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錯還是道德作文範例

國一作文 全文約1928字

這世上有很多評判事物的模式,若要分為兩種派別,且兩種形式經常出現不可調和之矛盾的,必是“對錯與否”與“是否道德”兩大派營。對於前者形式十分清晰,給一個清晰的邏輯命題,如“1+1=2”等,不論是正常人或是冷冰冰的計算機都會告訴你“正確”。而後者就更為複雜,因為道德標尺人人不同,在美國受立法保護的同性戀問題,在伊斯蘭世界就是不可饒恕的罪惡。我們嗤之以鼻的種姓制度在印度仍是社會慣例。不同的社會條件造成了道德評判的天壤地別。在一個心智健全的人眼中,所有的事物必是這兩因素的融合,只是不同人比例所佔不同罷了。你看得淚流滿面的瓊瑤小說在我眼裡可能是枯燥乏味,而我探討的一些哲學觀念又被你不屑……等等。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極度缺乏其中一種觀念,後果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的第一個後果是,世界在人眼中完全傾向一邊了,本來調和的和諧突兀地偏向一邊,以致另一邊完全黯淡了。無論是“對錯”的勝出抑是“道德”的勝出,其都是極為可怖的。正如人們津津樂道的人工智慧問題,人工智慧擁有了人的情感為什麼會可怕?不是因為它(或他)能洞悉人類的複雜性了,而是這世上居然有另一個物種具備思考“道德”與“對錯”兩者如何兼備的能力了。自從智人在數萬年前走出非洲伊始,這種現象還未曾發生過,一旦發生,引發的可能是第二場認知革命。人類僅用了幾萬年,就從認知革命演化成飛天入地的物種,掌握人類全部資訊的人工智慧的未來……不敢想象。

以上的討論是否就符合調和“對錯”與“道德”呢?看似正確—我不僅從歷史角度客觀看待了人類與人工智慧的發展,亦從自身觀念出發表達對“AI佔領世界”的憂慮,豈不兩全?這就引發了第二個通病—大多數人在嘗試運用這兩把看世界的刷子時,總是“先入為主”,把自己的主觀映象先加以投射而渾然不覺,這便是所謂“有色眼鏡”是也。

仍以上述問題為例,為什麼只有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可能?為什麼不是反過來,人類被人工智慧所吸引操縱,喪失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地思考?相信看到這裡大多數人心裡會斷下三字箴言“不可能”,那恭喜,我亦有一句箴言相贈“不可能的狀況是不可能的”讀來是不是頗覺悖論之感?我只是想說明,我們思考易走“不走回頭路”的怪圈,我認定的道路我可以大行其道,卻不知這是一條雙車道,對面的車道可能已是十一長假的高速公路—動彈不得。正如蘋果公司CEO庫克所言,他更擔心這條“反路”,即人類的思考像計算機一樣“兩點一線”,這更為可怕。如果把人類社會比作一幢大廈,基礎科學、數學、哲學便是這座大廈不可動搖的地基。但若沒有價值這樣建材,那大廈的建成將像西西弗斯的任務一般永無停歇之日。人類社會倒更有可能轉向西西弗斯的命運:每天被自己研究的成果毀滅,開始新一輪的演化。而我確信—利用了“對錯和道德”的評判—我們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的。

以上,彷彿已將“對錯和道德”用到了極致,很多人便歇腳了,從此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天天被不符自己判斷的現象所擾,日復一日,不是回到了偏激,就是達到了第三種高度,或用王靜安先生之“人生三境界”之說。我個人是非常欣賞這三句話的,無論是對錯或道德上,這也恰符合我今天對運用這種工具的三種境界的論述。第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斷天涯路”便是隻看到了事物的一面,以道德或純理性的高度批判一切;第二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認清了事物的態勢,但囿於此了,終不感世界之本諦;第三種便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乃是人生之三境界。並非說此三界有優劣之別,各個境界裡做到極致之人亦可享受生如夏花般絢爛,但只有第三類人能死如秋葉之靜美,因為在塵世紛擾之後,在“對錯和道德”的極致融合之後,終於發現世界的本質,無論是有神論者的“輪迴”“轉世”也好,無神論者的參透也罷,都是這樣的“驀然”。釋加牟尼在菩提樹下看破,屈原寫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後的壯烈一跳,王靜安抱石自沉湖底的那一刻,皆是看破,皆是達到第三境界之聖人。若再能回到上述人工智慧的論述,人類能否與人工智慧或是自然和其他動植物形成最終的諒解和諧和,是這個世界所正在探討的疑問。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後主是否達到了他夢寐之“天上人間”不得而知,但他的絕唱與無數歷史一起“零落成泥碾作塵”。我們無法改變歷史,無法理解歷史之心境,也可能不知世界和宇宙的本源和目的。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無畏世界,我便屹立於世界之巔。那用對錯和道德壘築成的高塔,是人類通往永恆疑問的階梯。我不知道在巴比倫塔建成後能看見什麼,我知道我攀爬它所經歷的磨難和建成之後的歡欣。再之後?“古來萬事東流水”,足矣。

您可能感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