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889字

不努力,枉青春

一張桌,一壺茶,一絲淡淡的書香,在每個失望的日子,《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總會伴著我。在這本書的指引下,我走近了苑子文,豪兩兄弟的身邊,品味他們那百味人生。如茶,留有清香。

《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講述了20個關於青春,正能量,勇氣的故事。每一個為了自己夢想而奮不顧身的日子,都應該被記住,每一天都應該用自己最大的希望和勇氣來迎接。

我還記得哥哥苑子文在書中說過:這是最好的年紀,你已經不再是個小孩子,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因為年輕,即使做錯事,也會被原諒。所以啊,時間別花在猶豫和畏懼上,考慮清楚了就去做。人生沒有那麼多。“如果”和“萬一”,要時刻保持渴望和戰鬥力。是啊,青春哪有那麼多時間用來後悔,害怕。所以,從現在開始用心過好每一天,畢竟只有一次啊。

記得初一第一次月考的時候,考的特別的不理想,連續幾天,整個人都處在消極的情緒中,直到拿到這一本書,作者也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可他們最後擺脫了消極情緒,夢想在支援著他們,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他們不忘初心,依舊堅持自己的“北大夢”從他們的文字中,我看出來這個夢想一直在支撐著他們前進,最終夢圓燕園。受到他們的啟發,我開始收起一蹶不振的樣子,換上奮鬥,努力的決心。在這過程中,雖然累,但是很快樂,因為我也在為心底的小小夢想而努力奮鬥。

讀完這本書才發現,他們同樣不是神的孩子,他們也曾身材臃腫,也曾不討人喜歡,然而最後減肥成功,成為了兩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他們的成績也不是一直優秀,弟弟子豪因為北大自主招生失敗,也曾跌入谷底;哥哥子文的成績一直沒有弟弟的好,也曾反思過。也許夢想有時遙不可及,但你可以一直向上,向前。

文中最令我感動的不是負能量小姐的故事,也不是遠方先生的故事,而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他們也有不好的時候,也有重大考試失利的時候。但看現在的他們,北大生,創業了自己的品牌,誰曾想過他們一樣跌倒過,頹廢過,但他們依然互相鼓勵,走出了困境。是啊不努力,枉青春。

在成長的旅途中,有歡笑,有淚水,有順境,有挫折。我們是否應該像他們一樣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去狠狠努力一把,畢竟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

彷徨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106字

《彷徨》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作品。魯迅爺爺寫小說多用辛辣筆調諷刺當時的反動派。這部小說集有十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蘊含深刻的意義,都讓我歎為觀止。因為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選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故事來談點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為四十多歲的女長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階段,祥林嫂在魯鎮還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人,後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兒子也被狼叼走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毀了。於是她被魯鎮的人視為喪門神,沒有人願意接近她,更沒有人同情她。她無依無靠,對人世間沒有了半點念想,最後自殺了。

為什麼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後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同情反而會不受歡迎呢?為什麼祥林嫂要自殺呢?這便是我要探究的問題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因為她是在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就被剝奪了勞動的權利。況且她是個品行端正的人。她本可以得到人們的同情,再找個夫家繼續她做長工的工作活下去的。況且它是弱勢群體的一員,不應該受到關懷嗎?

但是,故事中的魯四老爺可不這樣想—祥林嫂喪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讓她做的,祭祀是一項神聖的作業,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腳,萬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這個祥林嫂礙手礙腳幹不了什麼事,還得白吃我的糧食,不如重新找個幹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麼就被魯四老爺這正人君子厭惡了。封建禮教使她相信自己是骯髒的。於是糊里糊塗去捐門檻,想要贖回一個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廟裡一群貪財好利的小人,榨乾了所有的積蓄,名聲還是臭的。

當祥林嫂拖著疲憊的身子從寺廟走向她的“家”—魯四老爺的宅院時,這個家的大門已經被魯四老爺嚴嚴實實地關上了。

終究,祥林嫂被魯鎮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唯一的“親人”—魯四老爺拋棄了!

自殺的念頭是在“渾渾噩噩”好幾年,實在是孤苦無依才冒出來的。臨死前,她極認真地,極莊重地問讀書人魯迅:“你說人死了之後到了陰曹地府,能與家人見面嗎?”魯迅驚愕了:好端端的人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是啊!好端端的人為什麼會想死?

活人對這個問題實在很難理解,魯迅在祥林嫂強大的眼神力量逼視下,慌張地搪塞道:“應該可以吧。”就急匆匆地離開了。

對祥林嫂而言,活著已經沒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種解脫。死後是怎樣的生活無從考證。讀到此處時,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與家人團聚。

祥林嫂的悲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祥林嫂是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過去,好像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那樣。

讀了《祝福》這篇故事,我覺得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很幸運也很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姿態,來珍惜當下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530字

青春這趟旅行有的不僅僅是匆匆行色,還有那被我忘在腳下的一路印記。

——題記

如果成長是一束單調的白光,那麼他們教會我看出繽紛的綵帶;如果成長是一陣聒嗓的嘈雜,那麼他們教我聽出悠揚的旋律;如果成長是一劑鹹澀的苦藥,那麼他們教會了我品出綠茶的香醇。

書的作者——“北大最勵志雙胞胎”苑子文、苑子豪兄弟展示了他們的成長曆程:不墜青雲之志,有跌倒後咬牙的堅忍與重新站起的勇氣;桃花潭水情,有對友誼與人生髮自肺腑的認知;往昔崢嶸歲月稠,有他們並肩迎戰高考的日子中催人下淚的點點滴滴。讀罷,種種五味雜陳湧上心頭,卻感前方道路更加明朗……

教會我珍惜朋友

“學會珍惜身邊朋友,否則命運會把他們安排到更會珍惜他們的人身邊去。”子豪在初中時代曾有幾個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他們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慶,肩並肩看厭校園每一處風景,成為彼此都離不開的臂膀。可惜子豪卻到了異地度過高中時代,看著兄弟們拜把子的照片裡沒有他,大夥聚在一起時沒有他,曾經的日子只能一次次在他夢中縈繞。最後時光沖淡了彼此的交集,同學聚會上已融不進“兄弟”中去的他心痛如刀割。

讀到這我淚如雨下,又何嘗不是呢?友誼本身就是一朵需精心呵護才會永開不敗的花,任何的不珍惜那會讓它凋謝。曾經我也有過對友誼之花的一絲怠慢,讓我只有捧著枯死的花瓣痛哭。開啟我與他定格在多年前已泛黃的記憶,總能看到在放學後空蕩蕩的校園的樹下,被樹椏打散拉長的陽光照在我們爭辯完數學題後紅透的臉頰上,然後我們對視一笑。總能感到放學後我倆調皮地跑到郊外,這一座墳墓中窮行時對彼此的需要。後來我們三年初中這殘忍的牆隔離,如今高二時我們又重逢一個班中。原以為這是再續友誼的開始,卻沒料到一堵無形的“柏林牆”已架在我們中間。每每面對著這位“陌生的摯友”,我心中只有隱隱作痛。

子豪教會了我珍惜朋友。是啊,友誼脆弱得根本經不起折騰,“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厚友情也要用心經營,一個問候,一聲祝福,一抹微笑也許就是友誼最需要的保鮮劑。

教會我永不言敗

“永遠不要對自己說失敗,因為我們有的是扭轉局面的能力。”這句話是子文見證“柳晴花明”的喟嘆。高中學習初期,子文的數學成績總逃不脫在兩位數的低谷中徘徊。面對那爬滿試卷的紅叉和額頭上滾燙的汗珠,他寧可咬牙堅挺也不準自己失敗。從此他的身影閃動在教室與辦公室中間,錯題本一本接一本。上帝總會眷顧他不服輸的骨氣,終於他的數學成績迅猛上升,在高考中取得了精彩的滿分!

我沉思久許。永不言敗的氣概不正是那澆灌出成功之花的甘露?愛迪生用它創造出黑夜中第一縷光明,喬布斯用它使得“蘋果”的種子撒遍全球,“油菜花父子”用它使得滿載希望的新品種油菜花怒放。相反,缺乏這氣概的項羽怎能逃出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悲劇?

在現實生活與學習中,種種困難如斬不盡的荊棘爬滿每一個角落。我們無法逃避,能做的只有敢於面對,即使受挫也應拿出永不言敗的氣概面對。這樣我們才可能衝破困境的繭羽化成蝶,發現一個嶄新的自我。同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若能以永不言敗的氣概面對挑戰,那麼迎接它的將會是一片新天地。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就是它所滋潤長成的花?有了這種氣概,偉大的“中國夢”的圓夢之日還會遠嗎?

這本書,教會了我成長。原來成長是一曲優美的華爾茲,而我懂得了在跌宕有聲的生活旋律中旋轉出屬於我的美!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