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曾祖父的跌宕一生作文範例

國三作文 全文約2970字

第一章:早年經歷

我的外曾祖父是舊社會時期的一位知識分子。他1909年出生於廣東興寧縣石馬鎮的一個貧苦農村家庭,他的上祖輩們都是以務農為生,外曾祖父小時候讀書非常刻苦,從小就懷有遠大志向,即使當時買紙買筆頗為困難,仍不能使他放棄發奮讀書走出窮困的夢想。外曾祖父有兩個名字,一個叫張青松,一個叫張宇美,後者是他後來工作時自己取的名字。外曾祖父的家族大房裡共有11個兄弟,唯他讀書最用功,書也念得最好,於是家族的長輩特別安排了一份田地給他母親耕種,專門用來供他求學,外曾祖父少年時不負眾望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重點學校興寧縣第一中學,由於家裡窮,在校期間他勤工儉學,為掙點錢,經常幫同學挑水,一次要挑滿六缸水,然後用掙得的錢買學習用品,日子過得非常清苦,但他奮發圖強,學習非常努力,1927年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當時的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的前身)。從此,他背井離鄉開始了自己的跌宕一生。

第二章:青年時期

外曾祖父就讀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期間,蔣介石兼職任校長,當時社會動盪、軍閥混戰,雖然生活環境異常艱辛,但一群學子們愛國熱情洋溢,他們為報效祖國在大學裡勤學苦讀。畢業時外曾祖父憑藉自己的才華獲得了留校任教的機會,成為了該校中文系的教授,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的外曾祖母江百齡女士,倆人情投意合,於1932年結婚,婚後倆人感情深厚相敬如賓,共生育了一男五女。

1934年他被任命做了管理梅州市七個縣的官員,同時積極支援教育事業,以飽滿的熱情報效自己的家鄉。因為才華出眾,1936年外曾祖父被上級提拔為廣州市政府官員,在仕途上嶄露頭角,外曾祖父母一家也因此開始在廣州生活工作。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火紛飛,日本帝國主義在中華大地大肆掠奪屠殺,1937年南京大屠殺,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國的抗日戰爭如火如荼,1938年廣州淪陷,日軍大火力轟炸廣州城,駐守廣州的國民黨軍隊失信於民,日軍輕而易舉奪得了廣州市政府,給廣州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痛苦和災難,廣州百姓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外曾祖父只好把外婆和另三個女兒送回家鄉興寧,而自己和外曾祖母坐著國民黨的車跟隨蔣介石來到四川成都。在抗戰八年間,外曾祖父是四川成都縣長的祕書,工作兢兢業業,期間又生了兩個小孩。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外曾祖父歸心似箭,於翌年辭去了工作和外曾祖母乘火車返回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繼續任教,因當時葉挺將軍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飛機失事,機上還有王若飛、秦邦憲等中共要員全部罹難,造成社會反響很大,外曾祖父一行因此打消了乘飛機回南京的念頭,七八擔大包小包的行李全部挑上了火車,車廂內非常擁擠,空氣也很渾濁,途中舅公突然發燒,嚇得外曾祖父母驚慌失措……在火車上煎熬了一個多星期後才回到南京,當時外婆和她3個妹妹也由故鄉的親人送到了南京,分離了7年多的一家人終於再次團聚。

第三章:解放後的日子

1949年4月渡工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了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南京解放了!兼職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名譽校長的蔣介石早已聞風喪膽攜殘餘敗兵狼狽逃往臺灣,當時國立中央大學一片散沙,外曾祖父母一家不願跟隨國民黨,在經歷了戰火洗禮和目睹戰爭的殘酷後,外曾祖父無心久留,捆了一夜的行李之後,準備攜家眷回故鄉興寧(當時一同回來的還有另一位同鄉教授)。他們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車,腳都快坐腫了,列車終於駛進了廣州站,在廣州下了火車後他們又轉乘汽車到達興寧縣龍田鎮,因當時汽車只通到龍田鎮,他們只好開始徒步行走,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回到了充滿童年記憶的石馬鎮。後來祖國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全國人民一片歡騰!全國上下百業待興,外曾祖父經鄉人推薦,回母校興寧縣第一中學當老師,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報效自己祖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十分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外有帝國主義陣營的仇視,內有國民黨殘餘軍隊和特務土匪的破壞,國民經濟處於全面崩潰的狀態,政權面臨著極大的威脅。中國共產黨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開展了三大運動: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1950年6月毛澤東提出鎮壓反革命運動,肅清國民黨殘餘特務,這就是建國初期空前絕後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但當時鎮反運動並沒有具體的法律標準(立法工作還沒開展),只因為要完成鎮反任務,便勉強湊數,一些人連具體罪行都羅列不出,只因有人指認,便被草率殺掉,導致一些地區出現了殺人由心的情況,慚慚地“鎮反”運動擴大化了,雖然外曾祖父身為知識分子,一生並沒有參過軍,屬於無黨派人士,但他畢竟在國民政府創辦的國立中央大學工作過,所以當時風聲很緊,打倒舊教育打倒右派的口號愈發強烈,外曾祖父一家提心吊膽地過著日子。果然外曾祖父被打倒成了右派分子,使他留在大陸工作成為不可能,一個漆黑的夜晚,他和另三位同命運的知識分子趁著夜色坐船離開了家園,被迫下南洋逃到了新加坡另尋生路,從此和家鄉親人永隔一方。

第四章:奔赴臺灣

為了躲避國內的政治鬥爭,四個知識淵博的教授來到了新加坡,其中一位友人的兄弟在新加坡做生意,他們得以在他家暫住,在此住了三個多月,學無所用不是長久之計,外曾祖父他們決定一起奔赴臺灣謀生,於1950年10月他們坐飛機到了臺灣。而在臺灣這邊,蔣介石復職任總統,號召要以三民主義重新建設臺灣。可是誰又能想到,1943年蔣介石也曾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兼任校長,1949年兵敗後他原以為這些大學教授會跟隨他去臺灣,其實不然,很多知識分子和將軍領帥都選擇了投誠。然而跌宕人生,引人唏噓,這些大學教授在幾經波折後來到了臺灣避難。在臺灣,蔣介石扣留了外曾祖父一行三個多月,嚴厲地責問他們到底是什麼打算,是做特務還是當間諜?為什麼當初不隨國民黨軍隊去臺灣?他們只好和蔣介石解釋清楚,因為南京的家屬在抗戰和國共內戰期間受了驚,不願再呆在南京,所以他們得先安置好家屬,把他們送回老家。經過幾番解釋和證明之後,他們終於重新獲得了公民身份,在臺北政治大學任教授。

第五章:盼望臺灣迴歸祖國統一

從此,外曾祖母在大陸這邊日夜思念著海峽對岸的親人,盼望著外曾祖父有一天能從臺灣歸來,然而她直到白了頭,窮盡了一生也未能等到……,他們執手話別的時候萬萬沒想到是從此兩岸分隔,望著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多少兩岸同胞盼望著親人能團聚!然而長久以來大陸和臺灣一直處於敵視的冷戰期,直到2008年12月15日,兩岸隔絕60年後,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郵的兩岸“大三通”才全面啟動,臺灣和大陸真正進入了一日生活圈,這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願!然而一直渴望能回鄉探親的外曾祖父卻老了,他早已經老得走不動了,帶著深深的遺憾於2002年在臺灣與世長辭,享年93歲,他終究未能落葉歸根。

寫到這裡,我憶起外婆寫的懷念自己父親的一首小詩,標題為《懷海外父親》,詩的內容為“地北天南大海邊,尋思切切心相連。兒女總是懷嚴愛,相會夢中話美甜。”我一次次地吟詠著外婆的這首詩,品味著外曾祖父的跌宕一生,心中無限感慨。仰望星空,星漢燦爛,歷史的長河早已隨著歲月浩浩蕩蕩地流逝了!昨天的故事不會再重演,兩岸本是一家親,同是血濃於水的中國人,拋棄臺獨,共謀繁榮共同發展才是兩岸人民的共同的心願!

PS:本文屬於註冊同學投稿,講述外曾祖父,如果內容不適請聯絡管理刪除處理!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