩旁的紅燈籠,對聯兒,成為了春節最美的點綴和最動人的畫卷。

春節置辦年貨,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習俗,辦年貨就是老百姓過春節之前準備一些東西,如吃的、用的、穿的等等。但古時候人們把辦年貨叫趕年集,就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在固定時間、場所進行的貿易活動的俗稱,一般在農曆臘月二十五進行。同時年貨的品種也多種多樣,如香蠟、紙碼、花炮、年畫、煙茶、糖果等等。如今這種習俗只有農村還延續著。

除夕,俗稱大年三十,有叫團圓夜,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的時候,桌子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

當然,過春節貼春聯是少不了的,春聯兒,又名對聯,對門。古時有“桃符”、“門貼”之稱,。他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這一習俗起於宋代,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貼春聯的同時,還有貼福字的習俗,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

春節還有回孃家、吃灶糖、掃塵等等。而今過年,這種年味越來越淡的聲音縈繞耳畔,在我們的視野裡到處都是各大商場踏著“望春”“開年”的熱浪,少了兒時記憶中的那種年味兒……

年俗文化 篇12

國小五年級作文 ,1420字

年俗是指春節習俗,春節俗稱“過年”。那什麼是“年”,又為什麼要過年呢!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燃響的炮竹聲,年獸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這一天,可中國的春節準備,慶祝活動,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也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俗語。臘月初八就是臘八節,又俗稱“臘八”,有著喝臘八粥的古老習俗。喝上一碗臘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臘八蒜的風俗,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號要在臘八這天攏賬,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北京城還有“臘八粥,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的民諺。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節過完之後,人們都開始置辦年貨了,還會買春聯,窗花,“福”字,年畫,爆竹等等。這都是過年的習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式。街上人來人往的,年味已經十分足了。

接著就是臘月二十三了,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臘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臘月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過完臘月二十三就過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間還有“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語和習俗。

年是遊子的盛會,辛苦勞作一年的人不管多遠都要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中國有說不完的年俗,道不盡的風情。

年俗文化 篇13

國小五年級作文 ,825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節也跟著改變了不少,但其精華始終得以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春節人文內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為滄桑之改而移;作為春節裝點的年俗,像條流淌的河,隨斗轉星移吐故納新:它們的內在關係則是,河繞山流。年俗會伴著年味傳承下去,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也會再嶄新下去。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晚上,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和家人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辭舊迎新。除夕這天,我們要忙的事情還真不少。在這一天中,要做年夜飯、貼春聯、貼福字、祭祖、守歲。

貼福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甚至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人們乾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除此之外,“福”字還可以做成各種圖案,比如壽星、壽桃、鯉魚躍龍門等。

除夕之後便是拜年,拜年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的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而長輩也會將一早就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正月初一的另一件事情便是在這一天人們都是要吃餃子的,取“更歲交子之義”。一般餃子餡兒中會包一枚硬幣,如果誰吃到了,就意味著新的一年中會財源滾滾。而我在吃餃子時會仔細挑選,來一場“相面”遊戲,看哪個餃子長的有“福”就吃哪個。若不出意外的話,我會吃得硬幣歸的。偉大的“年”,偉大的春節,為我們帶來的太多太多,珍惜這一切吧,好好尋找年味,迎接即將到來的年!

逛年俗文化節 篇14

國小四年級作文 ,630字

今天是莫干山鎮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節,媽媽和嬸嬸帶著我和小妹妹一起去庾村集鎮逛年俗文化節。

我們坐上公交車到了集鎮。集市裡很熱鬧,有小販的叫賣聲,有討價還價的聲音,還有主持人講話的聲音。我們馬上融入其中,也開始逛了起來。各個鋪子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我們看得眼花繚亂。在這麼多攤位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打年糕和畫糖人。

打年糕

師傅先加點水,把米粉揉揉溼,然後倒入鍋子裡放進木製的蒸箱,把米粉蒸熟,接著將米粉倒入石槽裡。因為年糕粘稠得很,所以打年糕要兩個師傅配合,其中一個師傅拿著大木錘,高高舉過頭,揮手而下,“咚”的一下大木錘陷在年糕裡,另一個師傅迅速把麵糰翻過來。就這樣一個打一個翻,反反覆覆好多次才停下來,把打好的大團米粉放到桌子上,拉成細細長長的一條,用繩子切成一塊一塊的。這樣打出來的年糕,表面柔韌細膩,光澤爍爍,而且很有韌性,吃的時候可以拉得很長很長。據說打年糕意味著豐收,希望來年有更好的收成,真有趣。

畫糖人

畫糖人的攤位已經是裡三層外三層地被人們團團圍住了,我好不容易擠進了人群。只見那個師傅拿起湯勺,加滿糖水,熟練地拿起勺子在桌子上搖了搖,然後開始畫了一隻兔子。他先畫了兔子長長的耳朵,再畫身子和尾巴,最後畫兔子的頭。糖水在他的手中就像一支神奇的筆,左晃晃又停停,不一會兒,一隻只可愛的小動物現身了,而每次大概一分鐘就能完成了,動物形象逼真,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歡。

年俗文化節真有趣,期待下一年的年俗文化節!

年俗文化節 篇15

國小五年級作文 ,926字

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節又到了,聽說街上張燈結綵,賣什麼的都有,我和媽媽決定去一睹風采。

來到街上,一眼望去,是琳琅滿目的鋪子。有賣小吃的,有賣首飾的,還有賣我最喜歡的手藝品的,都是當地的一些特色產品。

一走進去,就看到一隻舞龍的大老鼠,大老鼠手裡還拿著一副對聯:五鼠迎新福,傾聚莫干山。鼠年出生的我迫不及待地和它合了一個影。突然,我眼睛一亮,看見了一些深綠色的小動物:鳥、青蛙、烏龜、蟋蟀……還有籃子,原來那是一些竹製品。我拿起一隻烏龜細看,許多根竹片交織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成了一個烏龜的殼,在殼裡又插入淡綠色的頭和四肢,不仔細看像真的一樣。邊上,老闆叔叔的手像有魔法一樣,一根根竹蔑條在他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手工製品,一桌子的竹製品,個個都做工精巧,惹人喜歡。

隨後,我們又逛到轉角處,那裡有一個專門賣桃核手鍊那小攤子又吸引了我。各式各樣的桃核手鍊串加在一起,整齊地擺在桌子上,讓喜愛小飾品的我愛不釋手。經過一番精心挑選,媽媽挑出了兩串比較好看的桃核手鍊。一串由紅色瑪瑙和桃核串編而成,一串由銀珠子和桃核串編而成的。我試戴了一下,兩串都很合適,媽媽見了也很是喜歡,便問老闆:“一串多少錢?”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一串小小的手鍊居然要一百塊錢。聽聽價格我頓時便有點捨不得買了,但我看著那精巧的桃核手鍊又有點渴望,很糾結。媽媽望著我,問:“你喜歡哪一串?”我很難抉擇,一下子想這條一下子又想那條。媽媽看了看後決定兩串都買,於是和老闆討價還價。媽媽說:“老闆,都是本地人,便宜點。”“賣一百一串的,給你八十。”老闆說。“買兩串便宜點。”“已經很便宜了,我這些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兩串一百五。”“好吧,好吧,賣給你了。”最終,一百五十元的價格買了兩串核桃手鍊。戴上手鍊,我們又逛了其他的攤位,又買了很多小禮物。

年年逛年貨節,年年帶給我不一樣的感覺。今年,我們又買了許多東西,滿載而歸,真開心,滿心期待下一次的年俗文化節快快到來!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篇16

高二作文 ,1448字

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接受資訊的渠道愈發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於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鍾情於本土文化的心,於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牴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瞭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於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後,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汙濁不堪。而對於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各行各業也努力發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後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於強自我反壟斷的鬥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於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也會發展的。為什麼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然發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球航行後,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於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生了緊密的聯絡,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於挑戰,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寫關於年俗文化的作文 篇17

國小六年級作文 ,5120字

【篇一:年俗文化】

魏佳欣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臘月,是迎春的前奏。

臘八粥,拉開了新年的序幕。唱著喜氣洋洋的歌謠,有一個熱鬧的新年向我們走來。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在歷史長河的更替中。年俗文化也隨這時代在變遷,但我們仍然固守的是兩千年來的文化傳統。

走向大街,滿滿的一股年味。這邊的糖果、乾果。那邊的窗花、對聯,也伴隨這陣陣叫賣聲,年的氣息在漸漸逼近。我也在期盼著它的到來。再看看挨家挨戶,年貨都辦好了。有得忙活著整理,打掃屋裡屋外的衛生。得精心的進行掃除。寓意則為想去除一年的晦氣,來迎接來年的風調雨順。打掃完後,貼窗花、貼對聯兒。

伴隨著臘月二十三小年的到來,人們請來灶王爺,預示著一年的紅紅火火。然後接著開始蒸肉、做菜、包餃子,準備著過年的食材。挨家挨戶飄著陣陣年味的氣息。一切都準備就緒,就等著年三十到來。心情也是無比的激動。人們開始放鞭炮,準備年夜飯。全家人坐在一桌,圍著一桌飯菜,而孩子們欣喜的穿戴上新衣新帽,或者陪著夥伴們出去玩兒。一家人其樂融融,品嚐著年夜飯。計劃著未來的光景。等到十二點,最令人激動的事就是長輩們把準備好的紅包分發給孩子們,雖然現在長大了,但這也是我最期望的事情。

年真正的味道在於,無論路途多麼遙遠。一聲真摯的問候,家人的陪伴才是最真實的年的味道。即使大富大貴、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家帶給的溫暖。家是溫柔的港灣。

年真正的味道在於我們對美好生活的體驗和享受。年聊會了你向善。年讓人趨向美。各地方區域的不同,年俗文化也各有千秋。但是年承載著多少億人情感,帶給人濃濃的家的味道和親情的品味。無論今年、明年,還是以後的任何一年。伴我成長的是家鄉濃烈的年味,有散發著年味的美好回憶,也有傳統地域文化風格。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發源地。

四溢飄香的是年的味道,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在匆忙趕回家的腳步裡,在和親人團聚的期盼裡。年追趕著時間,踏著腳步,伴隨著臘梅獨俏枝頭的喜慶,攜著春的氣息,它撲面而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張開雙手迎接它的美麗,迎接它的光芒。

【篇二:年俗文化】

王剛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再沒有什麼節日能比春節更讓人夢繫魂縈、銘心刻骨的了,它以其神聖、隆重、喜慶、吉祥的濃郁特色,在人們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結。這無與倫比的厚重情結,在漫長悠遠的歷史長河裡,仿若一根風雨不蝕,亙古不朽的碩大紅飄帶,維繫著泱泱華夏的繁衍生息,連結著百姓的幸福與苦難。當歲月的腳步聲又一次震響於年末歲首之時,年關已倏忽而至。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吃臘肉,二十七,燉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備壇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年俗順口溜。

聽老人們說,“年”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種希冀幸福物質的時刻。那時,不知是多少年前,人們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品嚐一次肉的香膩,只有在過年時才能穿一次在將來一年中久掛於身的新衣。“年”意義的貼近像一場場的及時雨,造福多少人,團園多少家,綻放多少笑臉。

而現在的春節習俗,已有了不少的變化,似乎並沒有多大的節日氛圍,手機充斥了人們的生活。支付寶集福,微信紅包,人們玩兒的是不亦樂乎,只是記憶中的那種年味兒早已消失不見……

【篇三:年俗文化】

姚玉傑

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而如今春節顯得更加的重要。

現在的社會高速發展,許多人因為工作原因變得非常的忙碌。回家與親人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就現在的我們來說,可能很少看到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所以我們要珍惜

春節這次和家人相聚的機會。

首先感覺到春節的氣息,是在大街上看著人賣著各種各樣的年貨。街上開始採購年貨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從臘月初八美味的臘八粥到臘月二十三小年香甜可口的糖瓜,春節的氣息越來越近了。到了臘月二十四,全家上下會一起打掃房屋,共同辭舊迎新。再過兩天,家裡開始貼春聯兒,窗花和“福”字等,並且還會將“福”字倒過來,寓意著“福到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很快就到了除夕。而除夕則離不開年夜飯,年夜飯也許是春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年夜飯自然少不了我們的傳統美食餃子。在包餃子的時候,有的做餃片兒,有的負責包,有得負責燒水。奶奶每次還會找上洗淨後的幾枚硬幣包到餃子裡,而按長輩說,誰吃出硬幣誰就是有福的人。大家圍坐在桌前,一邊品嚐著滿桌的美味佳餚一邊觀看春晚,欣賞著讓人哈哈大笑的小品,充滿節日氣息的歌舞表演和神奇的魔術。

飯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也就是熬年,共同迎接新年。到了午夜,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窗外響起了噼裡啪啦的炮竹聲,大人和小孩在院子愉快的放著煙花。

春節代表著我們的家鄉,代表著我們兒時的回憶,代表著我們新的起點。在與家人團聚的快樂中憧憬著新的一年。

最後,祝大家新春快樂!讓我們為夢想而努力奮鬥吧!

【篇四:年俗文化】

李澤

又是一年節來到,2017我們將迎來嶄新的一年,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能比這個更重要,整人魂牽夢繞的了。

春節是一個神聖莊嚴紅火的節日,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節就在中華民族心中深深紮下了根,春節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象徵著一年的開始,也象徵著一年的結束。

春節到了。二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幸福的迎接這個節日咯。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人民將春節過得豐富多彩,喜氣洋洋,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兒,這段時間就是掃塵日,這也是我國的傳統習慣。

然後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貨,雞鴨魚肉,茶酒油醬,乾果炒貨,水果糖果等都要置辦充足,因為這些東西越豐富,象徵著你上一年的錢掙得越多,生活越好人先什麼的都願意來,還有小孩子要買新衣服象徵新年新氣象。

過年啊,還要貼春聯兒,貼年畫,貼窗花兒,貼福字。二這個福字兒啊,還得倒著貼象徵著福“到”了。最熱鬧的就屬於放鞭炮了。在傳說中放鞭炮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凶猛動物。這才有了放鞭炮的習俗。

春節是一個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回家過年。過年前一夜大人小孩都會在十二點以後睡這稱為“守歲”。在晚飯到十二點,這段時間中人們看春晚包餃子一家其樂融融,甜甜蜜蜜。

第二天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這就是拜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的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大家在2017新年當中,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學業有成。

【篇五:年俗文化】

高雪琦

百節年為首。在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眾多節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最有廣泛影響的節日莫過於傳統年節。

數千年以來,中國人歡度春節的盛況,可以說是天下華人家家過年,人人過年。

春節,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日常生活相比,春節期間的民族文化氣氛更加濃厚,民俗事象也更加豐富多彩,像煮臘八粥、掃塵送灶、置辦年貨、書貼春聯、剪貼窗花、張貼年畫、敬祭祖先、吃年夜飯、除夕守歲、燃放爆竹、辭舊迎新、送壓歲錢、元宵燈會等。在春節期間都得到了較日常更充分的展示。春節的實質是中國人“衣食住行用”民俗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是中國人“福祿壽喜財”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中國人“人禮和孝”人倫關係的內心需要,是中國人國情、鄉情、民情、家情、親情的強烈昇華。傳承千年的春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化不掉的根,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中華民族子孫應珍視、保護這根與泉,並世代傳承。

最為講究的應是拜年。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去塵穢,淨亭戶,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先。”“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無論在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春節改變的不少,但它留下了許多。我想,不管我們的年怎麼變,春節不論如何更新,它漸漸走向的是一個新的領域,一個令更多人團圓、歡慶的領域,春節裡那樣祥和、美滿、幸福、安康的味道,永恆不褪,永不消散。

作為春節人文內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為滄桑之改而移;作為春節裝點的年俗,像條流淌的河,隨斗轉星移吐故納新;稱之為河繞山流最合適不過。

年俗會伴著年味傳承下去,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也會再嶄新下去。

我們理應輕鬆,為了那段快樂的時光,為了中華民族輝煌的年俗文化。

最後在新年來臨之際,祝願新年快樂,歲歲平安。

【篇六:年俗文化】

李海龍

在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農曆正月初一的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祀活動。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更新復甦草木,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滿懷喜悅之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日子。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在這天,家家都要臘八粥。粥是用米、豆等穀物和各種乾果熬成的,預示著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相傳,灶王爺可以直上天庭面見玉皇大帝,報告一家“私事”。玉皇大帝就根據灶君的奏聞,安排各家過年的凶吉禍福。所以,送灶之日,奉祀的供品,除酒宵外,蜜糖更是絕不可缺少的,以表來年“萬事如意”。

臘月二十五掃塵日,掃塵的意義:除舊迎新,祓除不祥。平時家庭中一般絕少有機會徹底清理,經常把一些傢俱,雜物,以及不需要的東西,任由積疊堆置。日積月累,層邊牆壁佈滿蜘蛛網,如果沒有這一年一次的徹底“掃塵”,這許許多多雜物,垃圾以及陰暗地方將永遠不會受到整理和清掃。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隨著春節的臨逝,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年貨,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一般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是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時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是“交”的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

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點燈燃燭,敲鑼打鼓;夜裡,通宵守夜;十二點開始,放煙花爆竹。相傳在古代,我們祖先曾經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名叫“年”,而“年”最怕響聲和火,於是放煙花爆竹是為了嚇跑“年”這種猛獸的。然後長輩分發“壓歲錢”,互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年俗文化 篇18

國小六年級作文 ,769字

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淵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說到節日,最傳統、隆重、熱鬧、接地氣的當屬春節了。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大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一直到正月十五。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祭祀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以及其他的少數民族都要舉行獨具特色的慶祝活動。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及民間特色。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

後來啊,春節還和許多的傳統節日一起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許多年後的今天,提起過年,最令人期待的還是團圓。一種中國人發自內心的歸屬感以及對闔家團圓的嚮往。遠在他鄉的遊子最深的鄉愁,放下手頭的工作,回家過年。

同樣春節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民間大多從臘八熬製濃香的臘八粥開始準備迎接春節,再醃製好臘八蒜給除夕夜的餃子調味。期間人們準備好豐富多樣的年貨,帶著對來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忙活準備著過年。置辦好一身全新的衣服,準備好窗花對聯和燈籠,寄予對來年的祈願,滿心等待著闔家團圓。都說年是伴隨著爆竹聲的,小孩子燃放煙花也給春節增添了一份熱鬧的氣息。

我記著每年過年姥姥都會提前準備好許多餃子,還會把硬幣洗乾淨包在餃子裡,寓意討來年的福氣。姥爺會早早給陽臺會旋轉的燈籠插好電,到處張燈結綵一片祥和。爺爺奶奶會提早打掃好屋子,準備好包餃子的材料,等大家一起去動手包餃子,一家人聚在一起歡聲笑語,一起準備著最美味的年夜飯。

再接著就該除夕守歲了吧,一家人坐在一起等著看春晚,與時俱進的時代,春晚也在傳播著中國夢。

正月初一,小孩子們還會帶著祝福向長輩拜年,並且得到壓歲錢。濃濃的年味絲毫不減。

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年!也祝願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團圓,新春快樂!

探究端午文化,領略民俗風貌 篇19

國小三年級作文 ,715字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用各種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今天杭州湘湖(白馬湖)研究院的孫娟老師來到蕭山日報社,和我們小記者一起探究端午節文化,領略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過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我們通常認為是紀念屈原。通過孫老師的講解,我們明白了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的是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我們本地也有紀念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秋瑾的。傳說端午節喝雄黃酒是跟白蛇傳的傳說有關。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鐘馗像鎮鬼、佩香囊、懸艾葉蒲草、吃“五黃”、避五毒、畫額、豎蛋等,內容十分豐富。粽子不僅形狀,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寓意也不同。比如紅棗粽象徵著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誠之心。當孫老師問我們吃“五黃”是哪五黃的時候,小記者們都爭先恐後的舉手搶答,一位同學十分流利地就說出了答案,因為我們這裡端午節都會吃到這五種食物呢。

我們原本以為只有中國人才過端午節,經過孫老師的一番講解,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也過端午節的,因為古代的中國非常強大,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很大,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流傳到了這些國家。當孫老師問我們外國人是怎麼用英語說“端午節”的時候,整個教室頓時鴉雀無聲了,這個問題可真考倒了大家。原來外國人把端午節叫做DragonBoatFestival,按照單詞的意思就是“龍舟節”,可能他們認為我們端午節的活動裡面“賽龍舟”給他們的印象最深吧!

這次的端午節活動,我過得非常有意義。它讓我學到了跟這個節日有關的許多知識,使我感悟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一定會將這一傳統佳節發揚繼承下去。

走進民俗傳統文化 篇20

國小五年級作文 ,823字

今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期盼已久的“走進民俗傳統文化”的活動,終於在我們明鏡小學的操場上熱熱鬧鬧的舉行了。

我們在張老師的帶領下,興高采烈的來到了“拉白糖”的地方。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這個糖是怎麼拉出來的呢?同時眼睛目不轉睛的盯著叔叔。只見:叔叔把一大團糖(像麵粉一樣的)套在一根木棍上,繞過來粘在一起,然後,向後面拉長。這樣,一遍一遍的重複著。

越拉越白,越拉越長。在我們焦急的等待中終於拉好了,可以吃到垂涎欲滴的拔絲糖了。這時,張老師說:“吃的時候,一定要拔出絲來。”我聽了,一次次的嘗試,哇!真的好好玩哎,即可以吃又可以玩。真的哎,真的可以拔出絲的!好神奇啊。我禁不住叫了起來。可沒過多久,我覺得這樣一小口一小口吃不過癮,乾脆全部塞進嘴裡,一個字“甜”!

接著,張老師又帶領我們來到了小廣場上的“爆米花“製作點。映入眼簾的並不是爆米花機器,而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穿過人群,來到了機器旁。只見大爺坐在小板凳上,右邊一個木頭做的風箱,右手不停地在拉動著。左邊一個黑黑的機器,裡面裝有米或玉米。時間到了,只見大爺用一個大麻袋蓋在機器上。然後手握住一根木棒,一隻腳踩在機器上,用力將木棒往前一推,“砰”地一聲響,一股白色的煙霧冒了上來。我們興奮的往前擠,用手抓了一大把,迫不及待的放進進嘴裡,咦,怎麼是淡的呢?沒有加糖啊!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著。

隨後,我們這群快樂的小吃貨們又吃了甜甜的凍米糖,糯糯的麻餈,美味的豆腐腦……今天可是當了一回美食家了。

我們戀戀不捨的回到了教室。張老師教我們如何剪窗花。我們跟著視訊,先畫畫,再沿著畫好的剪下來,感覺剪的不錯,栩栩如生。

今天的“走進民俗傳統文化”真是太有趣了!既有好吃的美食,又有好玩的剪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