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529字

說起朝花夕拾這本書,我想大家都會想起孔乙己這篇文章。但當我讀起孔乙己的時候,卻有了一些新發現。下面,我就來說說我思考的角度。

孔乙己曾被酒店老闆成為窮秀才。但提起孔乙己和那個時代的背景的話。更多的便是嘆息。小說《孔乙己》一簡介、單純的構思和純粹、精煉的語言,塑造了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形象,揭露科舉踐踏人生、毀滅人性的罪惡。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是一個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人,是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舉社會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對社會苦難者的模式,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

本片的藝術特色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畫,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蘇稻的任務,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也有評論家認為孔乙己只是社會變革中的小人物,在社會變革中,小人物根本無力把握自己的出路,最終只能被生活吞噬。同時作者批判了冷漠、麻木的過敏性。通過描寫周圍群眾對孔乙己的態度,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以及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200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時採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敬吾老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小時侯,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住在一起,那時我時常和同村的一些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視窗大喊一聲才會依依不捨的結束遊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準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已讀九年級,不再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逢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視窗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81字

兩年前,我帶著求知的渴望與好奇輕輕地翻開這本書,本以為我將再次得到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可沒想到,這書中的許多言語段子我竟無法理解。我沮喪的合上這本書並約定兩年後再來拿下它。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初二的中學生了,相比以前,理解能力自然增長不少,這個寒假,我終於翻開這本書—《朝花夕拾》。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冰心常新港,應該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的原名是《舊事重提》,至於現在為什麼會叫《朝花夕拾》,我想大概是魯迅先生嫌它太直白吧。書中魯迅先生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與青少年時代,讚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也批判了封建舊俗、文化。還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長媽媽、衍四太太、五猖會上的無常、百草園中的美女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會讓人感到異常親切,也沒有什麼距離感。文章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兒時的那份純真,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的嚮往。還時不時能勾起我對兒時的回憶。

兒時的我,也曾像魯迅先生一樣有許多五彩繽紛的往事。小時候,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小錯誤而舉手指出,如今,即使老師一連報錯好幾個字我也不會有什麼動作;小時候,我會因為在無意間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並得到表揚;如今,看到地上的硬幣也只是一笑而過;小時候,我會因為晚上爸媽不在身邊感到恐懼而哭鬧,如今,晚上獨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也沒有感到一絲恐懼。

童年是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童年是一個盒子,一個裝著許多祕密的盒子;童年是一個葡萄架,一個長滿了數不清葡萄的葡萄架;童年是一棵大樹,一棵掛滿回憶的大樹;童年是一本日記,一本寫滿喜憂的日記;童年是一杯濃茶,一杯讓人回味的濃茶。

如今,在喧鬧紛擾且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裡,若你能靜下心來仔細讀完這本書,你的心情會變得比以前平靜,釋然。正如書名《朝花夕拾》,等長大以後,再把自己小時候的零碎瑣事一點點拼湊起來,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810字

早晨落下的花在傍晚去拾綴,雖然也許花不再似早上般嬌嫩,可也更多了份樂趣;青春往事到長大後去追憶,可能已經沒有曾經的心情,卻多了份滿足。也許正是懷揣著這樣的感情,魯迅先生才寫下《朝花夕拾》一書吧!

書中短短的十篇文章,幾天便讀完了,可讀完之後卻感觸頗多,有對庸醫誤人不懂裝懂的憤慨,有對百草園的嚮往,有對衍太太的多嘴多舌的討厭,有對長媽媽的敬佩,但更多的,是對藤野先生的尊敬和對範愛農的惋惜。

的確,在當時,動盪不定,被日本等列強欺凌的中國是那樣不堪一擊,早無昔日雄風,也不免會被其他國家輕視。可是,藤野先生卻不因此而故意冷落魯迅,反而給予他更多的,更熱枕的關懷,幫他修改筆記,細心詢問其近況,還擔心魯迅是否能接受解剖教學。而且,就在魯迅要離開仙台時,還鼓勵其要認真努力,他們二人的師生情誼,並未因當時的政治局面而破裂,反而更多了份珍惜,珍貴。藤野先生對魯迅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希望新的醫學傳達中國去。這種愛,摒棄了民族間的偏見,藤野先生,無論在我的心裡眼裡,都是偉大的。

而生活在當時的社會,除了外國人對中國的熱切期盼,中國自己,也有一批愛國學子,範愛農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他正直倔強,對革命前的黑暗社會十分不滿,追求革命,追求解放,可在辛亥革命後卻備受打擊,心憂天下卻力不足,只能做一潦倒老師,最終自殺於湖中。他的命運是可悲的,可卻鼓勵了千千萬萬的國人要努力奮鬥,擺脫落後。也許這些對我們還言之過早了些,可無論如何,我們應敬佩範先生,在心中埋下為中國日漸強大而奮鬥的種子。

《朝花夕拾》,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本回憶式的小說,更是當年魯迅先生真實的生活寫照,看似無意,卻讓後人感觸良多。所以,我們也應用自己手中的筆,書寫出屬於自己的特別記憶,讓自己對生活更熱情,更樂觀;對祖國盡心盡力,使祖國更強大;對人心懷善意,多一份理解。不管風雨,堅持向前,不愧對人生!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50字

合上書卷,我的目光凝駐在扉頁,腦海中已是浮想聯翩。魯迅先生獨特的筆風,獨特的角度,描摹出獨特的現實與幻想。雖略微令人難以通悟卻依然難掩其深深魅力,那些文字就那樣肆意地在我的思緒裡舒展繾綣。

我讀《朝花夕拾》,到底是在讀什麼?

如此想著,一幕幕畫面開始影綽閃現:長媽媽在夏夜講著百草園的蛇怪傳說、翻閱著《二十四孝圖》的少年為不知真假的故事心中悸動、熒幕前剎那間如夢初醒的青年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在暗夜詭譎昏黃的夢境中看見無食物果腹的母女倆可憐兮兮相互依偎、多病的日子裡已是一代文豪的他卻惘然不知該做何施措…這一幕幕共同組成魯迅先生的半生,從懵懂稚子開始,漸漸有了屬於他的志向與抱負,並且為之追求與戰鬥。

我似是明白了。

我讀的是人,曾於魯迅先生的生命中留下印記,使他緬懷想念的人;我讀的是事,魯迅先生幼時曾做過的抓蟋蟀、堆雪羅漢、養隱鼠之類童趣十足的事;我讀的是情,對故人的懷念,對往事的缺憾,對那個時代那樣的世界的刻骨批判……

我不禁哀嘆,感嘆魯迅先生兒時,封建迷信的舊中國的人們對神鬼的盲目敬畏;哀嘆世人的愚昧無知,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冷漠麻木。我更要讚歎,讚歎在世人皆醉的黑暗中獨醒的魯迅先生那份意識與偉大精神;讚歎他為了挽救如死灰的人心,站出來以筆為鋒,攻擊諷刺腐舊社會和麵對他人諷刺攻擊的勇氣。

我很感謝,魯迅先生在書裡帶給我們聞所未聞的奇幻故事,和不曾瞭解的人情世故。我也很感謝,魯迅先生在百年前帶給社會新的思想,義無反顧地支撐起新文化的旗幟。即便是救人易,救心難。前路蠻荒,也要“橫眉冷對千夫指”。漫漫修遠,也要“俯首甘為孺子牛”。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散播到大眾的心裡。”是的。並且我想,到了大家“朝花夕拾”的年歲時,他的精神也依舊活著,火焰不滅。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870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回憶性的小說,相對於他的其他作品,我認為其諷刺程度更輕,但精彩程度卻是絲毫不差。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字面上的意思與其實際意義差不多,就是以前的事情又再一次的提起。裡面描寫了眾多形象鮮明的人物,有長媽媽,和藹可親的藤野老師……也有各式各樣的小事,像五猖會。二十四孝圖等等。但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讓我最有感覺的還是二十四孝圖。

魯迅先生所在的時代與我們不同,那時候的孝道,以及對家庭的認識,都與現在有所區別,而且區別不是一星半點,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大的。

以前的家庭是非常嚴謹的,隔著幾米就帶向親人問好,早上得比家長早起去做早飯,以及為父母準備好洗臉工具,父母一起床就得看到這個,不然就會被批評吧。但是現在呢,似乎是反了過來吧,父母早早地起來為我們做好早餐,再輕輕的叫我們起床,有起床氣的還要千勸萬勸,好聲好氣的說。所以現在的家庭相對以前還是開放了不少,沒有這麼嚴格的要求,以前的家庭是嚴格的父母關係,現在孩子與父母更是朋友,經常看到一些女孩子把自己的母親叫“姐”的。這是第一個不同。

第二個不同,就是居住的地點,看看以前的四合院,夠大,足夠一個大家庭住在一起,現在呢,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家庭規模。更多的是一家一家的住,以前這邊住著父母親,那邊大哥,那邊二哥的,現在看個親戚都要開一大段車。爺爺奶奶也不駐足於家中,趁自己還沒到走不動的時候,還跟著旅遊團去各種地方,歐洲之旅,澳洲之旅等等。這變化我認為是時代的更變,以前年輕人出國都要花一大筆錢,老人家怎麼可能出去玩呢?現在可就不一樣了。就像我這個狀態,我和父母住在天河區,珠江新城,我的舅舅卻住在越秀區,公公更是在汕頭,想見一面都不容易。

在“二十四孝圖”裡,有些我們現在無法理解的現象比如“臥冰求鯉”,更有的七十多歲還在地上“搖撥浪鼓”逗父母高興的,真是讓我無話可說,也許這就是時代帶來的變化吧。現在與父母吵架似乎都不少見,甚至連動起手來的也不是沒有。

每個時代的孝都不一樣,但是正所謂“百善孝為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 篇7

讀後感 ,859字

前言:“朝花夕拾”過後,我們大家能做的,也只能是好好地把握當下的時光了!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這本書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回憶文,全書一共有十篇散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魯迅先生的書好似一杯濃郁的茶,剛開始品嚐時可能會覺得平淡,但讀完後再細細品味,你會覺得你的脣間都是餘香。雖然開始讀時有不懂之處,但到了後來,你就會體會到其中的真諦。讀完這本書,給我的心靈帶來了深深的震撼。我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五個字—酸甜苦辣鹹。

酸,就是心酸,我是從《父親的病》中體會到的,主要寫了父親病重,後來衍太太讓我大叫父親。父親用一絲虛弱的聲音迴應了我,才過了一會兒,便嚥了氣。直到後來,魯迅還為這一行為而後悔。用這簡練的語言為整個文章塑造了一種祥和安寧的氣氛,其實不以為然,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從側面諷刺了衍太太這個壞心眼,自私多言,愛使壞的形象。令人心酸。

甜,這本書,只要你細細品味。你就會發現許多甜蜜而溫馨的場景。如阿長與魯迅在一起時美好的日子,看五猖會時的興奮、開心。其中最為甜的,還是作者在百草園中的生活。那裡是作者兒時的樂園,“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多麼令人嚮往的地方啊!字裡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之情,和嚮往那個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本書中許多人物相繼離魯迅而去,先是阿長,然後又是他的父親,接著又是……這是苦。而且當時的生活環境苦、革命苦、百姓苦、魯迅也十分苦。所以一些段落就自然流露出了這種苦來。

辣,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這就是魯迅的一寫作特點,辛辣。他擅長用犀利的筆風諷刺、嘲諷一些事物。他的嘲諷、諷刺尖酸刻薄,正中靶心。他的諷刺好似一把利劍,一擊致命。

鹹,就是淚水的鹹。這幾篇散文,既樸實無華,又是如此感人至深。甚至還會催人淚下,他的文章,喚起了許多人的沉睡的心靈,這才是真正的走進了人內心的深處。

《朝花夕拾》,是那麼的令人心酸,卻又是那麼的甜蜜溫馨。在這“朝花夕拾”過後,我們大家能做的,也只能是好好地把握當下的時光了!

朝花夕拾讀後感400字 篇8

讀後感 ,955字

參觀魯迅紀念館時,看到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寫的《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可惜的是隻節選一段兒,餘味未盡,非常渴望看到結尾,於是在網上購買了一本《朝花夕拾》。

收到書後,便亟不可待地翻到《父親的病》這篇文章,一氣讀完。放下書,感觸頗深。

原來父親的病不是無藥可治,而是無醫可治。幾年來可憐的小樹人墊著腳尖去當鋪裡典當家裡還算值錢的一些物品,然後匆匆忙忙來到醫生那兒,用祈求的目光注視著醫生,渴望著醫生把父親的病治好。然而庸醫們不但不講究醫道—治病救人,竟然為了顯示醫術高明,讓魯迅取一些稀奇古怪的藥材。比如:“蟋蟀一對,竟然要原配的,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潔,續絃或再醮,連做藥的資格也喪失了。”真是可笑之極。魯迅在不惜花著“重金”的情況下,親眼目睹庸醫是如何故弄玄虛地給父親治病。看著自己的父親一天天病重,直至奄奄一息,心痛不已。

也許是因為父親的病在魯迅幼小心靈裡埋下了從醫治病,拯救百姓的想法。去日學醫幸運地遇見了藤野先生。我在魯迅紀念館看見了藤野的照片:面板黝黑,人體瘦弱,個子不高,戴著一副眼鏡兒,斯文而有學問的樣子。他是魯迅老師之中,最讓魯迅感激的一個,因為他對學生關愛倍加、治學嚴謹、兢兢業業、甘於奉獻。尤其對魯迅這樣的學生更是單獨批閱筆記、文章,加以輔導,直至深夜。令我這個從教30年的老教師佩服的五體投地。相比較之下,那位衍太太素質低下,經常欺騙孩子、瞞過大人、亂造謠言、為人不正,魯迅不得不走罷。

魯迅童年時的百草園其實是一塊園地,中間一片荒草,周圍幾顆楊樹,但對魯迅來說竟是他童年的快樂天地。這是因為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魯迅漸漸長大之後,生活積極向上,努力奮進,年輕的魯迅,積極幫助範愛儂,雖說最終沒能拯救範愛儂,但曾給予了他生活的希望。

魯迅的革命道路是艱難的、曲折的。但魯迅的童年卻是快樂的、美好的。是歲月的一點一滴的流逝,童年漸漸地變成了一片回憶。

看著、看著,不禁使我浮想聯翩,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時還沒實行生產責任制,百姓生活極其艱苦,僅僅能吃飽穿暖而已,物質生活極端貧乏。即便如此,快樂依然伴隨著我:踢毽子、跳格、跳皮筋、盪鞦韆等。每天玩兒到天黑,滿頭大汗。

童年是甜美的,純潔的,是無拘無束的,無憂無慮的。

魯迅的童年如此,我的童年亦如此。

朝花夕拾讀後感100字 篇9

讀後感 ,580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雖然這本書的內容很短,卻十分耐人尋味,它以雋永深沉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

這本書全書包括《狗猫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等12篇文章,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二十四孝圖》是魯迅得到的第一本書,是一位長輩的贈品,這本書很薄,但像圖上說,鬼少人多,魯迅藉以諷刺當時“紳士”“流言”肆虐的社會。

長媽媽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狗猫鼠》中,他將魯迅心愛的隱鼠踩死了,卻說是被貓吃掉的;但,不識字的她卻給魯迅買來了夢寐以求的《山海經》使魯迅對她產生了新的看法。

百草園是魯迅童年的樂園,魯迅還在其中寫道“相傳這園裡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長媽媽給他講了個故事後寫道“這故事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體現了魯迅兒時的天真稚氣。

魯迅兒時,他的父親患了嚴重的水腫病,家裡請了兩位人稱“名醫”的來位父親治病,費用昂貴,用了不少錢,卻未能挽救父親的生命。本文體現魯迅對父親的懷念。揭示了這些人華而不實,唯利是圖,草菅人命的實質。

《朝花夕拾》這本書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也反映著魯迅想要改變的願望,讓我們看到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民族魂。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10

讀後感 ,743字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書—《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寫的一本從童年到青年心歷路程的一本回憶性散文,共十篇。書中有回憶,有批判,有嘲笑,它使其中的韻味更加豐厚,而且顯示了魯迅關懷現實的一面,更展現了最真實的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生於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魯迅”是他第一次發表白話小說時的筆名。這一筆名根據魯迅自己陳述的理由有三點:其一,他的母親姓魯;其二,周與魯是同姓之國;其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童年時期的魯迅閱讀了大量的古書與古詩。在“三味書屋”裡,師從壽鏡吾先生。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為魯迅後來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魯迅的少年時期,家道中落,魯迅通過切實的感受感到了社會的殘忍和冷酷。1902年,他東渡日本,在東京進了預備學校。

魯迅一生著述豐富,他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阿長與<山海經>》等文章就寫於魯迅在廈門大學的時期。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她真誠善良,給魯迅買他心心念唸的《山海經》,是魯迅筆下一個溫暖善良的角色。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強迫孩子背書,摧殘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孩子的壓制。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時的一位老師,他正直熱忱,不歧視同學,熱心關注魯迅的學業,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緩的筆調為我們娓娓道來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懷念,批判了當時黑暗迂腐的社會環境,給予了對現實的深切思考。從這些文章中透視著清末民初時期的生活畫面,瞭解了當時的社會面貌,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