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安放的青春作文範例

高三作文 全文約1589字

青春是人生的重要階段,而我更願意將它理解為一代人的身體、心靈或命運的寫照,它漂泊著、動盪著。

發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知青運動,曾在中國的青年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從1968年12月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起,到1978年運動基本結束,全國有1700多萬青年下農村,入農場,赴邊疆,進兵團……一場規模空前的移民運動,讓那個時代許多青年人的人生命運就此改寫。紅土地,黃土地,黑土地,各式各樣的土壤,知青們的足跡曾遍佈全國。

當那些被油燈溫暖的歲月早已遠去,“悲哀”一詞的內涵就顯得越來越模糊。忘卻,是生活的一種必然,然而有些歲月,許多人終生無法忘卻。今天,回望那場波及千家萬戶的知青運動,已不能簡單用“傷痕”或“無悔”來做基本判斷,因為痛徹肺腑的詛咒和小布爾喬亞的歌吟均於事無補,所謂的巨集大敘事亦讓今天的青年喪失閱讀的耐心—哪怕他們的祖輩曾是知青。作為當年無處安放青春的一代人,他們更像是“迷惘的一代”,與我們隔著歷史煙雲遙遙相望,其中超越生活的精神壓力亦不可同日而語。

誠然,當一個人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拋擲在南國群山又無視足音迴盪時,歲月的崢嶸與猙獰,便成了隔靴搔癢。無法否認,憶及往事時,他們無論是心如殘酒還是血湧大潮,縈繞在夢境深處的仍是那片南國晴空下的土地。雖然他們的青春過早遭受了生活的磨礪,所有青春的幻想在那個年代中被命運碾成碎渣,但一代人畢竟是從那裡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也正是在這片拋灑著青春的土地上,他們像融化的雪水滲進民族的血脈。時間總能讓苦痛漸漸釀出甘甜,鄉土中國留給知青的不僅僅是記憶,還有率真、本色、本性及輾轉於城市與鄉村之間,掙扎於高貴與貧賤之間,求索於文明與野蠻之間的誠實與自尊。

這是命運,也是歷史。應該說,每一個歷史事件或群體的出現,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吻合。沒有誰能超越,也沒有誰能繞過。從青年史的角度來看,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光榮與夢想,也有自己的痛苦與迷茫。站在今天的河岸回望整個20世紀中國青年的大命運,沒有哪一代能夠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沒有哪一代的命運不與當時的核心價值觀相契合。1919年前後的那一代,在“五四”的旗幟下選擇人生,聚集起燦若星漢的領袖群體,他們後來亦成為中國命運決戰的主力;1937年前後的那一代,以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成為中國抵抗日本鬼子侵略的主力;1967年前後的那一代青年,是狂飈突進的一代,他們要砸爛一箇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然而文明卻因此倒退,其中大多數人最終以知青的身份收場;又過了20年,1987的那一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喊出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火一樣的熱情,感染了整個中國。

當歷史的光華折射進現實,我們的生存狀態便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今日的青年生活在一個多元並存的世界中,核心價值觀在文明的碰撞中一度失衡,肯德基、杜嘉班納、阿爾莫多瓦、歐美搖滾樂……無數的舶來品喧囂著、蜂擁著進入我們的生活。一時間,所有的東西都是進口的。它也許代表著一種品質象徵,更重要的是,它也許還代表著一種時尚,是一種發誓要與父輩陳舊落後的生活劃清界限的決心。舶來的物質,舶來的精神,我們就是從這些當中找到了自己的個性嗎?無論是“垮掉的一代”還是“迷惘的一代”,他們的個人命運都在歷史的長河中跌宕沉浮,但他們依然堅強地生活著,抗爭著,求索著,如荒野的螢火蟲發出微弱的光亮,尋找存在的價值。而在他們之後,我們的青春又將演繹出怎樣的時代符號?

海子有詩云:“我要揮霍青春的歲月,然後去做鐵石心腸的船長。”繁華遲早都要褪盡,絢爛終歸斂於平淡。青春行走於時代之上,踩踏出屬於一代人的節拍。當青春散場,留給世界的是屬於一個時代最寶貴的精神價值。立足於多元化時代之上,我們需要認清自我的價值,定格人生的座標,讓時光將我們的青春割據成時代的圖騰,鑲嵌在歷史的星空裡,熠熠閃光。

您可能感興趣