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喜愛文學作文範例

國三作文 全文約1835字

這些天來,剛剛進入中學,就經常聽著教室裡的同學們,談論著有關於文學的話題。有些模稜兩可的概念,在他們口中卻硬是成了“無用”和“雞肋”,雖然我不明原因,但總覺得我對於文學的喜愛,從小到大竟是從未減輕。或許,他的魅力逐個逐個拆分開來,便是如此三個令人心醉的理由。

一、漢字與歷史

五千年時間的輪迴,早已能使海枯石爛。多少個春秋冬夏讓後人用什麼來銘記?文字!上海,這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最讓我心痛的一點是,英語比漢語更管用了。但回首遠古,輕輕呼吸著每一絲曠古永恆的美感,便可知道,我始終為我是一箇中國人、為我的母語、為祖先的智慧而感到驕傲!從甲骨文到金文,再慢慢演變到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身姿。有如一片片纖細的柳葉,輕輕地握在手中,似乎馬上就會消逝,卻緊緊夾住、沉醉在他的韻味中。

總有人時常問起,中國文化的精粹是什麼,我總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他:“漢字”。中國人的歷史,中國人的革新,興與衰,建與廢,從空城一座到樓房林立;從茫茫大漠到柳蔭綠洲;從當年的血色殘陽到如今蓬勃日出,不都由他來書寫,來歌頌嗎?

“嘿!小高,‘配’字怎麼寫?”同桌拍了我一下,我回到了現實,卻無比心痛,輕輕翻開字典,把上面那些由智慧與血淚所締造的漢字一個一個印刻在大腦中,這樣的漢字有什麼理由來忘卻呢?在醉心的同時,我更怕失去他們。

二、文化與感情

再美妙的漢字,孤孤單單的,永遠也無法真正發揮他的神奇,總是尋找同在筆下緩緩的結字成句,集句成段……。還記得上個月的《古詩詞大會》嗎?引起了一時轟動。詩詞歌賦,是我們最能貼近古人內心與思想的橋樑。春天的浪漫,夏日的蓬勃,秋風的蕭瑟,冬日的極寒,梅蘭竹菊,綠柳紅花,有什麼不能在那些斑斑駁駁的紙上書寫?老師總是告訴我,讀些古人的著作對我有益。從前總不知曉,許多兒時背得出讀不懂的詩句,在一點一點揭開他們神祕的面紗。從歷史的滄桑下,一眼望穿,沒有現在孩子們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字裡行間皆是情。漸漸瞭解,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蒼海”的決心,屈原吟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亡國之痛;能看到南宋才女李清照從年輕時的童心未泯,到“只恐雙溪舴艋船,載不動許多愁”的愁緒情懷;更能看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酸楚。為什麼這樣詩人寥寥幾筆的文章詩詞,能讓歷史不好也沒有什麼文學修養的我不能自已?答案就在一個“情”字。就算是再能忘卻凡塵,也是與我們一樣的人,有他們的七情六慾,有他們的魂牽夢縈,由他緊繫心間的人。無論在畫卷上、在書上、還是在人們口中,唯有他們所留下的一筆一畫、一字一句才能讓我們感受到千百年前的他們。

同樣的文化,同樣的方式,一邊締造,一邊代代傳承。我們是同樣的中國人,在華夏子民的心中,這些不止是虛無縹緲的回憶……

三、文學與新興

古典文學的藝術之美,夾帶著千秋萬代般的滄桑感。但現代的文學作品,卻另有一種無法比擬的美,他通俗、恬靜,平凡得讓人喜愛。我說,現在仍把母語當作國粹一般重視的人的確不多了。但筆尖能流淌這種熟悉的墨香的人,仍然還願意堅持下去。翻開一本本散發著智慧光芒的書籍,就像是藏了半個世紀的老窖名酒,越品越香。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不由得輕輕念出聲來。魯迅先生的雜文是一把匕首,總能刺中要害。這早已不止是一篇文章,不只是素材,更是一面沒有雜質的鏡子,清清楚楚的映照了那個冷漠頹廢的時代。《故鄉》、《朝花夕拾》是懷念,他們的隱義或許我不懂,但即使只是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我也能意識到,這是呼喊,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在面對祖國的困境下,從骨子裡透出的希望,從心底發出的吶喊“救國!”。

但雖說時代、作者不同,現代的文學作品,無論是魯迅的《吶喊》、朱自清的《背影》,亦或是蕭紅,無論是激進堅挺,還是含蓄委婉,都有著一種屬於中國人的骨氣。漸漸地,我們離開了戰爭歲月,在和平無事的今天,似乎人更冷漠了?其實不然,中國的文學直到今天,仍在新興。直麵人性與成長,是如今的話題。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看著英子的變化,我想既是讓自己受益無窮,也更有了信心。中國的文字、文化、文學能讓我心醉,亦能讓我為之努力!望天空雲捲雲舒,坐看庭前花開花落。今天我讀,明天可寫,長大後,用筆記下一切……

輕輕放下筆,望向窗外,天空格外的明朗,我的心也一樣。能在書海中徜徉,是我最幸福的事。我知道,為什麼我能在這個盛行“數理化”的社會上,依舊不放棄文學,是因為精神,因為傳承。文學的真諦,能夠造就一生的差距。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