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誠終不移作文範例

國三作文 全文約1770字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題記

“誠信”

這兩個字我們從小聽到大,從咿呀學語時對《弟子規》裡“凡出言,信為先”的似懂非懂,懵懂孩提時對《春秋》裡“言而不信,何以言”的左思右想,直到現在跨了十幾個春秋冬夏,對它的理解似是深了一些。

言必行,行必果

家庭是每個人的第一課堂,父母便可稱得上是每個人的啟蒙老師。仍記得那個小故事,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非要跟著去,其妻哄道:“好好待在家裡,等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非常高興。待曾子知道這件事,便真去把自家豬殺了。妻子急了:“我只隨便跟小孩說說,怎麼能當真呢!”曾子眼神堅定:“從小欺騙孩子,那孩子長大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是孩子心裡有著沉甸甸的分量,隨意的隻言片語可能都是孩子最熱切的渴望。為人父母,定然應言而有信,但身教重於言教,要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細心呵護孩子心間誠信的芽苗,才能讓那朵誠信之花悄然綻放,讓孩子成長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這是每位父母的責任,也是未來我們的擔當。

一諾值千金

一句帶著誠意的諾言是無價的,那誠信之人該是世上最富有的吧?《史記》記載,一位楚地人叫季布,他耿直好助,只要他答應的事情,無論多麼困難,都設法辦到。楚地甚至流傳著一句“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因此他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景仰。直到後來,劉邦下令通緝他時,大家都幫他渡過難關,只為報答他當初的恩情。季布憑什麼受到愛戴,憑他的一腔熱血和那顆說到做到的心。說出的話不算最響亮的,把所諾之事變成現實才是最響亮的,這才算得上是“人格的響亮”。“說”與“做”之間不能劃等號,“說”有了行的續接才是圓滿,“做”成才是對“說”漂亮的收尾。信守承諾,不僅自己心裡踏實,還贏得了他人的信任和認可。在季布這樣的人胸前彷彿掛著一枚勳章,它是廉價的,廉價在誠信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只需一顆赤誠之心,它又是昂貴的,因為它閃爍著的是無價的人格的光彩。

信,國之寶也

誠信,它已支撐一個歲月悠久的古國走過風雨飄搖。春秋時期,楚成王對重耳有恩,有一次宴間,成王問重耳:“你若回晉國當上國君,怎麼報答我?”重耳說:”若有交戰,定先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回國,成了晉文公。真到兩個軍隊相遇,晉文公履行了他的諾言,後退九十里,駐紮城濮,最後集中兵力大破楚軍。讀罷,想起《孔子家語》裡: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這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尤勝萬馬千軍。一國之言,能重九鼎。對蒼生百姓要守信,才有民族精神與凝聚力。對外,更要守信,這才有了在世界之林獨立自主的地位。對內不信不立,對外無信不威,大概便是這個意思吧。這不僅僅是國力的強大,還是國格的強大。

誠信遠不應只是停留在國學裡的概念,它是一種精神,引領著百朝千代的炎黃子孫,它更是一種傳承,融於每一個華夏兒女的骨血。那麼到底怎樣才算“誠信”?怎樣才能做到“誠信”?

剖析“誠信”二字,“誠”即為真心實意,“信”則是信任可靠。要問這二字哪個層次更深,寓意更濃,我想,是“誠”。“誠”便是內心的願望,心甘便有情願。心意真誠才好信守約定,心意不誠便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想要做到誠信,最重要的是內心的真誠。曾子妻子在開始的許諾就是不真誠的,那不是她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便違背了誠信要求的“內誠於心”。想想平時,別人的請求是不是隨口答應後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這不是心不善,而是不誠。是一時權宜之計,未經深思熟慮就隨意承諾,自以為是小事一樁,卻棄別人的感受於不顧,久而久之,你是不是也變成那個自己厭惡的人,一個不可信任的人?所以,要誠信就要源於本心去承諾。

但若只是心到,沒有強有力的“行”的支撐,便又是空想。沒有信之行,心之誠便是僵化的思維,拘泥的桎梏。季布的成就,都是因為他的言出必“行”。再想想是否有時在去實現承諾的道路上遇到荊棘挫折,便放棄了承諾,放棄了本心。所以,要誠信就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

修得“華枝春滿,天心月明”的弘一法師曾說:“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內不欺己”是誠,而“外不欺人”則是信。只有誠於中,信於外,才算“誠信”。

怏怏古國,悠悠華夏,誠信的真諦世世代代,歷久彌新,薪盡火傳。“養心莫善於誠”,為了內心的安寧與平靜,“誠則明矣”,為了思緒的豁達與明智,為了成長,為了太平,請堅守內心的誠,請履行現實的信。心繫一份執著,帶著誠信上路,走得無畏,走得灑脫。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