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範例
中國的封建時代存在了兩千多年,然而最終也是在內憂外患下走向覆滅。可是中國的鄉村,卻始終伴隨著神州大地上敦實厚重的黃土,代代傳承……
孤立與隔膜是中國鄉村的特性,縱使在資訊飛速發展、人與網路密切相連的現代,“村”,依舊是很多人劃分社會團體的基本單位之一。在歷史的變遷與時代的更迭中,中華的鄉土、華夏兒女的家鄉傳承下了什麼,又儲存了多少記憶?我希望在這裡,抑或在費老的《鄉土中國》裡,你可以找到滿意的答覆。
一、家族與宗法觀念
將中國人牢牢綁在一起的是血緣、是親情,中國人也因此擁有了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家族意識。當然,也有說法說這種過於看重家庭的觀念阻礙了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的發展。於此,便不再贅述。
家的誕生要先於族。起初,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家,等到後來家裡殷實、富足些,養上了豬(在以前稱為豕),便漸漸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家”。“族”則是家的延伸。家中人丁興旺,總有人要出去打拼,這樣的人像種子,落地生根,便又是一個家。等到這樣的家因為親情集聚到一起,便可稱之為“族”。只不過後來經過一系列發展,“家”和“族”的意義又有了更多的延伸,從而構成了多樣的家族文化。
至於完善於西周的宗法制,起初是為了維護王權的一種血緣分配製度。為了區分大宗與小宗,便生出了嫡庶、輩分之類的關係。隨著時代更迭,一種種集團關係被取締、一項項社會制度興起又被廢除,甚至宗法制本身也殘缺不堪,但家族的關係、宗法的觀念卻一直傳承了下來,幾千年來未曾動搖。
鄉土中的家族與平日裡大家所瞭解的大家族仍有所區別。在這種只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恪守宗法觀念外衣的氏族關係想一張張小網,鄉村中每一個姓氏都是一張網,網與網之間通過姻親關係而有了交集。輩分是一定要排的,因為這代表著鄉土中一種對長者的敬畏。但是,這樣的恪守也容易弄出“五六十歲的老人像一個七八歲孩子叫叔”的尷尬。
但是家族與宗法觀念畢竟傳承了幾千年,家族是宗法的載體,而宗法是家族等級的規範,這二者不肯分割。雖然在觀念開放的現代宗法觀念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是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宗法觀念充斥的家族依舊會是鄉村血緣集團的主旋律。
二、禮教
說倒:“禮”便不得不提到孔夫子。孔子的一生都奔波在復周禮的道路上。他教導弟子: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稱復禮為仁,可見在孔子的學說中禮是具有很高地位的。子貢欲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便可一見孔子對禮的執著。
在鄉村中,禮扮演的是教化的角色。因為在過去的很多時候,鄉村中法律是行不通的。不僅僅因為法律在鄉村的普及率不高,而且很多鄉村人認為私人矛盾依靠法律來調和是一件很丟面子的事。所以鄉村社會是“無法無天”的。既然規矩不成,那麼便只能依靠教化了。孩子生下來便耳濡目染的學習禮教,成年之後便被賦予維護禮教的責任,老年後自然而然的成了禮教的忠實傳承者。在鄉村,禮便是法律,違背規矩的事不一定是不對的,但一定是不合禮教的。禮是人立的,教也是人進行的,這些恐怕與鄉村的人治有密不可分的聯絡。
鄉土社會是一個禮俗社會,是沒有法律傳統的,傳統相比於現代社會更為重要。因為,鄉土社會中社會變遷小,農人一年一度,周而復始。越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越值得保守。於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在這“代代無窮已”的禮教迴圈中,禮教伴隨著中國鄉村的周而復始不斷傳承下來,並且不斷壓縮凝練最終成為鄉村的行為準則與制度規範。而對於推行禮教執行的動力,《鄉土中國》中有著明確的闡釋:禮並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利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一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從於禮是主動的。禮教也很重視人們對於服禮的主動性,並且不段試圖提高人們服禮的主動性。
三、差異性的人際關係
上文我們論述了宗法觀念下家族中的人際關係,而在此,我們將分析鄉村中整體的人際關係。
眾所周知,鄉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起“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語。然而在鄉村,人際間的關係卻比這溫暖的多。但是,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人們往往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待人處事,並且同一稱謂在不同的語境裡往往也有著不同的意義。這種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差異化的人際關係並未隨時光逝去,而是代代流傳,併成為鄉土中人們習以為常的處事方法。
說到這裡,便不得不談到中國人對某詞語的理解。第一個便是“家人”這一個詞語。在西方國家,家人這個詞語的意義很簡單——他家裡的那幾口人。但是在中國,很不幸的是,“家人”的意義十分龐大,它可以指西方式的家人,也可以單指家中的某一個人,甚至可以擴大,那便是你們家族中的任何一個人,到現在,在一些營銷關係或者利益關係上,大家都可以稱為家人。所以我們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就像是一個石子投入水中引發的陣陣漣漪——以自我為中心,可以推及無窮遠處。
而在具體情景下的人際關係便是更為複雜。也許在餐桌上我們是親戚,但是如果我開了個商店,親戚來買東西還是會明算賬,這時我們便不再是親戚,而是店主與顧客。雖然生活中也少不了“拿著用吧,不用給錢”之類的情景,但是那樣大多是礙於面子,而不是真心的關係轉換。因此親戚之間雖然經常說“見外”,但是人們都盼著見外一點才好,不同人身份與利益角色是人際關係差異化的基礎,更是鄉村中時代奉行卻無人打破的傳承。
四、小結,恪守與發展並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觀念畢竟走向衰落,鄉村中世代奉行與傳承的各種制度也必將走向沒落。但是,就像我們恪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樣,老祖中傳承下來的有些是不能丟的,因為這畢竟是中華精神依附的載體。恪守與發展並存,發揚自身與兼收幷蓄共進,自我肯定與自我批評共行,中華文化批判地繼承,鄉村穩健振興。中華必將因此更加繁榮,偉大復興也必將不日而至!
您可能感興趣:
- ▸ 鄉土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鄉土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收藏幸福——《建設幸福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建設幸福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動畫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建設幸福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國二作文
▸ 《感動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
▸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