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1499字

從縱情聲色到散盡家財,從兒女雙全到孑然一身,幾番波折來去末了只剩一頭黃牛老來伴。這一生的起伏都化作深沉長嘆,而長嘆沉澱下來,便成了兩字:活著。

小說《活著》以老農福貴之口,講述了他漫長又辛酸的一生:福貴原為富家少爺,卻因嗜賭輸光家產,不久父親也意外去世。在為病重的母親進城尋醫時被抓走充軍,回鄉後又不斷遭遇變故,相繼失去兒女、妻子和女婿,最後連小外孫也意外死亡,只剩一頭老黃牛與他在陽光下回憶過往。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福貴的一生可以說是塵世中千萬人一生的縮影,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乏長鬚短褐、倚仗嘆息的“福貴”;在海洋的另一端,也定有金髮碧眼、沉浮苦海的“福貴”。他們被生活不斷擊倒,卻未停止前行,無論以奔跑或攀爬。也許有很多人徹底倒下,但從時空的總和上看,人們的腳步卻是堅定的。我想並非所有人活著都是因了一份頑強的執念,更多時候是出於骨血中生來就有的慣性,即“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是全人類共有的屬性。因此,《活著》可以是發生在任一時空的故事。它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本質的生命規律,足以激起所有人的情感共鳴。

當然,《活著》不僅體現了人類生存的共性,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氣質。福貴的一生從美滿到零落,很有“食盡鳥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意味,是循了傳統說法中的因果輪迴之論。而獨守黃牛的結局猶如一聲深沉又不見重量的嘆息。說深沉是因這聲嘆在滄海桑田間被成千上萬次地重複;不見重量則是因為儘管苦難輪番上演,人們卻仍在吞嚥、消化現實給予的幸福和痛苦,並在嘆息後復又前行。這聲嘆息中外皆有,不同之處在於嘆息後的動作。美國的郝思嘉嘆息後會揚起下巴亮著綠眼睛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而中國的福貴唯見嘆息不見雀躍,蒼老的眼睛裡也沒有漣漪。但你知道,他一定會活下去,哪怕老黃牛也離開他,他也一定會活著。正如回溯我們的五千年時,你會發現這片土地不管經歷了多少血雨腥風,中華兒女也從未被真正擊倒,硝煙散盡後大地上依然是人們蓬勃的身影。中國人的“活著”是平靜而堅定的,如作者餘華所說:“‘活著’在中國人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和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的無聊和平庸。”

《活著》打動人心的原因除了有對生命規律的揭示,還有作者對苦難淋漓盡致的刻畫。在餘華的筆下,苦難被具象化為紛至沓來的死亡。人物的死因有的雖顯荒誕,但卻都在情理之中,而死亡的疊加與其荒誕性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劇性,對讀者造成心靈上的衝擊。例如,福貴的兒子有慶被活活抽乾血而死,小外孫苦根被豆子撐死,兒女、女婿又都死於同一家醫院……無不予人以震撼。而對於苦難的描述,作者將悲憫蘊於冷靜之下,沒有哭天搶地的哀號,而是採用冷靜又不致冷漠的筆觸。如他所言,“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而應向人們展示高尚,高尚即對事物理解後的超然,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平時的語言背後,你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嘆息,而苦難也在冷靜的刻畫下更具衝擊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作和尚”,福貴的一生雖似一聲長嘆,末端卻又繫了歌謠般的期盼。這一縷期盼雖非雀躍,但也是一種樂觀,為“活著”增添了雲淡風輕的超然。書頁翻動中,我獲得了關於生命的指示,感受到生命在與苦難相依中迸發出莫大力量,指引著我堅定而緩慢地前行。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