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萌”作文範例
“萌”,當今世界華人網路中一個無所不能的形容詞,詞義隨著語境千變萬化,是標誌性的網路演繹文化產物之一。那麼,在我們愈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它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禮記月令》記曰:“句者畢出,萌者盡達。”說是樹木不管彎的直的最終都能夠茁壯成長。經學大師鄭玄註解道:“句,屈生者。芒而直曰萌。”後一句說,草木破土發芽時尖端筆直的樣子叫做“萌”。由此觀之,萌,是用來形容事物的初始階段,引申到人身上來,也就是形容兒童天真美好的樣子了。見諸報端的“萌娃”“萌童”等便是如此。
保守的古代人只賦予了“萌”這層含義,開放的現代人呢?開啟各大新聞入口網站,你也總能找到幾篇標題就帶有“萌”字的報道。其中內容多是以圖片為主,文字作介紹的明星的各種“可愛的”照片。進行對比總結。由此觀之,“萌”乃憨厚等一系列可愛之情態也。
然而,有些情況下,我們很難在某些照片上看到所謂憨厚之態,這些照片卻被該明星的粉絲們以及該明星的好友們讚美曰“萌萌噠”,這些我們平日裡也會作出的表情什麼的為什麼在他們眼裡變成了“萌萌噠”呢?我們為什麼沒被人說“萌萌噠”呢?這也許跟情人眼裡出西施是大同小異的道理。一旦你喜歡上了某個人,“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無可避免的你會對他的一舉一動分外關注,“徵於色發於聲”地表現出對該人的褒揚。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喜歡“賣萌”的,他不是給所有人看的,他是為了讓喜歡他的人更喜歡他,不喜歡他的人也可能會喜歡上他而“賣萌”的。由此觀之,“萌”,是認為他人情態“各種美好”時的讚美。
可是中華文化的確博大精深,中國的網民也格外富有創造力。在完成了由中性詞向褒義詞的偉大轉變之後,“萌“又無可避免地邁向了貶義詞這個大坑。於又一神詞“逗比”橫空出世以前,“萌”有時也成了吐槽批評的首選,因為它的變幻莫測,因為它本來是一個客觀的中性詞,當事人都難以分辨你對他是褒還是貶,是覺得“美好可愛”還是“庸俗無聊”。
那這樣一個貶中褒三義俱全的詞是難以區分的嗎?是這樣一個放到《神探夏洛克》中那個無所不能的思維殿堂中都無法正確辨識的無所不能的詞嗎?不是的。想必看過吳宇森導演執導的《赤壁》的人對下面這一個場景還有印象:
小馬駒出生後,小喬問周瑜:“小傢伙還沒起名字呢!”周瑜回答說:“它出生在荊楚,就該有個荊楚的名字,呃,我們叫它萌萌好麼?”
這個橋段當時“雷”倒觀眾一片,我不對吳導的設計進行吐槽,我要說的是,這才是“萌”的內涵。
可是你可能什麼都沒看出來,萌萌和荊楚有什麼聯絡啊?難道有什麼深意不成?可當時也不明白的記者去問吳宇森導演時,他說這是詢問了幾個武漢人才定下的,武漢人給出了一個類似於“萌萌”的給孩子起的名字,演變成了“萌萌”讓他拍了板。為什麼?有什麼深意嗎?沒有,就是代表著生機勃勃,好聽—這不也是我們使用“萌”這個詞的意圖嗎?用來讚揚一個人時,是因為我們對那個人有好感,貶低則是因為對該事物懷有不贊同的態度。吳導其實也許跟我們一樣想不出什麼精準的意義萬千的名字,於是跟我們一樣的用了“萌”這個字,因為它是中性的,代表生機。我們用它褒揚的話很好聽,用它貶低的話也不會太傷人。少見的溫和的網路文化的產物,所謂詞義,何必較真呢?我們怎麼知道對方的想法呢?你儘管把它當成讚揚你“活潑可愛”的意思罷。萌,已經成為了一種表情,你表現什麼,它就代表什麼。其實,幽他一默的耐人尋味有時更能引起會心的一笑。
當今社會“萌”就是這樣一個被詮釋的很複雜其實又簡單的一個詞,即使被用成了貶義也只是一種委婉的批評。它是我們的一種溫和的態度,是一種隨心的表現,是一種單純的快樂。我們儘可以去追求“萌”,像孩子一樣賣一個萌,開心自己娛樂他人不也是很好嗎?這樣的話,每個人都“萌萌噠”,不僅可以緩解壓力,我們的生活更會變得愈加豐富多彩。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