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觀昆蟲記相關作文20篇

夜觀昆蟲記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632字

十一期間,我夜觀了一次昆蟲,學到了很多東西。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蝙蝠,剛好,我帶了超聲波探測儀,所以我把天線拉長就開始測量了,測量儀發出像機關槍一樣的聲音。

再往前走,我們看到了千足蟲,千足蟲背上光溜溜的,腹部有108對腳。據說它遇到危險時會盤成一團,我用小樹枝去扎它,它立刻縮成了一團,並放出一種臭味。

再往前走,我們看到了中華蟾蜍,它土黃土黃的,身上有黑色的斑點,一點也不引人注目。

繼續往前走,我們看到了黑斑側皺蛙,我們一抓到它,它就立刻撒了泡尿,我開玩笑說,“它被我們嚇尿了”。其實,它只是為了減輕自身重量而撒尿。但是,還是有人被我說得笑了起來。黑斑側褶蛙身上到處是疣斑,面板是茶綠色的,在烏黑的夜晚顯得格外漂亮。

接下來看到的就是五花八門的蜘蛛了,蜘蛛體型最小的不到一釐米,最大的直徑有兩三米。我們先看到的蜘蛛叫圓珠,它們的體型只有三釐米左右,腹部呈圓形,因此得名圓蛛。圓蛛在織網時,縱向的絲拉得很牢固,但是它粘不住蚊子;橫向的絲雖然不牢固,但是粘性很強,可以粘住蚊子。

後來我們又看到了一隻蝸牛,蝸牛有2500顆牙齒,從1釐米到十釐米不等。有一種寄生蟲,可以讓蝸牛的觸角變粗併發出熒光。鳥兒看到了就會把蝸牛吃掉,寄生蟲又隨著鳥兒大便排出來,繼續為鳥兒尋找下一個蝸牛。

我相信,只要是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全部是有善良的一面的,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人類,那我們又少了法布林這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了,所以不管是什麼蟲子,是害蟲吃益蟲,我們都要保護好它們。

夜觀昆蟲記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1043字

四年級暑假那個夏夜,我來到了在我所在城市的忠侖公園,參加自然觀察活動,那裡是離我家不遠的一個非著名公園,面積也不太,也並沒有什麼名花佳木。

剛踏入公園的門口,我就沒抱什麼希望:這兒又是跳廣場舞的爺爺奶奶,又是唱歌的大哥大姐,又是追逐打鬧的小朋友,這麼吵鬧的地方,會有什麼昆蟲嗎?我抱著幾分懷疑,幾分不屑的心情,毫無期待地跟著兩位自然教育老師—蘑菇老師和木犀老師,開始了月夜下的自然探索之旅。

我們慢慢地走在通往公園深處的小道上,廣場上的喧囂漸漸消失在耳畔。我們一邊走一邊拿著遠光手電筒照著路旁的灌木叢林,忽然望見一些同學正圍著一個小灌木叢,我也匆匆地趕了過去,只見在一片樹葉旁突出一白白的小葉片;原來這是一隻正在睡覺的白蝴蝶,它的兩片翅膀豎立了起來,要是沒注意到它的身體,還真像一片白色的葉子從綠葉後伸出一角。在一片嫩綠的葉子上,我們又找到了一隻在上面休息的棕色飛蛾,長著又長又細且向兩邊伸展的觸角微微顫抖著,似乎是在探索著什麼,它的翅膀是收在背後的。

一聲尖叫打破了黑夜的寂靜,肯定是哪位膽小的女生在那裡大驚小怪了。只見在幾個灌木叢之間有一張巨大蜘蛛網,網中間有一隻加上腳有巴掌大小的蜘蛛,它正張牙舞爪,不懷好意地看著我們。在月光下,那張網閃著銀光,編織得很精緻,彷彿是人手做出來似的。

在小路的另一頭,一個“小怪物”激發了我們的興趣:它有兩個身體,垂在了在葉子下面,每個身體分別有一對眼睛,靠著葉子的那個身體是棕色的,沾著一些零散的土塊;另一個身體則是肉色的,上面還有一對宣紙般的翅膀,它像一個連體“怪物”,在葉子上靜靜不動。這是一隻剛脫殼的知了。老師告訴我們:這棕色的部分是蟬蛻,也就是知了的舊殼,知了就是從蟬蛻背上正中間的小裂縫奮力鑽出來的,而呈現肉色的那身體則是剛出殼的知了。它正在用血充盈它的翅膀,讓它有力氣飛起來。大家頓時傳來了一聲聲驚歎。這是我們第一次看見“金蟬出殼”,據說能親眼看到可謂“百年一遇”啊,一想到這裡,我們都為自己的“幸運”感到很興奮。

蛞蝓(俗稱“鼻涕蟲”)、螽斯、尺蠖(huò)(俗稱“吊死鬼”),這些“珍稀”動物,我們也邂逅到了。大自然是多麼奇妙,神祕,可愛啊!

此行意外收穫太多了,如果我沒有來,肯定看不到這個奇妙的夜晚和這百年難遇的“金暗出殼”奇觀。

人生也是這樣,所有的意義和發現都是在我們經歷的時候才體會到的,所以,不要輕易“想當然”,而放棄那些可貴的經歷。不要讓陳見矇住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保持一顆永遠好奇、新鮮的心去探索世界!

夜觀昆蟲 篇3

國小四年級作文 ,436字

週六,我跟我的好朋友一起前往天童森林公園景區,跟著Jason老師一起走進蟲蟲的“私人豪宅”。

一路到處可以聽到蟲蟲們的鳴蟲物語。夜幕降臨時,我們一路向山上走去,邊走邊聽到蟲蟲們的鳴叫聲,猶如樂隊整齊地唱著一支交響曲。

我們又發現有好幾只蟲蟲都開始出動了。首先,我們發現了一隻螳螂。Jason老師說:“螳螂是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它的英文是mantig,它的翅膀一開啟,就是透明的,因為螳螂為了偽裝自己,它全身的外表都是綠色,因為這樣可以和葉子融為一體,不易被發現。王逸寫的《九思哀歲》下堂兮見蠆,出門兮見螽。巷有兮蚰蜓,邑多兮螳螂。”我們聽得入了迷。

接下來是飛蛾撲火。我們跟著Jason老師走到一塊白色的布前面,有一臺很亮的燈和發出“山崩地裂”的噪音器,把蟲子引來。突然,我看見有幾隻飛蛾不翼而飛,正要伸手去抓,可還是讓它們跑了……

今天,這一遊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我都能繪聲繪色地說出一些昆蟲的名字。這就讓我覺得這昆蟲的天堂真是神奇!

夜觀昆蟲 篇4

國小四年級作文 ,1297字

今年國慶節,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去了雲南。我們來到了美麗的西雙版納,那裡有一所知名的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園。我們住在了植物園的酒店裡,並早早在網上提前預約了到達當天的夜觀昆蟲活動。

吃過晚飯,天色已逐漸暗了下來。我們一家人來到酒店大門外的約定地點,與夜觀昆蟲活動的導遊“柚子”姐姐見了面。隨後,我們幾個就在“柚子”姐姐導引下,沿著植物園中的小道,開啟了這次有趣的夜觀昆蟲活動之旅。

我們邊走,導遊邊給我們大家講解夜觀昆蟲的注意事項,比如:要結隊同行注意安全、保持安靜、不能隨意開啟手電筒、不能傷害昆蟲和植物等等。還告訴我們,秋季植物園夜晚能看到的昆蟲主要是少量的螢火蟲、草地蜘蛛、在樹枝上築巢的螞蟻,以及偽裝在草叢中的竹節蟲等等。

剛走了沒一會兒,我突然發現在路旁的草地上有一個一閃一閃的小亮點,立刻問道:“姐姐,這是螢火蟲嗎?”姐姐看了一下回答道:“是的,我過去幫你們捉一隻,然後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再把它放回去。”等螢火蟲抓回來後,我一邊觀察,一邊聽“柚子”姐姐講了許多有關它的小知識。

按照姐姐說的,我和爺爺走到草地邊上去尋找螢火蟲幼蟲,結果被爺爺先發現了。他看到一隻發光只有一兩秒時間的亮點,姐姐按照爺爺指示方向過去抓了回來。我仔細觀察它,發現螢火蟲幼蟲只有兩段能發亮的腹節,而不像成蟲整個腹部都是發亮的,原來這就是幼蟲發出亮光時間比較短的原因。

接著,在“柚子”姐姐的指導下,我開啟手電筒向草地上照過去,並緊貼著手電筒向光柱射去的地方望去。“哇,草地上有許多許多小“珍珠”哎!”我驚奇地喊道。媽媽也感到十分奇怪,她問道:“草地上怎會有珍珠呢?”“柚子”姐姐說:“你們看到的其實是草地蜘蛛的眼睛,夜行昆蟲在晚上活動的時候,眼睛遇光發亮,所以就會有這樣的效果了。”看來,如果不借助工具仔細觀察,還真不好輕易發現這些潛伏在草叢中的夜行昆蟲。

再往前走,看到有幾個人圍在灌木叢旁邊,用手電筒照著不高的灌木枝葉在說著什麼。我走上前去,原來是一群黃金螞蟻在向巢穴搬運東西。它們的老巢建在灌木的葉子上,是用三四片葉子粘合搭建成中空的小房間,形成了螞蟻窩。聽“柚子”姐姐講,黃金螞蟻看起來很小,但咬人很厲害,不只是疼,還會讓你被咬的地方癢上好幾天。

最後,我們一起去尋找竹節蟲,它可是偽裝隱藏的高手,通常會藏在灌木枝葉和草葉下面。當我們和“柚子”姐姐一起找到一隻竹節蟲後,發現它有土灰、土綠等多個顏色。而它的身體,特別像一段竹節或是枯樹枝,不仔細看都難以分辨。真是名副其實啊。

這次的夜觀昆蟲活動可真有趣!我不僅學會了很多知識,還深深懂得了一定要愛護身邊的動植物,愛護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人與自然要學會和諧相處,我們一起來共同建設這個美麗的地球家園。

努力走出一條探索之路——讀《昆蟲記》有感 篇5

讀後感 ,603字

今天,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閱讀了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昆蟲記》。

《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繁衍和死亡。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獨一無二的個性。如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的動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手捧這本佳作,我彷彿置身於奇特的動物世界,正和各種動物進行著對話,我恍若變成了一隻小甲蟲,一隻小蜜蜂……生活中的一切不快都已跑到了九霄雲外。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法布林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在觀察昆蟲,描述昆蟲時都付出了我們難以想象的代價和心血。因此他的《昆蟲記》能經久不衰,讓我們少年兒童著迷。我相信在讀《昆蟲記》時,我們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祕的大自然。蟬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務,蜘蛛在捕獲食物……

法布林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一定遇到過許多困難、很大的困難,但是再大的困難也沒有擋住他探索昆蟲的路,這正是我們所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可貴精神。我想:我們在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方面,也應該花大時間、花大力氣,努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造福他人的路。

融入自然——讀《昆蟲記》有感 篇6

讀後感 ,795字

法布林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神奇有趣的昆蟲世界,也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完美禮物—《昆蟲記》。在這本書裡,昆蟲世界的真面目閃耀地登上了舞臺。這個世界裡不僅充滿了生機,更包含無窮的科學真理,讓我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奧祕。

法布林的專注,以及他那份對大自然的熱情,實在讓我佩服。昆蟲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內心的情感,都一一展現在了法布林的筆下。法布林在這本書裡微妙地譜寫下了昆蟲生命的樂章—昆蟲的生活以及各種種族之間的鬥爭。

這本書讓我十分著迷,因為它包含了許多科學道理。比如說,讀完之後,我才知道:蜜蜂們是怎麼回家的;蟋蟀是怎樣蓋房子的;屎殼郎是怎樣滾糞球的……這些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昆蟲們翩然登場,一個個故事都是那麼的奇異,那麼的有趣。

法布林是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既不善於觀察,也不善於思考。就好比上學的路上,這個幾乎每天都會經過的地方,我卻沒有認真地留意過路邊的花草。在學校學了那麼多的東西,各種植物的名字,我都沒有用在生活中。路邊的花草多種多樣,我卻一個也不認識。所以說,我們應該向法布林學習,懷著一份專注與熱情,去觀察、探尋大自然。

我不僅感覺到法布林是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還體會到他已經融入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了。動物也是我們家園裡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去愛護它們,而不是去傷害它們。我覺得我這點也做得不夠好:有一次,我在教室裡發現了一隻壁虎,於是“召集”了同學們將它打死。壁虎本是益蟲,不會傷害我們的,而我卻傷害了一個這樣的小生命。現在想起來可真是不應該,我對那隻小壁虎感到很抱歉。無論是多小的生物,也有他們生活的權力,我們應該用愛心去呵護它們,讓家園更美麗。

《昆蟲記》是一本值得一生去閱讀的好書。每一次閱讀都能給我們帶來別一番的滋味,不一樣的感想。這個五彩繽紛的昆蟲世界,讓人回味無窮。

讀《昆蟲記》有感 篇7

讀後感 ,781字

春節前,爸爸媽媽帶我去書城買了一本書,名叫《昆蟲記》。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讀起來。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法布林在書中真實地記錄了各種各樣的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繁殖死亡等過程,體現了作者細緻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同時,《昆蟲記》筆調優美,語言精緻。法布林以人性觀照蟲性,全書都滲透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和敬畏之情,體現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精神。

在我的這本《昆蟲記》書中,一共寫了二十一種昆蟲,有蟬、螞蟻、螳螂、灰蝗蟲、綠蚱蜢、大孔雀蝶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螳螂,它力大無窮,又嗜肉成性,外加它那完美而可怕的捕捉器,使它可能成為野地上的一霸。

在書中,作者用文學家的文彩,用科學家的探究精神去研究、描寫螳螂:如果不提它那致人死地的工具,螳螂其實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擔驚受怕的。它甚至不乏其典雅優美,因為它體形矯健,上衣雅緻,體色淡綠,薄翼修長。它沒張開如剪刀般的凶殘大鄂,相反卻小嘴尖尖,好像生就是用來啄食的藉助從前胸伸出的柔軟脖頸,它的頭可以轉動,左右旋轉,俯仰自如……

我印象較深的還有松樹鰓角金龜,作者用了大段文字去考證這種昆蟲名字的來歷,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有刻苦勤奮的精神。為了便於觀察,作者捉了四對,放進了一個裝有一根松枝的大籠子裡。作者仔細觀察鰓角金龜是怎麼樣發出樂聲的,他還用了放大鏡去觀察發現鰓魚角金龜是用腹部柔軟部分發出聲音的,而不是用嘴巴發出聲音的。

在作者眼中,昆蟲都一個個有生命的個體,作者把它們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感情,充滿對昆蟲的愛,對微小生命的愛,所以寫得栩栩如生。從書中,我們可以學到作者細緻的觀察方法,生動描寫方法,嚴謹的科學方法,感受到作者對昆蟲的熱愛。這些方法和態度對我們的學習很有幫助,我們以後要認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嚴謹治學的精神,不斷進步。

建議沒有看過《昆蟲記》的同學,好好地看一看,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讀《昆蟲記》有感 篇8

讀後感 ,1082字

昆蟲學家法布林從人性關愛動物的角度,用生動幽默的筆觸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後人塑造了一個集知識、趣味為一體的童話王國。

寒假裡,應語文老師的要求,我去書店買了這本書。回到家後,我隨著一行行黑色的字型進到這個有趣的世界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

在這個昆蟲的世界裡,楊柳天牛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是一個十足的“吝嗇鬼”;小甲蟲是盡心盡職的“模範父母”,它為兒女操碎了心,為後代的延續作出了無私的奉獻;螞蟻搬運食物的時候,會懂得團結協作,自己搬不動就會向同伴發出求救的訊號;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是天生的織網高手,“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

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們,我彷彿進入了一個魔幻世界,我和作者一起遨遊,去感受這些昆蟲們的喜怒哀樂,去探知他們生存的奧祕:凌晨,知了是怎麼脫殼的;屎殼郎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這些小可愛們,雖然他們體形看起來沒人類那麼龐大,可是它們的情感和我們是一樣豐富的。他們的生育、勞動、狩獵與死亡和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魯迅曾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確實,作者觀察昆蟲非常細緻入微。例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鋸齒”;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悄悄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圖的性質”等,這些都是仔細追蹤觀察才能得來的。

當我繼續深入研讀《昆蟲記》時,我看到的不只是法布林生動的描寫,還有他細緻入微的觀察。為了追求最真實的答案,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大膽假設、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循序漸進地推敲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對於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他也堅持不懈地實地考察,而不是靠臆斷和想象。如果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會分析原因,轉身設計下一次。

細緻的觀察、嚴謹的實驗、大膽的質疑,勤勉的作風,造就了這部偉大作品的產生。平常裡我們同學總會埋怨“寫作難,難於上青天!不知有什麼可以寫的?”其實我們缺乏的不是素材,而是缺乏像法布林這樣善於觀察和嚴謹、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通過這次奇妙的旅行,我明白了“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許多有趣的事情,我們應該學會像法布林一樣,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尋找、探索、研究,總有一天你的筆下也會出現一個像《昆蟲記》一般的奇妙無比的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454字

近日來,我讀完了昆蟲記一文,它讓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

作家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用豐富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昆蟲世界,讓我們領悟了大自然是多麼的生機勃勃。

在這本書裡,法布林向我們探索並解開很多自然之迷:母螳螂為什麼會吃食自己的同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體內的蛋白質更豐富;紅螞蟻為何不會迷路?因為它們是靠視覺來認路的,根本不是人們所說的嗅覺或氣味來識別道路;最令我驚奇的就是白蠍子自殺之迷,有人說,白蠍子遇到危險情況會自殺,為了驗證,作者把白蠍子放到用燒紅的木柴圍成的圓圈裡,只見它左一躲、右一閃,突然一抽搐,接著就不動了,但當作者將木柴拿走時,它又“活”過來了,證明了白蠍子不會“輕生”,讀到這裡,我便特別敬佩法布林,這位有著超高洞察力、堅定的信念的人,他日日夜夜全神貫注地潛心觀察,將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用細膩的文字描述出來,讓我們品讀去了解不一樣的科學自然界,我要學習她這種百折不屈,潛心的高尚品質。

我要感謝這本書,是它讓我懂得了更多,我更要感謝作者,是他讓我明白要善於發現身邊的美。

昆蟲記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449字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昆蟲記》,心情很激動,腦海中浮現著很多昆蟲的畫面。因為我很喜歡這本書,所以查閱了一些關於作者的資訊。我瞭解到,法布林是一位法國著名的科普作家,也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為了研究昆蟲的生活,投入了一生的精力,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和習性,才寫成了這部昆蟲鉅著。

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探索精神就是其中最燦爛的一朵。我們人類有史以來,正是憑藉著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才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向前推進著。

法布林的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筆下的昆蟲世界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小知識:小蜘蛛是怎麼從媽媽卵袋裡孵出來的;屎殼郎是怎麼滾糞球的;蟋蟀為什麼一生都在修葺住宅;蜜蜂是怎樣築巢;蝴蝶是怎樣孵化;狼蛛媽媽為女兒操碎了心;蝗蟲怎樣脫皮……只要一想起來,我就會覺得特別有趣、回味無窮。

讀完這本書,我學會了很多自然科學知識,也提高了自己的觀察能力,並且更加懂得保護小動物。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的昆蟲,不妨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去了解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