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後感作文範例
聽說柴靜,還是從她廣受爭議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我在思考,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會讓她如此關心事情的真相,甚至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到南牆不回頭”的氣概。我拿到這本書,封面上一個記者模樣的女子坐在農民中央,笑著接受一個稚氣未脫的小朋友手中的木凳。她,到底看見了什麼?
初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只有發自內心的震撼。真的,太震撼了。作為一位記者,她親身經歷著中國社會十年的變遷。每一次重大事件的一線,都有她的身影。她觀察著,記錄著眼前發生的一切,而我有幸通過這一本小書將這一切融入腦海。“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它們將我當時勾勒不出來輪廓的記憶加深,再隨著時間線串聯,使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有的人會說,這本書的事例都是一些黑暗的,醜陋的甚至凶神惡煞到極端的事件。我不否認,但這些都是事實,需要我們去面對,不是嗎?
“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剛看到陳虻的這段話時,我和柴靜一樣,同是驚詫,後為震撼。試想那時,我沒日沒夜的學習,充分“利用”空隙時間學習,有一點不完美便深深自責,戲謔“唯有痛苦和勞累才讓我感覺我還活著”。那時的我早已感受到壓力併為此深深焦慮卻仍然每況愈下。讀到那句話時,我便想,這樣的痛苦,是有價值的嗎,熬夜學習過後第二天早上聽課的極低效率,真的是我想要的嗎?何況我只是在假裝很努力而已:深更半夜,腦子早已不轉動,卻強迫自己思考一道又一道的難點,這行得通嗎?成績不好既成事實,在父母老師的責怪過後,自己還非要在心裡刻上一道又一道的疤,值得嗎?思考過後,我推翻了一切,推翻了我的裝模作樣,推翻了我對自己的怨憎(書上寫道“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怨憎,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招致了某種命運”從某種程度上,我是被這句話影響)。
“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的最大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或許是因為年齡,我看問題總是帶有強烈的主觀臆斷色彩:人,非好即壞;事,非黑即白。但逐漸支撐自己在世界的一片天的我們,應知道一個道理,我們需要的,不是直覺,而是真相,是準確。在學習中,不求大概也許差不多,但求準確。做多不如做準,是學生這一“工種”應謹記的格言。而生活中,我們更不能任由浮華的表面刺眼,而促使感性超過理性;我們應學會深深思考問題的本質,形成自己對小到這個問題,大到這個世界的判斷。我們,需要郝勁鬆這樣的人;我們,需要真相。
做一個觀察者,用愛與思考觀察這個世界。
“你想要採訪弱者,就要讓弱者同情你。”書裡說道。那我是否可以將其類比,說成“你想要觀察這個世界,就要讓這個世界包容你”。“首先就要放下姿態,讓世界感受到你的尊重”。我們應做有溫度的人,即使面對的是冷冰冰的世界。
書上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讀完全書的我,表示深深的贊同。
看見世界的初心,即為不忘初心。
您可能感興趣:
- ▸ 《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 讀後感
▸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讀後感
▸ 《湖心亭看雪》讀後感 讀後感
▸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讀後感
▸ 微笑說再見讀後感 讀後感
▸ 學會看病讀後感 讀後感
▸ 學會看病讀後感 讀後感
▸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讀後感
▸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讀後感
▸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讀後感
▸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後感 讀後感
▸ 學會看病讀後感 讀後感
▸ 《我想去看海》讀後感 讀後感
▸ 《可不可以不再見》讀後感 讀後感
▸ 學會看病讀後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