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古韻相關作文20篇

古風·古韻 篇1

高一作文 ,675字

翻開陳舊泛黃的歷史長冊,便嗅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檀香味,是綺麗氤氳的絢麗古風。

讀古辭。不知何時,喜歡上了含蓄婉轉的古辭。半杯茶半杯湖底沙,半句話半首蝶戀花。獨倚高樓,便想到蔣捷。那年少聽雨歌樓上的不羈與灑脫。而如今聽雨憎廬下,鬢已星星也,是歷經諸事後的大徹大悟。卻還道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希冀。要說豁達,就不得不讀蘇軾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人生的寵辱不驚,心中的如水明鏡,是溶入了他的興致,才有漫觀萬卷雲舒的坦然。多少前人大徹大悟的深思,才留給後人一句箴言。

讀古曲。聽是用耳,讀是用心。樂音似流水。遠離喧囂的亂耳,沒有嬌柔甜美的聲線,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能感受呼吸的起伏,似慢慢劃過箏的波瀾不驚。案上放的是筆墨紙硯,指上奏的是高山流水。古風被渲染上優美的聲韻。有沒有想過斷壁殘垣,隱約有人輕哼胡笳十八拍;有沒有想過花飛花謝,有人含淚彈唱梅花三弄;有沒有想過烏江自刎,虞姬的一曲十面埋伏。多少過往,眼中早已是冽灩如波。塵埃不染,晃若隔世,陶醉於古曲。

讀古文。桃源一冽流水,流過天涯海閣蒼松迎客神仙也駐足。莫不是陶淵明採菊東籬的雅緻,哪能夢到這仙境!仙子凌波微步,羅衫飄忽十步一回頭,夢中桃源,夢外桃花依舊盛開。也曾傾慕王勃,年少十九,能賦《騰王閣序》,寫的是景,卻抒出心中大志。那份才情,讓人怎能不服。讀古文,覺得那麼的高不可攀。前人思想之精華,流轉幾世幾年,讓後人得以傳誦。以文明志,以古鑑今。

一盞青燈,一杯淡茶,一塌黃卷。遊歷高山斷橋、赤壁蘇堤、大漠荒原。人生起起浮浮,何時能醉古風。輾轉來到昆明,看輕影瘦湖邊透張綠,心似琉璃。

唐風古韻 篇2

國小四年級作文 ,889字

五一假期我們一家逛西湖,來到了西湖博物館。在博物館門口就看到了一張大的宣傳畫,上面寫著“一日看盡長安花—唐都長安三彩精華展”。我一看這不是孟郊的千古名句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當時懷著愉悅的心情寫下這首詩,那這個展覽是不是也能帶給我們愉悅的享受呢?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唐三彩的展廳參觀了起來。

從介紹得知,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低溫多彩釉陶器,以黃、綠、白三種釉色為主。古代“三”是多的意思,因而人們稱這類陶器為“唐三彩”。

在展廳左手邊我看到了一座棕紅色馬俑,膘肥體壯,馬背上的馬鞍蓋上了一條墨綠色的有褶皺的毯子,褶皺紋路清晰可見。馬尾巴微微向上翹,馬蹄強壯有力,使得馬兒看起來很是神氣。馬兒的額頭、嘴巴、還有身體上都有杏葉形狀的裝飾圖案,立體感很強,顯得非常漂亮。不過我看到這匹馬兒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的馬鬃毛上面有三個相隔一定距離的小方塊,我覺得很奇怪,這是什麼東西呢?仔細看了旁邊的介紹才恍然大悟,原來三個小方塊是馬鬃毛被修剪出了三縷堞垛狀的鬃毛,這就叫“三花馬”,以“三花”飾馬是唐代宮廷和貴族間流行的時尚。介紹中提到岑參有詩曰:“紫髯鬍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毛”。這首詩我之前是沒讀過的,不過我忽然想到了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心裡想不知道五花馬是不是就是把馬鬃毛修剪出五縷堞垛狀的鬃毛呢?

接著向前走,看到右手邊有一尊梳妝女坐俑。據說100個唐三彩裡可能只找得出1個坐著的,而這尊女坐俑就是這罕見的那一個。只見她坐在束腰形座墩上,上身穿著有綠色花紋裝飾的白色短袖上衣,下身穿著一條精緻的綠色拖地長裙,上面點綴著白色花朵。頭上梳著高高的髮髻,左手握著一個已殘破的銅鏡,右手似乎正在往額頭上貼飾“花黃”。這不就象《木蘭詩》中描寫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嗎?

繞著展廳參觀完這些精彩的唐三彩作品,看著這些工藝精湛、色彩華美的動物俑,栩栩如生、豐富多彩的人物俑,還有一些逼真精巧的日常器皿、大氣莊重的建築模型,真是一場視覺盛宴,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心情愉悅極了,真是不虛此行!

尋找古風古韻之詩詞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534字

詩詞,兩個簡單的字,造就了中華的文字文化。優美的韻腳,讓人讚歎不已。其實,詩詞等同於古代的流行歌曲,但詩詞更委婉含蓄,更慷慨激昂。“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在安寧中透出幾分感慨;“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風和月”,在雄壯中透出幾分悲涼。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江南style》已無人問津,而《滿江紅》、《獨坐敬亭山》、《使至塞上》等詩句在幾千年後仍被人們傳誦、品讀;屈原、李白、杜甫、王勃等大詩人,至今還在文學史上穩坐一席之地。

詩詞之風韻耐人尋味,起承轉合,對仗工整,每一句都經得起細細品味。且看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看似在寫敬亭山的風光,其實他是在告訴我們:別人都得志而飛黃騰達了,而我這朵“孤雲”卻只能在這兒與山林相會,與孤獨相伴!十個字間,就把那種獨自咀嚼寂寞,懷才不遇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像李白這樣的百般惆悵,許多詩人用筆將字句揮灑紙上,借詩借酒消愁。“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感慨萬千,只留兩句表示那春愁,意猶未盡,彷彿讀者眼前就出現了那時的情景,初開的花上,就有惜別人的淚水。

翻開泛黃的書頁,走進文學的長廊,重溫那種現在沒有的孤獨,品讀那種只屬於過去的悲壯。伴著書紙的墨香,踏上詩詞鋪滿意味的征途,讓我們一起,尋找那絕美的韻律吧!

古韻泉州風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900字

夕陽照射在這座美麗的小城——泉州上。西街早已是熙熙攘攘,這條古樸的小街坊,是泉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古樸的西街中,一磚一瓦,甚至一塊不起眼的小石塊兒,也有它的故事。走進圓石巷內,踏著一塊塊古老的石頭,聽媽媽講述著它的歷史……

這條街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撫摸著一塊塊長滿苔蘚的石頭,感受空氣中的那份古樸、風雅。石頭房子是那時候有錢人蓋的,一塊塊整齊有序,堅固無比。而現如今,整個院子都荒廢了,滿叢的雜草在風中無力地搖曳著。

圓石巷南通新華路,北通古榕巷。我與媽媽向北走,更是靜謐。整條的古榕巷好似沒有人,只剩下夕陽照射石頭磚瓦房那長長的影子。我和媽媽幸運地看到梨園戲的舊址處呢!裡邊竟然還有人住!我十分驚訝。裡邊小橋流水,還有棵古榕樹,不枉為”古榕巷”了。

古榕巷裡有著磚瓦,一塊塊青色的瓦在夕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沉寂已久的磚似乎活起來了。這條鮮為人知的小巷,竟是如此美麗,如此漂亮!坐在古榕樹下,細細品味地道的家鄉茶——鐵觀音,一個下午竟是如此美好。

西街的潤餅菜、滿煎糕、豬油?[……傳統的工藝,傳統的味道。做滿煎糕的阿姨有條不紊,一會兒加糖,一會兒加花生。等待十幾分鍾後,期待已久的滿煎糕熱騰騰的出鍋啦!我迫不及待的接過,急急忙忙的咬下去,嗯……濃濃的香氣一下子瀰漫全身。

雖然我不是第一次吃,但依然覺得這是人間美味!第二口、第三口……眨眼間,滿煎糕已經被我給消滅乾淨了,我舔舔嘴脣,似乎還意猶未盡。哈哈,媽媽罵我是“小饞貓”!

夕陽西沉了,夜幕已經悄悄降臨了。各種叫賣聲,喊叫聲……不絕於耳。西街依舊是這麼熱鬧,人山人海,可古巷又多了幾份落寞。

古韻的泉州,古樸的民居,古老的歷史……我的家鄉——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美麗的泉州,還等著智慧的你去發現,發現那些被人遺忘的角落……

古鄉古韻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811字

秋日的陽光極其恬靜,少了夏日的狂野奔放,褪去了所有的聒噪,捨去了所以虛偽的偽裝,那樣的靜謐。將秋的神韻勾勒得淋漓盡致。秋陽瀉在我的臉龐上,我慵懶地眺望那濃濃古韻的宵南。

走在秋日的甬道,沿著散發著濃濃泥土芬香的鄉間小路,走向那坐擁一座座古風建築的村莊。

映入眼簾的是一潭綠湖,綠得如翡翠,綠得讓人覺得它披上了一件薄如蟬翼的綠紗,三三兩兩的村民泛舟於湖面,縴夫輕輕地搖著櫓,或佇立,或橫坐,一切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給人以一種與世隔離的縹緲之感。一尾尾魚鰭在平靜的湖面上劃出一道道閃電。綠樹掩映著的綠湖,泛著淡淡綠光,潺潺水聲,縈繞耳畔。我看到了,水韻悠悠……

我踩著腳下的一塊塊麻石,感受到了悠悠麻石路,綿綿古鎮情。我低下身,輕輕撫摸著那冰冷的麻石,指尖傳來的觸感,時而凹凸不平,時而光滑整潔,鐫刻著古鄉悠悠的文化歷史。我的鞋子在這麻石上摩擦的聲音,打破了這古巷獨享的幽靜。我漫步在麻石上,尋求著古老的痕跡,心中,思緒萬千……

我側過身,目睹著一塊塊青磚。陽光透過葉縫,在地上映出一片斑駁。青磚一塊塊整齊地搭在一起,無意間落下一縷縷古老的痕跡。青磚一塊塊重疊在一起,或大,或小,或深色,或淺色,組成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抬頭仰望,頭上的灰瓦整齊劃一地搭在一起。一棟棟斑駁陳舊的青磚房挨挨擠擠地坐落在兩旁,或高大,或矮小。

沿著一條古老而窄小的古巷,我走近了那極具古韻的建築。古巷,或彎曲,或筆直,少了柏油大道的寬闊。古巷寂靜得只有樹葉在空中飛舞的“沙沙”聲,少了城市的聒噪喧囂。我信步走近祠堂。忽感一陣威嚴莊重之感。我走進祠堂,金碧輝煌的神臺充斥著我的眼球,給人以膜拜之感。牆壁上的飛龍氣勢恢巨集,如此氣勢磅礴。整個祠堂悄無聲息,無形間給人一種壓迫感。鮮卑族的悠久文化歷史佔據著我的眼球。我感知到了鮮卑族人的智慧結晶,與熱情好客。這些古韻悠悠,銘記我心。

古風建築令我心曠神怡,悠久文化使我心嚮往之。這趟宵南之旅,我收益匪淺……

我的古韻古情 篇6

高二作文 ,809字

抹開歲月厚厚的風塵,開啟新世界記憶的閘門,我站在柘皋河旁,眺望這座古鎮,三千年以來,你還好嗎?

作為安徽四大千年古鎮之一的柘皋鎮,歷史悠久,飽經風霜,在風雨的洗禮中,漸行漸遠,模糊的身影依舊不能阻擋它傲視群雄,獨領風騷的姿態。

柘皋故稱橐皋,是皖中巢湖周邊重要的古鎮,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曾是吳國和楚國反覆爭奪的屬地,至今,這裡還保留著歷史的痕跡。

我踏著青石板,獨自領略柘皋的古韻古情。首先踏入老街,漫步在玉蘭橋上,千年歲月刻下的痕跡。據史料記載,玉蘭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年,相傳當年朱元璋打天下時,他被元軍追擊,逃到柘皋河邊,被一位老者用船所救,後來朱元璋為感謝柘皋人救命之恩,就下令建造了一座石橋,並取名“遇難橋”。後來人們感到此名不吉利,更名為“玉蘭橋”。

走在老街,我看到兩旁有許多店鋪,十分簡樸。老街流露著古鎮特有的風韻。老街分為兩條,呈“丁”字型。兩邊的建築皆雙層,門面相連。其中以李鴻章家族存留的當鋪規模最大。當鋪原有門樓,文革時被砸毀。兩外兩內,僅有一間住了人,常常打掃。隔扇屏門都很完好。在陽光的照耀下容光煥發,熠熠生輝,向過往的行人默默傾訴著它的悠久。

繼續向前走,突然一位老人熱情地向我介紹了一口古井。說是漢代的。這引起了我的興趣。這座井呈八角型,極為罕見。井口青石上有十餘道深深的勒痕,足以證明它的歷史悠久,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三千年的柘皋,街坊縱橫,古建築雄偉。聽說鎮上原有江西、徽州等許多會館,只是蹤影難覓。倒是幾口老井頗有歲月的痕跡。但我們可以通過老街,體味歷史的滄桑和另一種文化,讓我們對柘皋千年文明的脈絡有所瞭解。

我走出老街,驀然回首,看見它滄桑的面容。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歲月的變遷,它依舊保持著自己特立獨行的面貌。然而,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它或許被遺忘在風雨中,無奈的被喧囂的一切所替代。我轉身向前走,一步,兩步,隱約在耳邊有一聲悠悠地長嘆,就不知是它還是我……

千古韻律悠悠我心 篇7

國三作文 ,883字

唐詩宋詞風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詩詞的國度,是詩詞的驚豔再現,又是詩詞締造了唐宋,滋潤了唐宋。

唐宋詩詞如酒。經飄逸豪放的李白,沉鬱頓挫的杜甫,清新婉約的李清照,豪放曠達的蘇軾等人的手一起攪渾,釀成了一罈千年佳釀。流傳至今,其濃味與香味讓人回味無窮。

是月締造了唐詩。面對友人遭挫李白高吟“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面對一縷濃濃的思鄉情更有詩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面對政治上、仕途上的不順暢以及發自內心的孤獨,有李太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面對漁舟唱晚更有詩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只為了那一份情,月就更加的純潔可愛了。

是情締造了宋詞。是那一朵黃花,充盈李清照尋尋覓覓的愁情;是那一輪明月,充盈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淒涼寂寞之苦和對親人離別的相思之情。我折服於范仲淹“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的濃濃的思鄉憂國之情;有感於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對年華流逝、好景不長的感傷情懷。一縷“剪不斷,理還亂”的情,在詞人如櫞之筆下形成了千古絕唱。

唐詩短而精煉,擲地有聲;宋詞長而有韻,回味無窮。唐詩宋詞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歷程,更是一個傳奇!它們所代表的是一個個永遠令人陶醉的王朝。

但是,回首現代,古詩早已被太多人拋棄,取代的是一首首流行歌曲。在其間的嘈雜混亂中,我們可能會享受到些許的快感,但是對於多數人不理解的古詩愛好者來說,讀一首古詩,如品一杯香茶,其間的陶醉與醇香,是世人難以理解的境界。你可以不知道李白杜甫,但你卻不可以不知道周杰倫、林俊杰……這難道就是中國文化的境遇嗎?難道它們就這樣被歷史遺忘了麼?

不,這裡的每一首詩詞,都是作者內心的獨白,是他們的真情流露,這些詩文,飽含著詩人多少的血汗和淚水啊!它們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燦爛,它們一直在等待著,等待我們發現。請你們甦醒吧!再次閃耀吧!請每一個華夏兒女,再次捧起我們的瑰寶吧!

思緒戛然而止,心頭激起了一圈圈的漣漪。我合上了書,感覺如飲醇酒,口角噙香。我堅信,這抹不去的風景在未來一定會流韻四溢,風采依然!

客家古韻 篇8

高三作文 ,1397字

中華諸多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有著一道韻味流長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內涵豐蘊,形式多樣,是嶺南文化中的具有影響力的一支。客家山歌、客家建築、客家美食等等是客家文化底蘊的或物質、或非物質表現,而身為純客家鄉鎮的樟城,正如其名聲一般,充滿了客家的氣息。

客家山歌

樟城的客家山歌又一度被人民重視起來,客家山歌合唱團、客家山歌演唱賽等等活動搞的紅紅火火。

客家山歌雖然大多是民間唱調,但真正的客家山歌也是很講究的。

客家山歌要把無形無影的思想情感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常常運用各種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比喻、雙關起興、重疊、直敘、對比、排比、對偶、頂真、誇張、拆字等十一種。要是能把客家山歌摸得一清二楚,唱起來也能風生水起呢!客家山歌可唱出了客家人樸素、親善而剛直的特徵!而且樟城現在正提倡把現代元素融入到客家山歌的韻律中去,體現了客家山歌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特色。

客家建築

在樟城,雖然林立起了許多現代的高樓大廈,卻還保留著一些以往的客家建築,而那屋頂上層層疊疊的瓦片真是客家民樓最顯眼的地方,厚實的混泥牆在日光下泛著雄黃的色澤,一如客家人民從祖輩以來就辛勤耕耘的土地,守護著樟城這一方水土和人民。

談到客家建築的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樟城自主開發的觀音山森林公園,名聲不錯,而裡面的建築大多保留著佛學特色,在公園門口,就是醒目的飛簷、青瓦搭成的建築,氣韻非常。而觀音山森林公園發展的旅遊業,也帶動了樟城的欣欣向榮。時至今日,樟城觀音山旅遊節已舉行了多屆,為此樟城還獲得“小香港”的殊榮。

客家節日

客家民間節日有很多,而且相鄰兩個村莊之間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節日。但按節日的形成來說,大約有三種。一是漢族民間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五月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除夕等。二是與二十四節時有關的節日,如春分、清明、立秋、冬至等。三是與宗教有關的節日,如觀音生日、觀音出行、祖師下山等。

對於我們這些老老小小的男性來說,難忘的節日一定有不少,大多數人都會把十五歲的冬至節日記得一清二楚。客家風俗,男孩子到了十五就開始走向成人了,叫做“出花園”。到了這個節日,再窮的家庭也要殺一隻雞讓這個小男子漢獨享,據說這樣才有補。我清楚地記得幾年前,當我十五歲時,獨享整隻雞的情形。那時,母親還專門去買了兩個當時最流行的補藥:“衛生圓”配在雞汁裡。十五歲的冬至節,是客家男孩兒成為男子漢的節日,每個男人都由此走向成熟。

客家美食

如今在中國的許多大城市,不難發現客家菜的“身影”,即便在海外不少中餐館裡,紅燜肉、清水鯇丸、釀豆腐、鹽?h雞等客家菜也頗受青睞……

樟城有不少客家餐館,許多香港人都會經常來品嚐那客家美食鮮美的滋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樟城客家美食“物美價廉”。客家人在歷盡艱難險阻後,成片聚居於粵東山區。由於中原地區和粵東山區都屬內陸腹地,因此樟城客家菜和梅州等客鄉一樣,用以入饌的副食品多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日積月累,客家菜慢慢地自成一家。

在我的記憶裡,逢年過節,家裡就會釀豆腐,做鹽?h雞、紅燒肉等等客家菜餚,小小的我在一旁看著就像看著魚兒的小貓咪,差點流口水了,哈哈。

客家文化是豐富的,體現在許許多多的方面和細節上,一一道來可要不短的時間呢,如果你想多瞭解樟城的客家文化和魅力,就請到樟城來做客吧!

又見古韻 篇9

國一作文 ,596字

小橋,流水,人家,又見古韻,甚好,甚好!

楊柳依依,一曲簫聲,醉了人心。初見這隱蔽在浮世繁華中的古韻小鎮,只覺得充滿了小資情調,也曾羨過古鎮生活,可終究是離開了,或許,是根本不懂它所積澱出來的情感吧!

又是一年夏季,我與古韻再次相逢。

同樣的小橋流水,同樣的天高雲淡,可人變了。倘佯於小巷之中,青磚白瓦,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低矮的青苔散發著潮溼的氣息。炊煙裊裊,氤氳出淡淡的水汽,古樸的小鎮如同白宣上滴落的一大滴黑墨,漸漸漫開來,一聲簫鳴打破了寧靜,湖邊,一位白衣老人手持長簫,寧靜地注視著面前的景象,深吸一口氣,耳邊,是悠遠。路邊,一位老奶奶走過,笑而不語,她停下來,閉目聆聽。一曲終盡,楊柳拂過湖面,留下了圈圈漣漪,老奶奶又邁開步子,哼著江南曲調,走入巷中。

又見時,才發現它的美。

夕陽西下,家家點燈,古樸的小鎮在暮色環繞之下,家家戶戶時不時傳來陣陣歡笑,還有未歸家的孩子,正急匆匆地趕回家去。

我閉上雙眼,靜下心,不由進入了沉思。

幾度喧鬧,幾度繁華,城市在霓虹燈的點綴下,所有人都過著緊迫的生活,又有誰會在路邊停下來,聽一曲簫?也只有這古韻,隔去了外界喧囂,堅守內心的寧靜,是啊,這樣的生活才是生活吧,這才是朱自清先生筆下那“生於斯,長於斯,歌於斯”的故鄉啊……

華燈初上,星光閃爍,願這古韻留在我們心中,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越加濃烈,雖言有盡,卻意無窮。

又見古韻,甚好,甚好!

古韻依然 篇10

國一作文 ,644字

深吸一口氣,陶醉於這份古韻……

都說徽派建築保留著中華古韻,有幸看到,心中也沉澱出一份寧靜。和母親先來到巨集村,楊柳依依,湖光倒影,映襯著白牆青瓦,別具江南水鄉特色,彷彿一個清麗的農家女子,不抹胭脂粉影,讓人覺得十分舒心。出了巨集村,一時無聊,便尋著江南煙雨,來到了與巨集村齊名的西遞古鎮。

不同於巨集村的小家碧玉,西遞更為端莊,兩條清流穿梭於西遞小巷中,高牆深巷,彷彿置身迷宮,村中,各家各戶的小院住宅,門框漏窗都更為大氣,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亭臺樓閣、人物戲文、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代藝術的精華。坐落於深山竹林中的它,典雅、低調、並自然散發出一股書香氣息,進入不久,便被它的筆墨藝術所感染。我徜徉於幽深窄巷中,踏著腳下飽含滄桑的石板路,炊煙裊裊,古鎮彷彿也氤氳在朦朧的水汽裡,像是用文字雕砌,用水墨勾勒的秀麗圖畫,像是在宣紙上滴下的濃墨,慢慢暈染開來,像是一塊黛色的碧玉,在交織小雨間,朦朦朧朧……

據說,在申請世遺的時候,它帶上了眥鄰的巨集村。如今,巨集村由於地理位置更為便捷而名揚天下,客流如潮,導遊們為了給巨集村帶來更多的客源,總不遺餘力地宣傳:“來過巨集村,就沒有必要去西遞了。”西遞人聽說也只是莞爾一笑,沒有憤怒,沒有爭辯。你來了,自然可以欣賞到它更為精湛的建築藝術,你不來,它便樂於安享這喧譁浮躁中難得的寧靜,任歲月沉澱出更為凝重的底蘊。

在各地大肆開發旅遊業的時候,西遞不急功近利,它只是靜靜地待在那裡,靜靜地散發出它獨特的氣質。

再過去多少年,它,古韻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