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578字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蘇文紈

人人都在一座圍城之中,並且無法逃脫他的束縛。書中男主人公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產生的感情糾紛,一次次因自己的懦弱,剛張開嘴,卻又欲言又止。自己卻毫不知情,自己掙一步步落入孫柔嘉所設計的圈套,最終自食惡果。感情這座美麗的城池,曾使方鴻漸無限嚮往,但進入之後,卻又無奈與城中的無聊。當他離開自己所在的大學時,迎來的卻是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等許許多多構成的混雜的圍城,使他感覺力不從心,似乎自己正在被一股力量操控著,只能無奈的面對各種生活的壓力,卻又無法衝破。唯獨他對唐曉芙的追求,能看出他似乎有一點想衝破命運囚牢的思想,剩下的只有他對命運的屈服和軟弱無能而已。

書中另一位男角色也希望能夠進入蘇文紈這座圍城,他就是趙辛楣,可卻又無法離開結婚生子這座城池。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圍城,都只是為了一個面子,但也沒有人能夠衝破城牆,呼吸到城外的新鮮空氣,最終只能等待這些封建思想和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圍城》這部小說,凝聚了錢鍾書本人對社會腐敗,人們思想封建,老人迂腐,學生傲氣的感嘆。人生就是一座最大的圍城,沒有人能夠逃脫他的束縛,所有人必定在冰冷的城牆下度完一生,既然無法逃脫命運的控制,那麼就看你在城牆下活的是否快樂,生活是否精彩。那些想衝破城牆的人,只會失去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圍城讀後感800字 篇2

讀後感 ,995字

“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之前我是不相信這句話的。既然是名著,是眾多人推薦的,為什麼還要在不同的年齡去讀呢?所以,在我16、17歲時,在那個還不懂情愛的年紀裡,在陽光絢爛的夏日,我讀了《紅樓夢》、讀了《紅與黑》、讀了《安娜卡列寧娜》、讀了川端康成等等,讀完後,我還狂妄地評價所謂名著也不過如此,只是一群男男女女在談著不知所云的戀愛。現如今再談起那些書對我的影響,也只過是記得一堆書名罷了。

在初中就讀過《傲慢與偏見》,但只是當成言情小說來讀,只記得男主和女主在一起了,“灰姑娘”伊麗莎白成為了豪門太太,結局皆大歡喜。工作後再重讀《Pride and Prejudice》,我才稍稍讀懂一些簡和賓利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才對達西傲慢的舉止多了一些瞭解。也突然理解了“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的原因。當你的人生閱歷沒有達到那個層次的時候,你是不會理解和認同書中的觀點,更不會從書中有所收穫。

很早之前就被推薦過《圍城》這本書,但至從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就很少真正靜下心來讀過一本書了,一直都沒有去碰這本書。工作後的第一個寒假,突然對愛情和婚姻產生了一些疑問,就找了很多愛情和婚姻方面的書籍,《圍城》這本書就誤打誤撞地進入了我的書單。

讀《圍城》的第一章時,我就被錢鍾書先生的文筆傾倒,好犀利的文筆啊,短短几句描寫,就將蘇小姐的心理刻畫地淋漓盡致。那一刻,我覺得世界上真正的高情商的人就是那些作家,他們能將人世間種種形態的人的心理都能琢磨地透徹,並於文字間表達出來。

《圍城》這本書有一種魔力能讓你拋棄你的手機,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也能讓你想再讀第二遍。

能在23、24歲這個對愛情和婚姻好奇的年紀讀《圍城》,這是我的幸運。愛情是什麼?婚姻是什麼?在之前,我一直在好奇。網路上的許許多多的資訊讓我覺得婚姻就是愛情的延續,而愛情也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有彼此的高貴事物。一切都是美好的,愛情和婚姻都是美好。在《圍城》這本書裡,我看到了愛情和婚姻的另外一面。有時你以為的愛情,可能只是你的一廂情願,而婚姻更可能只是兩個不討厭彼此的人的互相結合。而這種不美好恰恰是很多人的真實生活,即使是接受最先進觀念的人也不能避免這種俗氣。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不見了好久的朋友,在我們的心目裡,還是當年的風采,儘管我們已經老了。”雖然我還未老,但對於身邊那些已經分離的朋友,他們在我的心中,仍舊還是學生時代青澀的模樣。

圍城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217字

也許是由於學識尚過於淺薄,初讀圍城時,竟悟不出半分深意,始終困惑我的是書名的由來,不明白這城,是如何築起來的,鍾書先生這城裡所圍的,究竟是何物,而這何物又是否足為今人所道。

後來再看時,或許是年歲長了幾節,又或許是學識漲了幾兩,僅是讀到那句“把刺刀磨尖當成筆,蘸鮮血當墨水,寫在敵人的面板上當紙”,便已叫我心驚肉跳。全書看似平直樸實的語言下,藏著的是尖銳而敏感的情愫,撕破平庸的外裳,作者的悲哀是如此銳利,一針見血。宛如鬥破蒼穹的閃電,割裂天地。那是一個生活在上海淪陷、民族衰亡的年代的作家來自筆尖,最無聲的吶喊。隨著圍城的落筆,我想,先生必定也在這兩年裡漸漸剝離圍住了自己的那座城。

兩年裡憂世憂生,唯有時間不可擋。

主人公方鴻漸,出生在封建家庭,留過洋,稍稍有些才華,骨子裡卻又是帶著虛榮的窘迫文人。他常常感覺自己被吹成一個大肥皂泡泡,未破時五光十色,經人一搠就不知去向。迫於父親給的壓力假造文憑留學歸來,在經歷了與唐曉芙和蘇文紈的兩段愛情之後,終和孫柔嘉共結連理。縱觀全書,在先生筆下方漸鴻絕算不得一個好文人,他身上缺點很多,與鮑小姐的一夜情,因為優柔寡斷他傷害了蘇小姐,因為好面子失去了他和唐曉芙的真摯愛情,最後選擇了孫小姐,婚後的生活也總是爭吵不休,兩人時常惡語相向。可我始終覺得他身上有另一種和那個年代迂腐文人不同的東西,也許是他對小城市摩登姑娘的刻薄評價打動了我,也許是他說的那句“世間哪有戀愛?壓根是生殖衝動”讓捧書的我忍不住輕笑了一聲,也許是他不願像大部分人一樣過著平庸的生活。總之,我從這本書裡,讀到了先生對這個人物的另一種詮釋。他是圍困在城裡的可憐人,卻也是那座城裡難得的明白人與自由者。

他是一個被迫生活在上海的矛盾結合體,也是那個時代許許多多上海男人的寫照,他與孫柔嘉的婚姻,何嘗不是絕大部分人最終的選擇。唐曉芙顯然是作者偏愛的角色,我以為作者多半會選擇在最後添上一段二人的重逢。數年之後,依舊是上海車水馬龍的街頭,方鴻漸與妻子從市集買了做晚飯的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恍惚受到感應一般地轉頭,恰巧瞥見唐曉芙施施然從一輛洋車上下來,她的眉眼仍是當年那個稚嫩的如新鮮水果般的小姑娘,只是手上的藍寶石戒指和她左手攙住的滿腦肥腸的中年男人出賣了她,方鴻漸不自覺將妻子的手握得緊了又緊,大步朝家走去。

似是故人,卻又非是故人來。

其實作者如果讓唐曉芙和方鴻漸成為眷屬,由眷屬再吵架鬧翻,那麼,結婚如身陷圍城的意義就闡發得更透徹了。然而我們不難揣測,不管娶了誰,結婚後總會有那麼幾刻發現娶的並非意中人。故事裡如此,生活中亦如此。

而上海,作為一個爆發的都市,從來就沒有山水花柳作為春的安頓。

“可能是因為故事中死人太多了,枉死者沒有消磨掉的生命力都迸作春天的生意”,不知寫出這句話的先生,在那年炮火連天的上海的春天裡,是否受到了一種生機透芽的痛癢,如同嬰孩出齒時的牙齦肉一般。

讀完此書,更像是體驗了一把山中清擾的熱鬧。

圍城讀後感1500字 篇4

讀後感 ,877字

初讀《圍城》,只覺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記錄著一個喚作“方鴻漸”的人的故事。有感於錢鍾書對人物性格剖析的精細。再讀《圍城》,有感於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人物故事,它更像一幅畫,畫面上的薄紗下掩著看不見的芳華。三讀《圍城》,有感於活在作者筆下亦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更有感於這些人打造的“圍城”。

書中初現“圍城”,是借蘇文紈的嘴說出來的。“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在婚姻的道路上,方鴻漸沒有嘗試過轟轟烈烈,也沒有設想過要細水長流。他在鮑小姐處碰了壁,在於他的無力抗擊;他在蘇文紈處失敗於自己的優柔寡斷;他在唐曉芙處不能如意,在於他的不作為。至於最後與他處在一起的孫柔嘉,他們婚後頗具起伏的生活源於方鴻漸的不具判斷力與改變力。其中,除了他對唐曉芙的追求中尚能顯出他試圖征服命運、追尋內心的思想外,他其餘的感情經歷無一不是他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無力的行為罷了。

而對於自己的事業,孫柔嘉的一句話無疑為方鴻漸下了一個準確的定義—你不可能一輩子都靠著趙辛楣給你介紹工作。方鴻漸自恃出生於富甲之家,後又用手段取了“克萊登大學”的假文憑,又自詡才高,在事業方面總認為會有適合自己的機遇降臨。這樣的方鴻漸是當今多少人的縮影。在這個競爭激烈、知識大爆炸的世界,人們對名利的追逐與金錢的渴望使面臨工作的大學生步入了一座無形的圍城。這座圍城是用他們所謂的自尊心和才學建造出來的。人們一旦走入了這座圍城,便只能看見頭頂上四方的天空飄過功名利祿的浮雲。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像方鴻漸一樣,在圍城中越陷越深。聰明的人會給心安上一對翅膀,飛過高牆,看到圍城外廣闊的天空。

方鴻漸沒有這這雙翅膀,於是他成了三閭大學中可有可無的副教授,在這座充盈著勾心鬥角的圍城中不堪重負,最後無奈出走。他選擇了認命,選擇了抱怨,選擇了在內心傾述自己的不滿。而機會,恰恰不會關照像他這樣的人。

總之,只有做好了與命運抗衡的準備,圍城再高,你總能飛出去。正如貝多芬所說的那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決不向命運屈服。抵抗也許是徒勞,但不抵抗的抱怨卻連希望的影子都看不到。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5

讀後感 ,1045字

去年在辦公室看見飛飛飛的桌子上有本圍城,跟她借了看。遊戲之餘翻倆頁,很久沒看完。寒假拿回家總想的能看完,不想還不如在學校看的多。這倆天終於零零散散看完。寫一篇讀後感。

第一次見《圍城》是高中的時候,宿長拿她姐姐的書看,深藍色封面,大大的寫了倆個字圍城。裡面那句經典“城裡的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也是早有耳聞。覺得這本書是講婚姻的利害性。去年,看書之前在木魚說聽木魚講了電視劇,覺得方鴻漸是一個慫文人,弄了張假文憑,還愛滿嘴諷刺別人,遇事又軟弱,覺得錢老拿他當主角簡直實在嘲笑。

當看完了書,又覺得我們哪裡又比得過方鴻漸。就像辛楣說的,方鴻漸是個好人,但毫無用處。從書的中間開始,鴻漸的人生好像就在走下坡路,從他和唐小姐斷了聯絡,到三閭大學,到輾轉回到上海,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很戲劇性但又那麼真實可信。他像一個明眼人一樣聰明,對於發生在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能夠或快或慢的洞察,但對於周圍發生的一切卻又無可奈何。這多像我們周圍的生活。看書的時候,一直在等鴻漸結婚,看了一半多了,還是沒有結婚,看完之後發覺,圍城不是講婚姻。

我很喜歡辛楣,從書中看來他應該是比鴻漸關係硬,能力強點。他喜歡蘇玟紈,開始以為他是油膩的沒思想,被一腔熱血衝昏了頭腦的,只覺得蘇文紈好的人,後來才發現,原來他都懂,他知道蘇的嬌柔做作,知道她的所謂新詩可能狗屁不通,甚至可以在蘇和曹元朗結婚之後,坦蕩表達自己的喜歡進而對他倆進行諷刺。這是很高階的愛啊。

看完了,又查了查錢老,錢老家庭氛圍好,很聰明,性格可以說很孤傲,留下了不少段子,和楊絳的愛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話。可以說是聰明的看透了身邊的人和事,所以才能寫的如此真實。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有時候我覺得鴻漸是錢老想象的平行世界裡的自己。他寫書的時候,和楊絳倆人邊寫邊看邊笑,更是對世俗的嘲笑。所以,我覺得他沒有不喜歡方鴻漸也沒有嘲諷,只是無奈。

書裡有太多精妙的比喻,讓人不得不服。“可是因為她是我們的恩人,我不忍細看她,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每逢鴻漸動了真氣,她就不再開口,彷彿和鴻漸搶一條繩子,盡力各拉一頭,繩子迸直欲斷的時候。他就湊上幾步,這繩子又鬆軟下來……”嘴太毒了,又很對。

錢老數學考了15分進清華的,其他方面都太優秀,我不得不懷疑他數學15分是裝的。大概如果好好學數學,分數不至於15,但語言方面天賦就會被剝奪,就是任性的不喜歡數學吧。

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6

讀後感 ,1197字

錢鍾書先生於《圍城》中說到: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逃離。這句話於我來說感慨頗深。世上每個生命都遵循著這樣的成長規律:降世之初,儼然初生牛犢不畏猛虎,臨終之際多困於城而留有遺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或是名利場,或是溫柔鄉,或是拼造化,或是美名揚。這些意識世界裡逐漸高大的城牆雖給予我們偏安一方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們的格局和生命的廣度受限。但是人們往往對格局受限不自知,只是固守著前者自鳴得意。那些高大的城牆就像一個擁有可怕吸力的巨大漩渦,慢慢吞噬掉我們的鬥志、毅力和對城外世界的好奇心,最終限制我們於圍城之內,潦草一生。

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毫無疑問是悲劇的典型,重重城牆之內的他早已沒了男人的血性。"鐵的硬,豆腐的淡而無味,轎子的容量狹小,還加點泥土氣,這就是他們的民風,就是發財做官的人,也欠大方",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如周敦頤筆下的盛夏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者,少之甚少。在如此小氣的環境下成長,便是方鴻漸悲劇人生的第一重城,錢鍾書先生在本書之初便交代出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一番伏筆之下,後來主人公的多少荒唐和怯懦也就不那麼讓人反感而是覺得可悲了。

第二重城。文憑不過白紙一方,卻能將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方鴻漸在國外不學無術、不思專攻,臨到畢業在父親和丈人的催促下才慌亂得在畢業證書上造假。人生如棋盤,一步錯步步錯。既胸無大志,又不敢隨性而活,這樣的人是極為矛盾的。雖說造假證是當時國內社會對留洋博士過於推崇之下的不得已,但是這一行為終究為他歸國之後遭遇的種種歧視埋下了深深的伏筆。這一重城,是社風世情,是造假證歸國之後被無知的鄉人盲目吹捧的些許自得,竟幻化成迷境幻影,讓方鴻漸難以清醒。

第三重城。封建時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西方自由戀愛的思想在當時中國青年的身上並存,方鴻漸是個矛盾中的典型。一封古文書信回鄉想要與周家姑娘解除婚姻,卻不敢承認自己真實想法,拿著"兩不耽誤"的藉口與父親"商量",被父親痛罵一番立馬就收了心思;歸國的郵輪上,他既為鮑小姐的大膽舉動心神盪漾又覺得不成體統怕人瞧見;歸國後他明明心念著唐曉芙,卻又不敢對蘇文紈挑明心意。如此糾結、不會拒絕的人,如何不會坎坷一生呢?

一個方鴻漸,映射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大多數人,迷茫、糾結、既不敢與傳統割裂,又不敢真正接受新潮。在這樣的人物裡,也有當下年輕人的影子。我們也會偶爾迷茫、沒有目標、無所適從,可是從這樣的人物身上,我們終該明白,所有阻礙我們的城牆並非只是外界造成,沒有人可以困擾我們,能夠困擾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一個足夠睿智的人,可以看穿世事的因由,不為所惑;一個足夠灑脫的人,可以不顧世人的眼光,率性而活;一個足夠強大的人,可以不懼任何磨難,砥礪向前;一個足夠堅定的人,終究可以成為想要的自己。

願你我,都能在這紛擾的世間,活成一道明麗的光。

圍城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438字

寫《圍城》的讀後感有些犯難,倒不是說讀完之後沒有感悟,只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落筆。小說的背景是在民國時期,雖然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並不算遙遠,但也是很陌生的。小說中的人物也實在真實的在身邊就可以隨便找出一大把,每個人都存在人性的弱點,每件事件都在對映社會的不同面,看得也算過癮,但是談到感受卻有點難受。

前些天姐姐做手術我去醫院看她,順便將《圍城》帶上想在無聊時看看,醫生查房的時候看到了對我說,我這個年齡看《圍城》還有點早了。當時我有些不以為然。想來即便沒有看過《圍城》的人對於書中描述婚姻的那句話也是非常熟悉的:“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我也是衝著這句話買的書。書中有不少對於婚姻的描寫,我一直覺得早一點了解到婚姻,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總不是一件壞事,畢竟有了萬全的心理準備,再去面對,存在問題的時候才能更有方向的去處理。婚姻本來就不是童話的結局,而是生活的另一個開始,所以哪怕殘忍一點先將它的醜陋揭開,也好過天真的將它當成童話去對待,否則一旦婚姻出現問題就很容易萬劫不復。

可是在看完了整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位醫生要說我現在看還太早了,只書中一段描寫就讓我對婚姻產生了畏懼:“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湊趣地死了,讓他娶美麗的續絃夫人。結婚二十多年,生的一個兒子都在大學畢業,這老婆早該死了。死掉老婆還是最經濟的事,雖然喪葬要一筆費用,可是離婚不要贍養費麼?重婚不要兩處開銷麼?好多人有該死的太太,就不像汪處厚有及時悼亡的運氣。並且悼亡至少會有人送禮,離婚和重婚連這點點禮金都沒有收入的,還要出訴訟費。”雖然不至於人人都像這位汪處厚,可現實中這樣的人卻也是很多的。錢鍾書先生實在是厲害,這段描述看起來是以很輕鬆、揶揄的語氣寫的,可是讀起來卻讓人心中一沉。婚姻和人性的醜惡在這一段描述中展露無疑。

不過雖然殘忍,但是讀懂了或者明白了婚姻之後,再去面對,倒更能幫助自己找準在婚姻中的定位。反正最後還是要看自己怎麼去經營。看《圍城》這本書,對婚姻和人性的解讀是一方面,不過我感觸最深的卻是另外的一方面。讀文學著作的好處便是能夠學習到大師們的寫作技巧,這本書中有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以及側面的批判描述,卻不同於我們平時寫作時候那般生硬,讀起來總讓人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或者臨畫觀摩的感覺。

例如書中寫月亮:“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羞縮,光明和輪廓都清新刻露,漸漸可烘托夜景。”一輪並不圓滿但也能夠清晰可見輪廓的月亮躍然紙上,朦朦朧朧卻又讓夜色有了一絲光亮。

例如寫蛙聲:“不知哪裡的蛙群齊心協力的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短短的一句話便將夏日裡蛙聲浩大的陣仗表現的淋漓盡致。讀來彷彿耳邊已經嗡嗡響個不停了。

例如寫主人公出國後對家鄉的感覺:“好像荷葉上瀉過的水,留不下一點痕跡。”清晨的荷塘,一滴水珠在荷葉上隨著風不停的晃動著,最後隨著荷葉向下傾斜,嘩啦落進了荷塘裡,驚起一圈圈水紋,而荷葉上卻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過,沒有一點痕跡。多麼形象生動。

在描寫人們愛吹噓,藉著日本人侵略後沒了證據,大肆吹噓自己本來有好多的產業,但因為日本人、因為戰爭都沒毀了的時候,作者也並不直接正面描寫。而是寫到:“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由著讀者自己去體會。

我想這就是讀書的魅力所在,不僅讓我們從故事中去體會人生百態,去感悟生活,更能讓我們學到其他更多的東西。例如寫作的技巧等等。

圍城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484字

錢鍾書老先生的書《圍城》我最終是大著膽子買下了。為什麼要大著膽子買下呢?因為這本書早就被我其他的書友賦予了“難讀”、“難懂”、“深奧”等等神祕的色彩。我是生怕得到了書卻不能領略其中的深意,那樣於書於我都沒有什麼意義。但我最終決定考驗一下我的思想了。

整本書一直都在圍繞方鴻漸的個人經歷徐徐展開。他在愛情上捉摸不定,甚至一直處於見一個愛一個的狀況,他的虛榮心讓他不會真正愛上誰,所以常常等原以為自己不愛的女子嫁了他人才開始後悔。在他身上,這種事情就像一個怪圈緊緊推著他繞來繞去,最後他只好隨便選擇了一個不愛的女子匆匆結婚。他在事業上飄忽不定。由於自身出國時對自己的懈怠,以及沒有目標導致他回國後用盡心思拿著假文憑四處求工作,但是真是假的學識,是真是假的人才,人們一試便知。又因為他對職場上的應有手段完全不懂,所以他的工作總是換了又換,甚至最後結婚後仍舊又變回了無工作無收入的閒人,甚至需要自己的夫人養活。他的一生基本就在飄忽不定中度過了。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就是一幕悲劇,儘管劇中摻雜著喜劇,但仍然不是他想要的喜,而是別人眼中的可笑。他沒有目標,沒有行動,沒有成就,更沒有光輝和意義存在於他的人生中。以我淺薄的思想理解這部小說,雖然看似是人物的事蹟描寫,但其實都是在體現那個時代甚至現在的人們常用有的無奈;雖然表面看來文章似乎與其題目毫無關聯,但細細想想其實兩者之間聯絡十分緊密。這些都是必須認真讀完在書中的世界裡靜想的。

我所理解的圍城有兩種。

第一種,人處在一個又一個圍城中,正如書中的一句話:“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這種心態和類似的事情又有哪個人沒有遇到過?不過這類的心思太短暫,易忘記。所以我在此提起幾個典型的例子。比如上學期間想放長假,可放假時間長了卻又想念起學校的歡樂時光,想念學校;又比如有一件物品,擁有它的時候,可能會認為它影響視線或者影響心情,但真正的扔掉它的時候,卻又開始回憶起有關它的故事,萬分後悔。

第二種,有些人的生活受到別人的固定思想的影響,這就像一種圍城。四四方方,規規矩矩,很難逃出去。有的人必須按照父輩的“規矩”活,聽他們死板老套的教育思維,過失去自我的生活,衝不破“習慣”“禮儀”之類的牢籠。這些雖然是錢鍾書老先生描寫的過去的那個年代的腐朽,但是這第二種“城”今天又何嘗沒有?這“城”一般是自己甘心受他人影響自己建造的,那些固定的思維方式阻礙了我們自己天生擁有的創新能力,阻擋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第一種“城”,我們可以通過自我開導和暗示迅速衝破它,第二種“城”,我們要牢記我們是一代新的青年人,青春的,鮮活的,火熱的鮮血流淌在我們的身體裡。我們應該是有創造力的一代;我們應該是有改變世界願望的一代;我們應該是有拒絕一切腐朽能力的一代!在現如今高速發展的世界上,創造力對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我們不僅要相信自己有能力阻止類似的“城”的建造,更要努力增長自己的實力,真正衝破這第二種“城”。

這本書不僅帶給我那個時代的悲哀,更告訴了我一個青年人應該怎樣做,應該成為怎樣的青年人。也許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依舊是太淺太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經典之作,值得任何人一讀、一品、用青春體會、用一生思索。

圍城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72字

大抵與這浮世間的是非太過煩亂有關,對文化的沉澱也大多通過人群的衝蕩與喧譁,所以大多尚未讀過《圍城》的人也多知曉這樣一句話:“婚姻是一座城堡,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誠然,這是婚姻的圍城,但或許這為我們的人生築起的圍城。

世界偏愛隨波逐流,那些不羈的風捲起的晶瑩,只能被現實的礁石拍打成水霧,一次次消磨殆盡,漸漸的只能乖順的流出堤壩,徒留一片汪洋,我們慢慢人生路的圍城,一座又一座,一層又一層,學業也好,友情、家庭、愛情亦如此。守著自己老去的城堡,在高牆上哀求、哭訴、渴求哪怕只留一絲自由。但是,你又是否看清自己正在堆砌的一層層懦弱的磚。

作為小說的主角,方泓漸卻為大多數人所不喜,我亦不喜這樣一個角色,一是本身的懦弱,無主見,思想上言不及義,內心空洞,雖說他本性良善,更多的時候卻散出一種頹廢氣息,難免讓人厭惡,二是總會看到自己和同齡身上的一些通病,意志荏弱,優柔寡斷。我們生活大多也是如此,充滿矛盾、彷徨、迷茫,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歸屬感無處可尋,只得在社會種種現實條件下搖擺、妥協,將人性的自由、生命的追求和理想都鎖鑄於圍牆內,不管外世流轉變迂。

但人就像鳥兒一樣,能被牢籠困住的多是一些平庸之輩“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千萬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怦然心動》裡的這句臺詞深得我心,少數仍如彩虹的人仍不被高牆圍城所困,做一隻羽翼光輝的鳥,遨遊四海,不隨波逐流,平庸的千篇一律。所以,用這一篇文章對奔波於這塵世間的我們勉勵,願我們既容得下一切苦痛,也容得下美好與快樂,就算偶爾被圍城所困,也不會囿於此,而能憑藉少年的驕傲與熱血,掙脫束縛看到更自由歡快的世界,縱使被生活所負,也不減情深。願光彩依舊,對這個世界仍是興趣盎然!

圍城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99字

起初讀起錢老先生的《圍城》這部著作的時候,對我來說還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細細的去品嚼的時候才會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對於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和故事,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像電視劇一樣演述著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現實與理想虛幻兩者之間飄忽不定的穿梭著。

“方鴻漸”這個人物錢老對他的形象刻畫以及性格表現可謂是淋漓精緻。他是一個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對於整篇文章來說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缺乏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錢老筆中“圍城”當中的一類人,平庸且徒勞的只會找尋解脫,思想上有了些許解放,但是行動上卻跟不上,最終只會是徒勞無功,在可悲的“圍城”之中永遠地絕望下去,得不到解脫。

“圍城”用的是一個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說“婚姻就像是圍城”。方鴻漸等人就是困在這"圍城”當中的人,對於錢老的《圍城》有許許多多的經典語句,譬如:“一個人,到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些等等語句,有的是對於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一樣,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以此來滿足自己所達不到的慾望,也表達了作者對於那種實現不了願望,卻在精神上使自己滿足的一種諷刺。對於婚姻來講,沒有用好的態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進入這“圍城”之中,最後千瘡百孔也逃脫不了。

最後《圍城》寫的是不斷追求與追求後所帶來的不滿足和厭煩,用“圍城”來比喻人類的“圍城”困境,兩者之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歡樂,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於我們的人生所事一樣。對於人生上的困境來說,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我們都要以樂觀的、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去面對,我想這就是錢老給我們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