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長大族議論文作文作文範例

議論文 全文約6984字

【篇一:保持童真與承擔,長大也有童話】

相比結婚生子、為工作勞累奔波的生活,如今許多年輕人渴望重返有動畫有遊戲相伴的童年,不想長大。究竟是內心憧憬童話還是缺乏責任感,人們眾說紛紜。

就像70後追憶滾鐵環與彈弓時總是不免唏噓,80後常渴望再坐在小霸王遊戲機前與夥伴再決戰一輪,90後也不少吹噓當年自己是陀螺界的高手。童年,於每一代人而言都是回憶的甜,在沉重的學業、工作壓力下氣喘吁吁的我們,也總奢求那份逝去已久的、童話般的歲月。但緬懷不等於沉溺與逃避,追溯美好是為了讓我們找回初心,而不是對現狀產生懈怠與消極的情緒。

真正的年輕與童趣在於一顆永葆青春的心,而不在於年齡。“長大成年”在人們心中似乎永遠與“世故”、“圓滑”有必然聯絡,成年彷彿是告別童真、可愛的一場儀式,其實不然。這個社會其實仍有不少人即使步入社會仍秉持著“少年情懷”,更或者按如今流行的說法,有一顆“少女心”。並且這樣的人往往更活力充沛,對學習工作更有飽滿積極的態度。“要沉穩,別再幼稚”只是這個社會的說教,並沒有任何條例規定每個年齡階段應做的事情。你仍可以在下班後看著“貓和老鼠”捧腹大笑,仍可以視收集彈珠為愛好……不一定要縮小體型和年紀才可以擁有童話,童真,在於年輕的心態。聰明人學會把“勿忘初心,方得始終”當做自勉,而不會一味地沉浸在年幼的自由中,對現實產生逃避哀怨的念頭。

“不想長大”在某種程度上,是消極的表現。人成年,渴望回到童年,而人到了老年,又往往留戀年輕時的活力與自由。人總愛批判當下,追溯過往。不滿足、不樂觀,渾然不知在自己傷懷頭痛,唏噓痛惜之時,又一段獨一無二的美好時光在自己的消極悲觀中丟失散落。與其邊走邊丟邊悵惘,不如且行且珍惜,過好當下的每分每秒。

把承擔當做榮幸,提升思想與精神境界,長大的世界也有童話。年輕人追憶童年,來源於對現狀與成人世界的失望與不滿。誠然,年歲漸長,我們逐漸成熟理性的雙眼開始瞭解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不如意,甚至醜陋的一面。失落埋怨可以理解,但生活仍在繼續,不可能因為多數人的祈禱就時光倒流。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責任的接棒者,何不將承擔責任當做實現心中美好願景的絕佳機會。我們失去了多少玩樂逍遙的機會,就同時擁有了多少改變與向上的權利。只有思想轉變的那一天,你才會發現,有足夠堅實的肩膀扛起責任,有足夠強大的心臟抗拒傷害,有足夠的實力給親近的人創造幸福和安穩,成年的世界也遍地開花。

童年很美好,更重要的是將那段時光當做強心劑與青春劑,才會擁有永久的童真。

【篇二:堅守本心,長大不可怕】

一邊說:“長大後世界就沒童話。”;一邊說:“缺乏責任感就會拒絕成長。”對於不少80後、90後的“不想長大族”你會是其中一員嗎?在我看來,堅守本心,長大不可怕。

“不想長大族”的行為,是對純真、無憂無慮童年生活的懷念及嚮往,實則表現了對社會中的殘酷環境的懦弱與逃避及對現實的不滿。一張賣萌扮嫩的照片,一則童稚趣味的動畫片,一個拒絕結婚生子的舉動,難道就能讓我們“返老還童”?這顯然是不能的。許多人的樂此不疲是這股消極、逃避風氣的蔓延。都說“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但“不想長大族”對不實理想的追求,對骨感現實的躲避都不禁讓我心懷擔憂:我們的思想追求在倒退嗎?

長大的只有年齡,長不大的卻是本心,本心堅固,長大又何畏?就如《三體》書中所說:“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同樣的,我們應該給予我們的心態以童心,而不是給予我們的行為以童稚。只要我們純真、爛漫的本心堅固,又何須懼怕環境的變化對於我們的影響呢?我們不能改變環境,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才會是正確的道路。對於長大,我們不應該拘泥於對年齡的定義,年齡的增長並不意味著心靈的鈍化。只要我們願意,即使到了不惑之年仍可具有自己世界的童話。長大後的世界並非沒有童話,心之所存則有,心無所存,又何須如此作態?

努力長大,用責任構建屬於自己的一片童話天地。成為成年人,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可視為長大,若大家都不想長大,那難道就不是集體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嗎?長大是個成熟的過程,唯有長大,方能體會初心之可貴。因此對初心最好的追求,應該是努力長大,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童話天地,才能將自己的初心安放,逃避長大一直不會是最佳方案。

堅守本心,長大不可怕,為自己撐起一片童話天地而努力成長吧!

【篇三:保持童真與承擔,長大也有童話作文】

相比結婚生子、為工作勞累奔波的生活,如今許多年輕人渴望重返有動畫有遊戲相伴的童年,不想長大。究竟是內心憧憬童話還是缺乏責任感,人們眾說紛紜。

就像70後追憶滾鐵環與彈弓時總是不免唏噓,80後常渴望再坐在小霸王遊戲機前與夥伴再決戰一輪,90後也不少吹噓當年自己是陀螺界的高手。童年,於每一代人而言都是回憶的甜,在沉重的學業、工作壓力下氣喘吁吁的我們,也總奢求那份逝去已久的、童話般的歲月。但緬懷不等於沉溺與逃避,追溯美好是為了讓我們找回初心,而不是對現狀產生懈怠與消極的情緒。

真正的年輕與童趣在於一顆永葆青春的心,而不在於年齡。“長大成年”在人們心中似乎永遠與“世故”、“圓滑”有必然聯絡,成年彷彿是告別童真、可愛的一場儀式,其實不然。這個社會其實仍有不少人即使步入社會仍秉持著“少年情懷”,更或者按如今流行的說法,有一顆“少女心”。並且這樣的人往往更活力充沛,對學習工作更有飽滿積極的態度。“要沉穩,別再幼稚”只是這個社會的說教,並沒有任何條例規定每個年齡階段應做的事情。你仍可以在下班後看著“貓和老鼠”捧腹大笑,仍可以視收集彈珠為愛好……不一定要縮小體型和年紀才可以擁有童話,童真,在於年輕的心態。聰明人學會把“勿忘初心,方得始終”當做自勉,而不會一味地沉浸在年幼的自由中,對現實產生逃避哀怨的念頭。

“不想長大”在某種程度上,是消極的表現。人成年,渴望回到童年,而人到了老年,又往往留戀年輕時的活力與自由。人總愛批判當下,追溯過往。不滿足、不樂觀,渾然不知在自己傷懷頭痛,唏噓痛惜之時,又一段獨一無二的美好時光在自己的消極悲觀中丟失散落。與其邊走邊丟邊悵惘,不如且行且珍惜,過好當下的每分每秒。

把承擔當做榮幸,提升思想與精神境界,長大的世界也有童話。年輕人追憶童年,來源於對現狀與成人世界的失望與不滿。誠然,年歲漸長,我們逐漸成熟理性的雙眼開始瞭解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不如意,甚至醜陋的一面。失落埋怨可以理解,但生活仍在繼續,不可能因為多數人的祈禱就時光倒流。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責任的接棒者,何不將承擔責任當做實現心中美好願景的絕佳機會。我們失去了多少玩樂逍遙的機會,就同時擁有了多少改變與向上的權利。只有思想轉變的那一天,你才會發現,有足夠堅實的肩膀扛起責任,有足夠強大的心臟抗拒傷害,有足夠的實力給親近的人創造幸福和安穩,成年的世界也遍地開花。

童年很美好,更重要的是將那段時光當做強心劑與青春劑,才會擁有永久的童真。

【篇四:讓生命活出彈性與個性】

來自80後、90後“不想長大”的心聲,猶如一石激起輿論的千層浪。理解的人欣賞他們“對童話的憧憬”,批評的人憤懣他們“對責任的逃避”。於我而言,“不想長大”未嘗不是一種體現生命的彈性、釋放自我的個性化活法。

餘秋雨先生曾論述過生命的彈性,人生的某一階段中時而綴飾著另一階段的特徵,如80後、90後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壯年們,也會流露對童稚的依戀和模仿。生命本該如一汪泉水,以這些變化豐富,靈動著自我;若中年人僅存深沉,老年人只餘疲頹,那麼生命將硬脆乾癟,很容易被生活的重壓壓折、風化。賣萌扮嫩,看動畫片是80後、90後們面對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時舒緩自我,釋放壓力的應對之道,既然老年人“老頑童”的天真,“夕陽紅”的青春能被鼓舞,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接納80後、90後的“不想長大”?

“不想長大”的心聲也許與傳統認知中青壯年的形象定位不符,卻正是演繹80後、90後個性化的表達。“青壯年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將用自己寬厚的脊樑支撐起天地,他們臉上與鐫刻風霜也不能捲走的堅毅……”當流傳許久的想象圖景與現代青年的自我表達發生衝突時,定勢思維制約著民眾,促使他們排擠自己所不習慣,暫無法理解的事物,甚至打上“怪異”的標籤。但“不想長大”僅是一種真誠的心聲,一種不同的活法,在標榜“開放”與“包容”的今日,也需得到平等的對待。我們不僅要追求人的個性化發展,也應尊重個體的個性化表達。社會需要自由的空氣,而這首先應來源於表達的自由與被尊重。

批評者擔憂追求“不想長大”之時放棄責任,但追求童真與釋放就意味著倒退和躲避麼?“不想長大”僅是一種生活的態度,80後、90後既有念想,卻不應盲目評判他們失去動力。何況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早已再非神聖的義務。事實上,我們留心觀察便能看到他們在賣萌之餘的努力和奮鬥。

“不想長大”的心聲,應當被尊重。別讓生命被標籤化束縛,活出屬於自己的彈性和個性。

【篇五:不想長大,心存童話】

日前,社會調查顯示不少年輕人“不想長大”,想做童心之舉,引起人們眾說紛紜。而我認為,不想長大無非是充滿童心的體現,值得被理解。

正因為心中活著童話,所以心才無限大。這些80後90後的年輕人還熱衷著動畫片,喜歡賣萌扮嫩,是因為他們嚮往這種年輕的生活。仍然如小孩子一般過著生活,是無憂無慮而自由的。在他們觀念裡,不長大的生活依舊是美好的無邪的,正是心中童話的模樣,所以他們跨越年齡差距,仍像小孩子那般心寬廣,去追求更多美好的東西。

不是不願意去承擔,而是怕心底的夢被遺忘。對這種現象持批評態度的人認為是“缺乏責任感就會拒絕成長”,但實則並非如此。這些不想長大的年輕人拒絕成長,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責任感,害怕承擔他們在社會上的職責,而只是害怕他們會在這個利益縱橫,步步謹慎的社會迷失自我,終有一日隨波逐流,忘卻自己心中的夢。他們還懂得守住內心,想去追求,才害怕成長,怕成長剝奪走他們仍在守護的這一切。正如畢淑敏曾說過的一樣,要認清自己的內心和追求,才是最好的承諾,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不想長大”的心理不過是想在世事變改而不知未來的世上仍對生活保持著不滅的過往熱忱罷了。

想成為簡單的人,想追求簡單的生活,想擁有簡單的快樂是“不想長大族”的心願。他們仍熱衷於享受兒童般的樂趣,是因為他們還擁有著一顆童心。擁有童心的人,心地不會太差。他們崇尚兒時般的簡單,這也不失為一種積極陽光的生活態度。以年輕的姿態過年輕的生活,沒有過多的煩惱,這樣一種明媚而讓人快樂的生活方式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嗎?去追求陽光,自己也會變得陽光起來。又有誰願意成為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專制獨裁而心思複雜的統治者?每個人心底都渴望保留著那份初心,可最終又有幾人堅守?

正如歌詞所唱道:“就算世界無童話,抱著想象實現它。”年齡的成長讓我們不得不面對無童話的世界,但我們的心可以選擇讓我們如何看待這世界。柴靜說:“生和死,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是我們的當下。”改變不了年齡,我們依然可以心存童話,追求生活,此時“不想長大”是單純而簡單的美好,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篇六:告別溫室,依舊陽光】

80後、90後正值風華正茂的大好年華,越來越多湧現出來的心聲卻是“不想長大”,個個如如溫室裡的鮮花,這不禁令人大跌眼鏡,其背後透露出的,是令人擔憂的當今青少年乃至中年心理素質和心靈成長。(語序問題)

一方面來看,“不想長大”體現的是對純真美好童年的留戀,是面對社會壓力時的一種轉移和排解。年輕人希望重返無憂無慮的童年,因為那時不用承擔壓力責任。如父母口中“他還只是個孩子”,到現在年輕人說“我還是個寶寶”無一不體現了錯不在己的思想,轉移責任。而其中也易引起年輕群體的共鳴,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做“寶寶”抱成團,從中互相汲取安慰。

“不想長大族”的出現,也喚醒了人們對於心理素質教育和青少年成長的共同關注。是什麼讓他們對“長大”產生了心理抗拒?周國平說過“成長是一件孤獨的事。”固然,自身的獨立與思想的成熟很關鍵,但外界的激勵也不可或缺。曾國藩意氣勤勤懇懇在家書中書寫節儉與奮鬥,傅雷嘔心瀝血在家書中叮嚀愛國與自強。可見,外在的教育力量,須滿足未來社會對青少年綜合素質的考驗,在成長與心靈發展中指引方向,使溫室裡的花朵們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作為社會的人,必然要走出溫室,直麵人生的風雨,那麼就請留下心中的陽光,讓童年以一種優雅的姿態退場。面對社會、逃避、扮嫩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亞馬遜書榜上曾一度被一本書佔據,書名是《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對於“不想長大族”,我也想說,你們可以在這個險惡與汙濁功利的世界保持你們的童心,但也一定要勇於以這顆心去面對成長中遇到的逆境。“不想長大”意味著保有真性情,於世依然陽光樂觀,而不是單純低齡化的行為舉止,也不要拿“童話”、“童真”這些詞來作苦澀內心的糖衣。如同兒童文學家楊紅櫻,一位獨立成功的女作家,筆下仍流淌出童趣夢幻的文字,這才是有童話的長大,有責任的未長大。

告別溫室,承擔起對社會、對個人的責任;依舊陽光,記憶中仍有美好回憶,內心還存一片淨土。童心,又何曾遠去呢?

【篇七:不想長大?直面長大!】

他們是80後、90後,他們是“不想長大族”,他們喜歡賣萌扮嫩,熱衷看動畫片,不願結婚生子……他們究竟是缺乏責任感,還是怕“長大後世界就沒童話”?

對此,我認為人都要長大,只有直視長大才能挑起肩上的責任。

害怕踏入社會,害怕失去保護,害怕承擔責任,是“不想長大族”存在的緣由。他們害怕青春浪漫被社會碾壓得粉碎,害怕純真自在被責任磨平。他們唯有通過賣萌扮嫩、看動畫片、逃避婚嫁來麻醉自己。今天還光鮮靚麗的少女擔心一嫁作人婦就會年老色衰、每天奔波於柴米油鹽中;今天還意氣風發的小夥子擔心一入職場就會被無聲的硝煙淹沒。因此他們不想長大,顧慮重重,畏首畏尾,遲遲不願直面責任。

人不長大,就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正當年華的80後、90後,他們是社會的勞動力,身上的責任不僅關乎自己,還牽繫著國家發展、民族基業、子孫後代。如果“不想長大族”將自己賣萌扮嫩的時間轉變為埋頭苦幹、創業奮鬥的時間,將自己看動畫片的時間轉變為靜心閱讀、修身養性的時間,將自己相親的時間轉變為參與社會公益的時間,那麼社會又將增加多少活力!拒絕成長即是拒絕你自己,拒絕承擔即是拒絕社會和國家,損失的將不僅僅只是你一人。

到底什麼是“不想長大?歸根結底,是心智尚未成熟,是嬌生慣養的久了,卻也是對自己赤子之心的愛護。只有你直面長大,踏入社會,才不會活在自己編織的童話世界裡。你要學會長大,不要被世俗同化,被金錢欺騙。當你直面長大,你才會更清醒,才會更懂得珍惜自己的赤子之心。你會看到規則遠勝於潛規則,學術遠勝於權術,才華遠勝於財富,風骨遠勝於媚骨。你會在社會的激盪中愈發清醒,在社會的漩渦中愈發堅定。這是長大,是成熟,不是守著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而是佇立於天地之間,如長風挺鬆,看風霜雨雪。這才是真正的長大。

別不想長大,請你直面長大,勇敢地挑起大梁,邁向前方。當你長大,你會發現“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對於長大的人,“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篇八:呼喚成熟的赤子之心】

近日,一群不願長大的年輕人走入人們的視野,引起公眾的熱烈討論。這群年輕人對童話世界的嚮往,其實也是對善良和純真的呼喚,值得肯定認同。

年輕人“不想長大”體現了其對童年時無慮優越環境的依戀,是人之常情。孩子有著家庭環境的經濟支援,不必步入社會爭名奪利;孩子有周圍環境的關懷,享受著社會輿論價值取向的偏袒。從古語“童言無忌”,到法律中《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兒童權利的捍衛,無不體現社會對孩子、未成年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懷。因此,年輕人不想離開溫室,拒絕長大投入社會,情有可原。

“拒絕成長”表現了現代年輕人對殘酷社會環境的抗爭,對純真赤子之心的捍衛。當今社會競爭使年輕人不得不迅速學會與人交往處事圓滑,學會虛偽與你欺我詐。一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將孩童時的純真打得粉碎。對責任的承擔也並非要以消耗人本性中的善作為代價。“小悅悅事件”中一位母親阻止孩子上前施救的一拉令人心寒,小學生為環衛工人送水被指作秀令人心酸—在社會的催化下,兒時的善良被利用,兒時的純真被指責。這群年輕人拒絕成長,是對“生命純真地開始,庸俗地結束”的有力反抗;是拒絕生命成為一個個罐頭,拒絕變得勢利自私的表現;也是對社會善良之心甦醒的呼喚。

然而,“拒絕成長”呼喚善良只是美好的幻想,完善社會體制,給予人們社會關懷人文關懷才是萬全之策。如果每個人都不成長,滿足於眼前的舒適,誰去關懷我們的下一代?如果政治家厭倦外交辭令,企業巨頭厭倦利益往來,“不成長”辭職不幹—誰去維護我們的利益與社會國家安全?在“拒絕成長”之下呼喚的是成熟的善良純真:既能看到社會黑白,也能承擔起責任,維護內心善良,看到弱者會幫扶,看到不公會反抗,這才是真正的公民,真正的赤子之心。而這又需要社會保障人們的權益,不讓任何人被社會拋棄,才能使人不畏懼成長,不拒絕成長。

“不想成長”可以看到社會的殘忍過去,也可看到呼之欲出的真善未來。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