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驚雷處覓無聲作文範例
於無聲處聽驚雷,與驚雷處覓無聲。前者是靜謐中的喧鬧的靈啟,後者是喧鬧中靜的解讀。
只有“無聲”處才聽得真正壯麗的“驚雷”,也只有見識過“驚雷”才可覓得真正靜好的“無聲”。靜與喧鬧,本就不可分割,它們在彼此的糾纏中蛻變得更為豐滿,更為深刻。
喧鬧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越得知宇宙的廣袤與寂靜,這方小小天地中溫暖的喧囂便顯得格外珍貴。人是群居動物,喧囂是生活的節奏,是情感的節奏,是交流的節奏,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源源不絕的見證,是文化於時間長河裡瀰漫與傳承的根源。
即便對於個人,喧囂同樣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從古至今,永遠不乏批判喧囂的文人墨客,永遠不乏圖求安靜的歸隱之士,可總有人忘記:靜的思考終究取材於世間的喧囂。從高爾基到海明威,從李白到莫言,哪個驚世鉅著是於平平靜靜中寫出的呢,君不聞“小隱於林大隱於市”,正是喧囂的豐富成就了靜的深沉……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靜”中的思考與鑽研又將“喧”中綻放出絢美的火花。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百分之八十的靈感和重要發現都並非誕生於埋頭苦幹的實驗室中,而是在總結交流會上甚至是咖啡廳等魚龍混雜之地。為何會怎樣?是因為“喧”給予不同思想交匯和碰撞的可能,給予各類成果碰撞發出更大光芒的機會;因為一加一在這種時候從來大於二;因為不同的人“靜”的沉澱在“喧”的交流辯駁衝擊中會發生類似化學反應的變化,生成那取材於喧,沉澱於靜,又再次綻放於喧,並將昇華於靜的產物。
是的,取材於喧,卻需要沉澱於靜。靜的默默踏實也是當今社會中人們忘記尋覓的極重要一點,喧若不被靜的思考沉澱,必將淪為淺薄的浮躁。達爾文在一朝聊天中如夢初醒的頓悟畢竟經過了長達七年之久的埋頭研究,曹雪芹回首紅樓喧囂後畢竟讓數年心血靜靜醞釀與提煉。研討會上的靈感發現畢竟須在靜的鑽研工作付諸實踐,驚雷之處,畢竟得先覓得無聲,方可顯驚雷之絢爛。
喧成就於靜,靜亦成就於喧。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驚雷處覓無聲。於是,無聲處自有驚雷之豐富,驚雷處亦得無聲之深刻。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