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文化村相關作文20篇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民族文化 篇1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0字家是大樹,孩子是小樹苗,家風就如同水一般重要,浸潤著我們,讓我們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的家訓、家規、家風,每一個家庭的家訓、家規、家風都對每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去年暑假我去了秭歸奶奶家。一路上看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從矮小的土牆屋變成了三屋小洋房,從鋪滿石頭的山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夏天的奶奶家可真熱呀,就像在溫棚下似的,在地裡幹活的農民也都累地汗流夾背。
我馬上跑到屋裡把電風扇開到了最大,飛速旋轉的扇葉發出一陣陣清涼的風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坐在沙發上的我心情急躁不安,十分無聊,就在這時姐姐跑過來對我說:“思思,我們到河邊去玩吧!”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那兒,綠樹成蔭,百花爭豔,河中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在水裡快樂的嬉戲……沉浸在想象中的我蹦蹦跳跳地跟著姐姐出了門,卻忘了關電風扇。等我和姐姐回來時已是夕陽西下,奶奶把我們叫到了她的身旁。奶奶平日慈祥的笑容消失了,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大聲囔著:“你們為什麼出門不關電扇?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電?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錢?你們知不知道浪費就是犯罪?你們知不知道……”我心中十分委屈我只是出門忘關電扇而已奶奶卻這麼凶我!我委屈地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本想著媽媽會幫我說話誰知媽媽卻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知道嗎?電是生命的能源,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愛惜電,電能是由一次能源發明出來的,發出一點電能需耗費成千上萬個能源,所以電來之不易,我們不僅要知道電的來之不易還要珍惜電以及我們所徉到的一切東西哦,要記住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奶奶是在教育你要節約要做到遵守家風家訓!”
是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這是我家的家風家訓!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訓,弘揚民族文化,做優秀、健康、快樂的中國好少年!
體驗民族文化 篇2
國一作文 ,614字人生,每時每刻都在體驗,但是是不是文化體驗,這需要有一雙文化的眼光。民族文化,是隱藏在中國古老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自然也有許多,但是否人人都能正確體驗文化,這不可得知。
暑假,我有幸來到蒙古族,而蒙古族的摔跤比賽,也讓我驚歎不已。比賽開始了,兩位長著膀子的重量級選手上場了,說這時遲那時快,這時,一位選手企圖將對手絆倒,但對手太重了,根本絆不倒,所以失敗了。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選手也企圖將對手推倒,但對手底盤很穩,所以沒有推倒。20分鐘後,這場比賽以平局收場,不過,比賽中兩位選手的勇士精神,還是讓我驚歎不已。不一會兒,我也與一位同位的小女孩比賽。在比賽中,我發現蒙古族的小姑娘雖然看著個子小,但力量可真大。開賽10分鐘後,我便被蒙古族姑娘給絆倒在地,躺在地上望著天空的我想:中華民族文化真深遠!
還有一次,我有幸來到了藏族,見到了當地非常有名的酥油茶。
酥油茶,以酥油與奶茶混合製成的茶,在藏族人生活的地區,這種溫暖驅寒的茶極其重要。而在這次旅行中,我幸運的品嚐到了這樣的酥油茶,酥油茶入口清滑和溫暖。在這個寒冷的世界,酥油茶使我感覺到家的溫暖。
最後一次的民族體驗,我來到了蒙古族,體驗了他們的騎馬文化。在廣闊的大草原中,蒙古族人盡情地騎馬。而我也由族人騎著馬,帶著我走在廣闊的大草原中,我心想:遠離城市的喧鬧,這兒的民族文化很美麗!
體驗文化,是個不簡單的事,需以平靜的心態,眼光去體驗,成長,就是一場體驗。
正在消逝的漢族文化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31字眾所周知,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漢族的生活區域。大家也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流傳,而現在漢族的傳統文化卻正在逐漸消逝呢?
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下面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聞和思考。
首先讓我們來對比兩幅圖畫,這是前些天我親眼目睹的圖畫。第一幅畫中,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處屋舍、小橋、流水、老樹、扁舟,柳樹的枝頭剛剛泛出嫩綠,畫上一群身著漢服的人神態各異,有的人正悠然的在地裡勞作,有的人正聚在一起對弈,有的人正在寫字畫畫,有的人邊走邊欣賞著身邊的風景,有人的三五成群的喝茶吟詩,有的人在互相行禮;而第二幅畫中,高樓大廈矗立在現代都市的每個地方,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城市被緊張與匆忙籠罩著。
我們現在人們的處境就如第二幅圖畫,悠然自得的神態去哪兒了?飄香的茶哪兒去了?我們的漢服哪兒去了?不得不說,漢族的文化正從我們的視野與現實生活中漸漸淡去,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硬生生拽下來。但是,那股力量是什麼呢?是西方文化的侵入?還是人們對自身傳統文化漠視?
我想問的是:如果身為一個漢族人,我們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甚瞭解,就算了解了,也羞於去實踐、傳播,而是崇洋媚外,去追求西方潮流氣派的洋文化,那麼我的傳統文化考誰來傳播呢?這種現狀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嗎?
身為漢族人的我們,是有責任重新振興漢族文化的,但是現代人太習慣西方的生活方式、快節奏的工作和學習,忙的忘記了漢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我想,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就像一頂皇冠,失去了炫彩奪目的珠寶一樣,就不可能再閃光。
舉一個例子,就如我們漢族最基本的禮儀文化現在也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就像尊祖敬老是我們漢族人最基本的禮儀,可是我們在家裡卻像個小皇帝一樣,讓家裡的長輩們伺服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漢族古俗,有尊師之禮、成人之禮、婚嫁之禮、揖讓之禮、迎客之禮、但現在這些禮儀都簡化甚至消逝了。而另一個漢族人的代表,漢族的特有服飾文化—漢服,在都市裡已經很難找到了,大家都穿著西裝和休閒的衣服穿梭於都市裡,偶爾在街頭零星的看到一個穿漢族衣服的女子和男子,大家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他,要不就會覺得那人在拍戲或用英語問你是來自己日本還是韓國,這真是我們漢族人的悲哀啊。
再看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穿著和服和韓服走在街頭巷尾,或正式的場合下,沒有誰投以異樣的目光。要知道,他們現在穿的服裝正是我們漢族人在盛唐和明朝的衣服。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當55個民族穿上節日盛裝的時候,我們漢民族穿上的卻是西方人的衣服,穿的是西裝,請問,代表我們漢民族的衣服哪裡去?是不是已經消逝了呢?
面對正在消逝的漢族傳統文化,我在這裡這並不是想批評誰,我只想說,請保持我們漢族人良好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不要讓我們漢族先輩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繁華的都市中逐漸沉沒和消逝。我們要一起努力,將漢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在21世紀裡綻放奪目的光芒。
歸零文化村遊記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485字4月29日早上,我很早的起床、洗漱、吃飯,因為今天我們要在畫室老師的帶領下去歸零文化村遊玩。
同學們到齊後,我們就出發了。車在路上行駛著,我的心情異常激動,腦海裡不斷地想象著文化村的樣子。很快我們就到達目的地了。
進門第一站,老師帶領我們瞭解麥子種植和饅頭的製作過程。在這裡,我知道了麥子的生長曆程和怎樣製作花樣饅頭,我真的是長知識了。第二站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鄉村動物園,裡面有雞,鴨,兔子,小羊等等,我還給它們餵了吃的,小動物們可愛極了。不知不覺中午了,我們吃飯的時間到了。我們吃的是純天然、無公害、無新增的農家飯菜。味道真是棒極了。飯後我們自由休息了一會兒,又開始了遊玩之旅。
第三站,老師帶我們來到蜜蜂家園。我瞭解了蜜蜂的分工,知道了蜜蜂釀蜜的過程,還知道蜜蜂傳粉給農作物帶來的巨大貢獻,心裡對這些小東西特別佩服!第四站,老師帶領我們來到開心樂園裡,那些歡樂蹦床,彩虹滑草吸引著我們的眼球,也讓我們不知疲憊地玩個不停。
不知不覺,一天的活動就要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和同學們踏上了歸程。這次遊玩的機會開闊了我的視野,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今天我的收穫可真很大啊!
遊活字印刷文化村 篇5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8字我們都知道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們瑞安平陽坑,有一個活字印刷文化村。它還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趁著五一,我決定約上好哥們——一航去好好地參觀一下。
我們來到目的地,一座用木頭建造的庭院映入眼簾。買了門票進去後,我們在大書法家王爺爺的帶領下從左邊開始參觀。
往前走,兩把白色的刀浮現在眼前!定睛一看,原來是兩塊刻過字的骨頭。“這是甲骨文,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拿動物的骨頭來刻字。可是非常費工夫的,後來就發明了雕刻印刷術。”王爺爺一邊親切地解說,一邊走向另一個房間,“雕刻用的木頭十分特殊,需要用已經生長了兩百年的樹,它不軟也不硬。”玻璃櫃裡陳列著一排當時雕刻用的工具,我和一航又好奇又驚喜地一一欣賞著。
再往前走,是活字印刷和現代印刷的機器展示廳,我的思緒一下子從古代回到了現在。原來活字印刷是從泥活字到木活字,從木活字到銅活字,從銅活字到錫活字,從錫活字到鉛活字,從鉛活字到瓷活字。
不知不覺,已經繞到了庭院的最中間。門口一塊黑色的匾上寫著四個“國粹精華”,特別顯眼。裡面的大廳裡掛著一塊酒紅色的木牌,上面寫滿英文。我們正疑惑呢,王爺爺笑眯眯地說:“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給我們頒發的,有了這塊牌,萬一發生戰爭,任何人,任何武器是不能攻打這裡的。”
右邊是活字印刷作坊。爺爺給我們示範了一次,我們迫不及待地動手操作起來。先是在凹凸不平的板上抹墨,接著鋪上了紅紙,再用刷子把圖案刷出來。一幅幅漂亮的圖案呈現在眼前!王爺爺說,他用了二十幾種材料做刷子都沒有成功,只有這種材料才能把字刷出來。
太陽漸漸地淡去,我們告別了王爺爺,依依不捨地離開活字印刷村。
苗族文化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609字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奇特的民族,但很多人對它都不太瞭解,現在就讓我帶你們走進這個民族吧!
苗族大約有900多萬人口,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河南、廣西等地。他們大都生活在大山裡,生活並不富裕,但在幾千年的演繹中,卻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所以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的宗教信仰。
苗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苗語。它又分三大方言,分別是湘西、黔東、川黔滇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可以分成19種不同的方言。
苗族人不僅有著聰明才智,而且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其中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喜慶的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個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度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苗族的飯食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非常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我們典型的食物有血灌腸、辣椒骨、苗鄉龜鳳湯、棉菜粑、蟲茶、搗魚、酸湯魚等。
這就是苗族,聽了我的介紹以後,你熟悉它了吧!
民族文化 篇7
高三作文 ,1562字當韓國政府搶先為“端午節”申報了一項世界文化遺產的訊息傳出時,國人大為震驚。難道我們上千年的古書記載,民間傳說都是子虛烏有的嗎?悲哀的是,幾乎所有國民都以一種“韓國人,奪我中華文化瑰寶,卑鄙無恥”的激憤態度表示憤慨,卻只有屈指可數的人來追思根源。於是,在中國人對韓的一片謾罵,嗤之以鼻中,“漢字”被韓國申遺了,“中醫”被申遺了,“風水”被申遺了……好在長城、故宮是不動產,不然恐怕也早被申遺了。韓國人何以輕易奪取我民族文化,有人說是空穴來風,那也得先有“穴”啊,這個“穴”,就是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不重視,不發展。給民族文化套上了枷鎖,鎖上了桎梏。
我們的傳統民風民俗被套上了桎梏。自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大門後,國人開始看到異族文化的曙光,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呼聲,胡適之的“全盤西化”主張更為荒謬,恐怕老祖宗聽了也會跳起來戳著柺杖,大罵“不孝子孫”了。“老規矩”是傳統民俗民風中的重要元素,“笑不露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規矩已被“讓人拘束,不個性”這樣高大上的理由掩飾得只剩一點點蒼白的光。這些規矩難道是憑空而來,胡亂編湊的嗎?絕非如此,這是老祖宗立下的傳統,是在生活中得出的教訓與總結,是我們中華兒女不可缺失的行為準則。將這些傳統文化搬出來晒晒絕不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也絕非企圖復古,而是對民風民俗,對民族文化的解鎖和鬆綁。
在我們的國土上,到處充斥著外來文化,以至於封塵了本民族文化。小孩子才咿呀學語,已被父母送去學英語了;聖誕節,情人節每每張燈結綵,大肆慶祝,端午節卻鮮見賽龍舟,重陽佳節登高插茱萸更是無處可尋;青少年們熱捧《星你》,《太陽的後裔》,迷戀韓國長腿歐巴,大讚韓國文化……沉澱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卻只需用幾十年來抹殺中國人民的血液似乎充斥了太多的雜質,不復澄澈,不復純粹。
文學上的桎梏更為沉重,我們的文化瑰寶??詩詞,將所有愛恨,悲喜濃縮為寥寥數語。卻能對映作者的情感,歷史的程序。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只能卻步我們的現代生活。《三字經》、《春秋》被購回,包裝精美,卻只是擺上書架,冠冕堂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語無所實踐,說出“身無彩蝶雙飛翼”,能夠對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少之又少;諺語,詩句一問三不知卻能侃侃而談rap、搖滾……一個民族倘若推崇異族文化,而給本民族文化以桎梏,就是遺失了文化自信,從而導致整個民族自信的缺失。
誰給民族文化以桎梏?是我們國人,是我們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集體健忘”!
若不開啟桎梏,國人再無勇氣喊出“我是炎黃子孫!”的豪邁宣言。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的子孫將會寫出《韓國的端午節》這樣荒誕無稽,讓人心酸的文章。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免不了“文化自卑”、民族自卑……
給民族文化鬆鬆綁,讓“西化”、“歐化”降降溫,破開民族文化的桎梏,文化終會還原純淨本色。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篇8
高二作文 ,1448字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接受資訊的渠道愈發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於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鍾情於本土文化的心,於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牴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瞭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於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後,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汙濁不堪。而對於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各行各業也努力發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後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於強自我反壟斷的鬥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於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也會發展的。為什麼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然發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球航行後,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於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生了緊密的聯絡,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於挑戰,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九零後的文化負遷移 篇9
高三作文 ,712字生活在當下,我想尋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然而,巨幅廣告牌上閃爍的霓虹燈刺痛了我的雙眼,我也期盼有一封家書的感動,但一陣清脆的手機鈴聲敲碎了我的思緒,我環顧四周,有人沉浸在mp3的重金屬搖滾中,有人沉醉於QQ網戀……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可是今天迅猛發達的資訊時代,文學天空中的明月卻已不皎潔,審視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活,我們心中的寧靜便註定要被打破。傳統文化輕則被塗抹上一層灰色,重則被全方位篡改。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被孫悟空與白骨精的穿越浪漫所取代,秦始皇無緣無故的死於荊軻的圖窮匕首下,寂寞空虛冷的生活被安置在《快樂大本營》這樣的惡搞節目中,除了有殭屍班機械化的笑容外,就只剩下對現實的羨慕嫉妒恨。當然,令人欣慰的是限娛令的出臺。
多元化的生活不一定要雜亂無章。但不論是什麼文化都應該讓我們的精神找到歸依。而不是牽引我們一步一步走向喧譁與躁動。無厘頭的文化廣為傳播,扯淡的邏輯讓人習以為常。
如今有多少人在反思傳統,有多少人在打通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我不知道,也不敢說。毋庸置疑,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今天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快餐文化,更有所謂的哈韓哈日之風侵襲。商品文化符合當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符合青少年的好奇與夢幻,它充滿刺激,充滿激情與快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真正質樸感人的詩意之美與人文精神在走向衰落。它所營造的絕不僅僅是幾句話的遺忘,而是人文天堂的毀滅,是傳統文化的流離失所。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拜金主義的盛行,各種潛規則的滋生,是精英文化對低俗的投降。
我們自然無法迴歸古人的山水田園生活,也不能迴歸,但是,當我們淺吟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詩句時,何處會有我悠然散發的扁舟?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風氣 篇10
高二作文 ,953字楊絳說:“我們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漸漸開化,走入文明時代。”沒錯,科技發展,時代變遷,人類的文明愈來愈昌盛,但精神的文明愈來愈萎縮,究其根本,還是文化的缺失。
央視名嘴白巖鬆曾經有這麼一段評價:“中國很難出一個牛頓,因為即使蘋果砸到了我們頭上,也不會有人停下腳步去思考。”是啊,當今社會人們沉醉於紙醉金迷的喧囂,而拋棄了文化的修養與沉澱,他們的靈魂正是因為缺少文化的滋潤而變得乾澀、浮躁,自然也就不會有去思考的時間和想法。所以傳承中華文化,至關重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花鳥魚蟲、節日歡樂都凝聚在一件件古物上。你是否記得那天青色的煙雨,那江南秀麗的水天一色,那色白花青的錦鯉,唯有那青花瓷能承擔起這一切。於靈氣中出生,在烈火中鍛造,吟誦著歲月的詩歌,它是中華文化的凝結與見證。
王朝、傳奇將相終究逃不了一?g黃土的歸宿,唯有名篇不朽。翻開厚重的古典書籍,我們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個字寫出的《道德經》,句句短小,卻又飽含真理,孔子與弟子言行在《論語》的二十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短短八個字,體現出的卻是何等的重要。開啟《三國演義》,是劉,關,張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氣;翻開《紅樓夢》,是林黛玉“紅藕香斷有誰憐"的惆悵;翻開《西遊記》是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唐僧的執著;"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司馬遷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翻開唐詩,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念,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字字珠璣,文化之風躍然紙上。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上那些動人味蕾的美食,但我更欣賞其中一群平凡的人—麥客。這個職業就是割麥子,但他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是文化的傳承人。他們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正如他們自己所說:“這個工作,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很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捨難分。我們所期待的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僅此而已。”簡單的話,樸實的語言,卻凝結了文化的精神。
我們頭頂著中華的天空,腳踩著中原的大地,呼吸著華夏森林的空氣,我們就應該傳承這一份文化,這一份輝煌的燦爛。
利益族群?冷落文化? 篇11
利益族群?冷落文化? ,532字21世紀正是碎片化時代。科技發展企圖讓人們改變生活本該有的方式。生活中各個領域因此被分解化諸多零塊,而這種碎片化生活正是人類社會在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那在這種情況下,是利是弊?
碎片化的泛濫導致人類無法繼續認知舊文化。手機將取代一切書籍。大家更願意在手機上查一些小說來閱讀,而不是捧著一本經典書,趴在桌上閱讀。人們已經習慣了微博、QQ、微信、百度……來得知廣泛的資訊,但這些資訊卻都是零碎的,只是讓人稍微有膚淺的一些大致瞭解。
即便如此,我也被捲入這碎片化生活。看書有不懂之時,又禁不住查查百度去了解。因為這是沒辦法的,人總是要學會適應新生活,否則就會像老年人般與社會脫軌。不過現在的老人也都捧著手機閱讀各類碎片化知識,心靈雞湯,養生知識……
那碎片化生活總不可能完全貶義。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查詢答案,無聊之時,去看看段子。也不經深感有趣。就因為如此的許多理由,人們不願意閱讀報紙,而是看手機上的新聞,看看網友那風趣評論。人們更願意去看看網路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時代》……而不是《四書五經》。
無論是碎片重圓,還是碎片化,碎片化生活已經慢慢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影響到我們的心態和認知,這時就要我們沉澱心靈,對碎片的情感進行整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記銀坑村文化禮堂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667字在抗日戰爭時期,沙畈鄉銀坑村是紅軍的根據地之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前不久,我們整個年級就去了這個古老而神祕的村子。
我們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車程奔波,輾轉在泥土路上,終於看到了文化禮堂那巨集偉的輪廓。
為了體驗紅軍生活,我們的午餐只有饅頭乾菜。可能是太過疲勞了,平日看不上眼的“土”菜,我們吃起來竟格外的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平時只在書裡讀到過紅軍長征怎樣艱險,從不當回事。今天,嚼著乾菜饅頭,想到他們要在雪山上、草地中過著比我們艱險上百倍的生活,我不僅打心底深深敬佩他們。
吃完午飯,我們瞭解了曾在銀坑村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大將領之首—粟裕大將軍的事蹟。他一生負傷過六次,立功無數。有一回,他和幾名副手在山上開會,不料訊息被洩露了,敵軍包圍了整座山。粟將軍略一思索,吩咐兩個膽大心細的隨從在夜裡下一次山,沒過半日,敵軍居然撤除了包圍圈!原來,下山的兩個隨從各拿著兩根木棒,上面綁著一隻草鞋,下山後,再把草鞋反穿,重新上山。這樣一來,就留下了十六個腳印,敵軍以為粟將軍已經下山逃走了,於是到別處抓人了。
我們在禮堂裡還表演了節目。其中,一個朗誦節目最有氣魄、最激動人心:詩歌朗誦《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在我的國土上,不光有雷電轟不到的長白雪山、黃山勁鬆,還有那永不磨滅的井岡傳統、延安精神……”在詩歌中,我彷彿看見了新中華的崛起,看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看到了未來的中國變得更加輝煌!
走出了禮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中國要靠我們翻開新的一頁,要用我們把時代的接力棒繼續相傳!
記銀坑村文化禮堂 篇13
國小六年級作文 ,736字說到文化禮堂,大家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有小舞臺的古宅吧!且禮堂的牆壁上掛滿愛國主義題材的資料,是中華逐漸強大的象徵。在陽春三月,沙販研學活動中,我有幸參觀了有關紅軍長征故事的文化大禮堂。
“萬戶掩映翠微間,處處水潺潺。”用這話來形容沙販鄉銀坑村最合適。銀坑村不僅景色優美,還是革命老村呢!為什麼呢?因為當年紅軍長征途經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曾落腳在此。革命工作者傳遞情報、勘察敵情,歷史上曾立下赫赫戰功的粟裕將軍就曾在這工作過。當年,紅軍戰士曾一星期沒閤眼,三天沒吃東西,可想而知他們的遊擊生活是多麼艱苦啊!要是我們像粟裕將軍那樣沒日沒夜地工作,早就累趴下了。
走進文化禮堂,滿牆掛著的都是愛國主義題材的資料和誓言,滿牆角都是紅軍戰士留下的物品和痕跡。看到這些,我感觸很多,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粟裕將軍生前留下的東西。有老式茶壺,一個滿是歲月痕跡的茶壺;有印表機,有多少重要的檔案、訊息從這裡傳遞;有穿過的草鞋,一雙佈滿灰塵的、嚴重磨損的草鞋;有床、桌子等等。不少同學看到、聽到戰爭時期的感人故事後,不禁潸然淚下。是啊!吃不好、睡不好、用不好,但是為了革命事業,為了讓千千萬萬百姓過上共產主義的生活,不被欺壓、凌辱,他,他們,無數個像粟裕將軍這樣的紅軍戰士,犧牲了多少呀……
參觀完革命資料,我們也學學當年紅軍唱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還表演了詩朗誦、舞蹈等等。那一刻,彷彿時光倒流,我們就是紅軍小戰士,為了革命戰鬥著、拼搏著!
今天,歷史和未來將由我們焊接,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參觀完銀坑文化禮堂,瞭解粟裕將軍的偉大事蹟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今日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今後,我要發揚不怕苦、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為中華母親的強大、“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走進浩仁村,感受“仁文化” 篇14
國小五年級作文 ,953字中午12點,我們在操場上集合,排著整齊的隊伍,踏著輕鬆愉悅的步伐,攜著一顆好奇的心,前往那個古老而又神祕的村莊—浩仁。
伴隨著“淅瀝瀝”的小雨,我們終於來到了令人神往的浩仁。
是時候揭開它神祕的面紗了。
跨入大禮堂,人群中立刻瀰漫著一股嚴肅而莊重的氣氛,原本嘈雜的隊伍立刻安靜下來,同學們都靜靜地感受著這飽經歷史沖刷的文化禮堂。
講座開始了。浩仁村幹部與我校副校長一同上臺,將這塊金燦燦的牌匾掛在了禮堂正上方—上面書寫著“德育教研共建基地”幾個大字。
據鍾老師的介紹,我們得知今天主要開展的活動是“校村結對,雙堂雙進”,是要讓我們走出校園、走出學堂,走進村莊、走進禮堂,去感受、去學習浩仁村特有的“仁文化”。
緊接著,老校長就繪聲繪色地和我們講起了歷史悠久的“仁文化”—
先說說浩仁這個村的村名“浩仁”的由來吧。你們知道嗎?浩仁村以前可不叫“浩仁”,而叫“皓滕”。也不知道為什麼,皓滕村村民總是喜歡找事端,惹是生非,很是霸道、傲慢、好勝,在周圍村落中“赫赫有名”。因此,和隔壁村的關係鬧得挺僵,而隔壁村受到“欺負”,同樣也“不甘示弱”,三天兩頭跑到衙門去告狀,讓官府大為頭疼。後來,一位縣官發現,“皓滕”這個村村民實在太過“霸氣”、“威武”,於是多次和村民們商量、溝通,終於如願將“皓滕”改為了“浩仁”。
說來也怪,自此以後,浩仁村民風好轉,不僅再也不與周邊村落找事端了,而且還與村民們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的。別村年輕氣盛的小夥子可以娶浩仁村的黃花大閨女,浩仁村如@伴曲,一聲聲動聽的交響曲縈繞在耳畔。這是好水。
溪邊有一株參天古樹,它的歲數比我們大多了,不知活了多少年,蒼翠的樹葉,爬滿皺紋的枝條,無不在彰顯著這位“老壽星”的健康。在它們的周邊有一圈柵欄,這是好樹。
可為什麼浩仁村會有這樣的好水好樹,一切都源於浩仁村村民、幹部們愛護環境的優良品德,是他們的這種意識保護了浩仁村的許多歷史遺留下的痕跡。這是“仁文化”的體現。
在浩仁村裡,還有許多小河、小溪,在這些河流邊上,也圍上了一圈柵欄,聽阿姨們說,這是為了防止沒有成年人看管的孩子與手腳不便的老人失足落河,這也是“仁文化”的體現。
走著,看著,聽著,想著,至此,我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寧靜的小村莊—浩仁村。
校村結對樂享農耕文化 篇15
國小五年級作文 ,979字“遠望一頭馬,近看無尾巴,肚中風輪轉,屁股秕殼拉。”你能猜出這條謎語的謎底嗎?猜不出的話,可以去請教你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他們準會。你知道我是如何認識它的嗎?那就跟著我們乾西小學的少先隊員一起到湖頭文化禮堂“結親家”去吧。
一走進善美講堂,室內橫幅上“乾西小學與湖頭村文化禮堂校村結對、雙堂雙進德育共建授牌儀式”一串大字映入眼簾。同學們順次入座,我也擺放好本子和筆,坐得端端正正的,就像在學校教室的課堂上一樣認真聽講。首先進行的是授牌儀式,儀式中雷副校長莊重地拿出榮譽牌匾交到湖頭村支部副書記張路前伯伯的手中。我們的共同信念將在這一刻起航,同學們都激動極了,禮堂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授牌儀式後,導師張路前伯伯為我們帶來了一堂有趣的農耕文化課。“這個木桶是用來幹什麼的?有哪位同學見過?”張路前伯伯一上講臺就拿出一個大大的木桶把大家給問倒了。臺下立刻炸開了鍋:“飯桶”、“水桶”、“米桶”、“火桶”……你猜我想,各種答案,可謂是五花八門。連我們的大隊長陳錦琳都說沒見過,等著老師揭曉答案。“這是站桶,過去老一輩人沒時間帶孩子,幹活時,把孩子放在田埂邊的站桶裡。”張路前伯伯說,“這個站桶裡面還有一個夾層,冬天溫度低,將火盆放底下,小孩站在夾層上方。”我們臺下的同學可是聽得目瞪口呆,接著大家又議論開了,有的說:“爺爺奶奶們這麼聰明的呀!”也有的說:“以前的孩子沒有媽媽抱,真可憐。”
認識了站桶,知道了用處,張伯伯的手中又變換著各種農具:一個土製的陶罐原來是用來放鹽的,叫做鹽罐;一個用竹子編制的簍子居然叫魚簍;一根木棍變成擔拄後,不僅可以作為扁擔中間的支撐點,方便臨時歇腳,還能平衡扁擔。張伯伯邊介紹邊演示著這些書本上沒有的,生活中見不到了的各式各樣的老舊農具,彷彿在向我們傳遞光陰的故事,彷彿把我們帶到了爺爺奶奶們生活勞動的場景,彷彿看到了爺爺奶奶們走過的艱苦歲月。
課後,同學們有序參觀了文化禮堂內的民俗文化館和書畫創作室。在書畫室裡,我還為這次活動進行現場書法創作,自豪地寫下了“校村結對,相互交流提高”,讓此次活動的意義更加深遠。
對了,前面的謎語猜出來了嗎?我可就在這民俗文化館裡認識它的,那就是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質、癟粒、秸杆屑等的木製傳統農具—風車。你若還想了解更多的農耕文化,歡迎你來到我們的湖頭文化禮堂參觀學習哦!
漢灶村的文化瑰寶 篇16
國小六年級作文 ,832字早晨,一陣涼風把我從夢中喚醒,我睡眼朦朧的從床上爬了起來,呀!風中似乎含著古色古香的氣息。今天,趙老師要帶著我們訪問具有上下五千多年曆史的婺州窯遺址—漢灶村。
我們停下車子,面前是一座高高的房屋,頭頂上還有一塊端端正正的牌匾。踏進屋子,我被眼前的一片氣派所驚住了:木料顏色深淺不一,木柱縱橫交錯,卻依然有一種特殊的美麗,頭頂的紋路疏密不一,一看就是精心設計過的,面前的小池塘,成了整所住宅的點睛之筆。人們就連端茶倒水的功夫,都是練過的。這是同學的家中,也就是她,組織了這次活動。
我們步行過去,雖然路途遙遠,但不覺得費力。終於到了,是一幢巨集偉的建築。我們大踏步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巨大的立體圖。它上面描繪了“婺窯”的源遠流長,讓我們紛紛讚歎不已。眼前,呈著一件件完美的陶器。它們形狀鮮明,做工精巧,雖然看上去就像我們平時做的手工泥,但它的一筆一畫,都極富人情味,好像活的一樣。
我們懷著澎湃的感情,繼續向前走,終於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漢灶村文化禮堂。一踏進門,就被一股莊重嚴肅的氣氛所感染,牆壁上貼著的二十四孝圖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仔仔細細地觀賞了以後,深深地為之觸動。它上面雖然只有寥寥數筆的簡筆畫,但是將二十四孝清清楚楚地展現了出來,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自己的不足。受益匪淺的我覺得,以後一定要按照上面的一項一項認真地去做到。
俗話說文化禮堂都是傳承傳統文化、展示村莊形象、豐富文體活動的建築,我們走上樓去,想要一睹它的風采。
眼前是一個會議室,比起我們往常的會議室,倒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四周都沒有人,我們便忙裡偷閒地當起了“大領導”來!逍遙了一會兒,一位阿姨的聲音打斷了我們。她是這兒的負責人,在我們趙老師的極力引薦下,她給我們講起了文化禮堂的歷史。牆上貼滿了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似乎在激勵我們不斷向前。
飽覽了一番眼福後,我們打道回府。不僅帶回了一路的夕陽,還帶回了美好的回憶。婺州窯址和文化禮堂都是漢灶村的文化瑰寶,令人讚歎和難忘!
走進鄉村文化大禮堂 篇17
國小四年級作文 ,689字在一個炎熱而快樂的暑假,我校與柳湖小學的師生在乾西鄉湖頭村大禮堂一起開展“校村結對雙堂雙進”的實踐教育活動。我們在張大伯的帶領下來到湖頭村的文化大禮堂進行參觀。
首先我們走進了農作具紀念館,那裡有舊年代用棕片縫製的雨衣蓑笠,扇稻穀的風車,灌溉農田的水渠,耕地的耙和犁,捕魚的魚簍等農耕文化用品。我對風車很好奇,不知道是怎麼扇稻穀的。爸爸對我說:“先把稻穀倒進去,然後慢慢搖這個把手,輕的稻穀飄走,重的稻穀垂直落下從下面的出口滑落到竹筐裡。”我點了點頭。旁邊還有:馬桶、梳妝盒、飯蒸、陶罐……看著這些不再使用的用具用品,我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法屋。屋內掛滿了書法和水墨畫,這些都是村民書寫和繪畫的。我們還親眼目睹一位老前輩寫的書法,他的字筆力勁挺、龍飛鳳舞,真是酣暢瀟灑。寫的是“畢竟西湖六月中”,我們都拍手叫好。還有牆上的孔雀牡丹圖、荷葉圖、梅花圖等,都是畫得惟妙惟肖、清新淡雅!讓我看到村民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和流傳。
我們還來到了青少年圖書館、詩詞屋。詩詞屋裡面擺放著遊客參觀後寫下的詩詞,真是優美!張大伯說他們村還要建設兩堂七廊,傳播文明!
張大伯最後給我們介紹了他們村五水共治後的成果。就在禮堂後面有一個湖,以前裡面有三潭映月,所以叫“小西湖”。聽張大伯說以前是垃圾渠,水是臭臭的,是劣五類水。經過治理成了乾淨的“小西湖”,水也變成了三類水。湖邊還有三棵自然生長的參天大樹,已有二百多年了,呈現出一幅美麗的風景!
雖然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就結束了這次活動,卻讓我學到了知識,開拓了視野,見識了傳統文化藝術,欣賞到了鄉村的美麗!意識到保護環境是多麼的重要!
湖頭村文化禮堂我來了 篇18
國小六年級作文 ,730字一縷陽光照射在我的床上,我迷迷糊糊睜開眼睛,望望鬧鐘,想不到時間老人好不留情的走到了7:20,我瞬間清醒,洗漱好,沒吃早飯就讓爸爸送到了學校。
在學校門口,我遇到了久違的同學,王研冰看到我來了,就一把抱住我,這讓我很溫暖,在經過長時間的排隊訓練後,我們出發了,在路上鳥語花香,道路上的人們熙熙攘攘,不一會就到了,我望著這個高大的樓房,我有些疑惑,這就是文化禮堂?我們踏著步伐走上了樓梯,裡面有很多房間,在第二樓我們還看見了養老院,養老院很大很乾淨,老人們在這住得十分開心,我們繼續上樓,在三樓就到了,那裡面看著很像會議室,但是這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地方,我坐在椅子上,頭上開著電風扇在我們的一旁有許多攝影師,還有金華市記者,看著在講堂上的老師,對我們講起了湖頭村的歷史文化,首先是飯籃,那個籃子的做工十分精緻,就算是用粗糙的木條做的,但隱隱有一種樸實的美,還有站捅,站捅是以前小孩子沒人管站的,這個站捅又大又長,顏色是棕黑色的,下面是鏤空的,老師說了鏤空是為了在冬天,小孩子太冷,在下面生火這樣暖氣一上來,小孩子就不會被凍著了,扁擔等等……
後來一位大書法家—練書法40幾年的老書法家在那寫起了書法,深深的吸引了,他提起毛筆,全神貫注,頭上豆大的汗珠流了下來,見他揮筆寫字在紙上寫下“畢竟西湖……湖光……”這首詩,字字都有感情,看著甚是喜歡,讓我看看就入了迷。
時光小精靈走過就到了回家的時間了,我們來到文化禮堂的廣場上合影留念,雖然太陽火熱,但我的心裡十分快樂,因為我今天學到了知識,學習了湖頭村的歷史,這讓我興奮,在回家的路上我心中對於湖頭村的文化歷史甚是佩服呀!那時的時代是人們雖然生活的辛苦,但他們也是快樂呀,現在他們回憶起來,童年是多麼美好。
漢灶村的文化禮堂 篇19
國小六年級作文 ,1062字週日,我們班的班主任趙老師組織了一次以“弘揚婺州文化”為主題的活動,我們一行人都受邀參加了這次的活動,這次活動讓我們感慨萬千。
我們先去參觀了婺州窯博物館,知道婺州窯的歷史十分悠久。從殷商時期起,婺州窯就有了它的雛形,慢慢地,婺州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髮掘出了六百多處,這些資料讓我們歎為觀止。而且,為表現婺州窯的精美和歷史悠久,周國良先生特地寫了《婺窯賦》這首長長的詩:“萬年上山,紅陶出土。婺州古窯,西周點燃。華夏瓷源,唯婺為先。東西兩漢,窯火延綿。州府縣郡,遍地窯場。瓷器造型,鮮明發揚……”這開篇的幾句話,就深刻地寫出了婺州窯的歷史長久,技藝精湛。是金華人,都無不為自己家鄉的古婺窯系所震撼、所自豪,讚歎自己有個歷史遠長的家鄉,讚歎自己的家鄉有種從西商時代就開始廣泛流傳的婺州窯。很快,我們就理解了婺州窯的來源和製作方法。
參觀完婺州窯博物館,我們就去了漢灶村裡的文化禮堂。一進禮堂大門,就看見一位慈祥的阿姨向我們打招呼,文明的氣息瀰漫在整棟文化禮堂。這棟樓房雖然沒有城裡那樣精緻,但有一種溫馨的感覺,彷彿回到了家一般。
再往裡走,《新二十四孝》的一個大面板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給父母做一頓飯”。從小到大,我沒有給父母做過一頓飯,就是做了,也一定屬於“黑暗料理”,我連最基本的煎年糕,蒸包子,煮餃子都從來沒有嘗試做過,更別提做的好不好吃了。雖然這“新二十四孝”多數是寫給長大以後在外工作的,不怎麼回家看父母的那些子女的,可是我看了之後,心裡也很不是滋味,總覺得自己是個不守孝道的女兒。
到了二樓,那位慈祥的阿姨給我們介紹了文化禮堂的大會議室。這個大會議室是給鄉親們討論如何把村子建設的更好用的,聽她說,晚上,在文化禮堂裡會舉辦許多老年人的活動呢!會議室的牆上,掛著《論語》、《道德經》、《禮記》等出處的名言警句,這些都是教會我們如何禮貌待人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格言讓我們受益匪淺。
過道和樓梯間也隨處可見這些名言警句。這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村裡的文化氣息,體會到了村民們對於“誠”“孝”“道”是何等的重視,敬之,行之。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我們的校訓:世界因我多溫暖。我們敬愛的王校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們要做我們環小的溫暖學子,要把溫暖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做人之本,就是要做到“誠”“孝”“義”,要把這種精神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這種精神一直髮揚下去,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世界才會更美好,生活才會多一份快樂。
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篇20
議論文 ,857字中華民族是一個屹立在東方強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近現代更是蓬勃發展。當今世界,中國正起著巨大作用,但卻也面臨巨大危機。在今天,中國雖然在國際上起著重要作用,中國文化卻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沖擊。傳統文化的沒落,西方文化的盛行。這卻也不得不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
197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中華民族便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傳承而犧牲,那些被人記住了的,那些沒被人記住的,數也數不清。今天的中國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記了那段悲痛的歷史,忘記了今天的中國是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那麼這個民族也失去了戰鬥力,將會變的不堪一擊。在這個崇洋媚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守住底線,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下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著每一行的學問,這些學問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表現,不管哪一行,我們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要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貌是我們中國每個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更表現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當我們中華民族危難之時,無數熱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華民族於水火,他們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在過去的歷史中我們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們會更加團結的生活在一起,中國由千萬個家庭組成,中國是千萬個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們更應該團結在一起互幫互助,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幫助過別人,他們不求回報,他們傳遞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在當今社會,中華文化雖遭到西方文化的衝擊,但卻依然默默地傳承。民族精神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在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