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橋作文範例
小時候,每逢大人們教訓我們時,總是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那時候,我還不以為然,現在回想起來,的確如此—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經驗確實比我們豐富,更是因為他們走過的橋實在是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家鄉的橋真的很多!
家鄉的橋按構成材料劃分,可以分為木橋、石橋、水泥板橋、混凝土橋。
按橋出現的先後順序描述,木橋位居第一,當之無愧。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會架橋,他們將一棵大樹砍倒,並放在一條長溝上,於是就形成了一座簡單的橋。隨著歷史的發展,家鄉的木橋已不僅僅是那種砍木即成的橋了,它們已逐漸變得更加美觀了。迄今為止,家鄉的橋可以分為樹幹橋、木墩橋和木排橋。
樹幹橋是指把樹砍倒後,用各種機械工具把它的樹枝和樹根去掉,只留下樹幹而形成的橋。為安全起見,這種樹幹一般都比較粗,否則,人會很容易失足從橋上掉下來的。
木墩橋是指把樹幹砍成一截一截,然後插在河裡而形成的橋。人過河時,就踩在木樁上行走。由於過河時人是以跳躍式前進的,所以這種橋又被稱為“跳橋”。跳橋是一種危險性較大的橋,因為它的材料是木頭,且長期浸在水中,所以很容易腐爛,會給人類帶來安全隱患,因此這種橋在家鄉是比較罕見的。
木排橋是指將木頭砍成一段一段,然後削成塊狀,再用繩子和釘子並列在一起,做成木排架在兩地之間而形成的一種橋。因這種橋遇水很容易腐爛,且是用繩子和釘子並列起來的,遇到大水易衝散,所以這種橋往往架在水流緩慢且流量小的地方。
石橋則是用石頭散佈在河中連線起來的一種橋。它與木橋中的木墩橋有相似之處。但是,石頭質硬,受水的影響很小,所以石橋比木橋更為常見。石橋的特點在於它製造過程簡單、費用低、耐水性強、堅固、通行量小,所以常被用在河面較寬、河水較急,且行人較少的地區。石橋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橋,大多數石橋都是受自然環境影響而成的:早些時候河中分佈很多石頭,由於受到洪水等的影響,這些石頭就會近似地分佈在一條直線上,這樣,石橋就形成了。
水泥板橋則是將水泥板架在河面上而形成的橋。通常情況下,河寬不會超過3米。由於水泥板比較堅固,所以這種橋經常架在行人較多的地區,有的時候,因為需要,人們會將兩塊水泥板並排在一起,組成一條寬3米多長的“兄弟橋”。因此水泥板橋的實用價值是比較大的。
混凝土橋就是用混凝土做成的。說得準確點,就是將水泥、沙子、石子和水混合在一起,然後根據設計方案而做成的。由於它花費的人力、物力較大,且花費的時間較長,所以人們對它倍加重視。在家鄉,建造混凝土橋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比如說,在建造之前,人們會請專業設計師對它進行規劃。在建造過程中,政府官員上記下建造時間和橋名。雖然這種橋在社會生活中較為常見,但在家鄉,由於受到經濟的制約,這種橋只有一座。它始建於1992年,被命名為“永安橋”,它寄託著對人們的默默祝福:永安永安,永遠平安!
社會生活的橋多種多樣,有的被用來運輸水,這種橋往往架在兩山之間,轉移兩山的水資源:有的僅僅被作為溝通兩地的樞紐,這種橋比較常見,我就不在此作具體闡釋了;有的被用來觀光旅遊,這種橋在公園比較常見,如頤和園的湖面上的那一座橋。但家鄉的橋僅僅是作為兩地溝通的工具,因此它的使用價值很大。沒有橋,人們的活動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此,在家鄉盛傳這樣一句諺語:“有橋萬事通,沒橋萬事休”。
在家鄉,橋的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自古以來,就有這種規律:有人的地方必定有水,畢竟民以水為生;而有水的地方,必定有橋,因為湖泊較小,且湖泊為百川匯聚而成的,所以橋是不會消失的。爺爺說,橋的歷史就是家鄉的歷史,這話一點也不假,千百年來,橋總是隨著家鄉的變化而變化,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歷史又有了新的篇章,我想橋也應該有一種不同的“人生”吧!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