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傾聽作文範例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要經歷因果輪迴,從中體驗痛苦。在體驗痛苦中,才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倉央嘉措
幼時,曾逛過離家鄉不遠的山廟,破舊的廟屋,幾尊神態各異的佛像,不斷傳來的頌經聲,讓那時的我對佛教留下的唯一印象便是山上的佛鐘。
直到兩年前,汶川發生了大地震,外婆便拉著一向都不信佛的我去山廟為那些因天災而喪失家園、親人甚至是生命的人祈福。幾年的光景,我已淡忘了鐘聲,為此,我決定再一次擊鐘。
我用手握住擊鐘棒,慢慢將它推向鐘面,當鍾棒和鐘面相碰的一瞬間—鐘響了。鐘聲淳樸而不低啞,厚重而不沉悶,遼遠而不傲氣,似乎只是釋迦牟尼開悟後的一聲感嘆,沒有香菸繚繞,沒有信徒如雲,無需佛像,無需蒲團,只是一口看似笨重的鐘磬,卻真確地流露出佛教的智慧。雖然沒有清真教的龐大,基督教的華麗,卻時刻都在流露出一種安靜的美,它在用漫長的歷史書寫著一種寧靜,用流逝的時間詮釋著一種智慧。
佛教的博大精深使其在爾虞我詐的動盪年代,依舊保持自我,依舊用憐憫的目光看著世人。佛教的精髓在於它不排斥異己,吸收著百家之長,所以它雖起源於印度,卻不被統治者長期所用,因為它太過於寧靜,太過於平和,太過於愛人。也許正是它的這種平靜,這種古樸,才遠離宗教衝突,不受政治制約,這是孤獨,也是幸運。
浮生若此。何謂開悟?何謂佛道?心懷憫慈,佛處處都在。其實萬物皆平常,只是人心太過於複雜。心若靜,萬物皆不動。入世亦出世,佛門便是勘破、放下、自在三個階段。只有看破一切,六根方靜,不畏苦難,才可成佛。
我頓悟,玄奘不遠萬里到天竺求經,為的是過程,為的是磨練,在他看來,幾本經書遠不及路途中的戰勝艱難險阻來得珍貴。也許出於同樣的原因,六十七歲的法顯翻越了帕米爾高原,攀越重重高峰,歷經種種磨難,臨近古稀之年的老人靠著一份對佛學的執著,一份對信念的追求,邁上了漫漫的求佛之路。
第二次的傾聽,不同以往的感悟,我們何時能像佛主一般,回望過去,審視現在,足以理性地走過歷史,走過現在,走過將來,在他人的探究的目光中,依然保持著亙古不變的寧靜的心?僅此而已,便足夠了。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