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相關作文20篇

感悟重陽文化傳承敬老美德 篇1

國二作文 ,919字

九月初九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由於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此後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就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中尊老敬老就是一種傳統的美德。古往今來,我們有許多敬老的故事:古有木蘭代父從軍、孟宗哭竹生筍的佳話;今有陳毅探母等感人肺腑的故事。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

記得有人說過,童年是一幅畫,少年是一個夢,青年是一首詩,中年是一篇散文。回首人生,老年人是一部歷史;把握今朝,老年人是一面旗幟,憧憬未來,老年人是一道風景。在這個美麗的十月,在歡慶祖國媽媽生日的同時,請大家不要忘記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我們的成長,經歷了風霜雨雪的磨練,他們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如今他們老了,理應受到我們的關心和祝福。

夕陽最美,因為那是一種蓄勢待發的力量,是對下個黎明的期待。正是夕陽托起了明天的朝陽。老人便是這輪美麗的夕陽,人生最美夕陽紅,世間最美老年花!因此,作為一名中學生,更要發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杯香茶,也許老人們就能倍感欣慰和滿足;貼心地捶背,溫暖地攙扶,都能讓老人們的臉上綻放幸福的微笑。親情就像一粒休眠的種子,當熱情給予其溫暖,淚水給予其滋潤,寬容給予其力量時,它就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悄然萌發,散發出獨特的魅力。雖然說,冉冉時光留不住,老人們終究會老去,但只要我們每天都關心老人,哪怕只是一次簡單的洗手,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滿意的微笑,都能夠使老人們感動許久,使他們蒼老的心靈更歡欣,生活更多彩!

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同學們,今天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同學祝天下的老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歲歲重陽,感恩重陽。”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從現在做起時刻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為爭做一名尊老敬老的好學生而努力,讓“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永放光彩!

做文化傳承的小達人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950字

我的媽媽非常喜歡傳統文化,沒事她就寫寫毛筆字,看一些很難讀的詩詞古文。受媽媽的影響,我也非常喜歡看關於歷史文化方面的書。我已經讀完了《中國歷史故事集》、《中華上下五千年》以及《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兒童讀本。最近我又喜歡上了《明朝那些事兒》。

從這些書籍中,我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比如諸子百家裡的孔子和莊子我都喜歡。我覺得莊子是一個非常會講故事的老爺爺,他很幽默,他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而且他還能跟骷髏頭說話,他講的寓言故事裡都包含著很有意思的道理,周莊化蝶的故事在我看來如此玄妙。

有一次,我的媽媽在讀《蘇東坡傳》這本書,我很好奇,也翻了起來:原來蘇軾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我特別佩服他面對困難和挫折而不被打敗的堅強品質,媽媽說那叫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面對逆境就要積極樂觀。我很喜歡他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一次我還在班裡朗誦過呢。

還有,我看書櫃裡有一本《史記》,又大又厚,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拿出來一翻,傻眼了,是我看不懂的古文,媽媽就給我講它的作者司馬遷是如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他創作的《史記》做準備,我又覺得司馬遷也非常了不起,我覺得我也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為了讓我瞭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媽媽帶我去了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我們去過北京、西安,西安的秦陵兵馬俑非常震撼,那時候的秦國真是一個鐵血帝國。我很喜歡西安的興慶宮公園,每一個景點都有二維碼,只要一掃二維碼,有關景點介紹和詩歌的音訊就有了,可以一邊遊玩,一邊欣賞唐詩,感覺就像穿越了歷史一樣。

我們還去過安陽的殷墟博物館和文字博物館,瞭解了漢字發展歷史,我覺得漢字作為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密碼真是太神奇太強大了。

在曲阜的孔廟,我瞭解了孔子的事蹟,他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覺得他和老師給我們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通的,比如他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是媽媽所講的誠信,如果那些想掙錢的人都講誠信,講道義,那麼我們孩子就不會吃到毒奶粉,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

就這樣,我每天在閱讀中薰陶,一有機會就親自去體驗歷史文化名城,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慢慢地在我心裡生根發芽。我願意做一個傳承傳統文化的小達人,從我做起,讓優秀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的精神家園芬芳四溢。

青春因文化傳承而不同 篇3

國三作文 ,843字

曾幾何時,我們的青春已悄然被強大的科技所佔據;筆和紙變為了螢幕上閃爍的游標,對面的暢談變為了自己對著一臺冰冷的機器,有說有笑;旅遊的快樂變為了摁下快門的瞬間,或許沒有那封家書,那份文化的傳承的話,我的青春也是一樣的吧?

風,搖動風鈴,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夜幕降臨!點上一盞煤油燈,戴上老花鏡,小心翼翼地捧著一打發黃的紙張,讀著讀著,竟有淚花浮現。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家書,它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但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見平日裡不苟言笑的外公流下眼淚。

許多年過去,一日,我竟意外收到外公寫來的信,心中十分感動,急忙回了簡訊表示感謝,但不料幾日後外公打來電話問我怎麼不回信?我很詫異,回了啊,那幾條簡訊就是,不料,他竟長嘆一聲,不久竟病倒了。

心中掛念著外公,更是害怕陪伴多年的外公就此離世,因為那是一種無法承受的痛楚,但那封家書無疑給了我一種慰藉,淡淡的墨香,淺淺的墨痕,熟悉的字型之間彷彿又浮現出外公飽經風霜的面孔來,信上的黑白字,平滑的紙張,信中的“勤、勉”二字讓我耳邊迴盪起了外公的諄諄教誨,家書,或許是親人只見的牽掛吧,但那一聲長嘆—突然我意識到了什麼,外公嘆的是人們,是我對於文化的漠視與冷淡吧?他將這份沉甸甸的傳承遞給我,我卻沒有接住哪!它掉在地上,摔了個粉碎。只留下了遺憾。

也許是想彌補我的過錯,我的青春也因此而改變,自發地遠離了網路,而是捧起一部《春秋》,一部《史記》,開始接受這文化的傳承,漸漸的,我明晰了牛角掛書的背後李密的勤奮,逃離不言,下自成蹊的背後李廣的真誠,洛陽紙貴,一字千金的背後經典的流傳;開始瞭解文化發展到今日的不易,同情它所受到過的傷痛,正是因為有人不重視這份文化,才會丟失莫高窟的珍寶,才會失去端午節,直到最後,國將不國,或許唯有我們痛定思痛,鄭重接過,並保護這文化的傳承,才是對我們祖國最好的回報。

我的青春因這份厚重的文化而改變,不是理性的理解,而是感性的認識,不是遊戲中刀光劍影,而是歷史長河的深邃沉重,文化!是文化讓青春無悔,讓青春璀璨!

共享文化,傳承心態 篇4

國一作文 ,998字

當我再一次穿上土布衣裳,一抹懷念的微笑就浮現在臉上,它將過客的思念在此刻喚醒。每每穿上那暖暖的土布衣裳,心中就有一種暖暖的期待。

幼年時,我身上圍的圍兜,穿的衣裳,睡覺時的被單都是奶奶用織布機一線一線織出來的。各式各樣的花色和整齊劃一的紋理就像奶奶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愛,穿在身上暖洋洋的,留下一種質樸的香氣。每個寂靜的夜晚,我都在織布機啪嗒啪嗒的聲音中進入夢鄉。月光如鏡,這匹布偶爾送來樹木與河水的呼吸。

曾經每家每戶都有的土布,現在已經很少很少了。常聽奶奶提起,在他們那個年代,過的都是男耕女織的生活。婦女們常常會聚到一起,討論誰織的布精緻,誰搭配的色彩更美觀……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婦女們常常以此為樂,用織布機拼湊著簡單、幸福的生活。現在從父母輩口中,也很少再聽到關於土布的一些事了,偶爾提起,一抹懷念的微笑就浮現在他們臉上。那份光彩,已經被歲月隱沒了。

再次與土布邂逅,已是過了好些年了,在小鎮上的一家布店。布店在小巷的拐彎處,很少有人問津。在大堆繽紛色彩的布里,幾捆青色的土布靜靜躺在其間,顯得格外醒目。細膩的情感向外翻湧,使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它。

樸素清新的色調,撫摸時略帶粗糙的質感,帶我聽到織布時發出的迴圈往復的聲音。我注視著它,就像注視著久別重逢的朋友。時而有幾個外國遊客來到店內,買走幾匹土布,他們說,他們喜歡傳統的手工藝製品,更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向店長打聽,店長說這些土布都是一些收藏家喜歡買的了,已經很難再進到貨了。

店內有一臺織布機,彷彿是許久未曾用過的了,覆蓋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我情不自禁地走向它,童年所有的記憶在此刻被喚醒。當我再一次坐上織布機,那是一種怎樣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我拿起木梭,雙腳輕輕放在木質的踏板上,踩動它,發出無序或有序的聲韻之美。光滑的木梭,穿引著素色的絲線,在時光的長河裡穿梭、往復,混著木質的清香和塵土的踏實感,我聞到了一種叫做年月的香氣。我循著記憶,把時光拼湊,木質的清香,淡淡的,有著沁人心脾的安定力量。

我清晰地看到我的手跡與奶奶的手紋重合,連線起幾代人的青蔥歲月。青春的花紋在絲線的交錯中漸變,填補著失落的時光之衣,也連線起文化的橋樑。手紋在此刻重合,我體會到了祖輩的樂觀、堅強,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直到現在,我依然會把那匹承載著我童年所有回憶的土布拿出來,驕傲地向別人介紹:這就是土布!這份情愫,在此,我願與你共享。

文化傳承 篇5

國二作文 ,763字

在這座奇妙的城市裡,既有著寸草不生、熱浪滾滾的火焰山,又有著盛產瓜果,發展著綠洲農業,養育了一群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兒女。今天我便滿懷著好奇與嚮往走進了這座奇妙的城市—吐魯番。

吐魯番的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剛一下車,一股熱浪便撲面而來。遠望,在烈日的照射下,赭紅色的山體彷彿烈火在燃燒。早在吳承恩的筆下見識了火焰山的威力,但今日見到才真正感受到了這山間的灼熱。可當我們走進維吾爾族人的小院,一切卻又是另一番的景象。翠綠的葡萄藤構築起一方綠色天地,主人熱情好客,載歌載舞。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吐魯番這座城市中相輔相成,究竟是什麼成就了這樣獨特的景色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探訪了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兒井。坎兒井由豎井、暗渠、明渠以及澇壩四個部分組成。看似結構簡單,但卻利用了吐魯番特殊的地理構造,將地下水引出地面,充分解決了當地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坎兒井的出現,不僅灌溉了農田,還使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出現綠洲,同時也延續了生命,哺育了這片土地上千千萬萬個兒女。坎兒井,它不僅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我眼中,它更是綠洲的母親河,火洲的生命源。

而當人們的生命得以延續,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傳承著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發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他們的傳承,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了坎兒井,並滿懷著嚮往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走進那段過往的歷史。坎兒井造就了這片熱情的土地,延續了這片土地的命脈,而命脈的傳承發揚了這片土地,成就了這片土地。

生命的延續,文化的傳承,坎兒井像一根細繩將綠洲和戈壁穿在了一起,也讓這片土地上的兒女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

離開吐魯番,我卻久久不能平靜,火焰山、綠洲、坎兒井……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在我腦海中徘徊,交織。所謂延續與傳承,或許就是這般景象吧!

文化傳承 篇6

高一作文 ,860字

歷史沉澱千年,在歲月打磨下愈發厚重。文化傳承千年,在世代的進步中更具新生。懷著一顆朝聖般的心,前往山東,拜訪一代聖賢,流傳至今孔子。

漫步在齊魯大地,豪邁之感油然而生。當你沉下心步入孔廟,敬畏之心悄然生出。千年的古柏,曾是仲尼親手種下,巍巍的大成殿曾是乾隆親自督造。當你周圍的一切都滿載著歷史,你的心也會莊重起來。”牆角的青苔,鬥角的簷牙,古老卻煥發著生機,正如儒教的發展,從孔夫子周遊列國不被待見,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時的造極,或者是佛、道文化的衝擊,甚至連文革也無法斷絕這一古老文化。千年的傳承,無數思想的匯入。“傳承儒”如黃河之水,從天上來到人間,無數支流的添增,終成就壯觀的壺口,咆哮的水流。

但,歷經千年的傳承,也差點毀於一旦,走在熱鬧而又冷清的孔廟中,悲痛地望著破壞的痕跡。大成殿的反覆搬遷,樹木的一次次砍伐,石碑的攔腰截斷,在那些文化的吱呀聲中,在歲月的毀滅聲裡,誰不曾為這些文化嘆首惋惜。如阿城在《樹王》中寫到的,“巨樹被狂熱的革命熱情拒倒了,“樹王”在樹的死亡中也死去了。”文革,十年的浩劫,作為封建禮教正流思想,“批孔”之風大肆盛行,孔廟也無以倖免,千萬藏書被炬,無數石碑倒下,魯莽的行為愣生生將這千年文化來了個腰斬。當時的“正確”行為,其實,大家都清楚,這同時在毀滅人類自己,“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不,忘記過去意味著滅亡。好在浩劫過後,大難不死的文化又開始蓬勃發展,儒教思想又開始深入人心,被批評的重回神壇,被拉下深淵的再回頂峰,孔子憑藉著他的能力翻案了。從表面來看是的,但,在孔廟中的我眉頭緊鎖。

未清理的垃圾仍舊很多,人與人之間仍然充斥著火藥味,橫眉一皺,高聲話語一觸即發。仍然有人搶先一步,擠進隊伍中。在至聖先師的注視下幹這些的確有些不妥,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有些煩躁,話語也不覺急了起來,這可不是提倡“仁”的思想所教育的。這也不該是禮儀之邦中普遍存在的。推行的孔子之風應當更加深入人心。人的內心很難完全接受一個思想,素質的問題仍需解決。

當今的我們站在文化傳承與否的邊緣,而決定,就在現在。

文化傳承之殤 篇7

高一作文 ,1491字

看過一個科普節目,講的是宋室風箏的傳承者宋天亨,節目記錄了他製作二百多米龍形風箏的過程。但其中觸動我的,不只是那奇蹟般的風箏,而是節目結尾時博物館館長倪寶誠嘆的那一句:“沒有傳承,人亡藝絕,這些傳統手藝就真的沒有意義了。”

宋室風箏曾經裝點了北宋的天空,但現在卻和豆麵印花、佛山金箔鍛造等非遺一起,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若干年後,連“宋錦蜀繡”這家喻戶曉的,都可能淪為今天的“木牛流馬”,空留書中的博引供後人瞻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傳承的東西太多,非遺也只是冰山一角,連列入重點保護的非遺都傳承不下去了,更別談其他的文化了。但目前看來,因為傳承非遺收入低,補貼少,人們的認同感也不高,迫使多數非遺繼承人只把傳承當副業。這不得不讓人發問:這樣的繼承,還能延續幾代?

炎黃文化延續至今,如果按如今這種方式繼承傳統,若干年後,可能留下的只有漢字了。可漢字的傳承就順利嗎?漢字的發展從占卜祭祀的甲骨文,到刻寫汗青的小篆、隸書,再到流傳至今的楷行草書,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但現在湧現的“你造嗎?”、“表這樣”等所謂的精簡的流行語,是不是有異化漢語之嫌?有人在大學生中進行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大學生寫不好字,但耍起手機來卻可以得心應手,打的比說的還快。這樣傳承下去,真怕有一天,漢字被異化了,甚至被拋棄了,這又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載體何去何從呢?

不止非遺、漢字這些“大件兒”面臨著傳承問題,近代後起的文化在傳承中也變了味。《邊城》中描繪的鳳凰古鎮裡,生活是那麼閒適,民風是那麼淳樸。可當我懷抱一本《邊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古鎮時,想象中瓦巷籬牆的鳳凰古鎮,此時卻充斥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古鎮的“面子”沒變,但“裡子”已經染上了浮世的菸酒氣,不再是夢中的那個乾淨的地方了。連鳳凰這樣顯名不過百年的古鎮,都已被現代人糟蹋的面目全非,其中的文化內涵早已異化成了俗不可奈的金錢至上。由此觀之,這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還沒有被完全異化,或許是個奇蹟吧!

在物質文化日漸異化的今天,精神文化也難以“明哲保身”。古人崇尚“仁義”、“孝悌”、“謹信”,現如今的確被大力倡導,但骨感的現實破碎了美好的初衷。“仁義”成了人際交往的鏡花水月,奈何虛與委蛇,笑裡藏刀;“孝悌”成了短視訊裡的逢場作戲,只求博人眼球,賺取流量;“謹信”成了官場職場的羊皮外套,多少阿諛奉承,貪汙行賄?這不僅是傳承的異化,更是異化的傳承。

進入新時代,國人也漸漸認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將綜藝娛樂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用競賽的形式完美詮釋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且在直播機制的監督下,巧妙的規避了功利主義,使文化傳承的骨血脫離癌變,煥發新生。詩詞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讚,以這種大會的形式讓其穿越時代來浸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或浮躁紛擾或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保持心中的一份恬淡寧靜。大會更是創新傳承的標杆,隨之《國家寶藏》接踵而來,用場景演繹的方式還原國寶的前世今生,藉以向匠人和國寶傳承者致敬。國人向文化之心日熾,掀起了傳統與娛樂結合的文化熱潮,文化傳承當以此為契機,傳承接創新,在為國人獻上精神盛宴的同時,讓文化傳承更具生長力和持久力。

傳承文化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實屬根本,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改造並且規避異化,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這泱泱五千年文化再傳承個五千年,我們不反對創造新文化,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可等閒視之。

五千年後,或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第一項寫著:“炎黃文化”,抑或華夏文明會和其它三大文明古國一起“載入史冊”,誰又知道呢?

中華文化傳承不失“風味” 篇8

議論文 ,1015字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承載著國家的的昨天和明天,只有讓文化的傳承和共享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地釋放中國活力。如此,蘭州拉麵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共享正是展現出了中國活力—脫貧。但是,在中華文化傳承中難免出現偏差—蘭州拉麵的總體質量,如此,我們更需讓中華文化傳承不失“風味”。

現有歌傳,“有一個老人在南海畫下了一個圈”,隨後迎來了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向世界敞開了門戶—中國,飛躍發展!隨之而來,不僅是經濟的衝擊,更是文化的碰撞。面對著這些浪潮,我們更需要提高自身經濟與文化的競爭力,才能擁有一席之地。而曾經有一篇文章提到,蘭州拉麵是老百姓的改變命運的“聚寶盆”。既然是能改變百姓命運的“聚寶盆”就更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滿足人們和時代的需求,才能讓這一碗“脫貧面”擁有持久的活力,才能讓蘭州拉麵的物質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才能讓中華文化傳承不失“風味”。

林清玄的文章中講到乾隆皇帝與一位禪師的對話:

“長江一日有多少船往來”皇帝問。

“兩條。”禪師道,“一條為名,一條為利。”

如今,人亦多為兩種,不為名則為利。但生活,不只是有銅臭那副醜陋的嘴臉,亦有詩畫的遠方。憑著一部紀錄片走紅全國的章丘鐵鍋,人人爭相購之,“鐵鍋之迷”甚多。當鐵鍋供不應求之際,商家便開始摻假製假售假,以便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張氏父子,即便處於“鐵鍋熱浪”之中,依然能堅持初心,用心打好每一口章丘鐵鍋,不受賄賂。後者所為於公有利於中華文化傳統手藝的傳承,於私他們問心無愧,實乃君子;而前者,造假售假獲取利潤,實屬助長社會歪風之焰,無益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可謂痛心!不禁反問:何為中華文化傳承之意?何為傳承之道?不為名不為利!中華文化傳承不容得絲毫馬虎,不容得弄虛作假,如此方能讓中華文化傳承不失“風味”。

文化乃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不可動搖。即便身處改革浪潮,金錢熱浪,亦不可屈志焉。即便是一碗小小的拉麵,一口小小的鐵鍋,其蘊含著的豈只是文化,更是國家民族的根基。林清玄有言:一杯蜜都是煉過幾只蜂的。若一碗麵、一口鍋都不能用心去“煉”,這何嘗只是面與鍋的問題呢?一個國家若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同化,不被質化,就必須“煉”好文化,“煉”好中華文化傳承之意,“煉”好中華文化傳承之道,讓中華文化傳承不失“風味”。

奚以知其然也?縱橫歷史,守住文化方能守根護基。讓我們攜手前進,共舉“中華文化傳承不是‘風華、風味’的旗幟”。

文化傳承精神所在 篇9

國小四年級作文 ,423字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生命。美國總統曾經說過,一個國家的傳承沒有了,這個國家就會滅亡。

每一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傳承。比如我們天台,傳統的小吃有餃餅筒、糊啦?。更加地道的是天台話,天台話從小聽到大,不學自然會,鄉下就更加講究了。有這樣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賀知章寫出的鄉情鄉音。他二十幾歲離家,六十幾歲回到家鄉,口音不變,說著同樣的話,這說明了傳統是多麼偉大,多麼讓人激動啊!

當你身處異鄉的時候,正要回家,錢包沒了,車票也沒了。你正哭訴著,突然被一個同鄉人聽到了,一定會馬上給你補票,這種鄉情是無法割斷的。夏天的時候,在小店門口,在大樹下,只要一聊起天來,芸芸眾生,滔滔不絕,夏日的炎熱也會一掃而光。

傳統是民族的根脈,傳統關係著我們的生存,傳統是人民的文化,傳統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在日常中,我們講的是普通話,但我也擔心我們傳統方言會失傳,所以我們要保護傳統,把傳統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巴蜀文化傳承 篇10

國二作文 ,972字

相傳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古蜀國。古蜀國的望帝死後,他的臣子及子孫遷都到成都。後來,古蜀國被強大的秦國吞併,望帝的魂靈含恨化作杜鵑,聲聲啼血。一年又一年春天,杜鵑的啼鳴,不僅訴說著這段歷史,還催促著農民耕作,也一次又一次地催促著,巴蜀千千萬萬個春天的到來。

這是巴蜀的第一個春天,從這個春天開始,巴蜀就表現出無與倫比的活力、希望、更多的,是浪漫色彩與詩情。他在一次又一次,走進了中國歷史上,那些了不起的春天。也影響了,中國五千年的盛世之春。

唐代的薛濤,在浣花溪寄居,留下了“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箋紙一溪春”這樣一個充滿詩意的春天。五代的後蜀國主孟昶,痴情萬種,偏愛芙蓉。為花蕊夫人,種下樹樹繁花,滿城錦繡。如是之秋,其中相思之意,更若那樣一個永恆的暖春。隨著半入江風半入雲的絲管聲,巴蜀走進了商業繁華的宋代,交子,世界上最早的貨幣,在繁華的成都發行。歷史永遠記住了,巴蜀這個人潮熙攘的春天。年復一年,巴蜀的一些春天消逝了,卻總有一些春天甦醒。清朝創辦尊經書院,為巴蜀喚醒了一個個希望的春天。

也許,在兩千多個春天裡,最讓每個巴蜀人族自豪的對外交往的歷史,莫過於錦繡成都,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與海上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都有聯絡的城市,那個代表了巴蜀實力,一直到今年都沒有消失的春天。

這三條絲綢之路,在如今的巴蜀,乃至於整個世界,意義都不同了。“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他們的新名字。這幾條大路上,為其他國家,源源不斷分享著來自於巴蜀和全中國的永恆之春,以及經濟共榮。

通過一帶一路,為正值春天的巴蜀,再一次帶來了新文化,新理念。創新,相容幷包,春熙路,錦裡,在歷史的春天裡,第一次大量湧入留學生。空港,天府新區,在歷史的春天裡,第一次湧動著科技磅礴的力量。進步!進步!巴蜀在世界的春天裡,再一次百尺竿頭!

這是一個巴蜀的春天,一個科技之春,文化之春,歷史與現實相容之春,夢想之春,這更是一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了不起的盛世春天。

“一帶一路”上,承載了巴蜀文化幾千年的春天,更鑄就了,巴蜀文化永遠永遠的春天。

聽——那是杜鵑鳴春。

一聲一聲,傳遍巴蜀大地,傳遍大江南北,傳遍異國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