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隻蟲草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三隻蟲草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161字心中有夢,再小的帆也可以遠航
海拔三千三百米。寄宿小學校的鐘聲響了。桑吉從淺丘的頂部回望鐘聲響起的地方,那兩層的曲尺形樓房是他剛剛離開的學校。
桑吉逃學了。
老師說,桑吉是最愛學習的學生。桑吉還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可他為什麼逃學呢?
正在新安書城看書的我,有一種預感,這將是一本很有看頭的小說,正是這種感覺,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
回到家我再度翻開《三隻蟲草》這本書時,有了一種細看下去的強烈願望。這是一個12歲藏族男孩追夢的故事,一個反映藏區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的故事。
即將小升初的優秀學生桑吉,夢想著利用蟲草假挖些蟲草換些錢,給奶奶看病和為在城裡上學的姐姐買條新裙子,可由於調研員的到來,取消了學校歷年來都有的蟲草假,一下子打亂了桑吉的計劃。為了實現這一小小的夢想,桑吉無奈地選擇了逃學。在逃學的第一天裡,桑吉挖了15只蟲草,他打算用6只蟲草的錢給奶奶治病,再用6只蟲草的錢為姐姐買新裙子,餘下的三隻蟲草他有自己的打算。
桑吉逃學挖蟲草,想法雖然天真但卻充滿溫暖,親情在他眼中非常重要。他小小年紀就如此懂事,令我感動。在調研員的故意“刁難”下,桑吉不得不將手裡僅有的3只蟲草換回父親為蟲草專門定做的漂亮箱子,調研員答應送他一套百科全書。從此,追尋蟲草的桑吉開始追尋這套百科全書。他盯著調研員要書,可調研員讓他去學校取。他等不及,說馬上就要看,調研員就讓他在車上看,他居然披著調研員的大衣在車上看了一整夜。他找校長要書,但校長說這書是送給學校的。為討回書,桑吉獨自一人,帶上乾糧跑了一百多公里,歷經艱辛去縣裡找調研員,最終還是沒要回百科全書。他盼書、讀書、討書的過程,看得我潸然淚下。
輕輕地合上書頁,臉上依然還有淡淡的淚痕,書頁上還有未乾的淚水。桑吉為了追尋百科全書,在遭遇刁難、困惑、迷茫和傷心後,依然表現出的那種堅強勇敢和不氣餒、不言棄的精神,在越來越多的人視書為可有可無的今日,桑吉的故事給了我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我也有夢想,我夢想將來能考上好的大學,可我為此努力過、奮鬥過嗎?遇到難題就找爸爸,從來沒有經過自己努力去克服的。我的讀書條件比桑吉好,要什麼書有什麼書,卻沒有桑吉那般對知識渴求的強烈慾望。想到這裡,我突然有一種慚愧,這種慚愧像是有根細細的針紮在我的身上那般疼痛。
小升初考試,桑吉考出了這所學校辦學以來的最好成績,被自治州的重點中學錄取了。桑吉踏進了學校的圖書館,終於可以每天閱讀到百科全書。而此時,他眼中的三隻蟲草只不過是百科全書中的三顆小米粒罷了,因為他有了更高的夢想要追尋。
桑吉的故事告訴我們,追尋夢想的過程並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無數次的坎坷和挫折,但只要堅定信念,永不言棄,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心中有夢,再小的帆也可以遠航。
讀《三隻蟲草》後感 篇2
讀後感 ,2119字【篇一:夢與蟲草結伴成長—讀《三隻蟲草》後感】
只所以愛上了邊疆,不僅僅是因為那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大草原;澄澈蔚藍如鏡子般的藍天;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更是因為《三隻蟲草》的故事誕生於這個如水墨畫般的地方。文中通過三隻蟲草的命運,感嘆於主人公的勇敢善良;體會當今社會的善與惡,美與醜;喚醒人們去思考,去反省。
現在讓我帶領你們走進這個奇異而勵志的故事。
因為從未見過活生生的蟲草,所以有了繼續看下去的慾望。當我看到“肥胖的白色身子移動時,需要拱起身子一點點挪動時用以助力的一圈圈的節環”時,不禁感嘆於造物主的神奇。也因此愛上了這三隻可愛的蟲草。
而我們可愛的主人公桑吉為了給奶奶籌錢看醫生,要讓姐姐打扮得漂漂亮亮,要給關在獄中的表哥送一副手套,要給他最喜歡的兩位老師買剃鬚泡和洗髮水而與這三隻蟲草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但因為調研員的到來,一下子改變了3只蟲草的命運。同時也打破了桑吉的計劃。一系列的變動後,那3只蟲草都有了新的去處:一隻被書記喝掉;一隻送給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煲湯,功能被神化後也未能挽救老人的生命;還有一隻去了機場並飛向首都,兜兜轉轉中去實現成人世界中所謂的“價值”。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桑吉如一面鏡子,讓我看清了自己,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應該做一個無愧於自己的當代中學生。面對生活,面對學習,不輕言放棄,做一個有擔當,有膽識的的勇者。只有幫助別人,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讓思想在閱讀中提升,讓人生在閱讀中充實。通過與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對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認識到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到達人生的高峰。
這個故事的魅力還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一些不法行為,或許對此我們會忐忑,甚至於憤怒,但這是真正的社會,雖然不完美,但真實。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亮點。敢於在我們面前揭露當今社會的官商勾結,世風日下。將“毒膿”晒於陽光下,雖然短時間內不舒服,但比起遮遮掩掩最後成為致命的傷病,還是利大於弊的。
最後桑吉準備親自實踐去尋找“長成草的蟲草什麼樣”,我會心一笑。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目標。
【篇二:想飛,就用心地飛—讀《三隻蟲草》有感作文】
百科全書的世界撫平了三隻蟲草帶來的傷口,雪蓮帶來了天山的祝福,她在我耳邊呢喃,想飛,就用心地飛。
—題記
油墨這樣渲染,作者阿來說道:
這是海拔3300米遲來的春天的味道。
是青藏高原復活的開始。
當太陽不捨地擁抱著冬天的最後一陣寒流,融化了雪層杜鵑的最後一層積雪時,春天便盛開了。融雪的水汽溼潤了高原上草芽,它們舒展開了身子,嫩嫩的,綠綠的。空氣中瀰漫著凍土甦醒的味道,生命的力量感染著青藏高原的春天。
這是一個帶著溫暖,帶著黑暗,帶著夢想的故事。性格憨厚可愛、聰明好學的藏族少年桑吉因為學校今年不放蟲草假,便偷跑出來。他把在回家路上採摘的蟲草分給了自己最愛的奶奶和姐姐,只剩了三隻留給自己。他想利用這三隻蟲草給親愛的老師買禮物,送給他們溫暖。但在蟲草期的時候,從城裡來的教研員以一個箱子換走了桑吉的三隻蟲草。教研員答應送給桑吉一套百科全書,校長卻把它扣在了學校。桑吉在尋找教研員要書的途中寄居在一個旅館裡,他通過電視節目接觸到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最後,他收到了來自省城重點中學的錄取通知,他原諒了校長,他要親自去看一眼這樣的世界。
在蟲草季的第一天,一個祭山喇嘛來到了桑吉的家裡,索要了三十隻蟲草的報酬,整整六百塊錢!不僅如此,喇嘛還在祭祀結束後又索要報酬。桑吉開始對這種山神迷信的說法產生懷疑,他沒有想到喇嘛廟這樣神聖的地方也有著黑暗。他們騙取天真淳樸的藏民們的信任。同時,桑吉也拒絕了喇嘛讓他修行的要求。因為他愛紅磚新砌的校舍,愛和藹可親的老師,愛校園裡春日的陽光,愛書中描繪的世界。
桑吉的三隻蟲草被不同的人帶到了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命運。一隻被省城裡負責生物保護專案的大官吃了,一隻功能被神化後高價賣給了重病的老人,最後一隻送往了大城市北京,繼續流浪。桑吉揭開了這個世界黑暗的一角,他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很多,但他純潔的心靈卻並沒有被沾染,仍然選擇朝著有光的方向走去。
桑吉就像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積極入世,卻不沾染世俗塵埃,卻不迷茫自己的心。不要遇到黑夜就只懂得將自己的翅膀攏在角落裡,不要遇到困難就只想到逃避,不要偶然跌到就只能哭泣。想飛,就用心地飛。
我想在最後的最後,桑吉會這樣對自己說:我想去為受傷的心靈尋找一絲安慰,我想在汙濁的世界保持純潔的本性。我不做遺世獨立的山中高士,不願意獨居一隅,空對高原的晶瑩雪,安然享受世外桃園般的生活。我沒有找到三隻蟲草,但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夢,我的夢說,別停留等待。我要去追逐那藍天,做那隻盤旋在蒼天的雄鷹,沿著蜿蜒無盡的鐵路,飛向那個我向往的世界。想飛,就用心地飛。
等到格桑花再次盛開,蟲草季依然到來。我彷彿看到冬日暖陽下,桑吉在登上向東的火車時,採下一隻褐色的蟲草芽。他把它夾在日記本中,上面寫著:百科全書的世界撫平了三隻蟲草帶來的傷口,雪蓮帶來了天山的祝福,她在我耳邊呢喃,想飛,就用心飛。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423字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可謂是一部佳作,從中也有好幾個篇章,今天我讀的就是《朝花夕拾》這篇章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本片大體敘述了:魯迅幼時在百草園玩耍,以及到了上私塾的年齡去上三味書屋學習的一系列事,表達了魯迅先生幼時的貪玩,以及對知識的渴求,表達了魯迅先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的特點。
讀完這篇章,我們必須再反思一下自己了,因為我特別羨慕魯迅先生後花園那充滿綠色的百草園,更讓我羨慕的是那既有幽香,又有書香的三味書屋,如果我在那時該會多麼幸福啊,而生活在當下土地上的植被越來越少,好像我們身邊就不存在植物這種東西一樣。
要說魯迅先生學習好那是一定的,可是為什麼魯迅先生就能在學習上這一方面成功呢,我主要總結了兩大因素:一是對學習含有渴望的態度,二是對教書育人的老師抱有尊敬的態度,魯迅先生呢在這一章中,就很好地體現了出來,而對比我們不是缺少這兩點嗎?就好比學習不是自己的一樣。
“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確書中有非常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06字這個暑假,我看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本書,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百草園真是兒童生活的樂園。魯迅先生向我們描繪了百草園裡色彩斑斕的植物和有趣的小動物。他不是單一地向我列舉它們,而是按照從遠到近、從高到低的順序,向我們娓娓道來,從視覺、聽覺、味覺幾個方面來寫這些動植物的特點,讓我們有如身臨其境。這些文字我反覆讀了多次,如果我也有這樣美麗的園子,在裡面盡情玩耍,該有多好啊!
給我最深刻的是長媽媽給作者講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吃這人的肉的”。看到這裡,我毛骨悚然,彷彿美女蛇真的要來吃人肉。難怪小時候的魯迅得到的教訓是: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可見他當時也是多麼地害怕。
雖然在三味書屋要讀書,有嚴厲的老先生,但也有快樂,可以爬上花壇折臘梅花,在地上或者桂花樹上尋蟬蛻……,比我們上學好多了,我們下課不能自由奔跑,不能劇烈地運動,更別說能這樣自由地玩耍了。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他和我們的童年完全不一樣。我多麼希望也有這樣的童年生活啊!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360字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部佳作,《朝花夕拾》。這本書大家應該也不陌生。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寫了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百草園裡聽著蟬的歌唱聲,抓著蟋蟀,時不時翻開斷磚來,有時還會遇到蜈蚣和斑蝥,想象一下,如果用手按住它們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煙霧。三味書屋是魯迅學習的地方,他在那裡讀書,練字。他的老師對他十分嚴厲,正所謂嚴師出高徒。
讀完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我讀懂了魯迅學習為什麼那麼好,不是一味地學習,而是要多實踐,他在百草園裡學習了很多天然的東西,不會想我們現在那樣在家裡宅著。大自然他本身就是一本書,只要讀懂了他就好比走向了成功的大門。在三味書屋裡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做遊戲這些都是隻有實踐才能學好的道理。
讀書能使人懂得許多知識,讓我們一起盡情地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的翱翔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58字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它時而寬時而窄,可我們都必須踏上這條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讀時,只是覺得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得出神入化,並沒有聯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細細品味時,腦海裡便浮現出許多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作者小時候在百草園裡的快樂生活,以及後來到三味書屋讀書,生活變得如何枯燥無味。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時期的我們是多麼無憂無慮,沒有拘束,不用想著自己該如何謀生,可以盡情地玩耍,可以不帶任何目的地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會揹負起長輩或家人的希望,我們必須要學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我們也會慢慢感受到生活給我們的壓力。這不就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人的啟示嗎?
現在很多孩子拒絕長大,上了中學還希望一直沉溺在父母的關愛中,希望維持著童年的純真和任性,願望和想法固然好,現實卻不允許這樣。沒有人能一直待在“百草園”裡,我們總有一天要從“百草園”走到“三味書屋”,雖然“三味書屋”的生活很枯燥,也無趣,但那又是我們人生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在經歷了成長曆程之後,在你能夠獨立生活時,回頭再看“百草園”,不也是很美好的麼?
我們應該從“百草園”中走出來,大跨步地邁向“三味書屋”,經過“三味書屋”的洗禮,讓自己成長為有知識、有思想、有責任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282字“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唧唧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羅大佑的這首歌唱出了多少人的童年心聲。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魯迅也不例外。
不必說《阿長與<山海經>》中令魯迅心馳神往的《山海經》和“充滿神力”的長媽媽,也不必說《五猖會》中的迎神賽會和那令魯迅頭疼的《鑑略》,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以稱得上是魯迅童年的真實寫照了。
每次讀到魯迅在百草園中玩弄斑蝥時,拔那何首烏的藤時,去摘那覆盆子時,總會想到我的童年。童年裡有那一次一次的玩耍。一次,我們幾個小夥伴又在一起玩。不知道是誰先看到一隻野貓,也不記得是誰喊了一聲—“貓,抓住它!”我們一哄而起,準備去抓它。那隻野貓看見我們向他靠近,“喵”的一聲鑽入草中逃走了,我們當然也不會罷休。追阿!它東躲西藏,我們圍追堵截。不經意間,踢飛了一塊兒石頭,踩壞了一朵花;貓尾掃過,倒下了一片草葉;腳起腳落,濺出了水坑中的水花。我們興奮地尖叫著追趕著,一直到了牆邊,它一躍上牆,飛也似地跑走了。
貓兒雖然逃走了,但我們又發現了新事物—那牆頭的枝條上掛著紫紅的桑葚!吃貨的心開始躁動。我們幾個同伴商量著,把一個人送上去夠桑葚。於是我們抬腳的抬腳,推屁股的推屁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送了上去。但他太矮小,夠不到幾個,於是我們也要上去了。有人弄幾塊石頭壘在一起踩著石頭爬上牆去,有人順著牆角磚與磚的錯格中爬上去。每人佔據一根手臂粗細的桑枝上,一邊夠一邊吃。吃的滿手、滿嘴、滿臉都是紫紅的汁水。那汁水還一直在從嘴中嚼破的,手中擠破的桑葚中流出來。流出了一個夏天的甜蜜。
也許,童年就是魯迅那時手指下被按住的斑蝥和我們追趕的野貓,就是魯迅那時口中酸甜的覆盆子,我們口中紫紅的桑葚吧!
魯迅筆下冬天的百草園是比較無味的,大概是沒有人陪伴的緣故吧。於是魯迅“就只好來捕鳥”,這我沒有玩過,但是我喜歡“踹樹”。只需要一棵被雪蓋滿的不大結實的小樹,給它來上一腳,之後,雪就又下下來了。童年也許就是閏土父親口袋中叫著撞著的鳥和從樹上撲撲簌簌落下來的雪花吧!
童年不但是開心瘋癲地玩耍,還要包括兒時的學習生活。
就像魯迅他們在老師讀書時在下面用“紙糊的盔甲在指甲上做遊戲”,我們也是會有這類小遊戲的,但在主課上是萬萬不敢的。副課上,我們有時會用筆和尺子拼成各種各樣的飛機,前後桌互相“打仗”。女生呢,則拿出繩子玩起了翻花來。
和魯迅的課間不同,我們不做“在地上和桂花樹上尋蟬蛻”、“捉了蒼蠅螞蟻”這樣安靜的事。我們男生一下課就滿教學樓地瘋跑,還要大喊大叫。噫—爽極了!童年,也許是魯迅折下的臘梅,尋得的蟬蛻,也許是魯迅的同學指甲上的紙盔甲,也許是魯迅自己做的畫。童年,也許是男生桌上的“戰鬥機”,是教學樓裡的喊叫,也是女生手裡翻出的繩花吧!
不論童年的印象是什麼,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是美妙的,是一生中的最幸福的時刻。它的美好也同時提醒著我們時光一去不復返。還像那首歌中唱的:“老師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928字奇趣與枯燥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出自我國著名作家周樹人先生筆下。本文主要寫了作者回憶童年的趣事,以及對童年生活的懷念。
閱讀時,我彷彿置身於樸素的百草園內,與作者一起“折臘梅”,“捕鳥”……緊跟著作者的腳步,小心翼翼地溜進三味書屋。一進書屋,我彷彿聽見了書屋中傳出來的朗朗讀書聲,不時還傳出教書先生講課的聲音,這正是魯迅先生的先生。這位先生嚴厲中帶著隨和,魯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嚴厲的先生和認真讀書的學生們,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景象。三味書屋與百草園中,處處洋溢著書聲與嬉笑聲。
百草園,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一個枯燥無趣的私塾。這兩個截然不同地方,卻緊密相鄰,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樂趣,併為魯迅先生成為未來的大文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體會到魯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懷念、依戀的真摯情感。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讓我們把三味書屋裡的一草一木,看在眼裡、刻在心裡一般。他把我們帶回到了他的童年,循著他的腳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細細品味魯迅先生描寫三味書屋的片段,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的校園。早上的校園,到處充滿著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以及老師們的耐心講解聲。瞧!我們四班的同學們正在全神貫注地聽我們的老師講課呢。
“捕鳥”、“鬥蛐蛐”……這些都是魯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魯迅雖然享受了快樂的童年,但他在學習上也一點不馬虎,相反還特別努力。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幾乎從來沒有遲到早退過。就有一次,他父親病重,魯迅被叫去藥店買藥,等買藥回家再趕去三味書屋時,先生已經開始講課。那一次先生責備了魯迅,並告訴他要做一個守時的人。自那一次之後,魯迅就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以此勉勵自己做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我想我們也應該向魯迅先生學習,做一個遵守紀律,刻苦學習的學生。
魯迅先生的事蹟激勵著我們,我不禁再次拿起魯迅的名篇賞析,開啟書,走進魯迅先生,走進百草園,走進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873字“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段經典的文字選自魯迅先生那篇家喻戶曉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給予魯迅先生這種樂趣的,卻是小小的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一些野草,一個園子,便是魯迅先生兒時的天堂。即使到了“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仍然也不乏樂趣:下課後和同學們溜到院子裡玩耍,趁老先生讀書入神偷樂,充滿了童趣,充滿了歡樂。
然而到了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孩子們不必在荒地玩耍了,而這種樂趣卻越來越少了。在學校,在辦公室,在路上,在餐廳,人人都捧著一塊方寸之屏,探索著虛擬的世界,沉溺於網路的快樂。QQ、微信、抖音……一個個新奇的應用,佔用了人們太多的時間。當前,手機確實顛覆了傳統的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捷,使用手機也許是為了正事。可是,當人們在用手機點餐、打車、搜尋資料的時候,又有幾個能忍住誘惑,不去點選那一個個獵奇的標題,一個個朋友的動態呢?人們可能會在手機裡得到片刻的歡愉,可是當你放下螢幕時,感到的是樂趣嗎?不,是空虛。現在的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卻很少能感受到像魯迅先生一樣發自內心的快樂了。
許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真正能放下手機的很少。為什麼?因為手機的資訊對於人們吸引力太大了。開啟網路,開啟人們喜歡的內容,比如:看視訊、聽音樂、讀新聞、購購物、聊聊天等,時間便在不知不覺間流失了。但只要你能放下手機,走出門外,去感受春夏秋冬的美麗,或者是靜下心來,品讀一本好書,即使環境像魯迅先生小時候一樣艱苦,相信你卻能感受到比網路世界更真實、更充實的快樂。
手機方寸之屏,並非居心之所。放下手機,走向大自然,感受現實世界的美好,你也能收穫像魯迅先生一樣單純的快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034字“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簡單的開頭,卻引導我進入魏蜀吳三國當時的百年糾紛。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關羽的大義,張飛的魯莽,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自我認為,在《三國演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中,人物便是它的靈魂,故事便是它的肉體。靈魂與肉體相互交織,在故事中體現人物,在人物的基礎上講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說起我最喜愛的人物,是被明間不斷神化的智者—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為後人樹立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以獨特的見解,和對時事的深刻認識,又為人謹慎,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綜觀歷史長河,君與臣之間似乎總是存在微妙的權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將士,不得善終。君怕,功高蓋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超越君臣,肝膽相照。例如,當劉備病重時,喚諸葛亮到白帝城,曾對他說“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一頂可以安定國家,成就北伐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若是他不爭氣,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談他的兒子“你與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親一樣。”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幾人?而他並沒有乘人之危,沒有枉費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重託,他權利輔佐劉禪,而劉禪也恪守父訓,視諸葛亮如父,蜀國軍政大小事務,鹹決於亮。諸葛亮對劉禪的全力輔佐,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君臣之間的任用諸葛亮對劉禪是對已故朋友的一分責任和報答,這分責任感和完全信任留為美談。
我從來都是喜歡重情重義之人,像張昭這種貪生怕死的臣子,雖不厭惡,但不經意間會有蔑視的態度。
說道重情重義,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為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他雖大意失荊州,但對劉備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對周瑜並不喜愛,認為它心胸狹窄,不可為大器。但之後才發現,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猛將。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我之後的瞭解中發現,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取西川的計劃,但卻被周瑜搶在了前面。按真實的歷史推斷,周瑜會有更大的作為。
《三國演義》中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的為我們展現了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摯愛,在閱讀的同時,我可以貪婪的查閱著每一名曠世英雄的雄偉形象。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726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假期裡書籍成了我最好的陪伴,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開闊了眼界。每一本書都讓我收穫很多,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滸傳》這本書。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認為所謂的名著都是枯燥無味的,但讀完以後我的這種觀點都被改變了。
整部水滸傳,主要是講了在北宋末年,高俅弄權,整個朝廷奸臣當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被逼無奈反上梁山。後來受朝廷招安,在出兵征討方臘時死傷過半,最後不幸起義失敗。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水滸傳》中的“義”這個字。什麼是“義”?為朋友兩肋插刀,為兄弟赴湯蹈火,這便是義。在《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漢就講究“義”這個字。一百零八漢各為兄弟,為兄弟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辭。可在現實社會中,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在困難面前,又有幾個人會舍自己利益保別人平安呢?在一些人眼中,利益是遠遠大於情義的,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早已沒有了義的存在。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我也要用我的雙手為祖國建設出一分力,帶著一顆正義的心去做好事善事,即使我的力量很小,但是不論怎樣我也要遵守“義”這個字!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35字三國時代戰亂不斷。又奸詐褻權的奸雄、有以仁德治民的明君、有少年大志十五而立的君主。這樣精彩的時期我們不能穿越時空到達。但我們卻能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體會其中的韻味。
這部小說,是我國最早的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生動的寫出了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複雜鬥爭。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
小說中的曹操是一個奸詐的人,但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從只有一點點家族子弟,發展成稱霸一方的梟雄,不得不佩服他的膽識和智謀。但曹操頁不能說是一個十足的壞人。因為三國中並沒有絕對的明君。蜀國大將關羽不是曾在曹操帳下嗎?當關羽要回蜀國時曹操也並沒有強行挽留他。他曾說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一般的人一定會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但這些人做的往往都是和曹操一樣的勾當,只有曹操敢坦率的說了這話。曹操誰然奸詐,但奸詐裡面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
還有一個角色我非常喜歡。這個角色就是孫權,孫權的父親才討伐董卓後被荊州劉表的伏兵射殺。他的哥哥也在他15歲時遭到了暗殺。孫權年僅15歲便臨危受命穩固江東。孫權是一個愛喝酒的人,酒喝多了會耽誤大事。但孫權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勸說。這樣的一位君主卻沒有得到最終的勝利這是讓人痛心的。但也說明了三國時代的人才之多。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這並不是沒有道理孫權幼兒時便有過人的膽識和智謀。
這本書寫出的事情嗎,人物都耐人尋味,讀懂其精髓的人,必將懂得許多人生中的道理。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讀懂了三國便懂得了一份才略。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471字我在這個寒假裡讀了一本書,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它使我感觸很深。本書中的主人翁是海倫凯勒,她出生十九個月的時候,因為生病失去了寶貴的聽力和視力,所以她成了一名又聾又啞又瞎的小女孩,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但她憑著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同病魔做鬥爭,克服重重苦難,她以驚人的意志終於考上了大學,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終於成了一名出色的演說家。
我讀了這篇短文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被海倫凯勒小姑娘的學習勇氣和驚人意志所感動,我明白了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時間是短暫的,是匆匆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應該要像海倫凯勒那樣有堅強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去學習。
同時我也感到很慚愧,現在我能坐在明亮的教室讀書、學習,能聽到悅耳的聲音,能看到五彩的世界,能發出我自己喜歡的聲音,可是我還不刻苦認真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老師佈置作業也是有時做,有時不做的,從來就不把學習當一回事。
讀了這篇文章,我突然被驚醒,我要向海倫凯勒一樣去學習,我要珍惜一分一秒的時間,努力成為一個著名的有學識的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905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我最新接觸的讀物。對於不好讀書,一直感覺讀書過於枯燥、乏味的我,卻被書中真實感人的故事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深深吸引。
揭開陌生的封面,走進作者的世界,觸動著海倫。凱勒的心靈,一字一句的品嚐著……
馬克吐溫曾說過:十九世紀有兩位令世界為之驚歎的奇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位就是海倫。凱勒。為何將海倫稱為奇人呢?原有就在於她幼年便不幸的變成了盲、聾的殘疾人,不久便又喪失了語言能力。災禍連連使她徹底與社會隔離,這個被社會拋棄的嬰兒,在無助的黑暗世界中不知所措,她掙扎的想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在無數次碰壁中,她感覺到希望之光逐漸破滅,絕望的海倫終於等到了她的指引明燈—莎莉文老師。海倫在莎莉文老師耐心的教導和精心的呵護下,逐漸恢復了語言能力,勉強能與他人交流,而且海倫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了高等教育的盲、聾人,後期她還建立了慈善機構。失去光明的自己卻給更多人帶來光明,海倫瀝盡心血所完成的一本又一本書籍與自傳更是淨化了無數讀者的心靈。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最大的感悟便是要學會珍惜。書中寫到擁有光明的人卻忽視了身邊各種美,而海倫僅靠觸覺便發覺了大自然中各種無法言語的美。花在我眼中只是單純的一片紅,凋零了便失去了價值,毫無意義。不曾會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般含義。蓮花也是如此,或許在我們眼中它已是見慣不慣的景物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自然也被忽略掉。海倫珍惜她的人生,珍惜她的生命,各種困難與挫折也未能將她擊倒。而如今呢,許多人因不能承受小小壓力,就把自己獨特的生命抹殺掉。海倫的成就與莎莉文老師有著莫大的關係,她們就像親人般,有嬉戲,有吵鬧,但一直都互相關愛著。想想我,太過於自私。只因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便和老媽吵架,當我用殘忍的言辭冷酷地反抗著她時,又怎會知道她心中的痛苦。父母們何曾不都是表面上的刀子嘴,內心卻是柔軟的豆腐心啊啊!想想那時過於稚嫩的我,就覺得十分羞愧和懊悔。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哲理,海倫的人生,讓我恍然大悟,瞬間懂了許多。讓我們傾聽海倫的心聲,瞭解她的世界,以另一種心態感受我們的世界,學會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